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知識點】2022屆高考政治統編版--哲學與文化 哲學部分原理歸納總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知識點】2022屆高考政治統編版--哲學與文化 哲學部分原理歸納總結

資源簡介

【知識點】2022屆高考政治統編版--哲學與文化 哲學部分原理歸納總結
高中思想政治統編版新教材必修四哲學與文化
哲學部分原理歸納總結
第一單元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哲學原理歸納
唯物論(又叫辯證唯物論)
(對應新教材第二課:探究世界的本質)
1、物質決定意識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方法論】:要求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做到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
2、意識能動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
(1)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
(2)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3)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意識的能動性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只有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才能有效發揮能動作用,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會導致實踐的失敗,會對事物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3、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
【方法論】一方面要求我們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另一方面又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4、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方法論】要求我們
①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能違背規律;
②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變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5、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但人在規律面前并不是無能為力的,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原理內容也表述為,尊重客觀規律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律)
【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
6、自然界的物質性原理
【原理內容】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方法論】
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必須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7.世界的物質性原理
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都具有客觀物質性,人的意識本身就根源于物質。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持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
8、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方法論〗: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或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既要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又要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9、一切從實際出發
(1)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含義
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即主觀要符合客觀)
(2)為什么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①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根本出發點、根本立足點。
②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
(3)怎樣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重點)
① 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
② 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認識世界),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改造世界)
③ 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二、唯物辯證法
(對應新教材第三課 把握世界的規律)
唯物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形而上學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對立的焦點和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圖片
聯系觀點
【基本概念】聯系 整體 部分 系統
【基本原理】
圖片
(注意:事物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構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重要提示】
1.聯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聯系具有普遍性。聯系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每一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論】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反對錯誤】反對形而上學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2.聯系的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聯系具有客觀性。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無論是自在事物的聯系,還是人為事物的聯系,都具有客觀性。
【方法論】①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②聯系是客觀的,并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3.聯系的多樣性原理
【原理內容】聯系具有多樣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等。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聯系,而往往忽視那些間接的、本質的和長遠的聯系,忽視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中間環節。因此,把握聯系的多樣性,對于我們正確認識事物具有重要意義。
【方法論】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4. 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整體和部分是辯證統一的。第一,整體和部分是相互區別的。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第二,二者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方法論】要求正確處理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①要求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要立足整體,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優化組合,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反對錯誤】反對只考慮整體利益、忽視局部利益和只注重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體利益于不顧,把整體和部分割裂開來的錯誤傾向。
◆小貼士:
①【強調部分】原理:整體與部分是相互聯系的。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方法論)要求我們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②【強調整體】原理: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方法論)要求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要立足整體,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優化組合,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5.系統優化方法
【原理內容】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方法論】①要樹立全局觀念,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②立足整體,把各個部分、要素聯系起來考慮(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注重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
(二)發展觀點
【基本概念】發展 新事物 舊事物 量變 質變
【基本原理】
圖片
注意: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1)聯系觀點 (2)發展觀點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矛盾觀點
【重要提示】
1.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
【原理內容】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發展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永恒發展的。
【方法論】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錯誤傾向】反對形而上學靜止觀點看問題。
實例:樹立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十七大報告新提法、新表述,建設創新型國家等。
2.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原理(事物發展的途徑)
【原理內容】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進,是一切事物發展的途徑。
【方法論】我們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驗。
【錯誤傾向】反對看不到事物發展曲折性的盲目樂觀和遇到困難就悲觀失望的錯誤。
3.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原理(事物發展的途徑)
【原理內容】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事物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是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方法論】(做好量變的準備,促進事物的質變)①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②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③堅持適度原則)
【錯誤傾向】反對拔苗助長、急于求成或優柔寡斷、缺乏信心。
4.辯證否定觀原理【原理內容】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聯系的環節。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方法論】辯證的否定要求我們,⑴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⑵既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又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
【錯誤傾向】反對形而上學否定觀。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結果,是聯系和發展的中斷和停止,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三)矛盾觀點 (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矛盾分析法)
【基本概念】
矛盾 矛盾同一性 矛盾斗爭性 矛盾普遍性 矛盾特殊性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兩點論 重點論
【基本原理】
圖片
【重要提示】
1.對立統一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矛盾即對立統一。斗爭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相互依賴,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統一是對立中的統一,是包含差別的統一;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 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由此構成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方法論】要求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兩點論、兩分法。
【錯誤傾向】反對片面看問題(一點論),割裂對立統一關系,離開對立談統一或離開統一談對立。
小貼士:答題時主要運用下列表述。三種情況:
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即對立統一。要求既看到矛盾雙方的對立性,還要看到矛盾雙方的統一性,善于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
