資源簡介 初中 歷史與社會 中國近代史_近代化的探索_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一、單選題1.1895年春,揭開變法維新運動序幕的歷史事件是( )A.《馬關條約》的簽訂 B.公車上書C.強學會的成立 D.“明定國是”詔書的頒布【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子康有為聯合考試的舉子一百多人,聯名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圖存,史稱“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意味著維新派由原來的的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發展到政治運動,故選項B符合題意;《馬關條約》的簽訂是原因,不是揭開序幕,故選項A不符合題意;強學會是宣傳維新思想的組織,故選項C不符合題意;“明定國是”詔書的頒布標志著維新變法運動開始,不是揭開序幕,故選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公車上書的有關知識。理解和識記戊戌變法的背景、目的、性質、興起、發展、結果等相關史實是解答相關問題的關鍵。2.打破了清政府長期以來規定的知識分子不得過問朝政的禁令,使資產階級維新思潮轉變為愛國救亡政治運動的標志的事件是( )A.洋務運動 B.商鞅變法 C.辛亥革命 D.公車上書【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洋務運動,不符合題意;B.商鞅變法,不符合史實;C.辛亥革命,不符合題意;D.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各省參加會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請求拒和、遷都、變法,這就是“公車上書”,這打破了清政府長期以來規定的知識分子不得過問朝政的禁令,使資產階級維新思潮轉變為愛國救亡政治運動,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理解識記回答;也可以拿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3.如圖中①階段統計的是中國社會使用高頻詞語次數的總和,該詞語是( )A.“自強”“求富” B.“改良”“維新”C.“民族”“民權” D.“民主”“科學”【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 “自強”“求富”,不符合題意;B.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這里的①階段是1895年到1898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是維新變法運動時期,這一時期,維新派提出維新變法,向西方學習政治制度,進行社會改良,想通過改良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因此這一時期出現最多的詞語應該是 “改良”“維新”,故選項B符合題意;C. “民族”“民權”,不符合題意;D. “民主”“科學”,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先通過題干信息即示意圖,看出①階段的時間,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時期的重大事件來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4.“戊戌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系統方案……倡導博愛、平等、自由、人權。這些思想觀念并沒有因戊戌變法的失敗而消失其影響,相反,更加深入人心……”這里強調的是戊戌變法( )A.宣傳了歐洲啟蒙思想 B.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C.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是中國現代化的起步【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 宣傳了歐洲啟蒙思想,不符合題意;B.依據題干信息“ 倡導博愛、平等、自由、人權。這些思想觀念并沒有因戊戌變法的失敗而消失其影響,相反,更加深入人心”,可以看出,戊戌變法宣傳資產階級思想, 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故選項B符合題意;C. 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不符合題意;D. 是中國現代化的起步,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語句,對這些語句進行理解回答,這樣的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5.如表是1864年至1914年間,中國各種報紙、雜志對民主的各種含義和使用數量統計。據此可知( )時間 含義人民統治 與君主制相反的制度 君主1864—1894年 12 323 101895—1900年 149 640 71901—1908年 391 1210 01909—1914年 76 490 3A.早期維新派宣傳革命思想不徹底B.維新思想與宣傳“人民統治”矛盾C.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反封建較徹底D.思想宣傳的程度決定了民主的程度【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題干和結合所學知識,1901—1908年間為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宣傳時期,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清政府的統治進一步失去統治基礎,資產階級革命派大力宣傳革命思想,相對以往而言,這一時期民主一詞的使用數量急劇增加,傳統君主觀念基本被拋棄,表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強烈否定帝制,要求民主共和,因此反封建較徹底,C正確;早期維新派宣傳變法,而非革命,A排除;1895—1900年間 為康梁維新思想時期,與1864—1894年件相比,這一時期民主一詞的使用數量明顯增加,說明康梁維新思想對民主的理解進一步深入,并沒有反映出與宣傳“人民統治”矛盾,B排除;民主的程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尤其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狀況,并不能說思想宣傳的程度決定了民主的程度,D排除。故答案為: C。【點評】解答本題,學生能夠通過材料中反對君主制度的言論的變化,可以看出當時資產階級革命派思想宣傳對國人認識變化的影響。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和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6.胡適評價19世紀末的梁啟超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國之思想界”。這主要是因為梁啟超宣傳了( )A.民主科學 B.民主共和 C.托古改制 D.變法圖存【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 A:民主科學 ,是新文化運動宣傳的思想,不合題意;B:民主共和 ,是辛亥革命主張建立的政治體制,不合題意;C:托古改制 ,是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前,為了實現他的改良主張而提出的一個辦法,不合題意;D: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面對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康有為、梁啟超等仁人志士掀起了一場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維新變法運動。戊戌變法最后雖然失敗了,但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因此,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戊戌變法的領導人、內容、性質以及作用是解答相關問題的關鍵。7.下列措施不屬于戊戌變法內容的是( )A.發展農工商業 B.訓練新式軍隊C.開辦新式學堂 D.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 發展農工商業,不符合題意;B. 訓練新式軍隊,不符合題意;C. 開辦新式學堂 ,不符合題意;D.依據所學知識可知, 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是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實行的,戊戌變法時期沒有這一內容,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注意題干中的“不屬于”字樣,細心辨別備選項回答。8.有一所學校,設立于戊戌年間,是近代中國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也是百日維新留下的重要成果。它是( )A.京師同文館 B.北洋西學堂C.京師大學堂 D.福州船政學堂【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京師同文館,不符合題意;B.北洋西學堂,不符合題意;C.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設立了京師大學堂,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 也是百日維新留下的重要成果 ,它是今天北京大學的前身,故選項C符合題意;D.福州船政學堂,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把它和課本所學知識結合進行識記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9.今年是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該校的前身創辦于( )A.洋務運動時期 B.戊戌變法時期C.新文化運動時期 D.國民大革命時期【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洋務運動時期,不符合題意;B.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戊戌變法時期,創立了我國第一所官辦高校——京師大學堂,這就是今天北京大學的前身,故選項B符合題意;C.新文化運動時期,不符合題意;D.國民大革命時期,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10.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這一危險形勢也影響了居于統治地位的士大夫,不過他們是被迫趨向于改良而非趨向于革命。他們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傳統范圍內的改革’。”材料中的“他們”發起了( )A.洋務運動 B.維新變法運動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洋務運動在19世紀末已經破產,故排除A。B.通過題干中“19世紀末20世紀初”、“趨向于改良而非趨向于革命”及所學知識可以看出,題干中“他們”是指資產階級維新派。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的民族民主意識高漲,危及士大夫的既得利益,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救亡圖存的高潮,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故B正確。C.辛亥革命是采取革命手段,故排除C。 D.新文化運動否定傳統儒家思想,與“被迫趨向于改良”不符合,故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的能力。試題較為簡單,題干中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迫趨于改良而非趨向于革命”“傳統范圍內的改革”等關鍵詞是重要的答題提示。結合所學運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確答案。11.盡管維新運動主張君主立憲制,但它批判封建專制和君權神授的理論,提倡民權,使人們在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觀念的熏陶下,突破君主立憲制的限制而繼續前進,走上推翻專制統治的革命道路。材料反映了戊戌變法( )A.推動了近代化探索的進一步發展B.推翻了我國的封建專制統治C.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D.改變了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救亡圖存,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戊戌變法,其主張是變法圖強。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推動了近代化探索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選項A符合題意。B:推翻了我國的封建專制統治指的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而非戊戌變法,排除B項。C: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指的是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排除C項。D:戊戌變法沒有改變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題干信息的解讀能力。試題較為簡單,結合所學,運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確答案。12.1894年,孫中山曾上書李鴻章,提出關于仿效西方資本主義以圖中國富強的革新主張。下列觀點與此時孫中山的主張一致的是( )A.師夷長技以自強B.法者天下之公器,變者天下之公理C.創立民國,平均地權D.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 A: 師夷長技以自強,說的是洋務運動,不符合題干內容,排除;B: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自強等多項改革建議,遭到拒絕。1895年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來,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和梁啟超聯合1300多名應試舉人,上書光緒帝,反對議和,請求變法,歷史上稱之為“公車上書”,這次上書沒有達到目的,但康有為、梁啟超等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的維新變法運動就此拉開了序幕。因此,B項符合題意。C: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說的是辛亥革命,不符合題干內容,排除;D: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 ,說的是新文化運動,不符合題意,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理解和識記孫中山由改良到革命思想的轉變、戊戌變法的背景、內容、性質及影響等相關知識是答題的關鍵。13.1896—1898年,梁啟超主筆的《時務報》在15個省和國外設有分銷處67所,銷量過萬。這表( )A.維新思想廣泛傳播 B.三民主義思潮興起C.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D.文學革命應運而生【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 A.根據題干“1896~1898年,梁啟超主筆的《時務報》在15個省和國外設有分銷處67所,銷量過萬”可知,梁啟超主持的維新派刊物《時務報》在當時受到了極大關注,也使得維新思想廣泛傳播,故A正確。B.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它主要興起于20世紀初,與題干不符,故B錯誤。C.清朝統治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義后,與題干不符,故C錯誤。D.文學革命應運而生是在新文化運動期間,與題干不符,故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維新思想的傳播,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和識記戊戌變法的背景、目的、代表人物、興起、發展等相關知識是解答相關問題的關鍵。14.下表是20世紀初中國近代教育發展狀況。對表中中國近代教育迅猛發展合理的解釋是( )時間(年) 新式學堂總數(所) 學生總數(人)1902 35787 10067401906 59117 逾160萬1912 82272 2933870A.鴉片戰爭的失敗刺激了民眾覺醒B.廢除科舉制有利于近代教育發展C.戊戌變法成功實現近代教育轉型D.民主與科學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表格可知,從1902年到1912年,我國新式學堂總數和學生總數均呈現增長趨勢,尤其是1906年到1912年,呈現出大幅度增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5月2月,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制,普遍興辦學校。清政府迫于形勢,建立起三個學程的新式教育體制,并于1905年宣布廢除科舉制度。科舉制的廢除,新式教育的出現,有利于教育的發展和進步,有利于社會的發展,是教育界乃至社會歷史的一次飛躍。因此,題干表中中國近代教育迅猛發展合理的解釋是廢除科舉制有利于近代教育發展,故選B項;題干沒有涉及鴉片戰爭的失敗刺激了民眾覺醒、戊戌變法成功實現近代教育轉型和民主與科學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排除ACD項。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教育發展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緊扣題干中的“時間”,結合所學運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確答案。15.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其中在文教方面“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 清政府在百日維新期間決定創辦的新式學堂是( )A.福州船政學堂 B.京師大學堂C.京師同文館 D.北洋西學堂【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戊戌變法時期創辦了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1912年改稱北京大學,B正確;洋務運動時期創辦了福州船政學堂和京師同文館,AC排除;北洋西學堂于1895年在天津創辦,D排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教育文化事業發展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1898年,戊戌變法時期創辦了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1912年改稱北京大學。16.1895—1898年,中國民間新增報刊約六十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報刊(見下表)主要傳播的思想主張是( )主筆(創辦人) T報刊名稱梁啟超 《時務報》嚴復 《國聞報》康有為 《強學報》A.自強、求富 B.三民主義 C.民主、進步 D.變法圖強【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到北京,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1300多名應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反對議和,請求變法,史稱“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不久,他們聯合朝中大臣在北京成立強學會,定期集會講演,他們又創立《時務報》、《國聞報》 、《強學報》 等,宣傳變法圖強的思想。故D符合題意;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思想,故A不符合題意;三民主義是資產階級革命指導思想,故B不符合題意;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思想,不包含進步,故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相關史實。理解和識記戊戌變法的目的(救亡圖存)、興起(公車上書)和發展(宣傳變法思想)等基礎知識是答題的關鍵。17.有學者說:“光緒皇帝實際推行并公開領導了革新運動,不愧為一個在特定的內外環境中出現的愛國開明皇帝。”材料中的“革新運動”( )A.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 B.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產生C.創辦了第一所新式學堂 D.產生了思想啟蒙的影響【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革新運動”指的是戊戌變法,戊戌變法促進啟蒙思想在中國傳播,故D正確;洋務運動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創辦了京師同文館,這是第一所新式學堂,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產生,故排除ABC項。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影響和啟示。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它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18.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這里的“變”指的是( )A.學習日本 B.變法圖強 C.廢除八股 D.思想解放【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在維新變法運動中,梁啟超主張“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后來在這一思想影響下,進行了戊戌變法,企圖變法圖強,故B符合題意;蔣介石曾留學日本,企圖學習日本軍事,故A不符合題意;1905年,清政府廢除八股,故C不符合題意;戊戌變法促進了思想解放,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理解和識記戊戌變法的背景、目的、性質、代表人物、結果、影響等基礎知識是解答相關問題的關鍵。19.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它創辦于( )A.洋務運動時期 B.百日維新期間C.辛亥革命時期 D.北伐戰爭時期【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百日維新期間創辦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因此:B符合題意;AC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難度不大,掌握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高等學府即可作答。20.歷史學家張豈之指出康有為的變法思想,“一是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變易理論……二是來源于西方近代政治學說,例如自由、平等、博愛等民主思想。他對待這兩種學說的態度是各取所需……”。從上述材料可知,康有為( )A.拋棄中國傳統文化 B.批判西方近代學說C.糅合汲取中西理論 D.創立自己政治學說【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康有為的思想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變易理論和西方近代政治學說。因此:C符合題意;ABD無法從材料中的得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難度不大,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1.