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1-2022學年高中生物第二章細胞的結構教案(5份打包)浙科版必修1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1-2022學年高中生物第二章細胞的結構教案(5份打包)浙科版必修1

資源簡介

細胞膜和細胞壁
1、 教學目標
1.概述“流動鑲嵌模型”主要觀點
2.說出組成細胞膜的分子排布特點
3.闡明質膜組成成分以及結構和功能特點
4.說出植物細胞壁的組成和生理作用
2、 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闡明質膜組成成分以及結構和功能特點
2. 教學難點:
質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三、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用探究式進行授課,采用問題研討法,輔以講述談話、情境教學法、多媒體演示等方法
四、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導課 PPT展示兩張莧菜圖片,一張是生的,一張是熟的。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們在洗莧菜的時候洗完的水是無色的而煮熟后的湯卻是紅色的?讓學生閱讀書本28頁的驗證性實驗,并根據之前的生與熟的莧菜現象猜測實驗結果。 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經驗,對問題進行思考,并預設學生回答:生的莧菜中是活細胞,熟的莧菜中是死細胞。學生閱讀實驗后思考,預設學生回答:泡漲的玉米粒中胚無色,煮熟的玉米粒中胚變紅色。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活的細胞有控制物質進出的能力而死細胞沒有。 通過對日常生活常見的莧菜來導入新課,吸引學生,是學生盡快進入課堂教學進程中。探究性學習的模式中首先是發現問題。觀察有助于學生發現新問題,是創造過程的先導,是思維的起點。
細胞膜的功能特點 請學生閱讀書本28頁下面兩段話,并提問細胞膜又叫什么?我們將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的這種能力又稱為什么?為什么細胞膜會有這種能力或者說這種功能呢?那么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細胞膜究竟有著什么樣的結構。 學生通過閱讀書本內容,輕易得出答案:細胞膜又叫質膜。這種能力稱為細胞膜的選擇透性。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種功能由什么決定,學生聯系之前所學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知識,預設學生回答:這種功能是由細胞膜的結構決定的。 學生通過閱讀總結概括一些較為簡單的知識點,這樣不會使學生在開始就覺得本節課的內容復雜,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掌握本節課內容的信心。培養學生結構功能相統一的觀點,引導學生將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幫助學生理解學習的連貫性,同時可以對舊知識進行鞏固。
細胞膜的組成 展示資料一:Overton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是不一樣的:可以溶于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于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問:說明細胞膜中含有什么? 學生通過閱讀分析資料,預設得出結論:根據化學上的相似相溶原理,得出細胞膜中含有脂質。 培養學生閱讀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使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產生連接,使得知識之間具有連貫性。
展示資料二:科學家將膜從哺乳動物的成熟紅細胞中分離出來,然后用蛋白酶處理,發現細胞膜被破壞。問:這里說明細胞膜中含有什么? 學生通過閱讀分析資料,結合蛋白酶分解蛋白質的有關知識,預設得出結論:細胞膜中有蛋白質。
展示資料三:科學家將膜從哺乳動物的成熟紅細胞中分離出來,用鹽酸處理膜后,加入本尼迪特試劑,水浴后有磚紅色沉淀。根據以上三個資料,我們可以得出細胞膜中含有那些物質?PPT展示細胞膜中各種物質的含量,并強調主要含有脂質和蛋白質,而脂質中又以磷脂為主,那么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磷脂這種物質。 學生通過閱讀分析資料,結合之前所學的本尼迪特試劑檢驗還原糖時出現磚紅色沉淀的知識,預設得出結論:細胞膜中有還原糖(糖類物質)。學生一起概括回答:脂質,蛋白質,糖類。
細胞膜的基本骨架 給出磷脂分子結構圖,向學生詳細講解磷脂分子結構特點。提問:根據磷脂分子的結構特點,展開想像力,嘗試畫出磷脂分子在水—空氣界面中的排布方式? 請學生到黑板上畫出自己認為對的排布方式。預設學生能夠畫出頭部朝向水的一端,尾部朝向空氣的一端。 培養學生思維邏輯能力以及動手能力。
展示資料四:荷蘭科學家E.Gorter和F.Grendel將紅細胞中細胞膜的磷脂分子抽提出來,在空氣/水界面上單層鋪開,發現表面積是原來細胞膜表面積的兩倍。提問:這說明了什么呢?提問:細胞內外均為液體的環境,那么請你猜想一下細胞膜上磷脂分子是怎樣排列的?自己在本子上試著畫一畫。PPT展示學生們所認為的示意圖,教師開始詳細講解磷脂雙分子層的知識點,并強調是細胞膜的基本骨架。 學生閱讀資料思考,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細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有兩層。學生根據磷脂分子的結構特點以及細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有兩層的結論,畫出排列圖。請學生上去展示自己畫出來的示意圖。
膜蛋白 展示資料五:1959年,羅伯特森在電鏡下看到細胞膜清晰的“暗—明—暗”的三層結構。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學家經過計算認為生物膜至少厚約15~20 nm。但電鏡照片中,實際測得細胞膜的厚度約為7~10 nm。提問:那么“三明治”模型正確嗎?又能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通過閱讀資料,積極思考原因,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蛋白質與磷脂雙分子層不是簡單的疊加在一起的,而是有一定的鑲嵌。
展示資料六:講述冰凍蝕刻電子顯微法:科學家將質膜冰凍,然后將其撕裂,發現撕裂面上有許多顆粒,即蛋白質。后來通過相關研究表明,蛋白質鑲嵌、覆蓋或者貫穿于脂雙層中,內在膜蛋白露出膜外的部分含較多的極性氨基酸,屬親水性,與磷脂分子的親水頭部鄰近;嵌入脂雙層內部的膜蛋白由一些非極性的氨基酸組成,與脂質分子的疏水尾部相互結合,因此與膜結合非常緊密。 結論:“三明治”模型不正確。蛋白質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對稱的蛋白質鑲在、嵌入、橫跨在脂雙層中。
