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一、單選題(本卷有20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1.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巴黎和會上四句話依次是哪個國家的代表說的( )①“我有的是錢,你們都聽我的。”②“借給我錢可以,想當老大你還嫩了點兒!”③“應該把那條腿也打斷,叫他永遠也爬不起來!”④“等老子傷好了再跟你們算賬!”A.英、美、法、德 B.美、英、法、德C.英、美、德、法 D.美、英、德、法2.下圖是中國近代某一組織的革命綱領,關于該“革命組織”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在孫中山領導下成立 B.在1905年成立于南京C.推動了辛亥革命的爆發 D.其機關刊物是《民報》3.1919年6月9日,陳獨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保障市民集會、言論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對北京政權予以“根本之改造”。這體現了五四運動的( )A.民主精神 B.愛國精神 C.團結精神 D.科學精神4.1920年2月陳望道在義烏翻譯《共產黨宣言》,完成后回上海交給指導長江以南建黨活動的領導人審閱。這一領導人可能是( )A.李大釗 B.毛澤東 C.陳獨秀 D.周恩來5.羅章龍在《亢齋回憶錄——記和守常同志在一起的日子》一文中說:“1921年暑假將臨的時候,我們接到上海方面的通知要我們派人去參加會議,我們對會議的性質并不如事后所認識的那樣,是全黨的成立大會……”回憶錄中記載的“會議”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C.遵義會議 D.七屆二中全會6.歌謠“國共聯手為革命,蕩平軍閥促統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北伐戰爭 B.西安事變 C.抗日戰爭 D.重慶談判7.“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毛澤東寫這首詞不會早于( )A.1927年 B.1931年 C.1935年 D.1936年8.在某次煙標收藏博覽會上,我們看到一組煙標專題展品,反映的歷史主題是( )A.辛亥革命 B.第一次國共合作C.北伐戰爭 D.紅軍長征9.以下四組搭配,錯誤的是( )A.遵義會議召開—毛澤東領導地位確立B.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C.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共合作抗日局面出現D.三大戰役—基本消滅國民黨軍隊主力10.“金陵館,冤魂長嘯……三十萬燈彈指滅,一群狼子聽尖叫。”該詩描述的歷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變 B.盧溝橋事變 C.臺兒莊大捷 D.南京大屠殺11.丘吉爾說:“我們不要把這次援救說成是勝利。戰爭不是靠撤退(敦刻爾克大撤退)而贏得的。但是,在這次援救中卻孕育著勝利。”“這次援救中卻孕育著勝利”是指( )A.粉碎了德國“空中閃電戰”B.加強了英、法軍隊的聯系與合作C.為日后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實力D.鼓舞了英、法兩國軍民反法西斯的斗志12.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的以下事件,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日本偷襲珍珠港 ②蘇德戰爭爆發 ③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④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②③④①13.下列二戰期間的戰役與斯大林格勒戰役作用一致的有( )①不列顛之戰 ②阿拉曼戰役 ③中途島海戰 ④淞滬會戰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4.下列史實,按其發生時間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 )①解放軍進入北平 ②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③中共中央撤離延安轉戰陜北 ④解放軍占領南京A.③②④① B.③②①④ C.④①②③ D.①③②④15.準確表述時間是中學生學習歷史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1911年是舊歷辛丑年 B.九一八事變爆發于民國19年C.1949年是20世紀40年代 D.2016年是全面內戰爆發80周年16.某歷史興趣小組要舉辦“一五計劃成果展”,找到了以下的圖片,其中不適合的是( )A. B.C. D.17.觀察表格,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出現明顯變化,主要原因是( )1952年和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個體經濟 私營經濟 公私合營經濟 集體所有制經濟 國營經濟1952年 71.8% 6.9% 0.7% 1.5% 19.1%1956年 7% 0.1% 7.3% 53.4% 32.2%A.抗日戰爭的結束 B.解放戰爭的結束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8.“誰說我們笨,不如西洋人?有了總路線,英美落后塵。”這口號可能出自( )A.大躍進時期 B.新生政權鞏固時期C.文化大革命 D.“一五”計劃19.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四十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開始于( )A.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C.鐵幕演說的發表 D.華約組織的成立20.“這是一場特殊的戰爭,它存在于兩個不同社會制度之間,既威脅了世界和平又維持了相對的和平。”在這場“特殊的戰爭”期間,出現的國際關系新秩序是( )A.凡爾賽—華盛頓體 B.兩極格局C.一超多強 D.多極化格局二、非選擇題(說明:本卷有5小題,共50分。)21.材料一材料二:辛亥年發生的那件事,毀了一個王朝,像扳道岔一樣,把古老的中國,扳到了另一個軌道上。材料三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決了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政治文明選擇問題,傳統政治文明中的制度體系因此全面崩潰。梁啟超在1923年寫的《五十年中國近代化概論》中指出:……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1)以上圖片反映了辛亥革命中的重大歷史事件,請你根據所學知識重新排列這些圖片的順序。(填字母代號) → → → 其中反映辛亥革命重要成果的是 。(2)材料二中提及到的“那件事”使中國的政治制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3)辛亥革命“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了嗎?結合材料三闡述你的看法及理由。22.材料一:材料二:大抵現在共黨之政策,專在蠱惑下層貧民,故所到之處廢一切國地稅,并倡言分配土地……——1931年12月摘自大公報《共黨問題之嚴重》材料三:毛澤東從歐洲借來的不是機器、宗教或制度的藍本,而是共產主義。他沒有照搬俄國模式,施以技巧和靈活性,對癥下藥,使中國這個病人復生。——《毛澤東傳》羅斯·特里爾(1)美國《時代》雜志因對中國局勢的關注而受國人矚目,材料一預示著怎樣的中國局勢?(2)材料二“共黨之政策”指的是什么?這一政策為何使“共黨問題變得嚴重”?(3)材料三毛澤東“施以技巧和靈活性”為中國革命開出的“藥劑”指的是什么?歷史學習要用聯系的方法,指出三則材料之間的關聯性。23.某校歷史興趣小組開展主題探究活動。以下是探究活動的部分材料:材料一:見下圖《時代》雜志封面材料二:抗日戰爭使近百年飽受分裂之苦的中國重新統一起來了,增強了國民對國家認同的程度和對政府的監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進了國民對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關心和參與,從而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樞紐。——楊奎松《抗戰燃起中國現代國家的夢想》材料三:我們將永遠不會將勝利分為自己的勝利和別人的勝利,我們將永遠記住盟友——美國、英國、法國和其他反希特勒聯盟的國家,德國和意大利的反法西斯者的援助。——普京紅場閱兵講話(1)結合材料一,列舉史實說明此后為打敗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與盟國在政治上、軍事上進行的合作。(2)材料二提到“抗日戰爭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樞紐”,請結合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說明該觀點的合理性。(3)材料三中普京認為戰爭勝利的原因是什么?為了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發生,你認為國與國之間應該如何相處?給本次探究活動擬個合適的主題。24.材料一:從1840年到1949年,中國面臨的首要任務:一是如何避免或減輕外國帝國主義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敵入侵;二是改革兩千多年來的政治制度使國家民主化…。材料二:宣傳畫是反映時代特征的一種形式,請欣賞下列宣傳畫,回答問題。(1)概括材料一“中國面臨的首要任務”,指出完成“首要任務”的標志性事件。(2)材料二的宣傳畫反映同一個主題,請概括。但各項措施效果不同,請歸類并評析這些措施的作用。(3)材料表明我們實現了孫中山先生的哪些夢想?為實現國富民強,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我國第一代秈型雜交水稻被外國新聞媒體稱為“東方魔稻”,寫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科學家的姓名。25.材料一:20世紀50年代,中印聯合發表聲明:“兩國總理重申這些原則,并且感到在他們與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也該適用這些原則。”材料二:1972年后,才開始有一些有限的貿易關系。1972年,中美貿易額只有9200萬美元,但1978年猛增至11.98億美元,1981年達到54.78美元,1986年增至80億美元,1988年135億美元,接近于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0%。——徐中約《中國的奮斗》材料三:深圳40年來的變化年份 深圳GDP(億元) 人均GDP(元/人)1979 1.97 6062019 26927.09 203489(1)材料一的“原則”指什么?寫出該原則對國際社會的影響。(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1978—1981年中美貿易增長的原因。(3)根據圖片,說明深圳經濟特區設立的目的及取得的成果。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我有的是錢,你們都聽我的”,結合所學可知,一戰后美國經濟實力增長,成為第一強國;“借給我錢可以,想當老大你還嫩了點兒!”,這是英國的話,盡管英國經濟實力有所下降,但是世界霸權地位還并沒有完全喪失;“應該把那條腿也打斷,叫他永遠也爬不起來!”,這是法國人的話,法國想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國;“等老子傷好了再跟你們算賬!”,這是德國的話,在巴黎和會上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一直存在著復仇心理。