下表摘錄了清末三次重要的“民間上書”事件,表格中“?”處應該填寫( )上書時間 上書事件 上書主要內容 上書結果 后續發展1888年 康有為上書光緒帝 請求變法圖強 遭到頑固派阻撓 回到廣州著書講學、宣傳變法1894年 孫中山上書李鴻章 提出變法自強等改革建議 遭到拒絕 ?1895年 康有為、梁啟超上書光緒帝 請求拒和、遷都、變法 上書沒有上達光緒帝 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A.成立興中會 B.進行戊戌變法C.開始洋務運動 D.建立中華民國【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4年11月,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組織成立興中會。因此:A符合題意;BC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難度不大,掌握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即可作答。22.1898年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法令,其中最能體現發展資本主義愿望的是()A.裁撤冗官冗員 B.開辦新式學堂C.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D.訓練新式軍隊【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裁撤冗官冗員是政治措施;開辦新式學堂是教育措施;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是經濟措施;訓練新式軍隊是軍事措施。因此:C符合題意;AB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難度不大,正確區分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措施即可作答。23.有人評價戊戌變法:“作為一場政治運動,百日維新短命而敗,但作為一場更廣闊意義上的社會文化運動,自有其成功之處。”這里的“成功之處”主要是指戊戌變法( )A.阻止了民族危機繼續加深B.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C.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D.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沖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縛,在思想、文化領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因此:D符合題意,ABC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戊戌變法的意義即可作答。24.有些攝制粗糙的歷史題材類電視劇中,時常會出現與史實不符的鏡頭。例如某劇中出現( )A.清政府創辦京師大學堂的鏡頭 B.攝影師為慈禧太后拍照的鏡頭C.孫中山宣布廢除科舉制的鏡頭 D.清末國人閱讀《申報》的鏡頭【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創辦了京師大學堂;慈禧太后時期照相技術以傳入中國;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因此:C符合題意;AB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清末教育、報刊、社會生活的變遷。難度不大,掌握中國近代教育、新聞出版、社會生活的變遷即可作答。25.國民師范舊址(原為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校),位于太原市五一路245號。1917年,閻錫山在山西開始推行“義務教育”,1918年公布了《山西教育計劃進行案》,以廣造師資、教育普及為目標的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校應運而生。它是一所專門培養全省小學教師的師范學校。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以及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山西開展革命活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基地之一。從材料描述中可得出( )A.山西是我國最早普及義務教育省份B.國民師范是培養軍事革命人才的學校C.閻錫山在山西實現了普及義務教育D.國民師范是共產黨活動的重要基地之一【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以廣造師資、教育普及為目標的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校應運而生。它是一所專門培養全省小學教師的師范學校。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以及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山西開展革命活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基地之一。”由此可知,山西省創立的國民師范是共產黨活動的重要基地之一。D正確;不能得出實行了普及義務教育,C排除;題干材料“1917年,閻錫山在山西開始推行‘義務教育’”,不能得出“山西是我國最早普及義務教育省份”。A排除;“它是一所專門培養全省小學教師的師范學校。”B排除;故答案為: D。【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國民師范的作用的相關史實。26.戊戌變法措施中,屬于政治改革內容的是( )A.裁撤冗官冗員 B.編制國家預算C.開辦新式學堂 D.訓練新式軍隊【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的法令中,屬于政治方面改革的內容是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A符合題意;B項是經濟方面的措施,C項是教育方面的,D項是軍事方面的改革內容,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戊戌變法的內容。理解和識記戊戌變法在政治、經濟、財政、教育、軍事等方面的內容是解題的關鍵。27.1896年,梁啟超在《時務報》上發表文章,明確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這說明梁啟超主張( )A.自強求富 B.維新變法 C.三民主義 D.民主科學【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自強求富,不符合題意;B.依據題干信息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可以看出, 梁啟超主張維新變法,故選項B符合題意;C.三民主義,不符合題意;D.民主科學,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語句進行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28.踐行了“各國變法,都是經過流血才成功的。中國還沒有人流血,讓我來作第一個吧!”的豪言壯語,為變法圖強甘愿流血犧牲的愛國志士是( )A.鄧世昌 B.康有為 C.梁啟超 D.譚嗣同【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鄧世昌,不符合題意;B.康有為,不符合題意;C.梁啟超,不符合題意;D.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拒絕出走,他說 “各國變法,都是經過流血才成功的。中國還沒有人流血,讓我來作第一個吧!” ,甘愿為變法流血犧牲,最終被殺害,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把它和課本所學知識結合,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29.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對中國社會也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 )A.清朝政治制度有所改變 B.資本主義迅速發展C.新思想新文化得到傳播 D.科舉制度得以廢除【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主張向西方學習,特別是仿效日本和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變法雖然沒有成功,但改革的理念仍產生深遠的影響。維新派創辦了眾多宣傳改革思想和介紹西方學說的報刊,出版了系列書籍,幫助中國人進一步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新思想新文化得到傳播。選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戊戌變法的影響。試題有些難度,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學生要理解和識記戊戌變法對中國社會起到的思想啟蒙的作用 。30.1896年,梁啟超等人在上海創辦《時務報》,深受具有維新思想的士大夫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歡迎。它曾經刊登過的文章是( )A.《變法通議》 B.《文學改良芻議》C.《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D.《中國土地法大綱》【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6年,梁啟超等人宣揚維新變法思想,那么他創辦的報刊應該宣傳維新變法思想,故選項A符合題意;B.《文學改良芻議》,不符合題意;C.《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不符合題意;D.《中國土地法大綱》,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判斷出這是維新變法運動時期,這一時期要宣傳維新派思想,拿它來分析備選項回答。31.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是( )A.京師同文館 B.《申報》報社C.《民報》報社 D.商務印書館【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所以D項符合題意;京師同文館是清末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初以培養外語翻譯、洋務人才為目的,以外國人為教習,專門培養外文譯員,屬總理事務衙門,所以A項不符合題意;《申報》是近代中國發行時間最久、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報紙,所以B項不符合題意;《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11月26日創刊于東京,所以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發展的有關知識。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往往忽視對此類知識點的理解和識記,教師應加以提醒或提示。32.當今出版《新華字典》等工具書的商務印書館創辦于19世紀(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 D.90年代【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897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創辦,以“倡明教育,開啟民智”為宗旨,以編印新式教科書、工具書和翻譯介紹西方學術著作為主。故應該選擇90年代。故答案為: D。【點評】 本題考查商務印書館。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當時使用的課本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版的。33.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人劉大鵬在聽到北京傳來的消息后,日記中寫道:“……士心渙散,有子弟者皆不作讀書想,別圖他業,以使子弟為之,世變至此,殊可畏懼。”據此判斷,該“消息”是( )A.帝制終結 B.興辦洋務 C.民國建立 D.廢除科舉【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1905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普遍興辦學校;清政府迫于形勢,擬定了《奏定學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體制,于1905年宣布廢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等,選項D符合題意;選項A、C是1912年;選項B十九世紀60年代,不符合題意;因此只有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對于新式教育還需注意和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京師同文館區別及重點識記科舉制度創立于隋朝及結束。34.1895—1898年,梁啟超主筆的《時務報》在15個省和國外設有分銷處67所,銷量過萬。這表明( )A.維新思想廣泛傳播 B.三民主義思潮興起C.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D.文學革命應運而生【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戊戌變法。解題思路:根據“1895—1898年,梁啟超主筆的《時務報》在15個省和國外設有分銷處67所,銷量過萬。”可知,梁啟超主持的維新派刊物《時務報》在當時受到了極大關注,也使得維新思想廣泛傳播。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6年8月9日黃遵憲、汪康年、梁啟超在上海創辦《時務報》,主要宣傳維新思想。A正確;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它主要興起于20世紀初,與題不符,B錯誤;清朝統治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義后,與題不符,C錯誤;文學革命應運而生是在新文化運動期間,與題不符,D錯誤。故答案為: A。【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準確掌握戊戌變法的領導人、內容、性質以及作用。35.當時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不在光緒皇帝手中,而為以西太后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維新派只有少數幾個人,沒有實權。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專講西學”,但是,當她感到變法觸及她自己的權力和清廷王公貴族的利益時,就動手遏制、鎮壓。材料說明戊戌變法失敗是由于( )A.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B.守舊派勢力強大C.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 D.對列強寄予幻想【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材料信息“最高領導權……為以西太后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維新派只有少數幾個人,沒有實權”反映出國家政權掌握在守舊派手中,維新派力量小,沒有實權。由“當她感到變法觸及……利益時,就動手遏制、鎮壓”可知,當變法危及守舊派的利益時,守舊派便對變法進行遏制、鎮壓。這表明變法失敗的原因是維新派力量弱小,守舊派勢力強大,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也是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但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故答案為: B。【點評】 本題考查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關鍵是對材料的分析與解讀。36.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在1912年之前使用的舊名。它創辦于1898年,是我國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性大學。與它的創立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C.鴉片戰爭 D.太平天國運動【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的“新政”的內容之一,學校創辦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B符合題意;ACD三項的內容與京師大學堂無關,排除;故答案為: B。【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京師大學堂的相關史實。37.1921年到1949年,中共先后成立了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長江書局、馬列學院、中共中央出版發行部、解放社等專門機構翻譯出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1953年,成立中共中央編譯局專門從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編譯工作。這些工作( )A.目的是用馬克思主義教育武裝全黨B.掀起了全國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高潮C.啟蒙中國人民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D.有利于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全球傳播【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依據題干和結合所學知識,中國共產黨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從1921年建黨到新中國成立后的1953年,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一直把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編譯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這些工作目的是為了用馬克思主義教育武裝全黨,故選項A符合題意;B. 掀起了全國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高潮,不符合題意;C. 啟蒙中國人民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不符合題意;D. 有利于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全球傳播,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緊貼題干信息進行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38.下列維新變法的措施中,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條款是( )A.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B.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C.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D.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 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不符合題意;B. 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 ,不符合題意;C.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1898年6月到9月,光緒帝按照維新派意圖,發布了一系列變法令,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軍隊等。這些內容中最能夠有利于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是以經濟上采取的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故選項C符合題意;D. 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備選項,細心分析比對進行理解回答,這樣的知識點,要注意理解,不能死記硬背。39.中國近代史上,由中國人創辦第一所近代新式學堂是( )A.京師同文館 B.福建船政學堂C.京師大學堂 D.北洋水師學堂【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據課本所學知識可知,在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為適應中外交涉和開展洋務運動的需要,開始興辦新式學堂,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福州船政學堂和北洋水師學堂創辦較晚一些,京師大學堂創辦于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故選項A符合題意;B. 福建船政學堂,不符合題意;C.京師大學堂,不符合題意;D.北洋水師學堂,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明顯的知識點,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40.拉開了維新變法序幕的事件是( )A.戊戌政變 B.“明定國是”詔書的頒布C.“公車上書” D.設立翻譯館【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戊戌政變,不符合史實;B. “明定國是”詔書的頒布 ,不符合史實;C.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馬關條約》簽約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梁啟超等資產階級維新派聯合各地在北京應試的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請求拒簽條約,變法圖強,史稱“公車上書”,這一事件拉開了維新變法序幕,故選項C符合題意;D. 設立翻譯館,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明顯的知識點,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41.在中國請求變法圖強的維新派代表人物是( )A.康有為、梁啟超 B.李大釗、胡適C.李鴻章、張之洞 D.曾國藩、李鴻章【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據題干信息“維新派代表人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期,為挽救中華民族的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故選項A符合題意;B. 李大釗、胡適,不符合題意;C. 李鴻章、張之洞,不符合題意;D. 曾國藩、李鴻章,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明顯的知識點,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42.著名的史學家戴逸根據戊戌變法的歷史影響指出“人們久處在封建閉塞的發霉氣氛中,忽然從那里吹過來股新鮮的氣息,麻木不仁的頭腦幵始清醒過來了,僵硬的四肢逐漸動彈起來了。”材料強調戊戌變法的意義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實現富國強兵C.引領思想啟蒙 D.