細胞膜的結構特點 展示資料七:人、鼠細胞融合實驗(熒光標記法)從人鼠細胞可以融合來看,說明了什么?過了一段時間融合后原來兩個細胞上的膜蛋白會混合起來又說明了什么?磷脂分子能側向滑動,蛋白質分子也可以移動的,所以質膜就像是流體一樣,具有流動性。這是細胞膜的一大結構特點。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的這種移動,會不會使質膜的結構變的很不穩定呢?我們前面學過,質膜中還有一類脂質?膽固醇是一種脂溶性物質,那么膽固醇在細胞膜中是如何分布的呢?教師詳細講述:膽固醇不像磷脂和蛋白質分子那樣會移動,它在細胞膜中是一種“剛性”的成分。剛性的膽固醇夾雜在細胞膜中,限制了磷脂的流動。所以,質膜具有流動性,但這種流動性是有限度的,我們叫做一定的流動性,同時質膜又是比較堅實。 學生通過看人鼠細胞融合實驗,積極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細胞膜的結構特點:細胞膜以及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具有一定的流動性。預設學生思考回答:膽固醇。膽固醇應該是在脂雙層的中間。 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幫助學生一步步得出結論。
PPT展示流動鑲嵌模型請同學回答圖片上相應的結構的名稱,并歸納出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學生根據圖片上的結構回答出具體名稱,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出流動鑲嵌模型的內容:1、脂雙層構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親水性頭部朝向兩側,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內側)2、蛋白質分子有的整個貫穿膜中,有的部分插在膜中,有的露在膜外,有的整個露在膜表面.(體現了膜結構內外的不對稱性)3、磷脂分子是可以運動的,具有流動性。(其分子的運動有多種形式)4、大多數的蛋白質分子也是可以運動的。(也體現了膜的流動性)
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我們說到了細胞膜具有選擇透性,那么物質進出細胞是否絕對呢?是不是細胞不要的物質一定進不去或者細胞排出來的一定是有害的呢?教師講述:對細胞有害的物質有可能進入細胞;有些病毒、細菌等有可能侵入細胞。注意:有害的物質不是“不能”進入細胞,而是“不易”進入細胞。 學生思考,并舉出反例。
小結:細胞膜結構以及細胞膜功能。 小結所學內容。
細胞壁組成、作用、特點 提問:動物細胞的邊界是細胞膜,那么植物細胞的邊界呢?在植物、真菌、細菌等細胞中,細胞膜外側還有細胞壁,那么細胞壁的化學組成和作用是什么呢?細胞壁又是否具有選擇透性呢?讓學生自習課本31頁至32頁的內容,回答有關問題。 學生帶著問題對細胞壁部分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并歸納總結出細胞壁的組成以及功能、特點。
那么我們學習完了細胞壁,現在覺得植物細胞的邊界是細胞膜還是細胞壁?教師進一步舉國界的例子來類比我們植物細胞的邊界。 預設學生回答細胞膜或細胞壁。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述,對細胞的邊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鞏固練習 多媒體展示練習 學生思考相關練習 鞏固相關知識
五、板書設計
2.2 細胞膜和細胞壁
一、細胞膜
1.細胞膜的功能特點:流動性
脂質(磷脂和膽固醇)
2.細胞膜的組成 蛋白質
糖類
3.基本骨架:磷脂雙分子層
載體
4.膜蛋白 酶
糖蛋白
5.細胞膜的結構特點:流動性
二、細胞壁
1.組成
2.作用
3.特點
PAGE
- 9 -第三節 細胞質
一、設計思想
本課是浙科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是本章節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節課是在介紹了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和線粒體等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基礎上進一步介紹溶酶體、葉綠體、液泡、中心體等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本教學內容涉及細胞的微觀結構,內容抽象、有些枯燥,不利記憶。故教學時盡量提供各種圖片及動畫、設置新穎的問題情境,繼續借助幻燈片、視頻、投影儀等輔助教學媒體,旨在增強課堂趣味性和互動性,以加強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通過安排學生閱讀教材、參考圖片、觀看動畫、課堂討論、比較總結等方式方法強化學習與記憶。本節課雖然以識記為主,但也不可忽視學生能力培養,如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比較分析能力等。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讓生物課堂成為學生討論、分析、交流的活動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既是對前面“細胞的結構”內容的延續,又可以對后面第三章、第四章的知識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更是為以后的必修2和必修3以及選修課程中的相關內容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從學習地位上來講,《細胞質》這塊內容可謂是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中將本節內容安排為3課時,具體安排如下:第1課時內容包括細胞質的組成,常見細胞器的種類中的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和線粒體等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細胞內各個細胞器的分工和協調配合;第2課時內容包括溶酶體、葉綠體、液泡、中心體的結構和功能,比較線粒體和葉綠體在結構和功能上的異同,比較動植物細胞在細胞器方面的異同,最后根據各種細胞器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性進行歸類總結;第3課時的內容為“活動:觀察葉綠體”,仔細觀察葉片細胞內葉綠體的形態和分布情況,幫助和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顯微鏡。這節知識內容將是后面要學習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動植物有絲分裂等生命活動最好的鋪墊。
三、學情分析