AC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美、英、法、德依次在巴黎和會上說出題干四句話,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巴黎和會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要求學生結合巴黎和會的內容和各國主要的意圖來分析。2.【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1905年8月,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同盟會的革命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后來孫中山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ACD三項說法都正確,不符合題意;B項在1905年成立于南京說法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同盟會的相關史實。理解并識記中國同盟會的相關史實。3.【答案】A【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我們可知當時的北洋政府是軍閥專制政權,對他進行徹底的改造,主要是指把專制政府變成民主政府,滿足人民的民主權利要求,故體現了民主精神。A項民主精神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在材料中體現不出來,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影響,要求學生結合五四運動發展過程和具體內容以及結果來分析材料。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而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因此,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應該把這些方面結合起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4.【答案】C【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0年陳望道翻譯了《共產黨宣言》,完成后回上海交給指導長江以南建黨活動的陳獨秀審閱。陳獨秀、李漢俊將譯稿校閱一遍后決定出版單行本,于是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秘密建立了一個小型的的印刷所,承印陳望道譯的《宣言》。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陳獨秀可能是題干中的領導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共產黨成立條件的識記情況,需要學生識記相關知識。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工人階級的壯大、早期共產黨組織的建立,為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基礎。5.【答案】A【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1921年”“ 上海”等信息,聯系所學知,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A項中共“一大”是回憶錄中記載的“會議”,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中共一大的史實。注意識記中共一大的相關知識,特別是其內容及意義。6.【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依據題干和所學可知,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北伐,第四軍葉挺獨立團連克汀泗橋和賀勝橋,北伐軍出師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聲勢震動全國。歌謠“國共聯手為革命,蕩平軍閥促統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北伐戰爭。A項北伐戰爭是歌謠“國共聯手為革命,蕩平軍閥促統一”反映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BCD三項均與“國共聯手”不符合,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北伐戰爭,要求具備知識識記和分析能力。7.【答案】A【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依據所學可知,詩歌講述的是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湖贛邊領導工農革命軍舉行秋收起義,起義軍在進攻長沙受挫后,轉向井岡山進軍,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史實。A項1927年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分析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8.【答案】D【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給出的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和瀘定橋等可知反映的主題是紅軍長征。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黨中央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紅軍長征過程:1934年10月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突破湘江四道封鎖線-渡烏江-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撟-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到到達陜北吳起鎮-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長征勝利結束。ABC三項和題干展品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紅軍長征是題干展品反映的歷史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紅軍長征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主要路線及影響。9.【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西安事變;紅軍長征;三大戰役【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軍蓄意制造“柳條湖事件”,以此為借口,向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并在第二天占領沈陽。這就是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標志著中國人民局部抗日戰爭的開始。ACD三項都正確,不符合題意;B項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搭配錯誤,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近代史重大事件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識記歷史基礎知識和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能力。要求具備識記基礎知識的能力。10.【答案】D【知識點】日軍罪行【解析】【分析】由材料“金陵館,冤魂長嘯……三十萬燈彈指滅,一群狼子聽尖叫”可知,這反映的是南京大屠殺。1937年日本占領南京后,對無辜平民進行了大屠殺,殺害中國同胞30多萬人,犯下了滔天罪行。ABC三項和題干詩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南京大屠殺是題干詩描述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南京大屠殺的相關知識。注意對材料信息的解讀,識記南京大屠殺的相關史實,認識日本法西斯的反人類本質。11.【答案】C【知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突襲波蘭)【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次救援中孕育著勝利,敦刻爾克大撤退將33 萬多名聯軍官兵撤退到英國,這就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實力。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為日后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實力是“這次援救中卻孕育著勝利”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掌握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史實。12.【答案】C【知識點】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大戰的轉折【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941年12月7日,日本特遣艦隊對美國太平洋艦隊所在地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太平洋戰爭爆發;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向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蘇德戰爭爆發;1944年諾曼底登陸戰成功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斯大林格勒會戰開始于1942年。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②①④③。C項②①④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事件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事件以及影響。13.【答案】C【知識點】大戰的轉折【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942年7月,德軍開始集中力量進攻斯大林格勒。舉世聞名的斯大林格勒會戰由此開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會戰以蘇軍的勝利宣告結束。從此,蘇軍開始了全線反攻。這次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關鍵性戰役,極大地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是蘇德戰場根本轉折的開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1942年6月,美國海軍和空軍在中途島毀滅性打擊了日軍,日軍損失慘重,喪失了海戰的主動權,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1942年10月23日,阿拉曼戰役,英國第八集團軍在蒙哥馬利指揮下對隆美爾統率的德、意聯軍“非洲軍團”發起攻擊,英軍獲勝,阿拉曼戰役是北非戰場的轉折點。C項②③與斯大林格勒戰役作用一致,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具有轉折意義的戰役。要求具備識記歷史史實的能力。14.【答案】B【知識點】三大戰役;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②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開辟了大別山根據地,牽制了國民黨軍隊,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①國民黨高級將領傅作義,基于愛祖國、愛民族的熱忱,以保護北平200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古都文物為重,于1949年1月接受了中國共產黨關于和平解放北平的條件。