建立民主政治【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人們久處在封建閉塞的發霉氣氛中,忽然從那里吹過來股新鮮的氣息,麻木不仁的頭腦幵始清醒過來了,僵硬的四肢逐漸動彈起來了”可知,戴逸認為戊戌變法將長期處在封建閉塞環境中的人們喚醒,這實質上強調的是戊戌變法的思想啟蒙作用,C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戊戌變法促進中國人民覺醒方面的啟蒙作用,沒有強調挽救民族危機,A項錯誤;材料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內容沒有強調戊戌變法實現了富國強兵,并且不符合史實,B項錯誤;戊戌變法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建立民主政治,但材料內容沒有強調戊戌變法建立民主政治方面的內容,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學生要掌握戊戌變法的原因、內容和影響。43.下列對戊戌變法的評說,不正確的是( )A.是在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產生的B.以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為目的C.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啟蒙運動D.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 是在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產生的 ,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B.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是要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因此 以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為目的不符合史實,故選項B符合題意;C. 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啟蒙運動 ,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D. 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 ,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戊戌變法相關知識的準確理解和識記來回答,注意題干中的“不正確”字樣。44.“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結合如圖判斷這位維新志士是( )A.康有為 B.梁啟超 C.譚嗣同 D.光緒帝【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康有為,不符合題意;B.梁啟超,不符合題意;C.依據所學可知,戊戌政變前,康有為、梁啟超事先得到消息逃亡國外,譚嗣同不愿逃走,表示甘為變法流血犧牲以喚起民族覺醒,臨刑前譚嗣同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隨后倒在屠刀下,英勇就義,故C符合題意;D.光緒帝,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題干中的句子,識記這些,就可以順利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需要學生準確記憶。45.在中國近代史上請求變法圖強的維新派代表人物是( )A.李鴻章、林則徐 B.李大釗、胡適C.康有為、梁啟超 D.曾國藩、奕訢【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領導了戊戌變法,是維新派代表人物,故C符合題意。李鴻章、林則徐是地主階級代表人物,前期新文化運動中的李大釗、胡適宣傳民主和科學,曾國藩、奕訢是洋務派代表人物,故AB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了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學生要掌握戊戌變法的原因、代表人物、內容和影響。46.1895年春,拉開變法維新運動序幕的歷史事件是( )A.公車上書 B.百日維新 C.戊戌政變 D.辛亥革命【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1895年春,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故A符合題意;百日維新和戊戌政變是維新運動的別稱,故BC不符合題意;辛亥革命發生在1911年,與題干無關,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考查了公車上書的知識,要掌握公車上書的時間、過程和影響。47.有人將1895年春一群舉人的行動當作近代中國的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運動”,這次行動是( )A.興中會成立 B.《時務報》創辦C.公車上書 D.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列強侵略,使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康有為、梁啟超聯合各省參加會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請求拒和、遷都、變法。史稱“公車上書”。因此:C符合題意;AB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公車上書”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公車上書”的實質及時間即可作答。48.假如你是生活在維新變法時期的一位民族企業家,你最贊同下列哪項變法詔令( )A.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B.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C.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D.訓練新式軍隊:【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在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在經濟上鼓勵私人新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在文化上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在軍事上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作為企業家,最應贊同的是經濟措施。因此:A符合題意;BC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難度不大,理解材料,掌握戊戌變法的措施即可作答。49.1895年,維新派創辦報刊宣傳變法,其中北方最有影響的報紙《國聞報》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為目的,號召變法圖強。其創辦者是( )A.譚嗣同 B.嚴復 C.梁啟超 D.林旭【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維新變法期間創辦了大量的報刊宣傳變法,其中北方最有影響力的是嚴復在天津創辦的《國聞報》。因此:B符合題意;AC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維新變法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國聞報》的作者即可作答。50.小華同學在圖書館讀到康有為《上清帝第六書》中的一段文字:“變則能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他據此判斷康有為主張( )A.實行洋務運動 B.推行維新變法C.進行暴力革命 D.開展新文化運動【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中“變則能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可知,康有為主張變法,通過變法來挽救民族危機。因此:B符合題意;ACD材料中未體現;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難度不大,理解材料,掌握康有為主張維新變法的知識即可作答。51.康有為極力宣傳“觀大地諸國,皆以變法而強,守舊而亡”觀點,由此可知他主張( )A.解放思想、平分土地 B.學習西方、維護專制C.變法維新、救亡圖存 D.發動民眾、進行革命【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有為主張變法圖強,通過變法來挽救民族危機。因此:C符合題意;AB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戊戌變法的代表人物即可作答。52.唐德剛在《從晚清到民國》一書中指出:“康有為是中國‘近代化運動’這場接力賽中,接力‘第二棒’的短跑健將。”康有為在“第二棒”的活動是( )A.查禁鴉片,虎門銷煙 B.力陳變法,推行維新C.組織北伐,推翻軍閥 D.宣傳科學,批判禮教【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近代化的探索分為四個時期: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技術)、戊戌變法(學習西方制度,進行變法)、辛亥革命(學習西方制度,進行革命)、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思想)。因此:B符合題意;AC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中國近代化探索的過程即可作答。53.歌謠“甲午戰敗損失慘,洋務運動弊端顯。中國面臨被瓜分,民族危機特空前。”描寫的是( )A.《馬關條約》的影響 B.戊戌變法的背景C.洋務運動的背景 D.《辛丑條約》的影響【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爭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發動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1898年的瓜分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維新派發動了戊戌變法。因此“甲午戰敗損失慘,洋務運動弊端顯,中國面臨被瓜分,民族危機特空前。”歌謠描述的是戊戌變法的背景。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背景。難度不大,掌握戊戌變法發生的背景即可作答。54.唐德剛在《從晚清到民國》中指出,“康有為是近代中國現代化運動在從這場接力賽中,第一個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將”。康有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動是( )A.查禁鴉片,虎門梢煙 B.力陳變法,推行維新C.組織北伐,推翻軍閥 D.宣傳科學,批判禮教【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林則徐查禁鴉片,虎門銷煙,故排除AB.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接力賽”指中國近代化進程,康有為跑“第二段”指的是康有為進行戊戌變法,促進中國政治制度近代化。故B正確。C.組織北伐,推翻軍閥與康有為戊戌變法無關,故排除C。D.新文化運動宣傳科學,批判禮教,與康有為戊戌變法無關,故排除D。 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理解和識記中國近代化探索過程中的四件大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是答題的關鍵。55.“變者,天下之公理也。”面對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愛國的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該運動( )A.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和外國徑略勢力B.提倡“自強”“求富”,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C.廣泛傳播了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D.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 A.太平天國起義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故A錯誤。B.洋務運動提倡“自強”“求富”,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故B錯誤。C.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廣泛傳播了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故C正確。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故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旨在考查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理解和識記戊戌變法背景、目的、性質、內容、結果、失敗的原因、影響等基礎知識是解答相關問題的關鍵。56.“公車上書”的主要組織者有( )A.康有為、譚嗣同 B.梁啟超、林旭C.楊銳、楊深秀 D.康有為、梁啟超【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義憤填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人議和,請求變法。這就是“公車上書”,它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D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公車上書”的相關史實。試題較為簡單,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57.“公車上書”失敗后,維新派人士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其中影響最大的報刊是在上海創辦的( )A.《國聞報》 B.《時務報》C.《知新報》 D.《變法通議》【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車上書失敗后, 維新人士在各地組織學會, 創辦報刊 , 宣傳變法 , 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其中,在天津創辦的影響最大的報刊是嚴復主持的《國聞報》;《時務報》是在上海創辦的影響最大的報刊。選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理解和識記康有為與公車上書等基礎知識是答題的關鍵。58.戊戌變法又稱( )A.維新變法 B.百日維新 C.1898年變法 D.六君子變法【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知識,由于戊戌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遭到頑固派的堅決反對,1898年9月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殘酷鎮壓了戊戌變法運動。這次變法歷時103天,因此又被稱為“百日維新”。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廣泛而持久的影響。B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59.下列人物中宣傳“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推動維新變法的是( )A.曾國藩 B.梁啟超 C.鄒容 D.陳獨秀【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主張變法維新,救亡圖存。故正確答案為B。A是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自強求富;CD提出革命主張,A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能讀懂題干內容,便能做題。所給選項內容依次為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重大事件的代表人物。60.下列措施中,不屬于戊戌變法內容的是( )A.廣開言路,裁撤冗官 B.籌建北洋、南洋、福建海軍C.改革科舉制度,開辦新式學堂 D.興辦實業,獎勵發明創造【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開始大規模進行近代海防建設,籌建新式海軍,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所以B項符合題意;ACD項屬于戊戌變法內容,排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戊戌變法的內容。解答此類題,沒什么捷徑可走,準確理解和識記相關史實才是答題的關鍵。61.揭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的事件是( )A.強學會的成立 B.《萬國公報》的創立C.公車上書 D.光緒帝發布一系列法令【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參加會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請求拒和、遷都、變法;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選項C符合題意;強學會的成立是為了傳播變法思想,是一個寓政治于學會的組織,A排除;《萬國公報》的創立,作為強學會的機關報發行,宣傳變法,號召變法圖強,B排除;光緒帝發布一系列法令,宣布實行變法,D排除。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公車上書的相關史實。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參加會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請求拒和、遷都、變法。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62.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單憑引進外國器物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他們開始進行( )A.洋務運動 B.維新變法 C.五四運動 D.新文化運動【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爭的戰敗,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救亡圖存”成為當時的呼聲。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而奔走呼號,領導維新變法運動,B項符合題意;A項是在在甲午戰爭前就已出現;CD兩項在甲午戰爭后出現的。由此可知AC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應該理解和識記戊戌變法的背景、目的、性質、內容、結果、影響等基礎知識。63.下列有關《時務報》和《民報》相同點的表述,正確的是( )A.由資產階級革命派創辦 B.宣傳民主革命思想C.是資產階級的思想陣地 D.致力于推翻清政府【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896年,梁啟超等資產階級維新派在上海創辦《時務報》,這份報刊成為宣揚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重要陣地。中國同盟會成立后,資產階級革命派創辦了機關報《民報》,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因此有關《時務報》和《民報》相同點的表述,正確的是資產階級的思想陣地,C項符合題意;而ABD三項均不是共同點,排除。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時務報》和《民報》的相關史實。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是學習的難點所在。結合所學,運用排除法較為簡單。64.北京大學教授房德鄰在評價戊戌變法時指出:“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看,都與戊戌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由此可見,作者認為戊戌變法( )A.實現了中國政治現代化 B.改變了中國政治體制C.與中國歷次革命均有關 D.有益于中國政治民主化【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題干材料“‘百日維新’……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都與戊戌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可知,戊戌變法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觸動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以后的革命運動起了推動作用,戊戌變法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是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的起點,有益于中國政治民主化,D項符合題意;ABC項表述不正確,排除。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戊戌變法的影響。戊戌變法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是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的起點,有益于中國政治民主化。65.光緒帝之死,歷來眾說紛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光緒生前診病的脈案非常詳細,從中可以斷定光緒因病死亡。又據《清宮檔案揭秘》記載,1980年通過化驗光緒的頸椎和頭發,發現無中毒現象。現在高科技手段則檢測出光緒體內有砷中毒現象。據此可以得出( )A.原始檔案比研究文獻更接近歷史事實B.歷史研究可以通過多種手段探尋真相C.通過文獻記錄最終能夠還原歷史真相D.現代的歷史研究更依賴于高科技手段【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原始檔案光緒帝因病而亡,沒有中毒現象,但現代高科技手段卻檢測出有中毒現象,這表明采用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堅持孤證不立的原則,才能進一步探尋歷史真相,故答案選項B符合題意;原始檔案由于受階級和個人主觀的限制,也有一定的主觀色彩,需要對史料進行考證和辨偽,排除A項;文獻與考古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是我們研究歷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排除C項;現代的歷史研究不完全是更依賴于高科技手段,排除D項。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以光緒的死因為依托,考查歷史研究的有關知識。解答此類題,緊扣材料,運用排除法,逐一分析選項內容,排除說法錯誤、片面或與題干無關的選項即可。66.近代中國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變舊法,遂為六大國割地廢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島夷耳,能變舊法,乃能滅我琉球,侵我大國。前車之轍,可以為鑒。”“伏惟皇上……破除舊習,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張( )A.學習西方,發展科技 B.變法維新,救亡圖存C.解放思想,宣揚革命 D.發動民眾,推翻政府【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分析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后的維新派的主張,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主張變法維新,B符合題意;學習西方,發展科技是洋務運動的內容,A排除;C項是辛亥革命的內容,排除;戊戌變法維護清王朝的統治,D排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能讀懂題干內容,便能做題。題干中的“破除舊習,更新大政”等關鍵詞是重要的答題提示。