通過第一課時的教學,學生已經知道了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線粒體的形態、結構、功能等相關知識。通過蛋白質的生成、運輸、加工和分泌出細胞整個過程的教學,學生也已對“各種細胞器間的協調配合”有了初步的理解。通過模式圖和動畫相結合的“動靜”教學方式直觀地呈現給學生,由此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第二課時繼續運用這些有效的教學方法,能有效地將新知識整合進學生原有的知識認知中,最后進行歸納總結使得學生的知識體系得到豐富全面的發展。
在能力要求方面,學生雖然能通過簡單的識圖來分析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但是在多種細胞器共存的整體細胞中,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稍顯不足,如運用比較、分類、歸納等方法對所得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因此,在第二課時的教學在繼續完成相關細胞器知識的學習基礎上要結合圖表的形式多進行比較和歸類,從而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
四、教學策略
本節課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理念指導下,利用實例創設問題情境,通過類比,認識細胞內的各個細胞器及其分工協作。利用教科書的插圖或者模型,指導學生認識細胞內的主要細胞器,通過列表比較它們的不同之處。
在教學內容處理上,首先復習第一課時知識點“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過程”,再次通過多媒體形式呈現給學生,將肉眼看不到的過程轉變成直觀的動畫,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然后分小組合作探究新知識,溶酶體、葉綠體、液泡和中心體在分布、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的不同,其中還要對葉綠體和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進行重點比較,通過對動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式圖的比較,讓學生分組合作在動植物細胞中粘貼各種細胞器并看圖說出動植物細胞共有的細胞器是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線粒體等。最后列表比較,小組合作對各種細胞器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性進行歸類總結。整個教學過程設計面向全體學生,倡導自主探究性學習,注重培養小組合作意識。
五、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能識別出幾種細胞器的形態。
(2)能舉例說出一些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對各種細胞器的識圖和繪圖的能力。
(2)通過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比較,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3)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討論,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提高合作意識。
(4)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問題討論,將知識化難為易,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學習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使學生初步形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的觀點。
(2)通過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提高學生合作意識。
六、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幾種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解決方法:通過看細胞的亞顯微圖片,畫出細胞器結構并進行比較,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各細胞器結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角度,通過分析比較和具體實例講解強化各種細胞器的功能。
2. 教學難點:認同局部(細胞器)與整體(細胞)的統一、結構與功能相適應。解決方法:運用多媒體呈現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過程,利用Flash動畫演示或圖片講解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掌握。通過觀察、比較動植物細胞的亞顯微圖片,活動展示(讓學生分組合作完成動植物細胞中細胞器的粘貼)并識別、分析和比較各細胞器的形態結構,使學生更深入理解細胞器局部與整體的有機融合。
七、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活動一舊知復習 【播放】重播“分泌蛋白合成及分泌過程”視頻,提出相關問題。 觀察視頻,思考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1.“蛋白質分泌的過程”是通過什么方法來研究的?2.各細胞器是如何協調配合的?3.分泌蛋白的合成及運輸過程中內質網膜、高爾基體膜、細胞膜的面積如何變化? 1. 直觀形象地回憶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激發學生思考,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各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2. 為第二課時的順利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板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師生共同完成內質網膜、高爾基體膜、細胞膜的面積變化曲線圖。 由動態變化圖到分泌過程圖再到曲線圖,培養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活動二知識新授溶酶體質體(葉綠體)液泡 【展示】溶酶體、葉綠體、液泡和中心體的亞顯微圖片,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它們各自在分布、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的區別。 學生看書,試著找出這4種細胞器的形態和結構組成,對4種細胞器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1.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對這4種細胞器的記憶更加深刻。2.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和教師引導相結合,達成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完成對重要知識點的突破。3.關注這3種細胞器都是由“膜”構成的,區分細胞器由單層膜還是雙層膜構成。