1月31日中午12時,在莫文驊將軍指揮下,人民解放軍第41軍第121師分別從西直門、德勝門、復興門等處進入北平與傅作義部隊進行了交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③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二十多萬人,大舉進攻陜甘寧解放區。當時在陜北的紅軍與敵人相比,眾寡懸殊,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毛澤東、周恩來等撤離延安后,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一直轉戰陜北,指揮解放戰爭。④1949年4月21日,中國共產黨發布渡江戰役命令,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統治。按其發生時間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B項③②①④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民解放戰爭,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5.【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A項1911年是舊歷辛丑年表述錯誤,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不符合題意;B項九一八事變爆發于民國19年表述錯誤,九一八事變爆發于1931年,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1931-1912+1=20,因為1912年為民國1年,需要加上這個1,九一八事變爆發于民國20年,不符合題意;C項1949年是20世紀40年代表述正確,根據公元紀年法,百年一世紀,十年一年代,1949年應該是20世紀40年代,符合題意;D項2016年是全面內戰爆發80周年,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對中原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全面內戰爆發,2016-1946=70,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正確計算歷史年代的方法。理解并識記正確計算歷史年代的方法。16.【答案】D【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1953年到1957年我國實施了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一五計劃的成就包括,鞍山大型軋鋼廠建成投產,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中國試飛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武漢長江大橋建成。ABC三項都是一五計劃的成果,不符合題意;D項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是1970年發射的,而“一五”計劃的時間則是在1953年-1957年,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一五計劃成果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一五計劃的內容。17.【答案】D【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與1952年相比,造成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三大改造。1953年,我國開始進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國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ABC三項都不是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出現明顯變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題意;D項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出現明顯變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1952年和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表格為切入點,考查三大改造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內容、形式以及意義。18.【答案】A【知識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解析】【分析】依據題干的“誰說我們笨,不如西洋人?有了總路線,英美落后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8年,我國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A項大躍進時期可能出現題干口號,符合題意;BCD三項分析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過渡時期總路線和大躍進運動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大躍進運動的內容與影響的相關知識。19.【答案】A【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聯系所學可知,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A項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是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開始,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冷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準確識記冷戰政策開始的標志是杜魯門主義的出臺。20.【答案】B【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的知識可知,二戰后,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但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于是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這種政策被稱為冷戰政策。冷戰期間,在軍事方面美國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采取針鋒相對的措施,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兩極格局由此形成。題干中“這是一場特殊的戰爭,他存在于兩個不同社會制度之間,既威脅了世界和平又維持了相對的和平”。在這場“特殊的戰爭”期間,出現的國際關系新秩序是兩極格局。ACD三項都不是冷戰期間出現的國際關系新秩序,不符合題意;B項兩極格局是冷戰期間出現的國際關系新秩序,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兩極格局的有關知識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重點識記冷戰政策的表現及影響。21.【答案】(1)B;A;D;C;A、D(2)從封建君主專制到民主共和制(3)答案一:沒有落空;取得了武昌起義的勝利,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答案二:落空了;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進入了北洋政府統治時期,軍閥割據混戰,人民生活依然困苦不堪。【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據所學知識可知,《民報》是1905年成立的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912年3月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故這些圖片的正確順序是B-A-D-C。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職,宣告中華民國的成立;1912年3月11日,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國民國臨時約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2)根據材料二“辛亥年發生的那件事,毀了一個王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對于辛亥革命的結果,要一分為二地分析,從它的作用看,資產階級革命的派的愿望沒有落空,因為他們取得了武昌起義的勝利,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從它的結果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愿望落空了,因為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奪取了,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故答案為:(1)B,A,D,C;A、D。(2)從封建君主專制到民主共和制。(3)答案一:沒有落空;取得了武昌起義的勝利,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答案二:落空了;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進入了北洋政府統治時期,軍閥割據混戰,人民生活依然困苦不堪。【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22.【答案】(1)蔣介石等人發動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全國。(2)土地革命;(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給農民,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得到農民的支持,農民踴躍參軍,紅軍隊伍壯大等。(3)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中國共產黨為總結失敗教訓,召開“八七會議”,提出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方針。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失敗后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新道路。在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得到群眾擁護,壯大了紅軍隊伍。【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并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7月,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他公然叫嚷“寧可枉殺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網”,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2)第一小問,由材料二“共黨之政策,專在蠱惑下層貧民,故所到之處廢一切國地稅,并倡言分配土地”可知,“共黨之政策”與農民、土地等有關,因此,材料中的“共黨之政策”指的是土地革命。