67.某年某日,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其中在文教方面“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材料中清政府決定創辦的學堂是( )A.福州船政學堂(1866年創辦) B.北洋西學堂(1895年創辦)C.京師同文館(1862年創辦) D.京師大學堂(1898年創辦)【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其創辦于維新變法時期,D符合題意;ABC三所學堂創立時,維新變法都還未開始,故不符合題意,排除;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教育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題干中的“明定國是”詔書是重要的答題提示。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其創辦于維新變法時期。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為北京大學。68.下列思想屬于戊戌變法的是( )A.自強、求富 B.變法維新 C.三民主義 D.民主自由【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戊戌變法是康有為、梁啟超等資產階級維新派在光緒帝的支持下發動的一場資產階級改革運動,維新派提出的主張是變法維新,實行君主立憲,B正確,D排除;自強、求富是李鴻章等洋務派官員發起的洋務運動的口號,A排除;三民主義是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黨人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C排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變法的目的。所給選項內容分別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的口號。理解和識記相關史實才是解題的關鍵。69.以下內容是光緒皇帝在維新派推動下發布的變法法令,最能體現發展資本主義愿望的是( )A.裁撤冗官冗員 B.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C.開辦新式學堂 D.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主要內容: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訓練新式陸海軍;創辦報刊,開放言論等,這些措施中,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起著最為直接作用的一條是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故D正確;A屬于政治方面措施,B屬于財政方面措施,C屬于教育方面措施,三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所給選項分別從政治、經濟、文教、經濟等方面介紹變法的內容。但這些措施中,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起著最為直接作用的一條是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70.顏炳罡在《戊戌變法與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提到:戊戌變法倡導博愛、平等、人權。這些思想觀念并沒有因戊戌變法的失敗而消失其影響,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材料主要強調了戊戌變法( )A.是近代化探索的起步 B.仍然停留在學習器物層面C.客觀上促進了民主思想的傳播 D.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戊戌變法倡導博愛……”“這些思想觀念……相反,更加深入人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主要說明了戊戌變法的影響是在“思想觀念”方面,材料中的“博愛、平等、人權”屬于民主思想,所以材料強調了戊戌變法客觀上促進了民主思想的傳播,選項C符合題意。A項和B項反映的是洋務運動,D項屬于辛亥革命的影響。選項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緊扣題干內容,運用排除法,逐一排除說法錯誤、片面或與題干無關的選項即可。71.唐德剛在《從晚清到民國》中指出,“康有為是近代中國現代化運動'這場“接力賽'中,第一個‘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將”。康有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動是( )A.查禁鴉片,虎門銷煙 B.力陳變法,推行維新C.組織北伐,推翻軍閥 D.宣傳科學,批判禮教【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 查禁鴉片,虎門銷煙 ,不符合題意;B.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現代化經歷了學習西方的器物、制度、文化三個階段,其中 康有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動是力陳變法,推行維新,試圖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制,故選項B符合題意;C. 組織北伐,推翻軍閥 ,不符合題意;D. 宣傳科學,批判禮教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對中國近代化探索的理解識記回答;也可以拿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72.“竊聞與日本……伏仡皇上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而已”。材料中的“皇上”指( )A.道光 B.咸豐 C.光緒 D.同治【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道光,不符合題意;B.咸豐,不符合題意;C.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段文字是康有為寫給光緒帝的上書,即著名的公車上書,故選項C符合題意;D.同治,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判斷出這是康有為寫給光緒帝的上書內容,這需要理解識記,不要死記硬背。73.下列對維新變法運動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 B.使中國走上了富強的道路C.主張發展農、工、商業 D.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啟超等【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898年,康有為和梁啟超在光緒帝的支持下開始變法,主張發展農、工、商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ACD三項的內容都是正確的,戊戌變法最后在頑固派的打擊下失敗了,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B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注重考查維新變法運動的意義。試題較為簡單,所給選項內容,降低了做題的難度。74.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序幕的是( )A.公車上書 B.創辦《國聞報》C.成立強學會 D.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和梁啟超聯合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在甲午戰爭中敗于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史稱“公車上書”,公車上書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序幕,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的事件不是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序幕的事件,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了公車上書的知識,解答本題需要識記公車上書的意義。75.1895年,一群讀書人發起了“公車上書”。下列戊戌變法的內容中,與讀書人密切相關的措施是( )A.提倡辦實業,獎勵發明創造B.廣開言路,裁撤冗官,精簡機構C.改革科舉制度,開辦新式學堂D.訓練和裝備新式陸、海軍【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提倡辦實業,獎勵發明創造”不屬于戊戌變法的內容。故A不符合題意;“廣開言路,裁撤冗官,精簡機構”屬于戊戌變法的內容,不符合題干的“與讀書人密切相關的措施”。故B不符合題意;戊戌變法的“改革科舉制度,開辦新式學堂”指的是“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這些措施與讀書人密切相關。故C符合題意;“訓練和裝備新式陸、海軍”屬于軍事方面的措施,與讀書人無關。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識記并理解戊戌變法的內容。76.1898年7月,京師大學堂在北京創辦,一開始以“廣育人才,講求時務”為宗旨,設有農學、工學、醫學等十科,辛亥革命后改稱為北京大學。據此推斷,京師大學堂應創辦于( )A.百日維新時期 B.辛亥革命時期C.新文化運動時期 D.國民政府時期【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的成果,戊戌變法開始于1898年,A符合題意;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國民政府時期都晚于戊戌變法,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A。【點評】學生要掌握京師同文館是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時期創辦的,不要混淆。77.1895年,維新派創辦報刊宣傳變法,其中北方最有影響的報紙《國聞報》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為目的,號召變法圖強。其創辦者是( )A.譚嗣同 B.嚴復 C.梁啟超 D.康有為【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895年,維新派創辦報刊宣傳變法,其中,嚴復在北方創辦最有影響的報紙《國聞報》,故B符合題意;譚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故A不符合題意;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故C不符合題意;康有為主持強學會,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公車上書失敗后,維新人士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其中影響最大的報紙是上海的《時務報》和北方天津的《國聞報》。 其中,嚴復在天津創立《國聞報》,號召維新變法,變法圖強,成為北方最有影響的報紙。78.19世紀40年代后,外國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創辦了許多供在華外國人閱讀的外文報刊,在其影響下國內出現了一系列報紙和出版機構。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國( )名稱 地位《申報》 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大公報》《新聞報》 民國時期的著名報紙商務印書館 近代中國創辦的第一個文化出版機構新華書店 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A.新聞出版業的發展 B.經濟的變化C.外交事業的發展 D.科技的進步【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和材料可知,材料列舉了報紙和印刷事業的發展情況,故A符合題意;材料是在說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故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中國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試題較為簡單,能讀懂題干內容,便能做題。79.在戊戌變法政令中,直接觸犯頑固派利益的是( )A.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B.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C.開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創辦報刊D.訓練新式軍隊【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對應的史實是戊戌變法政治方面的措施,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正確,選項A符合題意;選項B是經濟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題意;選項C是科教文化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題意;選項D是軍事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A。【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識記并理解戊戌變法的措施和影響。80.某同學將教材內容整理如下,其中“光緒帝”適合填寫于哪一橫線處( )A.A B.B C.C D.D【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做亡國之君,下詔變法的是光緒帝;發動政變的是頑固派;慷慨就義的是譚嗣同;再次上書的是康有為。故答案為: B。【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戊戌變法的過程。81.“維新派畢竟是站在時代前列的政治力量,他們領導的這場運動代表了中國歷史變革的方向。”下列關于“這場運動”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公車上書拉開了序幕 ②對中國社會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③譚嗣同在變法中遇害 ④變法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這場運動”指的是維新變法運動,①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符合題意;②維新變法對中國社會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符合題意;③譚嗣同在變法中遇害 ,符合題意;④變法沒有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排除。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考查了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學生要掌握戊戌變法的原因、內容和影響。82.在中國追求近代化的進程中,戊戌變法不是洋務運動的簡單繼續,而是有質的飛躍。與洋務運動相比,這個“質的飛躍”體現在戊戌變法( )A.維護和加強清朝統治 B.揭開中國近代化的序幕C.開啟了政治改革大門 D.喚醒了民眾反侵略意識【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沒有變革封建制度,戊戌變法(維新變法)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政體,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民族覺醒,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與洋務運動相比,這個“質的飛躍”體現在戊戌變法實行資產階級立憲制,開啟了政治改革大門,C符合題意;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都維護清朝統治,A排除;洋務運動揭開中國近代化的序幕,B排除;喚醒了民眾反侵略意識沒有體現“質的飛躍”,D排除。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了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學生要掌握戊戌變法的原因、內容和影響。83.在中國近代史上請求變法圖強的維新派代表人物是( )A.李鴻章、張之洞 B.李大釗、胡適C.康有為、李鴻章 D.梁啟超、譚嗣同【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維新派代表人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聯合應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反對議和,請求變法圖強,而掀起維新變法運動,選項D符合題意;李鴻章、張之洞屬于洋務派,領導洋務運動,AC排除;李大釗、胡適 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B排除。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了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學生要掌握戊戌變法的代表人物。84.1898年光緒帝按維新派意圖,發布了一系列變法法令,以下變法措施中最能體現發展資本主義愿望的是( )A.訓練新式軍隊 B.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C.開辦新式學堂 D.裁撤冗官【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主要內容: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訓練新式陸海軍;創辦報刊、開放言論等,這些措施中,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起著最為直接作用的一條是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B符合題意;訓練新式軍隊是軍事方面的,A不合題意;開放新式學堂是教育方面,C不合題意;裁剪冗官是政治方面不合題意。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了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學生要掌握戊戌變法的原因、內容和影響。85.胖虎同學為撰寫論文,列出以下提綱:“一、康有為與公車上書;二、梁啟超與《變法通議》;三、嚴復與《天演論》。”據此推測,他的論文題目應該是( )A.《論鴉片戰爭的危害》 B.《淺議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C.《探究戊戌變法的背景》 D.《追尋辛亥革命的起因》【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戊戌變法的序幕是1895年康有為組織的公車上書。梁啟超關于變法的著名文章是《變法通議》(1896年)。嚴復是維新派最重要的學者之一,他翻譯的《天演論》,不僅推動了維新變法,更在近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綜上,胖虎同學的論文主題,就是戊戌變法的背景和進程。ABD三項均與題干主旨無關,不符合題意;C項《探究戊戌變法的背景》應該是他的論文題目,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戊戌變法,要求結合所學準確解讀題干信息。86.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一書中說:“戊戌變法之后,百日維新作為一場政治運動失敗了。但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新學家們帶來的解放作用遠不是西太后發動的政變所能剿滅干凈的。”下列有關維新變法運動的作用,與此說法吻合的是( )A.倡導變法,開辟了向西方學習的強國御侮之道B.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觀念,具有啟蒙意義C.要求發展資本主義,揭開了中國近代化的序幕D.創辦報刊,發表文章,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高潮【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戊戌變法作為一場政治運動以失敗而告終,封建的舊體制沒有得到改造,民族危機依舊嚴重。但要變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會上廣泛傳播,人們的思想深受啟迪,具有思想啟蒙作用。A項倡導變法,開辟了向西方學習的強國御侮之道錯誤,錯在“開辟了”,不符合題意;B項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觀念,具有啟蒙意義與題干說法吻合,符合題意;C項要求發展資本主義,揭開了中國近代化的序幕錯誤,洋務運動揭開了中國近代化的序幕,不符合題意;D項創辦報刊,發表文章,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高潮錯誤,這是辛亥革命,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一書中的一段話為切入點,考查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戊戌變法作為一場政治運動以失敗而告終,封建的舊體制沒有得到改造,民族危機依舊嚴重。87.陳恭祿在《中國近代史》分析變法失敗原因時說:“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內鏟除千余年之積弊,使中國欲為強國……而康粱諸人不知環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終則一無所成,其人固無經驗之書生也”。陳恭祿認為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 )A.頑固派實力過于強大 B.光緒皇帝軟弱無能C.維新派缺乏政治經驗 D.社會性質沒有改變【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由材料“……而康粱諸人不知環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終則一無所成,其人固無經驗之書生也”可知,陳恭祿認為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維新派缺乏政治經驗。ABD三項與材料信息無關。ABD三項都不是陳恭祿認為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不符合題意;C項維新派缺乏政治經驗是陳恭祿認為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關鍵信息是“……而康粱諸人不知環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終則一無所成,其人固無經驗之書生也”。注意對材料的解讀,識記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1 / 1初中 歷史與社會 中國近代史_近代化的探索_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一、單選題1.1895年春,揭開變法維新運動序幕的歷史事件是( )A.《馬關條約》的簽訂 B.公車上書C.強學會的成立 D.“明定國是”詔書的頒布2.打破了清政府長期以來規定的知識分子不得過問朝政的禁令,使資產階級維新思潮轉變為愛國救亡政治運動的標志的事件是( )A.洋務運動 B.商鞅變法 C.辛亥革命 D.公車上書3.如圖中①階段統計的是中國社會使用高頻詞語次數的總和,該詞語是( )A.“自強”“求富” B.“改良”“維新”C.“民族”“民權” D.“民主”“科學”4.“戊戌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系統方案……倡導博愛、平等、自由、人權。這些思想觀念并沒有因戊戌變法的失敗而消失其影響,相反,更加深入人心……”這里強調的是戊戌變法( )A.宣傳了歐洲啟蒙思想 B.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C.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是中國現代化的起步5.