1.溶酶體:一些由單位膜包被的小泡,內有60種以上的水解酶。與多種物質的降解有關。2.葉綠體:分布在植物的葉肉細胞中,呈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有雙層膜,內部是液態的基質,還有很多類囊體堆疊構成的基粒(存在色素)。3.液泡:分布在成熟的植物細胞中,由單位膜包被。內部充滿細胞液,存在各種色素,與花、果實的顏色有關,也與植物細胞的滲透作用有關。
中心體 4.中心體:由兩個中心粒組成,中心粒又是由微管構成,無膜包裹。分布在低等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中,在動物細胞的增殖過程中起作用。 4.注意中心體與上述3種細胞器最大的不同――沒有膜包被(核糖體也沒有膜結構)。
活動三列表比較 【展示】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完成表格。分布結構功能溶酶體葉綠體液泡中心體 通過展示表格,引導學生掌握4種細胞器在分布、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的異同。
活動四葉綠體和線粒體比較 【展示】葉綠體和線粒體的亞顯微圖片比較: 1.學生仔細看圖,參照書本以及老師教學中的描述來比較兩者的異同。2.請學生回答補充表格中的內容。 通過對比總結葉綠體和線粒體的異同,運用小組合作討論,加深對這兩種重要細胞器的理解,突破本堂課的重要知識點。
活動五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比 較 【過渡】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結構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區別,特別是細胞器方面。【展示】以4人小組為單位下發一張畫有動、植物細胞模式圖的白紙和一個信封,小組合作完成圖紙粘貼。之后,教師投影展示學生粘貼結果。師生共同比較動、植物細胞在細胞器方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1.學生分組合作完成對動植物細胞模式圖的粘貼。2.對比模式圖歸納:動植物細胞在細胞器方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3.回答問題:識別細胞器并熟練掌握各自的功能。 1.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合作意識,強化知識的掌握。促進知識的理解融會貫通。2.通過對模式圖比較,使學生熟練掌握判斷動植物細胞的方法。
師生共同總結:液泡和葉綠體是植物細胞所特有的細胞器,中心體是低等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所具有的細胞器,因此,判斷動植物細胞的依據不能光看中心體,還應該再看看有沒有細胞壁。
活動六分析總結各種細胞器 【展示】總結各種細胞器:單層膜、雙層膜、無膜、與能量轉換有關、與分泌蛋白合成運輸有關、含有色素、含少量DNA、含RNA的細胞器分別是什么細胞器。 1.請學生代表上臺回答并畫出相應細胞器結構簡圖。通過學生畫圖,培養學生的繪圖識圖能力,使他們能夠在解題中熟練運用。2.通過學生回答,使他們能夠掌握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
活動七課堂練習 檢測學生在本節課中的學習效果,精選有代表性的習題,鞏固所學內容。
八、教學評價
本堂課的一個亮點就是在講授課本內容時教師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講解,而是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合作學習,以及教師應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把抽象、復雜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用動態的形式來展現抽象的問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樣就給學生創設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更加集中精力投入到本堂課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PAGE
- 6 -第4節細胞核
1 學情分析
在前面學習細胞膜、各種細胞器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學生對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和功能已經有了更加完整的認識,為本節學習作了鋪墊。
2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是高中生物浙教版必修I《分子與細胞》模塊中第2章第4節的內容。課程標準要求闡明細胞核的結構與功能;本節包含兩個重要的知識點:細胞核的結構和細胞核的功能。
通過本節學習,能使學生明確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是生物遺傳的基礎,染色質和染色體的關系是學習細胞分裂時染色體變化的基礎,也使學生對“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念有進一步認識。
3 學習動機的喚起和保持
(1)由當前生物學熱點“三親嬰兒”視頻入手,引發學生動腦思考細胞核的功能與結構,從而進入本節課。采用講授法、引導發現法、探究法進行教學。
通過觀看視頻,引發學生對細胞核功能的探究興趣。之后指導學生通過“資料分析”設計實驗,總結出細胞核的功能,適時開展小組成員間的討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探討細胞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過程中,認同細胞核是細胞生命系統的控制中心。
學生通過對教材的閱讀以及通過道具對染色體、染色質進行形象的比喻,使抽象問題變得更直觀化,使學生初步了解了染色質的結構和形態,為了檢測學生的理解情況,教師展開形象的顯微圖片,以形象直觀的圖解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文字。
4 落實課程標準
課程內容標準是: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中第2章第4節細胞核
5 教學目標
(1)闡明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認同細胞核是細胞生命系統的控制中心。
(2)對傘藻的實例進行了改編,設計成一個探究素材,通過資料分析和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培養了學生獲取信息、做出假設、設計實驗、演繹推理等能力。