⑵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求積極創造條件向有利方向轉化;
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即對立統一。要求我們必須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全面看問題,防止一點論、片面性)
實例: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變廢為寶等。
2.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即對立統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①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都要敢于承認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②善于全面分析矛盾,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全面看問題,反對片面性、一點論。
【錯誤傾向】反對害怕、回避、否認和掩蓋矛盾,遇見矛盾繞著走的做法,又要反對片面地看問題的觀點(一點論,絕對化,片面化)。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在: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論】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錯誤傾向】反對“一刀切”、“一風吹”、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錯誤
實例:各地因地制宜、發展自身優勢;國家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政策等。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堅持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方法論補充:堅持這一原理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有助于學會“解剖麻雀、抓好典型,搞試點,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等科學的工作方法。
實例:將中央政策、外地的經驗與本地實際相結合;在中央政策指導下結合實際開展工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試點-總結-推廣等。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主要矛盾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次要矛盾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辦事情既要善于抓重點,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不能忽視次要矛盾。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
【錯誤傾向】既要反對辦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對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單打一”
◆小貼士:
(1)【強調主要矛盾的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方法論】要求我們要善于抓住重點,著重把握主要矛盾。
(2)【強調次要矛盾的原理】次要矛盾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但次要矛盾也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
解 題 指 導[識別關鍵詞] 主次矛盾側重于辦事情,常表述為:重點(重中之重)、抓中心(中心環節)、核心(核心問題)、關鍵、根本、主題、主線、著力點、突破口、突出任務、首要地位、第一要務等說法都可以判斷為抓主要矛盾
實例: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在黨等。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在矛盾雙方中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以弄清事物的性質;同時也不能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
【錯誤傾向】反對把矛盾雙方同等看待,甚至顛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質的做法。
◆小貼士:
【強調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方法論】看問題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弄清事物的性質。
解題指導:【識別關鍵詞】矛盾主次方面側重于看問題,常表述為:主流(支流)、主體、方向、大局、性質、本質、實質、優勢等詞語都可作為矛盾主要方面的識別依據
實例:分析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就業形勢、網絡利弊、黨的反腐敗問題、一國兩制沒有改變我國性質等。
第二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對應新教材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原理
【原理內容】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方法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認識。
2.認識反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有促進作用;錯誤認識、非科學理論則把實踐引入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重視真理、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歸納: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有促進作用,錯誤認識、非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阻礙作用。
【方法論】既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認識; ;又要重視真理、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做到理論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錯誤傾向】反對教條主義,反對思想僵化
3.真理的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方法論】真理面前一律平等。
4.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原理
【原理內容】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條件和范圍。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方法論】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正確認識和改正錯誤。
5.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
【原理內容】認識具有反復性。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認識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認識具有上升性,認識運動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不斷地向前發展。
【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歷史唯物主義 社會歷史觀
(對應新教材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方法論】堅持從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出發,充分重視發揮社會意識的指導作用,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克服錯誤的社會意識。
【錯誤傾向】既反對片面夸大社會意識能動作用,否認社會存在決定作用的唯心主義,又反對否認社會意識能動性的形而上學。
◆小貼士:
⑴【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原理】內容: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方法論:從客觀存在的社會實際情況出發。
⑵【社會意識的反作用原理】內容: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方法論:發揮正確的社會意識的指導作用,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克服錯誤的社會意識。
實例:中央提出新發展理念、國家宏觀經濟、社會政策的調整、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弘揚民族精神,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方法論】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樹立改革創新意識,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方面和環節,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變革。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方法論】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樹立改革創新意識,不斷調整上層建筑不適應經濟基礎的方面和環節,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
歸納:人類社會基本矛盾(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原理
【原理內容】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反之,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方法論】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樹立改革創新意識,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方面和環節,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的觀點是前進的、上升的,社會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5.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改革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6.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原理內容】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
【錯誤傾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宣揚少數英雄人物創造歷史的歷史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
舉例:“以人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征求民意”;“增加農民收入”。
歷史唯物主義 人生價值觀
(對應新教材第六課 實現人生價值)
1.人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原理
【原理內容】人的價值在于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歸根到底是看他的貢獻。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人類、社會、國家和人民貢獻了什么。
【方法論】①要求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價值時,歸根到底是看他的貢獻。②要求我們把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統一起來,在對社會的貢獻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價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
【方法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克服錯誤的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社會主義集體價值觀。
【錯誤傾向】反對違背事物發展規律和人類根本利益的價值取向。
實例: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生態文明,中國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公民道德建設,“八榮八恥”榮辱觀;反對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價值觀等。
3.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1)特點:①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征。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主體差異性。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在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
(2)標準
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
4.人生價值的創造與實現途徑
①弘揚勞動精神 實現人生價值。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②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③在砥礪自我中創造與實現價值。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同市| 河西区| 文登市| 贵州省| 桓仁| 房山区| 交城县| 泸西县| 色达县| 铅山县| 尚义县| 郁南县| 尚志市| 黎城县| 托里县| 庆元县| 安平县| 内乡县| 沁源县| 大洼县| 宜丰县| 疏附县| 宣化县| 万年县| 铜梁县| 射洪县| 河南省| 巴彦淖尔市| 敦化市| 锦州市| 民县| 舒城县| 顺义区| 道孚县| 娱乐| 三明市| 利津县| 齐河县| 松溪县| 宁阳县| 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