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我的小耳朵靈又靈——《拉拉手 交朋友》學習評價案例【案例背景】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強調“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美國著名哲學家羅索曾經說過:“人生幸福在于良好習慣養成”。可見,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人的重用。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培養健康人格應從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入手。小學階段是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學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強,可塑性強,所以在學習準備期就開始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每一個小學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剛進入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環境、學習要求和規律與幼兒園學習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受作息時間、所學課程的限制,他們會產生許多不適應或不習慣的問題。他們好動、不能長時段關注某一事物,注意力短。從課堂表現來看,學生的傾聽習慣還未養成,直接影響學習效率。所以,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是學習起步的關鍵。【案例描述】《拉拉手 交朋友》是義務教育科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第一學期第一單元“我是小學生啦”中的第二課為例。一年級小學生好奇多問,對新的事物易感興趣,天真好動,注意力短,喜歡游戲,學習缺乏目的性,無意識記憶較多。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表明,人的習慣形成要經歷模仿、依從、遵從、服從、習慣等幾個階段,小學生模仿能力強,易依從、順從,比較愿意服從教師或父母的管教與規定,比較容易在外部的要求、約束和控制下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習慣養成的重要,本節課我設計了“傾聽習慣”評價表。我的小耳朵靈又靈傾聽習慣 評價內容 自評( ) 老師評( )基本做到:小手放好,小腳并攏,坐姿端正。基本做到:老師和同學發言時,眼睛看著發言的人。【案例評析】有效的學習一定是在認真傾聽下進行的,一年級學習準備期的孩子最重要的是養成坐姿習慣、傾聽習慣等。有良好的坐姿是認真傾聽的基礎,良好的傾聽習慣是有效學習的保證。對剛入學的小學生,我在教學中注重傾聽習慣的培養方面做了一些思考。1.運用兒歌吸引學生剛入學的孩子不能長時間有意識地進行學習,課堂中,教師扮演著一位“傾聽指揮家”,隨時用一個表情,一個動作,暗示我們的孩子“傾聽啦!”低年級的學生喜歡瑯瑯上口的兒歌,根據這一特點,編制一些有趣的兒歌作為課堂“口令”。如:“金耳朵,靈靈靈。老師講,我傾聽。”學生在邊唱邊說中提醒自己,檢驗自己的狀態,從而修正自己的學習行為,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2.評價促進習慣養成除了課堂上教師運用激勵性的評價語,來促進學生的良好習慣的養成外,我結合自己學校的獎勵機制(海棠幣)進行及時獎勵,每節課上讓老師表揚過坐姿端正,眼睛注視著老師的學生課后可以得到一顆五角星,并且在書本上體現,集滿十顆星星換一元海棠幣。以自評和教師評價的方式激勵學生做到,做得更好。同時在評價中指出或發現不足,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養成訓練持之以恒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時期的訓練。教師在培養學生學會傾聽習慣時,不僅僅是品德與社會學科上的要求,更是所有學科的課堂學習習慣要求,因此要制定一個長遠的訓練目標。在目標驅動下,持有長期訓練、多元化評價,更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