(3)了解有關核移植克隆技術以及三親嬰兒等生物新技術,提高學生的興趣,學生交流與合作的意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體驗生物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6 教學重點:
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
7 教學難點:
細胞核是細胞生命系統的控制中心。
8 教學方法
視頻導入→實例分析→傘藻實驗重點探究→完成結構和功能學習→通過視頻理解問題→小結
問題串、小組合作
9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行為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導入 1、同學們,聽說過“三親嬰兒”嗎?一個人為什么能有三個親父母呢?下面就通過一則新聞來為我們揭開其中的奧秘吧!(觀看視頻)三親嬰兒誕生過程中涉及了哪一項核心技術呢?學生答:細胞核移植。對細胞核進行移植,這說明三親嬰兒的誕生一定與細胞核的功能有關,那么細胞核有著怎樣的功能呢?又有什么樣的結構與之功能相適應呢?本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細胞的控制中心——細胞核(板書)2、細胞核是細胞中最大的細胞器,在真核細胞中,一般情況下,細胞都只有一個細胞核,只有少數細胞有多個核,例如橫紋肌細胞,在進化過程中,極少數真核細胞的核消失了,如哺乳動物的成熟紅細胞和植物的成熟篩管細胞,那么細胞核是不是可有可無的呢?3、“細胞核是細胞的控制中心”是教材對細胞核的一個總體評價,當然,這個評價對我們來說現在還是模糊的,我們不知道細胞核到底控制了些什么,下面我們就通過一些實例來進行驗證細胞核的功能(板書) 1、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認真思考老師的問題,從而進入本節課2、使學生了解常識知識以及細胞間的差別當然不是3、學生對細胞核控制“什么”產生興趣。 通過生物科學新技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細胞核的功能。
內容一:細胞核的功能
由克隆羊引出實例一:美西螈實驗 4、講到細胞核的功能,使我們想起克隆綿羊多莉,它的誕生,震驚了全世界,使人們對細胞核的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研究,那么哪位同學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多莉的誕生過程呢?學生講述“多利羊”是怎么來的。教師簡筆畫5、教師問:多利羊的誕生過程中涉及到三只羊:提供細胞核的羊、提供細胞質的羊、代孕母羊。大家猜想一下,多利羊與哪只羊長得像?這說明了什么呢? 僅通過一個實驗能否讓人們徹底相信生物的性狀是由細胞核控制的呢?下面我們通過一些實例來分析驗證細胞核的功能1、實例分析【屏幕展示】美西螈(六角恐龍)圖片及資料講解:圖片所示的動物叫美西螈,俗稱為六角恐龍,有黑白兩種體色,請利用黑白美西螈,小組討論,設計實驗(參考多利羊)驗證細胞核的功能(2分鐘)(學生展示)本組設置的實驗,猜測的結果是否正確呢?實驗只有這一種方法嗎?其他別的小組是否有不同方案呢?這兩組實驗哪組是正確的呢?我們看科學家的實驗,進行對比,實驗結果與其中一組完全相同。對另一組實驗進行評價,實驗的對比使實驗的結果更加令人可信結論:生物體性狀的遺傳主要是由細胞核控制的。這是針對動物所做的實驗,那么植物細胞中細胞核也能控制生物的性狀嗎? 4、簡要描述多莉的誕生過程(可能難度較大,教師適當引導。)5、學生齊聲回答:提供細胞核的羊。(甲羊)說明了羊的性狀是由細胞核控制了動腦思考觀看大屏幕被美西螈的圖片所吸引,學習興趣高,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完成,小組展示學生積極設計實驗:黑白美西螈細胞核相互移植的對比實驗學生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美西螈的體色是由細胞核決定的通過上述兩個核移植實驗,學生一般能理解細胞核能控制生物的遺傳特性。 通過對熱點知識的回憶,促使學生動腦思考,激發學習生物的熱情引出下面的實驗該步驟主要是根據實例歸納以及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訓練學生更好的表達和分析能力通過引發學生設計實驗,促進學生的思維引出實例2
實例二:傘藻嫁接和核移植實驗(重點) 6、(結合大屏幕教師講解)傘藻是海生的單細胞藻類,細胞長2~5cm,可分為“帽”、“柄”和“足”3部分,細胞核在足內。常見傘藻有兩種,一種是菊花帽,一種是傘形帽。研究發現,傘藻具有非常強的再生能力,比如人為去掉傘藻的帽,過一段時間后,柄上會長出新的帽;人為切斷傘藻的柄,還可以再接回去。7、提出問題:去掉帽的傘藻能長出新的帽,如果做傘藻柄相互移植的嫁接實驗,那么長出來的帽會是哪種形狀呢?與“柄”有關,還是與“足”有關,大家可以討論一下,你能提出幾種假設呢?(學生思考討論)8、作出假設:我們提出了3種假設,①與足有關,②與柄關,③與足和柄都有關;那么哪一種假設是對的呢?我們一起做一下嫁接實驗(大屏幕) 9、設計嫁接實驗第一步,把兩種傘藻的帽柄足切開,第二步進行重組,我們做了兩組實驗。第一組,將菊花型傘藻的足與傘形帽傘藻的柄進行嫁接;第二組,將傘形帽傘藻的足與菊花型帽傘藻的柄進行嫁接,請同學們探究傘藻嫁接后長出來的傘帽是何種形狀呢?請對此做出假設和相應的預期實驗結果(學生討論)10、預期結果。同桌相互討論,對換柄實驗的結果做出預期。(找同學去黑板展示)(1)第1組——菊花型帽第2組——傘形帽 假設一成立,與足有關(2)第1組——傘形帽第2組——菊花型帽 假設二成立,與柄有關(3)1、2兩組實驗結果相同,具有兩種傘帽的特點 假設三成立,與足、與柄有關11、教師總結:非常好,條理清晰,但是,到底哪一種預期結果是正確的呢?接下來我們來看科學家們的實驗結果。得出結果:我們的第一種假設的結果正好和科學家的實驗結果一致,說明假設一成立——傘帽的形狀與足有關 12、教師發問:為什么帽的形狀主要與足有關?是因為細胞核在足部位緣故嗎?能根據什么實驗來進一步探究呢?學生答:核移植根據核移植實驗證明傘藻的形態建成由細胞核控制。13、剛才學習的這2個實例實質都是細胞核移植,都說明生物的形態特征(遺傳性狀)是由細胞核控制的。 6、學生根據傘藻的特點猜想實驗意圖。根據老師的問題引導學會假說演繹推理的一般方法。7、學生思考回答并通過補充:三種——①與足有關;②與柄關;③與假根和柄都有關;8.設置嫁接實驗9、學生認真觀察實驗并進行討論10、根據假設可預期一:菊花柄傘形足上長出傘形帽,傘柄上菊花形足長出菊花帽;根據假設二可預測,菊花柄傘形足上長出菊花形的帽,傘柄上菊花形足長出傘形帽。根據假設三可預測嫁接后長出來的傘帽具有兩者的性狀11、關注科學家實驗得出定論12、學生提出核移植的實驗方案。13、學生著重理解形態特征和遺傳性狀之間的關系。 根據老師的問題引導學會假說演繹推理的一般方法。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調動學生積極性,啟發他們動腦思考提高課堂學生的參與度,使之成為課堂的主人引起學生好奇心,關注自己的實驗結果,從中找到自信