如表是1864年至1914年間,中國各種報紙、雜志對民主的各種含義和使用數量統計。據此可知( )時間 含義人民統治 與君主制相反的制度 君主1864—1894年 12 323 101895—1900年 149 640 71901—1908年 391 1210 01909—1914年 76 490 3A.早期維新派宣傳革命思想不徹底B.維新思想與宣傳“人民統治”矛盾C.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反封建較徹底D.思想宣傳的程度決定了民主的程度6.胡適評價19世紀末的梁啟超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國之思想界”。這主要是因為梁啟超宣傳了( )A.民主科學 B.民主共和 C.托古改制 D.變法圖存7.下列措施不屬于戊戌變法內容的是( )A.發展農工商業 B.訓練新式軍隊C.開辦新式學堂 D.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8.有一所學校,設立于戊戌年間,是近代中國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也是百日維新留下的重要成果。它是( )A.京師同文館 B.北洋西學堂C.京師大學堂 D.福州船政學堂9.今年是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該校的前身創辦于( )A.洋務運動時期 B.戊戌變法時期C.新文化運動時期 D.國民大革命時期10.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這一危險形勢也影響了居于統治地位的士大夫,不過他們是被迫趨向于改良而非趨向于革命。他們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傳統范圍內的改革’。”材料中的“他們”發起了( )A.洋務運動 B.維新變法運動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11.盡管維新運動主張君主立憲制,但它批判封建專制和君權神授的理論,提倡民權,使人們在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觀念的熏陶下,突破君主立憲制的限制而繼續前進,走上推翻專制統治的革命道路。材料反映了戊戌變法( )A.推動了近代化探索的進一步發展B.推翻了我國的封建專制統治C.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D.改變了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12.1894年,孫中山曾上書李鴻章,提出關于仿效西方資本主義以圖中國富強的革新主張。下列觀點與此時孫中山的主張一致的是( )A.師夷長技以自強B.法者天下之公器,變者天下之公理C.創立民國,平均地權D.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13.1896—1898年,梁啟超主筆的《時務報》在15個省和國外設有分銷處67所,銷量過萬。這表( )A.維新思想廣泛傳播 B.三民主義思潮興起C.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D.文學革命應運而生14.下表是20世紀初中國近代教育發展狀況。對表中中國近代教育迅猛發展合理的解釋是( )時間(年) 新式學堂總數(所) 學生總數(人)1902 35787 10067401906 59117 逾160萬1912 82272 2933870A.鴉片戰爭的失敗刺激了民眾覺醒B.廢除科舉制有利于近代教育發展C.戊戌變法成功實現近代教育轉型D.民主與科學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15.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其中在文教方面“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 清政府在百日維新期間決定創辦的新式學堂是( )A.福州船政學堂 B.京師大學堂C.京師同文館 D.北洋西學堂16.1895—1898年,中國民間新增報刊約六十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報刊(見下表)主要傳播的思想主張是( )主筆(創辦人) T報刊名稱梁啟超 《時務報》嚴復 《國聞報》康有為 《強學報》A.自強、求富 B.三民主義 C.民主、進步 D.變法圖強17.有學者說:“光緒皇帝實際推行并公開領導了革新運動,不愧為一個在特定的內外環境中出現的愛國開明皇帝。”材料中的“革新運動”( )A.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 B.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產生C.創辦了第一所新式學堂 D.產生了思想啟蒙的影響18.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這里的“變”指的是( )A.學習日本 B.變法圖強 C.廢除八股 D.思想解放19.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它創辦于( )A.洋務運動時期 B.百日維新期間C.辛亥革命時期 D.北伐戰爭時期20.歷史學家張豈之指出康有為的變法思想,“一是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變易理論……二是來源于西方近代政治學說,例如自由、平等、博愛等民主思想。他對待這兩種學說的態度是各取所需……”。從上述材料可知,康有為( )A.拋棄中國傳統文化 B.批判西方近代學說C.糅合汲取中西理論 D.創立自己政治學說21.下表摘錄了清末三次重要的“民間上書”事件,表格中“?”處應該填寫( )上書時間 上書事件 上書主要內容 上書結果 后續發展1888年 康有為上書光緒帝 請求變法圖強 遭到頑固派阻撓 回到廣州著書講學、宣傳變法1894年 孫中山上書李鴻章 提出變法自強等改革建議 遭到拒絕 ?1895年 康有為、梁啟超上書光緒帝 請求拒和、遷都、變法 上書沒有上達光緒帝 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A.成立興中會 B.進行戊戌變法C.開始洋務運動 D.建立中華民國22.1898年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法令,其中最能體現發展資本主義愿望的是()A.裁撤冗官冗員 B.開辦新式學堂C.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D.訓練新式軍隊23.有人評價戊戌變法:“作為一場政治運動,百日維新短命而敗,但作為一場更廣闊意義上的社會文化運動,自有其成功之處。”這里的“成功之處”主要是指戊戌變法( )A.阻止了民族危機繼續加深B.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C.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D.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24.有些攝制粗糙的歷史題材類電視劇中,時常會出現與史實不符的鏡頭。例如某劇中出現( )A.清政府創辦京師大學堂的鏡頭 B.攝影師為慈禧太后拍照的鏡頭C.孫中山宣布廢除科舉制的鏡頭 D.清末國人閱讀《申報》的鏡頭25.國民師范舊址(原為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校),位于太原市五一路245號。1917年,閻錫山在山西開始推行“義務教育”,1918年公布了《山西教育計劃進行案》,以廣造師資、教育普及為目標的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校應運而生。它是一所專門培養全省小學教師的師范學校。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以及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山西開展革命活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基地之一。從材料描述中可得出( )A.山西是我國最早普及義務教育省份B.國民師范是培養軍事革命人才的學校C.閻錫山在山西實現了普及義務教育D.國民師范是共產黨活動的重要基地之一26.戊戌變法措施中,屬于政治改革內容的是( )A.裁撤冗官冗員 B.編制國家預算C.開辦新式學堂 D.訓練新式軍隊27.1896年,梁啟超在《時務報》上發表文章,明確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這說明梁啟超主張( )A.自強求富 B.維新變法 C.三民主義 D.民主科學28.踐行了“各國變法,都是經過流血才成功的。中國還沒有人流血,讓我來作第一個吧!”的豪言壯語,為變法圖強甘愿流血犧牲的愛國志士是( )A.鄧世昌 B.康有為 C.梁啟超 D.譚嗣同29.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對中國社會也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 )A.清朝政治制度有所改變 B.資本主義迅速發展C.新思想新文化得到傳播 D.科舉制度得以廢除30.1896年,梁啟超等人在上海創辦《時務報》,深受具有維新思想的士大夫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歡迎。它曾經刊登過的文章是( )A.《變法通議》 B.《文學改良芻議》C.《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D.《中國土地法大綱》31.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是( )A.京師同文館 B.《申報》報社C.《民報》報社 D.商務印書館32.當今出版《新華字典》等工具書的商務印書館創辦于19世紀(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 D.90年代33.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人劉大鵬在聽到北京傳來的消息后,日記中寫道:“……士心渙散,有子弟者皆不作讀書想,別圖他業,以使子弟為之,世變至此,殊可畏懼。”據此判斷,該“消息”是( )A.帝制終結 B.興辦洋務 C.民國建立 D.廢除科舉34.1895—1898年,梁啟超主筆的《時務報》在15個省和國外設有分銷處67所,銷量過萬。這表明( )A.維新思想廣泛傳播 B.三民主義思潮興起C.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D.文學革命應運而生35.當時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不在光緒皇帝手中,而為以西太后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維新派只有少數幾個人,沒有實權。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專講西學”,但是,當她感到變法觸及她自己的權力和清廷王公貴族的利益時,就動手遏制、鎮壓。材料說明戊戌變法失敗是由于( )A.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B.守舊派勢力強大C.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 D.對列強寄予幻想36.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在1912年之前使用的舊名。它創辦于1898年,是我國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性大學。與它的創立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C.鴉片戰爭 D.太平天國運動37.1921年到1949年,中共先后成立了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長江書局、馬列學院、中共中央出版發行部、解放社等專門機構翻譯出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1953年,成立中共中央編譯局專門從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編譯工作。這些工作( )A.目的是用馬克思主義教育武裝全黨B.掀起了全國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高潮C.啟蒙中國人民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D.有利于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全球傳播38.下列維新變法的措施中,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條款是( )A.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B.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C.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D.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39.中國近代史上,由中國人創辦第一所近代新式學堂是( )A.京師同文館 B.福建船政學堂C.京師大學堂 D.北洋水師學堂40.拉開了維新變法序幕的事件是( )A.戊戌政變 B.“明定國是”詔書的頒布C.“公車上書” D.設立翻譯館41.在中國請求變法圖強的維新派代表人物是( )A.康有為、梁啟超 B.李大釗、胡適C.李鴻章、張之洞 D.曾國藩、李鴻章42.著名的史學家戴逸根據戊戌變法的歷史影響指出“人們久處在封建閉塞的發霉氣氛中,忽然從那里吹過來股新鮮的氣息,麻木不仁的頭腦幵始清醒過來了,僵硬的四肢逐漸動彈起來了。”材料強調戊戌變法的意義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實現富國強兵C.引領思想啟蒙 D.建立民主政治43.下列對戊戌變法的評說,不正確的是( )A.是在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產生的B.以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為目的C.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啟蒙運動D.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44.“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結合如圖判斷這位維新志士是( )A.康有為 B.梁啟超 C.譚嗣同 D.光緒帝45.在中國近代史上請求變法圖強的維新派代表人物是( )A.李鴻章、林則徐 B.李大釗、胡適C.康有為、梁啟超 D.曾國藩、奕訢46.1895年春,拉開變法維新運動序幕的歷史事件是( )A.公車上書 B.百日維新 C.戊戌政變 D.辛亥革命47.有人將1895年春一群舉人的行動當作近代中國的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運動”,這次行動是( )A.興中會成立 B.《時務報》創辦C.公車上書 D.慈禧太后發動政變48.假如你是生活在維新變法時期的一位民族企業家,你最贊同下列哪項變法詔令( )A.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B.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C.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D.訓練新式軍隊:49.1895年,維新派創辦報刊宣傳變法,其中北方最有影響的報紙《國聞報》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為目的,號召變法圖強。其創辦者是( )A.譚嗣同 B.嚴復 C.梁啟超 D.林旭50.小華同學在圖書館讀到康有為《上清帝第六書》中的一段文字:“變則能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他據此判斷康有為主張( )A.實行洋務運動 B.推行維新變法C.進行暴力革命 D.開展新文化運動51.康有為極力宣傳“觀大地諸國,皆以變法而強,守舊而亡”觀點,由此可知他主張( )A.解放思想、平分土地 B.學習西方、維護專制C.變法維新、救亡圖存 D.發動民眾、進行革命52.唐德剛在《從晚清到民國》一書中指出:“康有為是中國‘近代化運動’這場接力賽中,接力‘第二棒’的短跑健將。”康有為在“第二棒”的活動是( )A.查禁鴉片,虎門銷煙 B.力陳變法,推行維新C.組織北伐,推翻軍閥 D.宣傳科學,批判禮教53.歌謠“甲午戰敗損失慘,洋務運動弊端顯。中國面臨被瓜分,民族危機特空前。”描寫的是( )A.《馬關條約》的影響 B.戊戌變法的背景C.洋務運動的背景 D.《辛丑條約》的影響54.唐德剛在《從晚清到民國》中指出,“康有為是近代中國現代化運動在從這場接力賽中,第一個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將”。康有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動是( )A.查禁鴉片,虎門梢煙 B.力陳變法,推行維新C.組織北伐,推翻軍閥 D.宣傳科學,批判禮教55.“變者,天下之公理也。”面對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愛國的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該運動( )A.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和外國徑略勢力B.提倡“自強”“求富”,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C.廣泛傳播了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D.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56.“公車上書”的主要組織者有( )A.康有為、譚嗣同 B.梁啟超、林旭C.楊銳、楊深秀 D.康有為、梁啟超57.“公車上書”失敗后,維新派人士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其中影響最大的報刊是在上海創辦的( )A.《國聞報》 B.《時務報》C.《知新報》 D.《變法通議》58.戊戌變法又稱( )A.維新變法 B.百日維新 C.1898年變法 D.六君子變法59.下列人物中宣傳“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推動維新變法的是( )A.曾國藩 B.梁啟超 C.鄒容 D.陳獨秀60.下列措施中,不屬于戊戌變法內容的是( )A.廣開言路,裁撤冗官 B.籌建北洋、南洋、福建海軍C.改革科舉制度,開辦新式學堂 D.興辦實業,獎勵發明創造61.揭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的事件是( )A.強學會的成立 B.《萬國公報》的創立C.公車上書 D.光緒帝發布一系列法令62.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單憑引進外國器物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他們開始進行( )A.洋務運動 B.維新變法 C.五四運動 D.新文化運動63.下列有關《時務報》和《民報》相同點的表述,正確的是( )A.由資產階級革命派創辦 B.宣傳民主革命思想C.是資產階級的思想陣地 D.致力于推翻清政府64.北京大學教授房德鄰在評價戊戌變法時指出:“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看,都與戊戌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由此可見,作者認為戊戌變法( )A.實現了中國政治現代化 B.改變了中國政治體制C.與中國歷次革命均有關 D.有益于中國政治民主化65.光緒帝之死,歷來眾說紛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光緒生前診病的脈案非常詳細,從中可以斷定光緒因病死亡。又據《清宮檔案揭秘》記載,1980年通過化驗光緒的頸椎和頭發,發現無中毒現象。現在高科技手段則檢測出光緒體內有砷中毒現象。據此可以得出( )A.原始檔案比研究文獻更接近歷史事實B.歷史研究可以通過多種手段探尋真相C.通過文獻記錄最終能夠還原歷史真相D.現代的歷史研究更依賴于高科技手段66.近代中國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變舊法,遂為六大國割地廢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島夷耳,能變舊法,乃能滅我琉球,侵我大國。前車之轍,可以為鑒。”“伏惟皇上……破除舊習,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張( )A.學習西方,發展科技 B.變法維新,救亡圖存C.解放思想,宣揚革命 D.發動民眾,推翻政府67.某年某日,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其中在文教方面“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材料中清政府決定創辦的學堂是( )A.福州船政學堂(1866年創辦) B.北洋西學堂(1895年創辦)C.京師同文館(1862年創辦) D.京師大學堂(1898年創辦)68.下列思想屬于戊戌變法的是( )A.自強、求富 B.變法維新 C.三民主義 D.民主自由69.以下內容是光緒皇帝在維新派推動下發布的變法法令,最能體現發展資本主義愿望的是( )A.裁撤冗官冗員 B.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C.開辦新式學堂 D.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70.顏炳罡在《戊戌變法與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提到:戊戌變法倡導博愛、平等、人權。這些思想觀念并沒有因戊戌變法的失敗而消失其影響,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材料主要強調了戊戌變法( )A.是近代化探索的起步 B.仍然停留在學習器物層面C.客觀上促進了民主思想的傳播 D.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71.唐德剛在《從晚清到民國》中指出,“康有為是近代中國現代化運動'這場“接力賽'中,第一個‘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將”。康有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動是( )A.查禁鴉片,虎門銷煙 B.力陳變法,推行維新C.組織北伐,推翻軍閥 D.宣傳科學,批判禮教72.“竊聞與日本……伏仡皇上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而已”。材料中的“皇上”指( )A.道光 B.咸豐 C.光緒 D.同治73.下列對維新變法運動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 B.使中國走上了富強的道路C.主張發展農、工、商業 D.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啟超等74.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序幕的是( )A.公車上書 B.創辦《國聞報》C.成立強學會 D.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75.1895年,一群讀書人發起了“公車上書”。下列戊戌變法的內容中,與讀書人密切相關的措施是( )A.提倡辦實業,獎勵發明創造B.廣開言路,裁撤冗官,精簡機構C.改革科舉制度,開辦新式學堂D.訓練和裝備新式陸、海軍76.1898年7月,京師大學堂在北京創辦,一開始以“廣育人才,講求時務”為宗旨,設有農學、工學、醫學等十科,辛亥革命后改稱為北京大學。據此推斷,京師大學堂應創辦于( )A.百日維新時期 B.辛亥革命時期C.新文化運動時期 D.國民政府時期77.1895年,維新派創辦報刊宣傳變法,其中北方最有影響的報紙《國聞報》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為目的,號召變法圖強。其創辦者是( )A.譚嗣同 B.嚴復 C.梁啟超 D.康有為78.19世紀40年代后,外國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創辦了許多供在華外國人閱讀的外文報刊,在其影響下國內出現了一系列報紙和出版機構。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國( )名稱 地位《申報》 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大公報》《新聞報》 民國時期的著名報紙商務印書館 近代中國創辦的第一個文化出版機構新華書店 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A.