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物質的量濃度》(第一課時) 說課稿武漢市東湖中學 謝家艷一、 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物質的量濃度》一節是《物質的量》一章的第三節,第一節《物質的量》在化學計算中處于核心地位,把物質的量與氣體相聯系引出節二節《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就是在物質的量這個概念的基礎上與溶液相聯系導出的一個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基本概念,它同樣廣泛應用于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中。《新大綱》明確規定:《物質的量濃度》這一節要求學生達到C層次,即懂得“為什么”,也就是說,能夠領會概念和原理的基本涵義,能夠解釋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2.教學目標:(1) 知識目標: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并進行簡單計算。(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科學家的思維方式。(3)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求實精神,增強創新意識。3.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教學難點: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的理解。二、學情分析1.知識方面:學生已建立溶質的質量分數和物質的量這兩個概念。2.能力方面:學生已能進行有關物質的量的簡單計算。3.情感方面:普通中學的學生已具有“今天的學習是為了明天所用”的意識,但就學習而言更加需要多種方法來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三、教學過程設計新的課堂教學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基于以上認識,根據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本課時我構建了“激疑引思——質疑討論——情境誘發——歸謬點撥——引導探究”的教學模式。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概念的引入 提供材料,請同學找出其中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提問:它們的共同點是什么?不同點是什么?引出物質的量濃度。 閱讀材料,發現:共同點:總是離不開一定量的溶液及其中含有的溶質的量;不同點:用不同的單位表示。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建立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二)概念的形成 1.提問:物質之間發生反應時物質的量的關系比質量關系哪個更簡單?學生回答后進行點撥:物質的量關系不只在數值上簡單,還更貼近反應的本質,因為物質之間是以微粒個數比來參加反應的。 思考,得出答案:物質的量關系比質量關系在數值上簡單。 通過設立問題臺階,質疑討論,讓學生主動探索,形成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2.引導學生回憶:初中課本P143配制100g5%NaCl溶液,為什么不是稱95g的水而是量95mL的水? 結合生活常識得出:對液體量體積比稱質量方便得多。3.設疑:是否可建立一個把溶質的物質的量和溶液的體積聯系起來的新的物理量?4.請學生參照溶質的質量分數,定義一種新的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數學表達式并指出其單位。5.教師補充說明,這種表示方法就是物質的量濃度。 以單位體積的溶液里所含溶質的物質的量來表示溶液組成。數學表達式:cB = nB / V單位:mol/L或mol/m3(三)概念的理解 1.三者的簡單換算:已知其中兩個量,設計不同練習:①求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②求溶液的體積;③求溶質的物質的量。 學生進行物質的量濃度的數學表達式中三者的簡單換算。 訓練學生的化學計算能力,并為下一課時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打下基礎。2.準確認識概念:提問:把1molNaCl溶于1L的水中是否就得到1mol/L的NaCl溶液? 共同探討,指出1L的水是溶劑的體積而不是溶液的體積。 訓練學生如何快速地進行正誤判斷的能力,使概念的認識更加準確。3.溶液體積的分析:由溶質的質量分數中溶液的質量等于溶質和溶劑的質量之和,讓學生思考:溶液體積也是否如此?設計學生實驗1。 回答出不同結果。自己動手:把100mL酒精與100mL水混合,通過觀察,發現體積不等于200mL。 創設問題情境,設計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身臨其境,探索得出結論。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4.溶液濃度的分析:由初中課本P143糖水的甜度可以說明其濃度,那么食鹽水的咸度也是如此。于是我設計了學生實驗2 。 嘗1mol/LNaCl溶液的咸味,然后分成不同份再嘗;最后把分成的不同份混合了來嘗。發現其咸味都是一樣的。接下來就把100mL1mol/L的NaCl溶液分成不同份,再混合還原,分別計算物質的量濃度及溶質的物質的量。通過計算,其物質的量濃度都是1mol/L,而溶質的物質的量隨體積的多少而不同。本節課以生活實際引入課題,通過設計問題,討論形成概念,通過實驗創設情境,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怎么做和為什么這么做的說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