實例三:變形蟲去核及核移植實驗 14、細胞核與細胞的代謝有沒有關系呢?科學家針對這個問題做了變形蟲的有關實驗。 【屏幕顯示】教師簡單介紹變形蟲。變形蟲是單細胞動物,形態不定,將變形蟲切割成兩半,一半有核,一半無核,觀察變形蟲的生活情況,結果發現無核的部分能消化已吞噬的食物,但不能攝取食物,對外界刺激不再發生反應。有核的部分照樣攝食,對刺激仍有反應,失去的伸縮泡可以再生,能生長和分裂。然后將有核的一半取出其細胞核,觀察一段時間后,形狀表現同上述無核部分一樣,再重新注入細胞核,結果又恢復了生命活動。從資料三我們能得出什么結論呢?結論:細胞核控制細胞的生命活動,是細胞代謝的控制中心15、綜合以上實驗,得出結論:細胞核控制著細胞的代謝和遺傳。16、在多細胞的生物體內,細胞核也控制了細胞的代謝,下面我們看具體實例(分泌蛋白的合成與運輸視頻),細胞中像分泌蛋白合成與運輸的實例有許多,細胞做為最基本的生命系統,結構精巧而復雜,正是在細胞核的控制之下,使得各項生命活動能在變化的環境中自我調控、 高效而有序地進行,因此說:細胞核是細胞的大腦,是遺傳與代謝的控制中心。 14、學生跟隨實驗,仔細分析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 15、學生與教師一起得出實驗結論16、學生觀看視頻 通過這一則資料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全面性和科學的嚴謹性通過視頻的播放,學生接受細胞核控制細胞的代謝和遺傳這一觀點。
內容二:細胞核的結構
以問題串形式進行這部分的教學。 17、生物學的觀點:結構決定功能,功能與結構相適應。我們學習了細胞核的功能,知道了細胞核是遺傳和代謝的控制中心,那么細胞核有什么樣的結構決定了細胞核這樣的功能呢?(板書:細胞核的結構)18、教師板書:細胞核的結構包括四部分,核被膜、核仁、核基質以及染色質19、提問:細胞核要調控細胞的方方面面,不可避免的要和細胞質發生頻繁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什么結構與這一特點相適應?(點擊核被膜)講述:核被膜是選擇透過性的膜允許細胞核所需要的小分子物質通過,核被膜上有核孔復合體,是大分子蛋白質和RNA等進出細胞核的通道。20、提問:細胞核內這個最明顯的結構是什么呢?這種結構有何特點呢?(點擊核仁)講述:呈圓形或橢圓形,是由某些染色體片段構成。在蛋白質合成旺盛、生長活躍的細胞,核仁較大;而在代謝緩慢的細胞中則較小,如神經細胞。考慮,細胞質中哪一種結構的形成與核仁有關? 所有核糖體的形成都與核仁有關嗎?說明理由。21、設置懸念:我們剛才是想從結構上來探尋細胞核為什么能控制遺傳和代謝,講到這里我們好像并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課前,老師把這個問題布置給了大家,讓大家以自己的形式來理解這一問題,現在,到檢查作業的時候了,哪組同學解決了這一問題? 22、教師點評:各組染色質都比較形象,各有特點,也看出同學們認真思考了問題,這種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好,請回(掌聲)23、現在老師檢測其他同學的掌握情況,看大屏幕①圖中細長絲狀的是什么結構?染色質存在于細胞分裂的間期,它的成分是什么呢?②它是如何變成染色體的呢?染色體又是如何變成染色質的呢? ③在染色質和染色體相互轉化的過程中成分是否發生改變呢?學生答:不變④如何用一句話概括染色質和染色體的關系。24、觀看大屏幕總結染色質,成分是蛋白質和DNA,由于DNA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因而控制了生物的性狀,所以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是代謝與遺傳的控制中心。25、[講述] 具有上述結構的細胞我們稱之為真核細胞,雖然動物細胞、植物細胞都是真核細胞的典型的代表,但是它們之間還有著一定區別,請同學們隨老師一起識圖并且總結出高等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區別。(展示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結構圖)老師繼續追問,哪一點是動植物細胞最可靠的區別呢?并說明理由26、課堂小結:本節課通過對細胞核的學習,同學們在知識上有所收獲,在研究問題的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心得,那么,老師也提出期盼,希望你們對所學的知識深刻理解,靈活運用,學習在當下,創新在未來,希望將來的你們在生物學的研究領域也能有一翻成就,與科學家們一起經營有價值的人生,服務于社會,共同締造和諧美好的生物界!老師,為你們點贊!! 17、學生很熟悉這個定理:功能與結構相適應。引起學生學習興趣。18、學生根據課前預習教材38頁,與老師一起總結細胞核的結構19、學生回答:核被膜20、學生回答:與核仁有關。學生答:原核生物有核糖體,無核仁 21、學生到黑板學生展示:剪紙 細繩 螺旋22、學生認真觀察欣賞同學們的染色質道具23、①學生答:染色質(點擊)學生回答:蛋白質和DNA(點擊)②學生答:高度螺旋,縮短變粗成為短棒狀或桿狀(點擊)學生答:高度解螺旋,放長變細(點擊)④學生答: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一物質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形式。25、學生觀看大屏幕,積極參與回答:1.所有植物細胞都有細胞壁,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2.綠色植物細胞有葉綠體質體,動物細胞沒有3.成熟的植物細胞有很大的液泡,動物細胞一般沒有液泡;4.動物細胞有中心體和溶酶體,大多數植物細胞中則沒有。完整結束課程 功能與結構相適應這是自然科學中一個重要論題,學生需要掌握。使知識具有整體性和完整性19、學生接受新知時,通過思考老師的問題,增強對知識的理解20、通過思考,引發下一個問題在思考中形成新知21、道具的使用使抽象的結構變得直觀,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22、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展示欲望23、加強學生對染色質和染色體的理解24、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和總結的科學思維能力。25、通過比較找出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結構的區別。26、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板書設計
                   細胞核
1、 細胞核的功能:
       控制{遺傳
       代謝
2、 細胞核的結構:
         核被膜
         核仁
         核基質
         染色質:蛋白質和DNA
教學反思:
