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聚焦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七夕教學目標:1.利用多種途徑了解七夕節的由來、有關傳說故事和習俗。2.開展搜集、誦讀有關七夕節的詩詞、美文活動,體會描述的美 好意境。3.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學重點:1.讓學生了解七夕節的由來傳說。2.讓學生了解七夕節的習俗、食俗。 教學難點:教學準備:1.教師準備:收集整理七夕節相關圖片、文字資料,了解七夕節 的各種習俗和傳說,準備課件。2.學生準備:查閱資料,收集七夕節的風俗圖片和文字資料,了解各地有關七夕節的習俗。教學過程: 一、通過復習,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過很多節日,了解了他們各自的習俗, 你是否記住了呢?下面,讓我們共同做個小練習,看看大家是否真的 記住了呢?練習如下: 春節 端午節 元宵節 中秋節 七夕節 五月初五 正月十五 七月初七 正月初一 八月十五 吃粽子賽龍舟 賞月吃月餅 拜月乞針線 看燈吃湯圓 貼春聯吃餃子2.同學們,做完練習,你們是不是發現咱們還有一個節日沒有學習,對了,就是七夕節,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學習七夕節的知識。二、新知識的學習 1.教師簡單介紹七夕節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回憶豐富多彩的節日場景和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 引導學生主動 探索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傳說、習俗。 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少女節”、 “女兒節” 。2.七夕節的由來 學生介紹,教師講解,同時用課件的形式同步呈現相關信息、場 景、圖片等(1)分享學生搜集的七夕節由來的相關資料 (2)教師補充總結,展示課件,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 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 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 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 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 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3.七夕節的傳說 學生介紹,教師講解,同時用課件的形式同步呈現相關信息、場 景、圖片等。 (1)牛郎織女的故事(課件) (2)學生復述牛郎織女的故事 (3)教師補充總結4.七夕節的習俗 (教學形式:學生介紹,教師講解,同時用課件的形式同步呈現 相關信息、場景、圖片等) (1)分享學生搜集的七夕節習俗的相關資料(2)教師補充總結,展示課件 七夕節習俗多種多樣,有乞巧、乞智、曬衣曝書等等多姿多彩的 活動,還有種生求子 、供奉“磨喝樂” 、賀牛生日等有趣的傳統, 當然,慶祝七夕,各地也有不同的習俗,例如,廣東七娘會、臺灣拜 “床母”、 膠東——拜七姐神等, 下面讓我們來詳細的學習這些習俗。 (詳細內容見補充材料)5.七夕節的食俗 學生介紹,教師講解,同時用課件的形式同步呈現相關信息、場 景、圖片等 (1) 七夕節的食俗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 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2)巧果的做法 三、小結 1.想一想、憶一憶 這節課我們都學習了哪些內容呢?讓我們來一起回憶一下。四、作業 1.搜一搜:七夕節有哪些詩詞呢?請同學們課后搜集一下,下節課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