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可知,正是由于實行土地革命,激發農民革命積極性,革命根據地發展壯大,從而使“共黨問題變得嚴重”。(3)第一問,依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可知,“施以技巧和靈活性”為中國革命開出的“藥劑”是探索出的中國的革命道路是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第二問,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革命黨人士,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也破裂了,為了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1927年8月7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并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毛澤東在秋收起義失敗之后,認識到敵強我弱的形勢,便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的革命道路。故答案為:(1)蔣介石等人發動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全國。(2)土地革命;(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給農民,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得到農民的支持,農民踴躍參軍,紅軍隊伍壯大等。(3)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中國共產黨為總結失敗教訓,召開“八七會議”,提出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方針。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失敗后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新道路。在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得到群眾擁護,壯大了紅軍隊伍。【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土地革命,工農武裝割據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解答問題的能力。23.【答案】(1)政治:開羅會議。軍事:中、美、英三國共赴緬甸作戰。(2)中國的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提高。(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平相處,以和平(對話、協商)方式解決各國之間的爭端。(言之有理即可)反法西斯同盟聯合作戰及其勝利。【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解析】【分析】(1)1943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曙光初露的時候,中美英三國首腦蔣中正、羅斯福、丘吉爾于1943年冬,在埃及開羅召開開羅會議,發表《開羅宣言》,聲明盟國將堅持對日作戰,直至日本法西斯無條件投降,并明確規定日本用武力從中國奪去的東北各省、臺灣和澎湖列島,戰后必須歸還中國。面對日本對緬甸的占領,中美英三國為了共同的目標而聯合作戰。(2)抗日戰爭的勝利,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中國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3)由材料三“我們將永遠不會將勝利分為自己的勝利和別人的勝利,我們將永遠記住盟友——美國、英國、法國和其他反希特勒聯盟的國家,德國和意大利的反法西斯者的援助”可知,普京認為戰爭勝利的原因是反法西斯國家的共同努力的結果。第二問和第三問屬于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和平相處,以和平方式解決各國之間的爭端等。反法西斯同盟聯合作戰及其勝利。故答案為:(1)政治:開羅會議。軍事:中、美、英三國共赴緬甸作戰。(2)中國的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提高。(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平相處,以和平(對話、協商)方式解決各國之間的爭端。(言之有理即可)反法西斯同盟聯合作戰及其勝利。【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中國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解讀材料信息。24.【答案】(1)反帝反封建(或者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標志:新中國的成立。(2)保障糧食安全。或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畫一、二、五,即土地改革、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共同作用: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發展,糧食快速增產。(2分)畫三、畫四,即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損害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遭到重大損失。(3)民權、民生。袁隆平。【知識點】三大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雜交水稻;土地改革;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的“一是如何避免或減輕外國帝國主義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敵入侵”“ 二是改革兩千多年來的政治制度使國家民主化”可知“中國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反帝反封建。結合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徹底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2)材料二的宣傳畫反映了不同時期的農業問題,體現了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都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遭到重大損失。(3)材料表明我們實現了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中的“民權”“ 民生”的夢想。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畝產可達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到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故答案為:(1)反帝反封建(或者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標志:新中國的成立。(2)保障糧食安全。或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畫一、二、五,即土地改革、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共同作用: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發展,糧食快速增產。(2分)畫三、畫四,即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損害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遭到重大損失。(3)民權、民生。袁隆平。【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農問題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重點識記與靈活掌握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四次調整的重大事件以及影響。25.【答案】(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的亞非會議后,該原則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中美關系正常化(或中美建交);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3)目的:以多種形式吸收外國資本,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管理方法,擴大對外交流,打開對外開放的窗口。成果:促進深圳經濟快速發展,科技創新能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顯著提高。【知識點】中美建交與中國重返聯合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經濟特區【解析】【分析】(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1972年尼克松訪華,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中美聯合公報發表后,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美關系正常化。兩國關系正常化使我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聯系加強,為改革開放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對美國的經濟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有利于世界和平。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二這一現象出現的直接原因是中美關系正常化。(3)為了有利于多種形式吸收外國資本,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擴大對外經濟交流,打開對外開放的窗口,設立了深圳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的設立促進深圳經濟快速發展,科技創新能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顯著提高。故答案為:(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的亞非會議后,該原則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中美關系正常化(或中美建交);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3)目的:以多種形式吸收外國資本,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管理方法,擴大對外交流,打開對外開放的窗口。成果:促進深圳經濟快速發展,科技創新能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顯著提高。