新聞出版業的發展 B.經濟的變化C.外交事業的發展 D.科技的進步79.在戊戌變法政令中,直接觸犯頑固派利益的是( )A.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B.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C.開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創辦報刊D.訓練新式軍隊80.某同學將教材內容整理如下,其中“光緒帝”適合填寫于哪一橫線處( )A.A B.B C.C D.D81.“維新派畢竟是站在時代前列的政治力量,他們領導的這場運動代表了中國歷史變革的方向。”下列關于“這場運動”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公車上書拉開了序幕 ②對中國社會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③譚嗣同在變法中遇害 ④變法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82.在中國追求近代化的進程中,戊戌變法不是洋務運動的簡單繼續,而是有質的飛躍。與洋務運動相比,這個“質的飛躍”體現在戊戌變法( )A.維護和加強清朝統治 B.揭開中國近代化的序幕C.開啟了政治改革大門 D.喚醒了民眾反侵略意識83.在中國近代史上請求變法圖強的維新派代表人物是( )A.李鴻章、張之洞 B.李大釗、胡適C.康有為、李鴻章 D.梁啟超、譚嗣同84.1898年光緒帝按維新派意圖,發布了一系列變法法令,以下變法措施中最能體現發展資本主義愿望的是( )A.訓練新式軍隊 B.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C.開辦新式學堂 D.裁撤冗官85.胖虎同學為撰寫論文,列出以下提綱:“一、康有為與公車上書;二、梁啟超與《變法通議》;三、嚴復與《天演論》。”據此推測,他的論文題目應該是( )A.《論鴉片戰爭的危害》 B.《淺議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C.《探究戊戌變法的背景》 D.《追尋辛亥革命的起因》86.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一書中說:“戊戌變法之后,百日維新作為一場政治運動失敗了。但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新學家們帶來的解放作用遠不是西太后發動的政變所能剿滅干凈的。”下列有關維新變法運動的作用,與此說法吻合的是( )A.倡導變法,開辟了向西方學習的強國御侮之道B.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觀念,具有啟蒙意義C.要求發展資本主義,揭開了中國近代化的序幕D.創辦報刊,發表文章,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高潮87.陳恭祿在《中國近代史》分析變法失敗原因時說:“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內鏟除千余年之積弊,使中國欲為強國……而康粱諸人不知環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終則一無所成,其人固無經驗之書生也”。陳恭祿認為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 )A.頑固派實力過于強大 B.光緒皇帝軟弱無能C.維新派缺乏政治經驗 D.社會性質沒有改變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子康有為聯合考試的舉子一百多人,聯名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圖存,史稱“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意味著維新派由原來的的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發展到政治運動,故選項B符合題意;《馬關條約》的簽訂是原因,不是揭開序幕,故選項A不符合題意;強學會是宣傳維新思想的組織,故選項C不符合題意;“明定國是”詔書的頒布標志著維新變法運動開始,不是揭開序幕,故選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公車上書的有關知識。理解和識記戊戌變法的背景、目的、性質、興起、發展、結果等相關史實是解答相關問題的關鍵。2.【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洋務運動,不符合題意;B.商鞅變法,不符合史實;C.辛亥革命,不符合題意;D.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各省參加會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請求拒和、遷都、變法,這就是“公車上書”,這打破了清政府長期以來規定的知識分子不得過問朝政的禁令,使資產階級維新思潮轉變為愛國救亡政治運動,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理解識記回答;也可以拿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3.【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 “自強”“求富”,不符合題意;B.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這里的①階段是1895年到1898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是維新變法運動時期,這一時期,維新派提出維新變法,向西方學習政治制度,進行社會改良,想通過改良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因此這一時期出現最多的詞語應該是 “改良”“維新”,故選項B符合題意;C. “民族”“民權”,不符合題意;D. “民主”“科學”,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先通過題干信息即示意圖,看出①階段的時間,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時期的重大事件來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4.【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 宣傳了歐洲啟蒙思想,不符合題意;B.依據題干信息“ 倡導博愛、平等、自由、人權。這些思想觀念并沒有因戊戌變法的失敗而消失其影響,相反,更加深入人心”,可以看出,戊戌變法宣傳資產階級思想, 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故選項B符合題意;C. 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不符合題意;D. 是中國現代化的起步,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語句,對這些語句進行理解回答,這樣的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5.【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題干和結合所學知識,1901—1908年間為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宣傳時期,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清政府的統治進一步失去統治基礎,資產階級革命派大力宣傳革命思想,相對以往而言,這一時期民主一詞的使用數量急劇增加,傳統君主觀念基本被拋棄,表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強烈否定帝制,要求民主共和,因此反封建較徹底,C正確;早期維新派宣傳變法,而非革命,A排除;1895—1900年間 為康梁維新思想時期,與1864—1894年件相比,這一時期民主一詞的使用數量明顯增加,說明康梁維新思想對民主的理解進一步深入,并沒有反映出與宣傳“人民統治”矛盾,B排除;民主的程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尤其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狀況,并不能說思想宣傳的程度決定了民主的程度,D排除。故答案為: C。【點評】解答本題,學生能夠通過材料中反對君主制度的言論的變化,可以看出當時資產階級革命派思想宣傳對國人認識變化的影響。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和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6.【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 A:民主科學 ,是新文化運動宣傳的思想,不合題意;B:民主共和 ,是辛亥革命主張建立的政治體制,不合題意;C:托古改制 ,是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前,為了實現他的改良主張而提出的一個辦法,不合題意;D: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面對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康有為、梁啟超等仁人志士掀起了一場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維新變法運動。戊戌變法最后雖然失敗了,但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因此,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戊戌變法的領導人、內容、性質以及作用是解答相關問題的關鍵。7.【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 發展農工商業,不符合題意;B. 訓練新式軍隊,不符合題意;C. 開辦新式學堂 ,不符合題意;D.依據所學知識可知, 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是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實行的,戊戌變法時期沒有這一內容,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注意題干中的“不屬于”字樣,細心辨別備選項回答。8.【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京師同文館,不符合題意;B.北洋西學堂,不符合題意;C.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設立了京師大學堂,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 也是百日維新留下的重要成果 ,它是今天北京大學的前身,故選項C符合題意;D.福州船政學堂,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把它和課本所學知識結合進行識記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9.【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洋務運動時期,不符合題意;B.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戊戌變法時期,創立了我國第一所官辦高校——京師大學堂,這就是今天北京大學的前身,故選項B符合題意;C.新文化運動時期,不符合題意;D.國民大革命時期,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10.【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洋務運動在19世紀末已經破產,故排除A。B.通過題干中“19世紀末20世紀初”、“趨向于改良而非趨向于革命”及所學知識可以看出,題干中“他們”是指資產階級維新派。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的民族民主意識高漲,危及士大夫的既得利益,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救亡圖存的高潮,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故B正確。C.辛亥革命是采取革命手段,故排除C。 D.新文化運動否定傳統儒家思想,與“被迫趨向于改良”不符合,故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的能力。試題較為簡單,題干中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迫趨于改良而非趨向于革命”“傳統范圍內的改革”等關鍵詞是重要的答題提示。結合所學運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確答案。11.【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救亡圖存,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戊戌變法,其主張是變法圖強。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推動了近代化探索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選項A符合題意。B:推翻了我國的封建專制統治指的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而非戊戌變法,排除B項。C: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指的是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排除C項。D:戊戌變法沒有改變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題干信息的解讀能力。試題較為簡單,結合所學,運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確答案。12.【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 A: 師夷長技以自強,說的是洋務運動,不符合題干內容,排除;B: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自強等多項改革建議,遭到拒絕。1895年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來,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和梁啟超聯合1300多名應試舉人,上書光緒帝,反對議和,請求變法,歷史上稱之為“公車上書”,這次上書沒有達到目的,但康有為、梁啟超等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的維新變法運動就此拉開了序幕。因此,B項符合題意。C: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說的是辛亥革命,不符合題干內容,排除;D: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 ,說的是新文化運動,不符合題意,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理解和識記孫中山由改良到革命思想的轉變、戊戌變法的背景、內容、性質及影響等相關知識是答題的關鍵。13.【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 A.根據題干“1896~1898年,梁啟超主筆的《時務報》在15個省和國外設有分銷處67所,銷量過萬”可知,梁啟超主持的維新派刊物《時務報》在當時受到了極大關注,也使得維新思想廣泛傳播,故A正確。B.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它主要興起于20世紀初,與題干不符,故B錯誤。C.清朝統治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義后,與題干不符,故C錯誤。D.文學革命應運而生是在新文化運動期間,與題干不符,故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維新思想的傳播,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和識記戊戌變法的背景、目的、代表人物、興起、發展等相關知識是解答相關問題的關鍵。14.【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表格可知,從1902年到1912年,我國新式學堂總數和學生總數均呈現增長趨勢,尤其是1906年到1912年,呈現出大幅度增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5月2月,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制,普遍興辦學校。清政府迫于形勢,建立起三個學程的新式教育體制,并于1905年宣布廢除科舉制度。科舉制的廢除,新式教育的出現,有利于教育的發展和進步,有利于社會的發展,是教育界乃至社會歷史的一次飛躍。因此,題干表中中國近代教育迅猛發展合理的解釋是廢除科舉制有利于近代教育發展,故選B項;題干沒有涉及鴉片戰爭的失敗刺激了民眾覺醒、戊戌變法成功實現近代教育轉型和民主與科學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排除ACD項。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教育發展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緊扣題干中的“時間”,結合所學運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確答案。15.【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戊戌變法時期創辦了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1912年改稱北京大學,B正確;洋務運動時期創辦了福州船政學堂和京師同文館,AC排除;北洋西學堂于1895年在天津創辦,D排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教育文化事業發展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1898年,戊戌變法時期創辦了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1912年改稱北京大學。16.【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到北京,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1300多名應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反對議和,請求變法,史稱“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不久,他們聯合朝中大臣在北京成立強學會,定期集會講演,他們又創立《時務報》、《國聞報》 、《強學報》 等,宣傳變法圖強的思想。故D符合題意;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思想,故A不符合題意;三民主義是資產階級革命指導思想,故B不符合題意;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思想,不包含進步,故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相關史實。理解和識記戊戌變法的目的(救亡圖存)、興起(公車上書)和發展(宣傳變法思想)等基礎知識是答題的關鍵。17.【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革新運動”指的是戊戌變法,戊戌變法促進啟蒙思想在中國傳播,故D正確;洋務運動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創辦了京師同文館,這是第一所新式學堂,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產生,故排除ABC項。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影響和啟示。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它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18.【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在維新變法運動中,梁啟超主張“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后來在這一思想影響下,進行了戊戌變法,企圖變法圖強,故B符合題意;蔣介石曾留學日本,企圖學習日本軍事,故A不符合題意;1905年,清政府廢除八股,故C不符合題意;戊戌變法促進了思想解放,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理解和識記戊戌變法的背景、目的、性質、代表人物、結果、影響等基礎知識是解答相關問題的關鍵。19.【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百日維新期間創辦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因此:B符合題意;AC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難度不大,掌握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高等學府即可作答。20.【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康有為的思想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變易理論和西方近代政治學說。因此:C符合題意;ABD無法從材料中的得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難度不大,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1.【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4年11月,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組織成立興中會。因此:A符合題意;BC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難度不大,掌握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即可作答。22.【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裁撤冗官冗員是政治措施;開辦新式學堂是教育措施;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是經濟措施;訓練新式軍隊是軍事措施。因此:C符合題意;AB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難度不大,正確區分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措施即可作答。23.【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沖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縛,在思想、文化領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因此:D符合題意,ABC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戊戌變法的意義即可作答。24.【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創辦了京師大學堂;慈禧太后時期照相技術以傳入中國;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因此:C符合題意;AB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清末教育、報刊、社會生活的變遷。難度不大,掌握中國近代教育、新聞出版、社會生活的變遷即可作答。25.【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以廣造師資、教育普及為目標的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校應運而生。它是一所專門培養全省小學教師的師范學校。