本節課內容比較抽象,為避免學生產生枯燥、無味的感覺,要更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主動探索,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本節課是以學生的興趣為根本出發點,首先用當今社會與生物學相關的熱點問題“三親嬰兒”引入主題,學生較感興趣。學生通過回憶克隆綿羊多利的產生過程,自己動手設計美西螈和傘藻的實驗,進一步驗證細胞核的功能,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拓展自己思考問題的視野。教學圍繞著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和教師一起合作、探究。在教學中我注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如分組討論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形象化,開發學生的潛力,自己動手設置染色質與染色體的道具,然后通過動畫檢測并強化對染色質和染色體的理解與記憶,達到了較好的效果。注意對教材內容的挖掘和整合,通過對細胞核結構與功能之間概念圖的構建,以及“分泌蛋白的合成與運輸”視頻的播放,進一步幫助理解細胞核是細胞的控制中心,從而使知識體系更加完整,通過對動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圖的區別以及教師的問題設置,訓練學生的識圖能力,鼓勵學生踴躍回答問題,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在教學中通過對細胞核結構與功能的學習,使學生形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以及通過結束語進一步深化:今天的學習,明日的創新將會通過對生物學的研究,服務于社會,創造美好和諧的生物界,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社會愛自然的以及人生價值觀的教育。
不足之處:
1.對學生活動的處理:最好在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增加學生自己提問、自己解決的環節,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
2.同時教學時間偏緊,不利于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探討,例如在實驗設計環節,沒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使課堂氣氛感覺有點緊張。
PAGE
- 10 -原核細胞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嘗試建立原核細胞的模型。
2.說明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異同點。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原核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分析,強化學生對“結構和功能相統一”觀念的認識。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在學習了細胞核的內容之后開展的,它使學生對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認識更加全面完整,能建立起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模型區別與聯系。這節課的內容也是為以后學習遺傳的分子基礎,生物的變異等作鋪墊。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原核細胞的結構。
【課時安排】
安排1課時。
三、學情分析
經過前幾節課的學習,學生對細胞的整體結構如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由于細胞是肉眼看不見的,學生沒有直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時還是采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原核細胞的模式圖,邊看圖邊講解,這樣對學生的理解有幫助。
四、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是采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觀察原核細胞的模式圖,再分析和比較與真核細胞的區別,從而更準確地掌握原核細胞的結構。
五、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
通過多媒體展示細胞核,染色體,動物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圖片,一方面讓學生回憶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對細胞核的結構,染色質與染色體的關系進一步理解,另一方面讓學生找出動植物細胞的區別,再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回答7個與真核細胞的細胞器有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分析與總結能力。
【引入新知】
通過多媒體展示細菌,藍藻,支原體的模式圖,讓學生直觀地對原核細胞有個初步的認識,然后老師對學生講解幾個新結構,如擬核,鞭毛,菌毛,莢膜,讓學生明白這些結構都是與它們的功能相對應的。再讓學生回答問題,使他們意識到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最主要的區別是有無核膜,原核細胞的結構比真核細胞要簡單。雖然簡單,但它們的生活是獨立的,因為它們的質膜上有光合色素,呼吸酶等。并且它們也有DNA,還有合成蛋白質的場所:核糖體。
【課堂背誦】
讓學生用2-3分鐘的時間把剛才老師講的新內容背過,這樣做使學生印象深刻,減輕了課下背誦的負擔,并且效果顯著。
【現學現用】
讓個別學生完成“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區別”,這樣學生剛剛背誦過,印象深刻,而且能提升學生的成就感,讓學生覺得生物很簡單,增加了學習的興趣。
【拓展知識】
“有人認為,原核細胞內不存在由膜構成的各種結構復雜的細胞器,因此不能作為獨立的生命單位存在,你認為這個觀點正確嗎?”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原核細胞的結構雖然簡單,但它們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
【補充小結】
注意:原核生物種類較少,僅有細菌(依照形態分為桿菌、球菌、螺旋菌和弧菌等)、藍藻(如念珠藻、顫藻、藍球藻、色球藻、發菜等)、放線菌、支原體、衣原體等。

注意:①凡是菌字前面有“桿”“球”“螺旋”“弧”字的都是細菌,如大腸桿菌、肺炎球菌、霍亂弧菌等。乳酸菌是個特例是乳酸桿菌的省略。②原核生物一定是單細胞生物,但單細胞生物不一定是原核生物。③原核生物并不都有細胞壁,最小的原核生物是支原體,它沒有細胞壁。
注意:單細胞生物:原生動物(如草履蟲、變形蟲、瘧原蟲),單細胞綠藻(如衣藻)和單細胞真菌(如酵母菌)等都是真核生物。不要把他們誤認為是原核生物。霉菌(如曲霉菌、青霉菌、根霉菌等)是多細胞真菌,雖然也帶有一個“菌”字,但卻是真核生物。
【課堂練習】
這個環節我準備了7個判斷題和3個選擇題,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這節課所學的知識,這樣強化了做題時常遇到的易錯知識點和重點,難點,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回答問題的能力。
PAGE
- 3 -第一節 細胞概述
【教材分析】
《細胞概述》選自浙科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二章第一節。
本節教材介紹了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和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