【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對外開放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1 / 1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一、單選題(本卷有20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1.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巴黎和會上四句話依次是哪個國家的代表說的( )①“我有的是錢,你們都聽我的。”②“借給我錢可以,想當老大你還嫩了點兒!”③“應該把那條腿也打斷,叫他永遠也爬不起來!”④“等老子傷好了再跟你們算賬!”A.英、美、法、德 B.美、英、法、德C.英、美、德、法 D.美、英、德、法【答案】B【知識點】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我有的是錢,你們都聽我的”,結合所學可知,一戰后美國經濟實力增長,成為第一強國;“借給我錢可以,想當老大你還嫩了點兒!”,這是英國的話,盡管英國經濟實力有所下降,但是世界霸權地位還并沒有完全喪失;“應該把那條腿也打斷,叫他永遠也爬不起來!”,這是法國人的話,法國想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國;“等老子傷好了再跟你們算賬!”,這是德國的話,在巴黎和會上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一直存在著復仇心理。AC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美、英、法、德依次在巴黎和會上說出題干四句話,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巴黎和會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要求學生結合巴黎和會的內容和各國主要的意圖來分析。2.下圖是中國近代某一組織的革命綱領,關于該“革命組織”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在孫中山領導下成立 B.在1905年成立于南京C.推動了辛亥革命的爆發 D.其機關刊物是《民報》【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1905年8月,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同盟會的革命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后來孫中山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ACD三項說法都正確,不符合題意;B項在1905年成立于南京說法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同盟會的相關史實。理解并識記中國同盟會的相關史實。3.1919年6月9日,陳獨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保障市民集會、言論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對北京政權予以“根本之改造”。這體現了五四運動的( )A.民主精神 B.愛國精神 C.團結精神 D.科學精神【答案】A【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我們可知當時的北洋政府是軍閥專制政權,對他進行徹底的改造,主要是指把專制政府變成民主政府,滿足人民的民主權利要求,故體現了民主精神。A項民主精神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在材料中體現不出來,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影響,要求學生結合五四運動發展過程和具體內容以及結果來分析材料。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而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因此,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應該把這些方面結合起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4.1920年2月陳望道在義烏翻譯《共產黨宣言》,完成后回上海交給指導長江以南建黨活動的領導人審閱。這一領導人可能是( )A.李大釗 B.毛澤東 C.陳獨秀 D.周恩來【答案】C【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0年陳望道翻譯了《共產黨宣言》,完成后回上海交給指導長江以南建黨活動的陳獨秀審閱。陳獨秀、李漢俊將譯稿校閱一遍后決定出版單行本,于是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秘密建立了一個小型的的印刷所,承印陳望道譯的《宣言》。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陳獨秀可能是題干中的領導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共產黨成立條件的識記情況,需要學生識記相關知識。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工人階級的壯大、早期共產黨組織的建立,為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基礎。5.羅章龍在《亢齋回憶錄——記和守常同志在一起的日子》一文中說:“1921年暑假將臨的時候,我們接到上海方面的通知要我們派人去參加會議,我們對會議的性質并不如事后所認識的那樣,是全黨的成立大會……”回憶錄中記載的“會議”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C.遵義會議 D.七屆二中全會【答案】A【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1921年”“ 上海”等信息,聯系所學知,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A項中共“一大”是回憶錄中記載的“會議”,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中共一大的史實。注意識記中共一大的相關知識,特別是其內容及意義。6.歌謠“國共聯手為革命,蕩平軍閥促統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北伐戰爭 B.西安事變 C.抗日戰爭 D.重慶談判【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依據題干和所學可知,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北伐,第四軍葉挺獨立團連克汀泗橋和賀勝橋,北伐軍出師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聲勢震動全國。歌謠“國共聯手為革命,蕩平軍閥促統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北伐戰爭。A項北伐戰爭是歌謠“國共聯手為革命,蕩平軍閥促統一”反映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BCD三項均與“國共聯手”不符合,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北伐戰爭,要求具備知識識記和分析能力。7.“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毛澤東寫這首詞不會早于( )A.1927年 B.1931年 C.1935年 D.1936年【答案】A【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依據所學可知,詩歌講述的是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湖贛邊領導工農革命軍舉行秋收起義,起義軍在進攻長沙受挫后,轉向井岡山進軍,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史實。A項1927年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分析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8.在某次煙標收藏博覽會上,我們看到一組煙標專題展品,反映的歷史主題是( )A.辛亥革命 B.第一次國共合作C.北伐戰爭 D.紅軍長征【答案】D【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給出的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和瀘定橋等可知反映的主題是紅軍長征。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黨中央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紅軍長征過程:1934年10月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突破湘江四道封鎖線-渡烏江-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撟-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到到達陜北吳起鎮-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長征勝利結束。ABC三項和題干展品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紅軍長征是題干展品反映的歷史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紅軍長征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主要路線及影響。9.以下四組搭配,錯誤的是( )A.遵義會議召開—毛澤東領導地位確立B.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C.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共合作抗日局面出現D.三大戰役—基本消滅國民黨軍隊主力【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西安事變;紅軍長征;三大戰役【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軍蓄意制造“柳條湖事件”,以此為借口,向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并在第二天占領沈陽。這就是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標志著中國人民局部抗日戰爭的開始。ACD三項都正確,不符合題意;B項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搭配錯誤,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近代史重大事件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識記歷史基礎知識和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能力。要求具備識記基礎知識的能力。10.“金陵館,冤魂長嘯……三十萬燈彈指滅,一群狼子聽尖叫。”該詩描述的歷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變 B.盧溝橋事變 C.臺兒莊大捷 D.南京大屠殺【答案】D【知識點】日軍罪行【解析】【分析】由材料“金陵館,冤魂長嘯……三十萬燈彈指滅,一群狼子聽尖叫”可知,這反映的是南京大屠殺。1937年日本占領南京后,對無辜平民進行了大屠殺,殺害中國同胞30多萬人,犯下了滔天罪行。ABC三項和題干詩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南京大屠殺是題干詩描述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南京大屠殺的相關知識。注意對材料信息的解讀,識記南京大屠殺的相關史實,認識日本法西斯的反人類本質。11.