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以及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山西開展革命活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基地之一。”由此可知,山西省創立的國民師范是共產黨活動的重要基地之一。D正確;不能得出實行了普及義務教育,C排除;題干材料“1917年,閻錫山在山西開始推行‘義務教育’”,不能得出“山西是我國最早普及義務教育省份”。A排除;“它是一所專門培養全省小學教師的師范學校。”B排除;故答案為: D。【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國民師范的作用的相關史實。26.【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的法令中,屬于政治方面改革的內容是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A符合題意;B項是經濟方面的措施,C項是教育方面的,D項是軍事方面的改革內容,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戊戌變法的內容。理解和識記戊戌變法在政治、經濟、財政、教育、軍事等方面的內容是解題的關鍵。27.【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自強求富,不符合題意;B.依據題干信息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可以看出, 梁啟超主張維新變法,故選項B符合題意;C.三民主義,不符合題意;D.民主科學,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語句進行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28.【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鄧世昌,不符合題意;B.康有為,不符合題意;C.梁啟超,不符合題意;D.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拒絕出走,他說 “各國變法,都是經過流血才成功的。中國還沒有人流血,讓我來作第一個吧!” ,甘愿為變法流血犧牲,最終被殺害,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把它和課本所學知識結合,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29.【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主張向西方學習,特別是仿效日本和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變法雖然沒有成功,但改革的理念仍產生深遠的影響。維新派創辦了眾多宣傳改革思想和介紹西方學說的報刊,出版了系列書籍,幫助中國人進一步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新思想新文化得到傳播。選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戊戌變法的影響。試題有些難度,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學生要理解和識記戊戌變法對中國社會起到的思想啟蒙的作用 。30.【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6年,梁啟超等人宣揚維新變法思想,那么他創辦的報刊應該宣傳維新變法思想,故選項A符合題意;B.《文學改良芻議》,不符合題意;C.《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不符合題意;D.《中國土地法大綱》,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判斷出這是維新變法運動時期,這一時期要宣傳維新派思想,拿它來分析備選項回答。31.【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所以D項符合題意;京師同文館是清末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初以培養外語翻譯、洋務人才為目的,以外國人為教習,專門培養外文譯員,屬總理事務衙門,所以A項不符合題意;《申報》是近代中國發行時間最久、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報紙,所以B項不符合題意;《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11月26日創刊于東京,所以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發展的有關知識。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往往忽視對此類知識點的理解和識記,教師應加以提醒或提示。32.【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897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創辦,以“倡明教育,開啟民智”為宗旨,以編印新式教科書、工具書和翻譯介紹西方學術著作為主。故應該選擇90年代。故答案為: D。【點評】 本題考查商務印書館。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當時使用的課本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版的。33.【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1905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普遍興辦學校;清政府迫于形勢,擬定了《奏定學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體制,于1905年宣布廢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等,選項D符合題意;選項A、C是1912年;選項B十九世紀60年代,不符合題意;因此只有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對于新式教育還需注意和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京師同文館區別及重點識記科舉制度創立于隋朝及結束。34.【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戊戌變法。解題思路:根據“1895—1898年,梁啟超主筆的《時務報》在15個省和國外設有分銷處67所,銷量過萬。”可知,梁啟超主持的維新派刊物《時務報》在當時受到了極大關注,也使得維新思想廣泛傳播。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6年8月9日黃遵憲、汪康年、梁啟超在上海創辦《時務報》,主要宣傳維新思想。A正確;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它主要興起于20世紀初,與題不符,B錯誤;清朝統治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義后,與題不符,C錯誤;文學革命應運而生是在新文化運動期間,與題不符,D錯誤。故答案為: A。【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準確掌握戊戌變法的領導人、內容、性質以及作用。35.【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材料信息“最高領導權……為以西太后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維新派只有少數幾個人,沒有實權”反映出國家政權掌握在守舊派手中,維新派力量小,沒有實權。由“當她感到變法觸及……利益時,就動手遏制、鎮壓”可知,當變法危及守舊派的利益時,守舊派便對變法進行遏制、鎮壓。這表明變法失敗的原因是維新派力量弱小,守舊派勢力強大,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也是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但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故答案為: B。【點評】 本題考查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關鍵是對材料的分析與解讀。36.【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的“新政”的內容之一,學校創辦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B符合題意;ACD三項的內容與京師大學堂無關,排除;故答案為: B。【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京師大學堂的相關史實。37.【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依據題干和結合所學知識,中國共產黨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從1921年建黨到新中國成立后的1953年,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一直把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編譯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這些工作目的是為了用馬克思主義教育武裝全黨,故選項A符合題意;B. 掀起了全國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高潮,不符合題意;C. 啟蒙中國人民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不符合題意;D. 有利于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全球傳播,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緊貼題干信息進行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38.【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 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不符合題意;B. 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 ,不符合題意;C.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1898年6月到9月,光緒帝按照維新派意圖,發布了一系列變法令,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軍隊等。這些內容中最能夠有利于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是以經濟上采取的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故選項C符合題意;D. 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備選項,細心分析比對進行理解回答,這樣的知識點,要注意理解,不能死記硬背。39.【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據課本所學知識可知,在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為適應中外交涉和開展洋務運動的需要,開始興辦新式學堂,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福州船政學堂和北洋水師學堂創辦較晚一些,京師大學堂創辦于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故選項A符合題意;B. 福建船政學堂,不符合題意;C.京師大學堂,不符合題意;D.北洋水師學堂,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明顯的知識點,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40.【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戊戌政變,不符合史實;B. “明定國是”詔書的頒布 ,不符合史實;C.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馬關條約》簽約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梁啟超等資產階級維新派聯合各地在北京應試的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請求拒簽條約,變法圖強,史稱“公車上書”,這一事件拉開了維新變法序幕,故選項C符合題意;D. 設立翻譯館,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明顯的知識點,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41.【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據題干信息“維新派代表人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期,為挽救中華民族的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故選項A符合題意;B. 李大釗、胡適,不符合題意;C. 李鴻章、張之洞,不符合題意;D. 曾國藩、李鴻章,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明顯的知識點,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42.【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人們久處在封建閉塞的發霉氣氛中,忽然從那里吹過來股新鮮的氣息,麻木不仁的頭腦幵始清醒過來了,僵硬的四肢逐漸動彈起來了”可知,戴逸認為戊戌變法將長期處在封建閉塞環境中的人們喚醒,這實質上強調的是戊戌變法的思想啟蒙作用,C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戊戌變法促進中國人民覺醒方面的啟蒙作用,沒有強調挽救民族危機,A項錯誤;材料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內容沒有強調戊戌變法實現了富國強兵,并且不符合史實,B項錯誤;戊戌變法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建立民主政治,但材料內容沒有強調戊戌變法建立民主政治方面的內容,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學生要掌握戊戌變法的原因、內容和影響。43.【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 是在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產生的 ,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B.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是要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因此 以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為目的不符合史實,故選項B符合題意;C. 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啟蒙運動 ,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D. 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 ,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戊戌變法相關知識的準確理解和識記來回答,注意題干中的“不正確”字樣。44.【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康有為,不符合題意;B.梁啟超,不符合題意;C.依據所學可知,戊戌政變前,康有為、梁啟超事先得到消息逃亡國外,譚嗣同不愿逃走,表示甘為變法流血犧牲以喚起民族覺醒,臨刑前譚嗣同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隨后倒在屠刀下,英勇就義,故C符合題意;D.光緒帝,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題干中的句子,識記這些,就可以順利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需要學生準確記憶。45.【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領導了戊戌變法,是維新派代表人物,故C符合題意。李鴻章、林則徐是地主階級代表人物,前期新文化運動中的李大釗、胡適宣傳民主和科學,曾國藩、奕訢是洋務派代表人物,故AB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了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學生要掌握戊戌變法的原因、代表人物、內容和影響。46.【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1895年春,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故A符合題意;百日維新和戊戌政變是維新運動的別稱,故BC不符合題意;辛亥革命發生在1911年,與題干無關,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考查了公車上書的知識,要掌握公車上書的時間、過程和影響。47.【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列強侵略,使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康有為、梁啟超聯合各省參加會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請求拒和、遷都、變法。史稱“公車上書”。因此:C符合題意;AB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公車上書”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公車上書”的實質及時間即可作答。48.【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在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在經濟上鼓勵私人新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在文化上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在軍事上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作為企業家,最應贊同的是經濟措施。因此:A符合題意;BC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難度不大,理解材料,掌握戊戌變法的措施即可作答。49.【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維新變法期間創辦了大量的報刊宣傳變法,其中北方最有影響力的是嚴復在天津創辦的《國聞報》。因此:B符合題意;AC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維新變法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國聞報》的作者即可作答。50.【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中“變則能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可知,康有為主張變法,通過變法來挽救民族危機。因此:B符合題意;ACD材料中未體現;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難度不大,理解材料,掌握康有為主張維新變法的知識即可作答。51.【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有為主張變法圖強,通過變法來挽救民族危機。因此:C符合題意;AB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戊戌變法的代表人物即可作答。52.【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近代化的探索分為四個時期: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技術)、戊戌變法(學習西方制度,進行變法)、辛亥革命(學習西方制度,進行革命)、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思想)。因此:B符合題意;AC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中國近代化探索的過程即可作答。53.【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爭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發動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1898年的瓜分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維新派發動了戊戌變法。因此“甲午戰敗損失慘,洋務運動弊端顯,中國面臨被瓜分,民族危機特空前。”歌謠描述的是戊戌變法的背景。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背景。難度不大,掌握戊戌變法發生的背景即可作答。54.【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林則徐查禁鴉片,虎門銷煙,故排除AB.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接力賽”指中國近代化進程,康有為跑“第二段”指的是康有為進行戊戌變法,促進中國政治制度近代化。故B正確。C.組織北伐,推翻軍閥與康有為戊戌變法無關,故排除C。D.新文化運動宣傳科學,批判禮教,與康有為戊戌變法無關,故排除D。 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理解和識記中國近代化探索過程中的四件大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是答題的關鍵。55.【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 A.太平天國起義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故A錯誤。B.洋務運動提倡“自強”“求富”,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故B錯誤。C.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廣泛傳播了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故C正確。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故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旨在考查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理解和識記戊戌變法背景、目的、性質、內容、結果、失敗的原因、影響等基礎知識是解答相關問題的關鍵。56.【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義憤填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人議和,請求變法。這就是“公車上書”,它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D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公車上書”的相關史實。試題較為簡單,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57.【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車上書失敗后, 維新人士在各地組織學會, 創辦報刊 , 宣傳變法 , 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其中,在天津創辦的影響最大的報刊是嚴復主持的《國聞報》;《時務報》是在上海創辦的影響最大的報刊。