顯微鏡觀察細胞是學生初中知識的延伸和深入,為以后細胞的結構、細胞的增殖等內容的學習做了一個知識性和結構性的鋪墊,體現了教材的內在邏輯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的統一性。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簡述細胞學說的基本觀點。
2.總結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步驟與注意事項。
【過程與方法】
1.在臨時裝片的觀察活動中,正確地使用高倍顯微鏡、快速制備臨時裝片,客觀地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2.通過小組探究細胞學說建立過程的活動,提高學生收集、分析、整合信息、總結歸納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一個不斷繼承、修正、開拓和發展的過程,正確認識技術進步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逐步養成科學探究的思維品質。
2. 形成生態意識,參與環境保護實踐,在探究中,樂于并善于團隊合作,勇于創新,逐步提高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基本內容以及活動“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 教學難點:使用高倍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查閱資料、總結歸納的能力隨著高中課程的學習而逐漸提高,同時,對生物課程的學習也有著一定的興趣。雖然他們在初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曾學過低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對細胞學說中相關內容也有所了解,但是,初中的層次差異較大,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并且,在初中階段這些內容的學習比較分散,沒有加以整理歸納,有些知識有所遺忘,學生的情況比較復雜。因此,在教學中,適當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技能基礎,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平衡組間差異,形成同伴互助,使新的知識和技能能夠有效地整合進學生原有的知識網絡中,使學生的知識體系得到豐富和發展。
【教學法分析】
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是一個非常好的生物科學史的教育材料,涉及大量經典的生物學實驗;但科學史內容相對枯燥,學生興趣不高,本節課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課前學生借助互聯網搜集、整合資料,自主學習,教師借助騰訊QQ指導和評價;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引導學生在“體驗——分享——總結——提升”的過程中自主建構知識體系。
通過小組活動再現細胞學說建立過程的經典實驗,體驗科學家的研究過程;該過程需借助希沃授課寶直播系統和麥克奧迪數字化顯微鏡,共享操作過程和結果,大大提高了實驗教學的效率,有效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過程】
一、自主探究,溫習新知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借助互聯網搜集、分析和整合幾位重要科學家在細胞學說建立過程中的杰出貢獻,并解決以下問題: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是怎樣的?細胞學說的主要觀點是什么?科學家的結論如何用校園中的生物材料在課堂中得以驗證?
教師通過騰訊QQ群獲取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并進行指導和評價,克服了周末師生的溝通交流難題。
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合作及探究的能力,保證了翻轉課堂的實施。
二、創設情景,引發思考(2min)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詩歌《身體清單》,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學生從詩歌中總結和感受生物與非生物的統一性的同時,又從生物學角度發現,兩者截然不同,因為,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此時,教師向學生拋出“細胞是如何被發現的?”,引發學生思考,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三、體驗共享,獲取新知(35min)
學生分成胡克、列文虎克、施萊登、施萬和菲爾肖5個研究中心;每一個研究中心的學生從科學家的生平故事、突出貢獻、經典實驗幾個方面進行匯報,來體驗科學發現的歷程:;與此同時,利用校園中的材料,如軟木塞、樹枝、魚塘水、蟾蜍表皮細胞等再現該科學家的經典實驗。
這個過程通過希沃授課寶移動展臺的直播系統和麥克奧迪(Motic)數字化顯微鏡的教學示范功能,共享操作過程和實驗結果,學生形成同伴互助,相互幫助相助指導,既鞏固了實驗技能、獲取了新知,又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鞏固練習,總結提升(3min)
學生體驗和分享后,總結細胞學說的基本觀點;教師進一步對所有小組進行總結和補充,引導學生思考科學與技術有怎樣的關系,師生共同探討細胞學說的意義,在體驗,分享,總結的過程中,實驗技能和科學素養得到提升。
【教學反思】
本課的亮點是采取翻轉課堂的模式,將學生分為5個研究中心,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信息整合的能力;此外,使用希沃授課寶直播系統對學生的操作過程進行直播,共享操作過程,使用麥克奧迪(Motic)數字化顯微鏡進行教學示范,共享顯微鏡視野,清楚的觀察實驗結果,使實驗教學直觀化;但是,本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操作顯微鏡的熟練程度較弱,生物學專業知識儲備較少,阻礙了本節課的順利開展,在今后的教學中,應開放生物學科教室,吸引學生課余加強實驗操作。
PAGE
- 3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田区| 大埔区| 油尖旺区| 东方市| 时尚| 台前县| 惠来县| 滁州市| 垣曲县| 广安市| 上杭县| 临潭县| 封丘县| 楚雄市| 永定县| 株洲县| 德钦县| 博乐市| 克什克腾旗| 类乌齐县| 鄱阳县| 通州市| 永泰县| 陵川县| 安新县| 馆陶县| 南溪县| 鹰潭市| 吐鲁番市| 丁青县| 阜南县| 札达县| 伊川县| 湖北省| 上林县| 酉阳| 阿鲁科尔沁旗| 阳曲县| 内乡县| 修武县| 南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