丘吉爾說:“我們不要把這次援救說成是勝利。戰爭不是靠撤退(敦刻爾克大撤退)而贏得的。但是,在這次援救中卻孕育著勝利。”“這次援救中卻孕育著勝利”是指( )A.粉碎了德國“空中閃電戰”B.加強了英、法軍隊的聯系與合作C.為日后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實力D.鼓舞了英、法兩國軍民反法西斯的斗志【答案】C【知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突襲波蘭)【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次救援中孕育著勝利,敦刻爾克大撤退將33 萬多名聯軍官兵撤退到英國,這就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實力。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為日后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實力是“這次援救中卻孕育著勝利”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掌握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史實。12.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的以下事件,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日本偷襲珍珠港 ②蘇德戰爭爆發 ③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④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②③④①【答案】C【知識點】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大戰的轉折【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941年12月7日,日本特遣艦隊對美國太平洋艦隊所在地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太平洋戰爭爆發;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向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蘇德戰爭爆發;1944年諾曼底登陸戰成功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斯大林格勒會戰開始于1942年。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②①④③。C項②①④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事件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事件以及影響。13.下列二戰期間的戰役與斯大林格勒戰役作用一致的有( )①不列顛之戰 ②阿拉曼戰役 ③中途島海戰 ④淞滬會戰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C【知識點】大戰的轉折【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942年7月,德軍開始集中力量進攻斯大林格勒。舉世聞名的斯大林格勒會戰由此開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會戰以蘇軍的勝利宣告結束。從此,蘇軍開始了全線反攻。這次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關鍵性戰役,極大地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是蘇德戰場根本轉折的開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1942年6月,美國海軍和空軍在中途島毀滅性打擊了日軍,日軍損失慘重,喪失了海戰的主動權,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1942年10月23日,阿拉曼戰役,英國第八集團軍在蒙哥馬利指揮下對隆美爾統率的德、意聯軍“非洲軍團”發起攻擊,英軍獲勝,阿拉曼戰役是北非戰場的轉折點。C項②③與斯大林格勒戰役作用一致,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具有轉折意義的戰役。要求具備識記歷史史實的能力。14.下列史實,按其發生時間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 )①解放軍進入北平 ②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③中共中央撤離延安轉戰陜北 ④解放軍占領南京A.③②④① B.③②①④ C.④①②③ D.①③②④【答案】B【知識點】三大戰役;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②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開辟了大別山根據地,牽制了國民黨軍隊,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①國民黨高級將領傅作義,基于愛祖國、愛民族的熱忱,以保護北平200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古都文物為重,于1949年1月接受了中國共產黨關于和平解放北平的條件。1月31日中午12時,在莫文驊將軍指揮下,人民解放軍第41軍第121師分別從西直門、德勝門、復興門等處進入北平與傅作義部隊進行了交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③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二十多萬人,大舉進攻陜甘寧解放區。當時在陜北的紅軍與敵人相比,眾寡懸殊,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毛澤東、周恩來等撤離延安后,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一直轉戰陜北,指揮解放戰爭。④1949年4月21日,中國共產黨發布渡江戰役命令,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統治。按其發生時間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B項③②①④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民解放戰爭,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5.準確表述時間是中學生學習歷史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1911年是舊歷辛丑年 B.九一八事變爆發于民國19年C.1949年是20世紀40年代 D.2016年是全面內戰爆發80周年【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A項1911年是舊歷辛丑年表述錯誤,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不符合題意;B項九一八事變爆發于民國19年表述錯誤,九一八事變爆發于1931年,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1931-1912+1=20,因為1912年為民國1年,需要加上這個1,九一八事變爆發于民國20年,不符合題意;C項1949年是20世紀40年代表述正確,根據公元紀年法,百年一世紀,十年一年代,1949年應該是20世紀40年代,符合題意;D項2016年是全面內戰爆發80周年,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對中原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全面內戰爆發,2016-1946=70,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正確計算歷史年代的方法。理解并識記正確計算歷史年代的方法。16.某歷史興趣小組要舉辦“一五計劃成果展”,找到了以下的圖片,其中不適合的是( )A. B.C. D.【答案】D【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1953年到1957年我國實施了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一五計劃的成就包括,鞍山大型軋鋼廠建成投產,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中國試飛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武漢長江大橋建成。ABC三項都是一五計劃的成果,不符合題意;D項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是1970年發射的,而“一五”計劃的時間則是在1953年-1957年,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一五計劃成果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一五計劃的內容。17.觀察表格,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出現明顯變化,主要原因是( )1952年和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個體經濟 私營經濟 公私合營經濟 集體所有制經濟 國營經濟1952年 71.8% 6.9% 0.7% 1.5% 19.1%1956年 7% 0.1% 7.3% 53.4% 32.2%A.抗日戰爭的結束 B.解放戰爭的結束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答案】D【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與1952年相比,造成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三大改造。1953年,我國開始進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國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ABC三項都不是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出現明顯變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題意;D項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出現明顯變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1952年和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表格為切入點,考查三大改造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內容、形式以及意義。18.“誰說我們笨,不如西洋人?有了總路線,英美落后塵。”這口號可能出自( )A.大躍進時期 B.新生政權鞏固時期C.文化大革命 D.“一五”計劃【答案】A【知識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解析】【分析】依據題干的“誰說我們笨,不如西洋人?有了總路線,英美落后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8年,我國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A項大躍進時期可能出現題干口號,符合題意;BCD三項分析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過渡時期總路線和大躍進運動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大躍進運動的內容與影響的相關知識。