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充分發揮評價對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作用——以《校園探秘》一課為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一年級學生由于剛踏入規范有序的學校生活,自我約束能力較差,普遍呈現自由散漫、觀察無序、表達模糊等習慣問題。在課堂教學中,較多教師在思想上往往會重視知識技能傳授,忽視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在習慣培養的方法上缺少序列性、趣味性;尤其在針對習慣培養的評價方面,存在著評價目標不清晰、評價指標單一、方法單調等問題。如何充分發揮評價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促進作用?基于此思考,九亭第四小學道德與法治教研組以《校園探秘》一課為例,科學制定了三個觀測點即有順序地觀察、有禮貌地詢問、有秩序地參觀,通過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的貫通式評價,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評價的調整、激勵、反饋功能,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活動前:明晰評價目標,激發學生興趣《我們的校園》側重讓學生了解校園環境,熟悉校園生活。“校園探秘”活動是本課最重要的教學環節,與之相對應的是課程標準中學習指導內容為“健康安全地生活”中的“熟悉校園環境,能利用學校中的保健設施”等。依據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容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等特點,經研究,我們制定了行為習慣培養的三個觀測點,即:有順序地觀察、有禮貌地詢問、有秩序地參觀。根據以上情況,本課我們設計了“勇爭探秘小勇士徽章”的校園探秘活動。活動前,組織學生交流探秘活動中的注意事項,并發放“校園探秘卡”,如圖所示:探秘卡上面有1——8的探秘密碼,代表1——8號教室,學生完成探秘卡上的三項任務,就能得到“小勇士”徽章。探秘卡共有三個任務,分別對應三項學習習慣的培養:“我會找”——要求學生有秩序地參觀;“我會看”——要求學生有順序地觀察;“我會問”——要求學生有禮貌地詢問。探秘卡的內容簡單明了,要求清晰簡要,并搭配卡通圖片以增加趣味性,旨在更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對學生而言,這三個要求并不難,但是其實有秩序地參觀、有順序地觀察、有禮貌地詢問包含著比較多的內容,針對一年級孩子的認知能力和思維特點,活動前不宜將內容細化,以簡明、活潑、清晰的探秘卡,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活動中:細化評價內容,指導學生行為活動前提出的三點要求:有秩序地參觀、有順序地觀察、有禮貌地詢問,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學生的習慣培養要注重細節,要融于情境之中,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落實目標。我們認為,本節課可以將這個三點要求細化為以下一些內容,使評價內容更具體、更直觀,更符合學情。評價要求 秩序地參觀 有順序地觀察 有禮貌地詢問評價內容 上下樓梯靠右走 從上到下 聲音響亮排隊輕輕不說話 從左到右 行禮問好互相謙讓不爭吵 從外到里 使用禮貌用語評價方式 融于情景之中、榜樣示范、自評、互評、師評比如:針對“有秩序地參觀”,老師明確本課要求學生做到的主要是三點:上下樓梯靠右走、排隊輕輕不說話、互相謙讓不爭吵。在走樓梯的時候,引導學生觀察標識,學會做到第一點。在隊伍行進中,教師有意識地表揚一些同學,做到了排隊輕輕不說話,并問問,為什么不能說話?在參觀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地方時,通過榜樣示范,讓學生懂得互相謙讓不爭吵是個好孩子。在“校園探秘”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細化每項評價要求,根據情境適時地通過引導、啟發、點撥,讓學生演示、示范、互評,從而巧妙地將學習習慣與方法能力、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結合起來,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養成習慣。三、活動后:發揮評價功能,促進學生發展《小學低年段品德與社會學科基于課程標準評價指南》中提出:學校和教師要樹立評價為了改進學習的基本觀念,切實發揮評價的診斷、改進與激勵教育功能,及時、明確、有針對性地反饋評價結果。首先,課堂教學中發揮評價的調整功能。在探秘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對于很多專用教室的作用一下子就明白了,但是對于美術等專用教室中的器材隨意翻動。回到教室后,我們就調整了教學內容,將原來場所作用簡化,重點指導學生行為習慣,尤其是懂得不亂動專用教室的東西,討論為什么不能亂動,如果感興趣,很想玩,那該怎么辦?通過討論和行為指導,引導學生初步具有規則意識。其次,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激勵性評價不僅要貫穿活動的過程中,還應在結束時進一步強化,實現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統一,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過程真正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如校園探秘活動結束后,教師重點表揚行為規范的學生以及進步的學生,向全班介紹小榜樣的做法,評選出“行為美小勇士”、“語言美小勇士”,并鼓勵同學在今后的生活中學習榜樣,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最后,發揮評價的診斷功能。受到家庭教育、性格特點的影響,每個孩子的行為習慣存在較大差異。活動中,我們通過觀察,著重關注行為習慣偏差的學生,如有些孩子因膽子小,排隊時很有序,不亂跑,但咨詢時卻不敢說話;有些孩子因為活潑的性格易興奮,排隊時東張西望、亂跑亂跳,但詢問時膽大有禮貌,聲音洪亮,口齒清晰。針對這些孩子,我們會分析特點,對癥下藥,鼓勵其正確的行為習慣,并持續關注不足之處,或者依據特點,制定延續性的評價表格,注重評價的延伸教育,以期通過評價的診斷功能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例如,我們為膽怯的小櫻制定了一份個人發展跟蹤評價表格,如下:我是陽光小女孩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做游戲 我有不懂的地方問了老師 我在課堂上發言了備注:一周評,一次得一個 ,如果一周得到5顆星,就獎勵小櫻為班級同學朗讀一首兒歌。雖然通過這次評價,我們班級的學生已經初步懂得了一些參觀、詢問、觀察的好習慣,但是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需要老師能夠把握課程標準內容和要求,結合教材和學情對照分析,細化每一課的學習習慣評價目標,將學生知情意行和諧統一與個性化、差異化的發展作為評價的出發點,貫穿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讓評價真正發揮其促進學生學習習慣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