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九年級上冊 8.1我們的夢想教材編寫原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于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本冊教材是國情國策教育專冊。本冊教材分析第四單元 和諧與夢想第七課中華一家親7.1 促進民族團結7.2 維護祖國統一第八課中國人中國夢8.1 我們的夢想8.2 共圓中國夢單元導語思考并回答:如何 實現“中國夢”?(參見本課導語)答案與解析:中國夢,向世人宣示了國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最大公約數。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能在課本中找到答案嗎?)本單元教材分析小組合作探究:你心目中的未來中國是什么樣的?答案與解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導入活動:閱讀課本材料,思考并回答問題。九年級上冊 8.1我們的夢想學習目標1.通過觀看視頻及探究分享,說出中國夢的內涵、實現中國夢的原因及要求。2.通過觀看視頻及老師講解感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3.通過自主學習,敘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指導思想及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兩個階段的奮斗目標。自學指導遵循認識事物的基本規律,學會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多個角度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變式問法提高學生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觀看視頻:“奮斗”請談談你的感悟一、民族復興夢回首過去,我們飽嘗民族苦難,歷經變革風霜。烽火硝煙,江山激昂,挽狂瀾于既倒,撐大廈于斷梁。春風又綠神州,華夏再沐昭陽。夢想貫通歷史,中華民族夙興夜寐,執著地追求著夢想。(1)中華兒女百年來前仆后繼,進行了波瀾壯闊的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斗爭。(2)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歷經艱苦探索,重新煥發活力,實現了由貧困到溫飽,再由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3)“兩個百年”戰略目標:建黨一百年時(2021年):已經實現了,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建國一百年時(2049年、本世紀中葉):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1.中華民族為實現中國夢所做的努力討論并交流:你同意這些說法嗎?你是如何理解中國夢?答案與解析:不同意。實現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不僅僅是經濟騰飛。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夢并不是遙不可及。中國夢是我們每個人的夢,需要我們每個人共同努力。探究與分享:閱讀課本材料,思考并回答問題。一、民族復興夢2.實現中國夢的原因和要求(如何正確認識中國夢)(1)原因:①中國夢反映了近代以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和當代中國的發展走向,指明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奮斗目標。②實現中國夢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國夢與個人夢的關系)一、民族復興夢2.實現中國夢的原因和要求(2)要求:①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基本內涵)②需要我們凝心聚力、堅忍不拔、鍥而不舍,奮力開啟時代新征程。觀看視頻:“我們的中國夢”二、新時代 新征程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新的偉大成就2021年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321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7%,比一季度回落5.6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18.3%,兩年平均增長5.0%;二季度增長7.9%,兩年平均增長5.5%。二、新時代 新征程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新的偉大成就2021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為6100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億元,用于集中力量辦國家層面的大事、難事、急事,積極支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三農”和水利、重大基礎設施、國家重大戰略、社會事業、生態文明建設等重點領域建設。同時,今年將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65萬億元,規模總體穩定,精準用于交通、能源、農林水利、生態環保、社會事業、物流、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等領域有一定收益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推動有效投資。二、新時代 新征程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新的偉大成就“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77.8歲。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9日發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行動計劃指出,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到2020年,實現人均預期壽命增加1歲。二、新時代 新征程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東方。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哪些新的偉大成就二、新時代 新征程2.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意義(意味著什么)(1) 意味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2) 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3) 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二、新時代 新征程4.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指導思想進入新時代,我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全面擘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十九大報告提出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是是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二、新時代 新征程二、新時代 新征程5.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兩個階段的奮斗目標(1) 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 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本課小結我們的夢想民族復興夢新時代新征程1.中華民族為實現中國夢所做的努力2.實現中國夢的原因和要求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新的偉大成就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意義(意味著什么)2.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4.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指導思想5. 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兩個階段的奮斗目標31.【2019山東】習近平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要給自己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為祖國未來和民族希望的青少年,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過程中,應做到( )①自覺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 ②在課堂上記誦政治理論知識,考出好成績即可 ③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中考點撥【答案與解析】C ②說法錯誤,“只考好成績”而不付諸實踐是不正確的態度。④說法錯誤,“只讀書”是錯誤的。32.【威海中考】“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萬水千山,最美中國道路。”春晚歌曲《不忘初心》反映了百姓呼聲、時代所向。“最美中國道路”及其依據分別是( )A.可持續發展道路 科學發展觀B.改革開放道路 現階段我國的基本國情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現階段我國的基本國情D.社會主義道路 黨的基本路線中考點撥【答案與解析】C 本題考查中國道路、中國國情的相關知識點。在課本P112有原文。特別提醒同學們,復習時,務必記住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等概念的內涵。33.【濟寧中考】黨的十九大報告描繪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藍圖。下列關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目標,你認為正確的是( )①2017-2020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②到建黨100周年時 基本解決人民溫飽問題,達到總體小康③2020-2035 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④2035-本世紀中葉 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中考點撥【答案與解析】C 本題的課本知識點在P110。②的說法錯誤,建黨一百周年應該時2021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34.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的《加大力度推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行動方案》強調,促進公共服務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邊遠地區和生活困難群眾傾斜,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落實這一方案( )①是決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②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③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④有利于促進民族關系更加融洽,社會更加和諧穩定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中考點撥【答案與解析】D ①的說法錯誤,改革開放是決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其他說法均正確。拓展空間課后調查:“夢想大講堂”調查活動。自行收集材料,下節課討論,陳述觀點,教師點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8.1我們的夢想.pptx 素材1《奮斗》.mp4 素材2:我們的中國夢!精華!.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