19.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四十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開始于( )A.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C.鐵幕演說的發表 D.華約組織的成立【答案】A【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聯系所學可知,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A項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是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開始,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冷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準確識記冷戰政策開始的標志是杜魯門主義的出臺。20.“這是一場特殊的戰爭,它存在于兩個不同社會制度之間,既威脅了世界和平又維持了相對的和平。”在這場“特殊的戰爭”期間,出現的國際關系新秩序是( )A.凡爾賽—華盛頓體 B.兩極格局C.一超多強 D.多極化格局【答案】B【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的知識可知,二戰后,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但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于是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這種政策被稱為冷戰政策。冷戰期間,在軍事方面美國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采取針鋒相對的措施,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兩極格局由此形成。題干中“這是一場特殊的戰爭,他存在于兩個不同社會制度之間,既威脅了世界和平又維持了相對的和平”。在這場“特殊的戰爭”期間,出現的國際關系新秩序是兩極格局。ACD三項都不是冷戰期間出現的國際關系新秩序,不符合題意;B項兩極格局是冷戰期間出現的國際關系新秩序,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兩極格局的有關知識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重點識記冷戰政策的表現及影響。二、非選擇題(說明:本卷有5小題,共50分。)21.材料一材料二:辛亥年發生的那件事,毀了一個王朝,像扳道岔一樣,把古老的中國,扳到了另一個軌道上。材料三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決了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政治文明選擇問題,傳統政治文明中的制度體系因此全面崩潰。梁啟超在1923年寫的《五十年中國近代化概論》中指出:……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1)以上圖片反映了辛亥革命中的重大歷史事件,請你根據所學知識重新排列這些圖片的順序。(填字母代號) → → → 其中反映辛亥革命重要成果的是 。(2)材料二中提及到的“那件事”使中國的政治制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3)辛亥革命“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了嗎?結合材料三闡述你的看法及理由。【答案】(1)B;A;D;C;A、D(2)從封建君主專制到民主共和制(3)答案一:沒有落空;取得了武昌起義的勝利,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答案二:落空了;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進入了北洋政府統治時期,軍閥割據混戰,人民生活依然困苦不堪。【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據所學知識可知,《民報》是1905年成立的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912年3月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故這些圖片的正確順序是B-A-D-C。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職,宣告中華民國的成立;1912年3月11日,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國民國臨時約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2)根據材料二“辛亥年發生的那件事,毀了一個王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對于辛亥革命的結果,要一分為二地分析,從它的作用看,資產階級革命的派的愿望沒有落空,因為他們取得了武昌起義的勝利,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從它的結果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愿望落空了,因為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奪取了,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故答案為:(1)B,A,D,C;A、D。(2)從封建君主專制到民主共和制。(3)答案一:沒有落空;取得了武昌起義的勝利,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答案二:落空了;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進入了北洋政府統治時期,軍閥割據混戰,人民生活依然困苦不堪。【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22.材料一:材料二:大抵現在共黨之政策,專在蠱惑下層貧民,故所到之處廢一切國地稅,并倡言分配土地……——1931年12月摘自大公報《共黨問題之嚴重》材料三:毛澤東從歐洲借來的不是機器、宗教或制度的藍本,而是共產主義。他沒有照搬俄國模式,施以技巧和靈活性,對癥下藥,使中國這個病人復生。——《毛澤東傳》羅斯·特里爾(1)美國《時代》雜志因對中國局勢的關注而受國人矚目,材料一預示著怎樣的中國局勢?(2)材料二“共黨之政策”指的是什么?這一政策為何使“共黨問題變得嚴重”?(3)材料三毛澤東“施以技巧和靈活性”為中國革命開出的“藥劑”指的是什么?歷史學習要用聯系的方法,指出三則材料之間的關聯性。【答案】(1)蔣介石等人發動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全國。(2)土地革命;(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給農民,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得到農民的支持,農民踴躍參軍,紅軍隊伍壯大等。(3)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中國共產黨為總結失敗教訓,召開“八七會議”,提出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方針。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失敗后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新道路。在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得到群眾擁護,壯大了紅軍隊伍。【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并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7月,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他公然叫嚷“寧可枉殺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網”,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2)第一小問,由材料二“共黨之政策,專在蠱惑下層貧民,故所到之處廢一切國地稅,并倡言分配土地”可知,“共黨之政策”與農民、土地等有關,因此,材料中的“共黨之政策”指的是土地革命。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可知,正是由于實行土地革命,激發農民革命積極性,革命根據地發展壯大,從而使“共黨問題變得嚴重”。(3)第一問,依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可知,“施以技巧和靈活性”為中國革命開出的“藥劑”是探索出的中國的革命道路是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第二問,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革命黨人士,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也破裂了,為了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1927年8月7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并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毛澤東在秋收起義失敗之后,認識到敵強我弱的形勢,便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的革命道路。故答案為:(1)蔣介石等人發動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全國。(2)土地革命;(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給農民,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得到農民的支持,農民踴躍參軍,紅軍隊伍壯大等。(3)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中國共產黨為總結失敗教訓,召開“八七會議”,提出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方針。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失敗后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新道路。在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得到群眾擁護,壯大了紅軍隊伍。【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土地革命,工農武裝割據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解答問題的能力。23.某校歷史興趣小組開展主題探究活動。以下是探究活動的部分材料:材料一:見下圖《時代》雜志封面材料二:抗日戰爭使近百年飽受分裂之苦的中國重新統一起來了,增強了國民對國家認同的程度和對政府的監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進了國民對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關心和參與,從而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樞紐。