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8張PPT)毛澤東同志曾對一個外國來訪同志說:“哎,1927年,老蔣夠厲害啦!他把我們像雞蛋一樣摔在地上??伤麤]想到,當時國外的許多智者也沒有想到,我們還會孵出小雞來!”1927年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瘋狂屠殺迫害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轟轟烈烈的人民大革命慘遭失敗。大革命失敗留給中國共產黨人的慘痛教訓是什么?血必須掌握革命領導權,建立革命軍隊,開展武裝斗爭。1.簡述南昌起義的概況(背景、時間、地點、領導人、意義)?2.簡述八七會議的概況(背景、時間、地點、內容)?3.簡述秋收起義的概況(時間、地點、領導人、目標、結果、意義)?4.什么是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它有什么影響?5.土地改革在哪里開展?內容是什么?【預學指導】 帶著下列問題閱讀課本P46—47,用筆畫出相關問題的解答。一、南昌起義2.時間:3.地點:4.領導人:5.影響: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1)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2)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8月1日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1.背景:國民黨對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的血腥屠殺二、八七會議1.目的:2.時間、地點:3.內容: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1927年8月7日,漢口。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里取得”的重要論斷。1.背景:八七會議上決定進行秋收起義2.時間:3.地點:4.領導人:5.目標:6.結果:7.意義:三、秋收起義1927年9月湘贛邊界毛澤東長沙失敗,轉向農村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思考1: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在中國執行了一條怎樣的革命道路?思考3: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是什么?以城市為中心的武裝暴動(俄國人的道路)思考2:這條道路在中國是否行得通?為什么?不適合中國國情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井岡山會師1.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①背景:②建立:秋收起義中,因敵人力量過強,起義軍損失較大,毛澤東放棄攻打城市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1927年底,毛澤東率部轉戰千里到達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部隊與湘南農民武裝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兩軍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力量壯大。③作用:2.井岡山會師:①背景:②會師:南昌起義后,南下廣東的革命軍在途中遭到國民黨軍隊的圍攻,損失慘重,朱德、陳毅率領部分隊伍轉戰到湘南。井岡山會師紅五、工農武裝割據思想1.含義: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各地共產黨員紛紛領導武裝起義,創立革命根據地。到1930年,全國建立起大小十多塊革命根據地。2.影響: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1.原因:①中心城市國民黨力量占有絕對優勢。②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是由列強間接統治的、軍閥割據的國家。(直接原因)(根本原因)2.意義: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1930年江西永豐興國土地調查情況階級成分 所占人口比 所占土地比地主、富農 6% 80%中農 20% 15%貧農 60% 5%雇農、手工業者 13% 0%探究:(1)表格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2)在農村進行革命斗爭必須取得哪些人支持和參加革命?(3)面對上表情況,中共如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地主、富農擁有大量的土地,占人口多數的農民卻無地或少地廣大農民開展土地革命,使農民獲得土地六、土地革命1.背景:2.內容:3.結果:當時的中國,絕大多數農民沒有土地或者只有很少的貧瘠土地,生活異常困苦。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土地革命開展后,各根據地出現了分田分地的景象。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八七會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城市革命農村革命“秋收起義原計劃要去打長沙,大家也都想進長沙,……可是長沙打不下來,目前長沙那樣的城市,還不是我們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們要到敵人管不著或難得管的地方去,到鄉下去,在鄉下站住腳,養精蓄稅,發展我們的武裝力量?!?br/>——摘自《秋收起義》第一個最大觀察地圖,結合所學知識,從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方面,歸納這些革命根據地區域分布的共同特點。大都建立在各省的交界處,這些地方大多位于山區,敵人的力量比較薄弱,革命基礎比較好,有利于革命隊伍的存在與發展。想一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政權為什么能夠在這些地方存在?它們大多位于地勢險要處,易守難攻;這些地區一般物產都較為豐富,便于籌糧籌款;共產黨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并實行了正確的政策(如土地革命),因而得到了農民的廣泛支持,使得革命政權能夠在這些地方存在并穩固下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