選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理解和識記康有為與公車上書等基礎知識是答題的關鍵。58.【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知識,由于戊戌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遭到頑固派的堅決反對,1898年9月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殘酷鎮壓了戊戌變法運動。這次變法歷時103天,因此又被稱為“百日維新”。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廣泛而持久的影響。B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59.【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主張變法維新,救亡圖存。故正確答案為B。A是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自強求富;CD提出革命主張,A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能讀懂題干內容,便能做題。所給選項內容依次為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重大事件的代表人物。60.【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開始大規模進行近代海防建設,籌建新式海軍,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所以B項符合題意;ACD項屬于戊戌變法內容,排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戊戌變法的內容。解答此類題,沒什么捷徑可走,準確理解和識記相關史實才是答題的關鍵。61.【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參加會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請求拒和、遷都、變法;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選項C符合題意;強學會的成立是為了傳播變法思想,是一個寓政治于學會的組織,A排除;《萬國公報》的創立,作為強學會的機關報發行,宣傳變法,號召變法圖強,B排除;光緒帝發布一系列法令,宣布實行變法,D排除。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公車上書的相關史實。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參加會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請求拒和、遷都、變法。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62.【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爭的戰敗,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救亡圖存”成為當時的呼聲。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而奔走呼號,領導維新變法運動,B項符合題意;A項是在在甲午戰爭前就已出現;CD兩項在甲午戰爭后出現的。由此可知AC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應該理解和識記戊戌變法的背景、目的、性質、內容、結果、影響等基礎知識。63.【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896年,梁啟超等資產階級維新派在上海創辦《時務報》,這份報刊成為宣揚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重要陣地。中國同盟會成立后,資產階級革命派創辦了機關報《民報》,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因此有關《時務報》和《民報》相同點的表述,正確的是資產階級的思想陣地,C項符合題意;而ABD三項均不是共同點,排除。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時務報》和《民報》的相關史實。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是學習的難點所在。結合所學,運用排除法較為簡單。64.【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題干材料“‘百日維新’……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都與戊戌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可知,戊戌變法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觸動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以后的革命運動起了推動作用,戊戌變法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是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的起點,有益于中國政治民主化,D項符合題意;ABC項表述不正確,排除。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戊戌變法的影響。戊戌變法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是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的起點,有益于中國政治民主化。65.【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原始檔案光緒帝因病而亡,沒有中毒現象,但現代高科技手段卻檢測出有中毒現象,這表明采用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堅持孤證不立的原則,才能進一步探尋歷史真相,故答案選項B符合題意;原始檔案由于受階級和個人主觀的限制,也有一定的主觀色彩,需要對史料進行考證和辨偽,排除A項;文獻與考古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是我們研究歷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排除C項;現代的歷史研究不完全是更依賴于高科技手段,排除D項。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以光緒的死因為依托,考查歷史研究的有關知識。解答此類題,緊扣材料,運用排除法,逐一分析選項內容,排除說法錯誤、片面或與題干無關的選項即可。66.【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分析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后的維新派的主張,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主張變法維新,B符合題意;學習西方,發展科技是洋務運動的內容,A排除;C項是辛亥革命的內容,排除;戊戌變法維護清王朝的統治,D排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能讀懂題干內容,便能做題。題干中的“破除舊習,更新大政”等關鍵詞是重要的答題提示。67.【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其創辦于維新變法時期,D符合題意;ABC三所學堂創立時,維新變法都還未開始,故不符合題意,排除;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教育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題干中的“明定國是”詔書是重要的答題提示。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其創辦于維新變法時期。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為北京大學。68.【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戊戌變法是康有為、梁啟超等資產階級維新派在光緒帝的支持下發動的一場資產階級改革運動,維新派提出的主張是變法維新,實行君主立憲,B正確,D排除;自強、求富是李鴻章等洋務派官員發起的洋務運動的口號,A排除;三民主義是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黨人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C排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變法的目的。所給選項內容分別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的口號。理解和識記相關史實才是解題的關鍵。69.【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主要內容: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訓練新式陸海軍;創辦報刊,開放言論等,這些措施中,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起著最為直接作用的一條是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故D正確;A屬于政治方面措施,B屬于財政方面措施,C屬于教育方面措施,三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所給選項分別從政治、經濟、文教、經濟等方面介紹變法的內容。但這些措施中,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起著最為直接作用的一條是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70.【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戊戌變法倡導博愛……”“這些思想觀念……相反,更加深入人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主要說明了戊戌變法的影響是在“思想觀念”方面,材料中的“博愛、平等、人權”屬于民主思想,所以材料強調了戊戌變法客觀上促進了民主思想的傳播,選項C符合題意。A項和B項反映的是洋務運動,D項屬于辛亥革命的影響。選項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緊扣題干內容,運用排除法,逐一排除說法錯誤、片面或與題干無關的選項即可。71.【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 查禁鴉片,虎門銷煙 ,不符合題意;B.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現代化經歷了學習西方的器物、制度、文化三個階段,其中 康有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動是力陳變法,推行維新,試圖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制,故選項B符合題意;C. 組織北伐,推翻軍閥 ,不符合題意;D. 宣傳科學,批判禮教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對中國近代化探索的理解識記回答;也可以拿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72.【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道光,不符合題意;B.咸豐,不符合題意;C.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段文字是康有為寫給光緒帝的上書,即著名的公車上書,故選項C符合題意;D.同治,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判斷出這是康有為寫給光緒帝的上書內容,這需要理解識記,不要死記硬背。73.【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898年,康有為和梁啟超在光緒帝的支持下開始變法,主張發展農、工、商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ACD三項的內容都是正確的,戊戌變法最后在頑固派的打擊下失敗了,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B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注重考查維新變法運動的意義。試題較為簡單,所給選項內容,降低了做題的難度。74.【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和梁啟超聯合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在甲午戰爭中敗于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史稱“公車上書”,公車上書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序幕,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的事件不是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序幕的事件,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了公車上書的知識,解答本題需要識記公車上書的意義。75.【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提倡辦實業,獎勵發明創造”不屬于戊戌變法的內容。故A不符合題意;“廣開言路,裁撤冗官,精簡機構”屬于戊戌變法的內容,不符合題干的“與讀書人密切相關的措施”。故B不符合題意;戊戌變法的“改革科舉制度,開辦新式學堂”指的是“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這些措施與讀書人密切相關。故C符合題意;“訓練和裝備新式陸、海軍”屬于軍事方面的措施,與讀書人無關。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識記并理解戊戌變法的內容。76.【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的成果,戊戌變法開始于1898年,A符合題意;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國民政府時期都晚于戊戌變法,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A。【點評】學生要掌握京師同文館是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時期創辦的,不要混淆。77.【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895年,維新派創辦報刊宣傳變法,其中,嚴復在北方創辦最有影響的報紙《國聞報》,故B符合題意;譚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故A不符合題意;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故C不符合題意;康有為主持強學會,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公車上書失敗后,維新人士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其中影響最大的報紙是上海的《時務報》和北方天津的《國聞報》。 其中,嚴復在天津創立《國聞報》,號召維新變法,變法圖強,成為北方最有影響的報紙。78.【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和材料可知,材料列舉了報紙和印刷事業的發展情況,故A符合題意;材料是在說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故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中國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試題較為簡單,能讀懂題干內容,便能做題。79.【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對應的史實是戊戌變法政治方面的措施,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正確,選項A符合題意;選項B是經濟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題意;選項C是科教文化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題意;選項D是軍事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A。【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識記并理解戊戌變法的措施和影響。80.【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做亡國之君,下詔變法的是光緒帝;發動政變的是頑固派;慷慨就義的是譚嗣同;再次上書的是康有為。故答案為: B。【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戊戌變法的過程。81.【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這場運動”指的是維新變法運動,①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符合題意;②維新變法對中國社會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符合題意;③譚嗣同在變法中遇害 ,符合題意;④變法沒有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排除。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考查了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學生要掌握戊戌變法的原因、內容和影響。82.【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沒有變革封建制度,戊戌變法(維新變法)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政體,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民族覺醒,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與洋務運動相比,這個“質的飛躍”體現在戊戌變法實行資產階級立憲制,開啟了政治改革大門,C符合題意;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都維護清朝統治,A排除;洋務運動揭開中國近代化的序幕,B排除;喚醒了民眾反侵略意識沒有體現“質的飛躍”,D排除。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了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學生要掌握戊戌變法的原因、內容和影響。83.【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維新派代表人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聯合應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反對議和,請求變法圖強,而掀起維新變法運動,選項D符合題意;李鴻章、張之洞屬于洋務派,領導洋務運動,AC排除;李大釗、胡適 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B排除。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了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學生要掌握戊戌變法的代表人物。84.【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主要內容: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訓練新式陸海軍;創辦報刊、開放言論等,這些措施中,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起著最為直接作用的一條是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B符合題意;訓練新式軍隊是軍事方面的,A不合題意;開放新式學堂是教育方面,C不合題意;裁剪冗官是政治方面不合題意。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了戊戌變法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學生要掌握戊戌變法的原因、內容和影響。85.【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戊戌變法的序幕是1895年康有為組織的公車上書。梁啟超關于變法的著名文章是《變法通議》(1896年)。嚴復是維新派最重要的學者之一,他翻譯的《天演論》,不僅推動了維新變法,更在近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綜上,胖虎同學的論文主題,就是戊戌變法的背景和進程。ABD三項均與題干主旨無關,不符合題意;C項《探究戊戌變法的背景》應該是他的論文題目,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戊戌變法,要求結合所學準確解讀題干信息。86.【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戊戌變法作為一場政治運動以失敗而告終,封建的舊體制沒有得到改造,民族危機依舊嚴重。但要變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會上廣泛傳播,人們的思想深受啟迪,具有思想啟蒙作用。A項倡導變法,開辟了向西方學習的強國御侮之道錯誤,錯在“開辟了”,不符合題意;B項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觀念,具有啟蒙意義與題干說法吻合,符合題意;C項要求發展資本主義,揭開了中國近代化的序幕錯誤,洋務運動揭開了中國近代化的序幕,不符合題意;D項創辦報刊,發表文章,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高潮錯誤,這是辛亥革命,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一書中的一段話為切入點,考查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戊戌變法作為一場政治運動以失敗而告終,封建的舊體制沒有得到改造,民族危機依舊嚴重。87.【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由材料“……而康粱諸人不知環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終則一無所成,其人固無經驗之書生也”可知,陳恭祿認為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維新派缺乏政治經驗。ABD三項與材料信息無關。ABD三項都不是陳恭祿認為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不符合題意;C項維新派缺乏政治經驗是陳恭祿認為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關鍵信息是“……而康粱諸人不知環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終則一無所成,其人固無經驗之書生也”。注意對材料的解讀,識記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初中 歷史與社會 中國近代史_近代化的探索_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學生版).docx 初中 歷史與社會 中國近代史_近代化的探索_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