——楊奎松《抗戰燃起中國現代國家的夢想》材料三:我們將永遠不會將勝利分為自己的勝利和別人的勝利,我們將永遠記住盟友——美國、英國、法國和其他反希特勒聯盟的國家,德國和意大利的反法西斯者的援助。——普京紅場閱兵講話(1)結合材料一,列舉史實說明此后為打敗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與盟國在政治上、軍事上進行的合作。(2)材料二提到“抗日戰爭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樞紐”,請結合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說明該觀點的合理性。(3)材料三中普京認為戰爭勝利的原因是什么?為了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發生,你認為國與國之間應該如何相處?給本次探究活動擬個合適的主題。【答案】(1)政治:開羅會議。軍事:中、美、英三國共赴緬甸作戰。(2)中國的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提高。(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平相處,以和平(對話、協商)方式解決各國之間的爭端。(言之有理即可)反法西斯同盟聯合作戰及其勝利。【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解析】【分析】(1)1943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曙光初露的時候,中美英三國首腦蔣中正、羅斯福、丘吉爾于1943年冬,在埃及開羅召開開羅會議,發表《開羅宣言》,聲明盟國將堅持對日作戰,直至日本法西斯無條件投降,并明確規定日本用武力從中國奪去的東北各省、臺灣和澎湖列島,戰后必須歸還中國。面對日本對緬甸的占領,中美英三國為了共同的目標而聯合作戰。(2)抗日戰爭的勝利,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中國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3)由材料三“我們將永遠不會將勝利分為自己的勝利和別人的勝利,我們將永遠記住盟友——美國、英國、法國和其他反希特勒聯盟的國家,德國和意大利的反法西斯者的援助”可知,普京認為戰爭勝利的原因是反法西斯國家的共同努力的結果。第二問和第三問屬于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和平相處,以和平方式解決各國之間的爭端等。反法西斯同盟聯合作戰及其勝利。故答案為:(1)政治:開羅會議。軍事:中、美、英三國共赴緬甸作戰。(2)中國的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提高。(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平相處,以和平(對話、協商)方式解決各國之間的爭端。(言之有理即可)反法西斯同盟聯合作戰及其勝利。【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中國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解讀材料信息。24.材料一:從1840年到1949年,中國面臨的首要任務:一是如何避免或減輕外國帝國主義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敵入侵;二是改革兩千多年來的政治制度使國家民主化…。材料二:宣傳畫是反映時代特征的一種形式,請欣賞下列宣傳畫,回答問題。(1)概括材料一“中國面臨的首要任務”,指出完成“首要任務”的標志性事件。(2)材料二的宣傳畫反映同一個主題,請概括。但各項措施效果不同,請歸類并評析這些措施的作用。(3)材料表明我們實現了孫中山先生的哪些夢想?為實現國富民強,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我國第一代秈型雜交水稻被外國新聞媒體稱為“東方魔稻”,寫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科學家的姓名。【答案】(1)反帝反封建(或者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標志:新中國的成立。(2)保障糧食安全。或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畫一、二、五,即土地改革、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共同作用: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發展,糧食快速增產。(2分)畫三、畫四,即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損害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遭到重大損失。(3)民權、民生。袁隆平。【知識點】三大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雜交水稻;土地改革;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的“一是如何避免或減輕外國帝國主義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敵入侵”“ 二是改革兩千多年來的政治制度使國家民主化”可知“中國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反帝反封建。結合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徹底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2)材料二的宣傳畫反映了不同時期的農業問題,體現了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都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遭到重大損失。(3)材料表明我們實現了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中的“民權”“ 民生”的夢想。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畝產可達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到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故答案為:(1)反帝反封建(或者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標志:新中國的成立。(2)保障糧食安全。或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畫一、二、五,即土地改革、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共同作用: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發展,糧食快速增產。(2分)畫三、畫四,即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損害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遭到重大損失。(3)民權、民生。袁隆平。【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農問題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重點識記與靈活掌握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四次調整的重大事件以及影響。25.材料一:20世紀50年代,中印聯合發表聲明:“兩國總理重申這些原則,并且感到在他們與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也該適用這些原則。”材料二:1972年后,才開始有一些有限的貿易關系。1972年,中美貿易額只有9200萬美元,但1978年猛增至11.98億美元,1981年達到54.78美元,1986年增至80億美元,1988年135億美元,接近于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0%。——徐中約《中國的奮斗》材料三:深圳40年來的變化年份 深圳GDP(億元) 人均GDP(元/人)1979 1.97 6062019 26927.09 203489(1)材料一的“原則”指什么?寫出該原則對國際社會的影響。(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1978—1981年中美貿易增長的原因。(3)根據圖片,說明深圳經濟特區設立的目的及取得的成果。【答案】(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的亞非會議后,該原則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中美關系正常化(或中美建交);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3)目的:以多種形式吸收外國資本,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管理方法,擴大對外交流,打開對外開放的窗口。成果:促進深圳經濟快速發展,科技創新能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顯著提高。【知識點】中美建交與中國重返聯合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經濟特區【解析】【分析】(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1972年尼克松訪華,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中美聯合公報發表后,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美關系正常化。兩國關系正常化使我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聯系加強,為改革開放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對美國的經濟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有利于世界和平。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二這一現象出現的直接原因是中美關系正常化。(3)為了有利于多種形式吸收外國資本,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擴大對外經濟交流,打開對外開放的窗口,設立了深圳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的設立促進深圳經濟快速發展,科技創新能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顯著提高。故答案為:(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的亞非會議后,該原則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中美關系正常化(或中美建交);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3)目的:以多種形式吸收外國資本,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管理方法,擴大對外交流,打開對外開放的窗口。成果:促進深圳經濟快速發展,科技創新能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顯著提高。【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對外開放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學生版).docx 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