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年級科學第一單元知識點天眼之父:南仁東。中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500米口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人的最高視力也只能看清楚約0.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體。人們在生產、生活、學習和科研中經常要用到放大鏡幫助觀察。比如可以幫助學生觀察昆蟲,精密儀器修理等。放大鏡又叫凸透鏡。中央厚,邊緣薄的透明物體可以圖像放大。早在1000多年前,人們就發現了這一點,并發明、制作了放大鏡。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與凸度有關,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的范圍越小,視野也就越小。放大鏡的作用是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大,幫助我們看到物體的更多細節。兩個凸透鏡組合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的更大。兩個凸透鏡平行組合之間的距離會影響圖像的放大倍數和清晰度。兩個凸透鏡的組合方法:①先用一個放大鏡觀察,在清晰的前提下,觀察到最大的圖像。②保持第一個放大鏡不動,在下面增加第二個放大鏡。③調整第二個放大鏡與第一個放大鏡間的距離,找到最清楚的圖像。最后固定住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調節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可以改變放大倍數和清晰度。顯微鏡的結構:目鏡,調節旋鈕,物鏡,載物臺,反光鏡。16世紀,詹森父子發現兩個放大鏡組合在一起,能使物體放得更大,他們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顯微鏡。組合凸透鏡,位于上方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鏡相當于顯微鏡的目鏡,位于下方靠近物體的凸透鏡相當于顯微鏡的物鏡。光學顯微鏡的操作步驟:安放,對光,上片,調焦,觀察。用透鏡組合而成的顯微鏡叫作光學顯微鏡,光學顯微鏡能使物體的圖像放大一兩千倍。為了觀察更小的物體,人們研制出了電子顯微鏡,可把物體的圖像放大約200萬倍,能觀察細菌,病毒。觀察工具的放大倍數越大,物體的圖像就越大,能看到的細節就越多,但是觀察的范圍變小了,視野變小了。使用顯微鏡觀察物體時,發現光圈非常暗淡,這時候應該調節反光鏡,直至光圈明亮。昆蟲頭上的觸角就是它們的“鼻子”,蒼蠅的眼睛是復眼。蝴蝶的翅膀其實是由許多小鱗片組成的,可以調節體溫。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洋蔥表皮細胞像一個個小房間,洋蔥表皮細胞內有小黑點-----細胞核。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步驟:滴水、撕皮、放表皮、蓋片、染色、吸水。第一個發現細胞的人是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他用顯微鏡觀察一片軟木塞,發現了一間間長方形的小房間,就把它們命名為細胞。洋蔥的其他部分,以及其他生物體也是由細胞組成的。大量研究事實說明:除了病毒之外,絕大多數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人體血液紅細胞,是由科學家簡.施旺麥丹發現的。單細胞生物有:草履蟲,眼蟲,喇叭蟲,變形蟲,太陽蟲,細菌等。葉肉細胞中有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葉表皮上有氣孔,氣孔是由兩個保衛細胞組成的。細胞是生物體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人體中運輸氧氣的細胞是血液紅細胞。各種生物體的細胞是不一樣的。同一種生物體的不同組織,細胞大小也有差異。荷蘭的科學家列文虎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微生物的人。絕大多數的微生物非常細小。蘑菇,木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在顯微鏡下看到在水滴中運動著的就是微小的生物。如果生物運動過快,我們可以在載玻片上放少量脫脂棉纖維,再在上面滴一滴水,蓋上蓋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紙在蓋玻片的邊緣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這些生物的運動速度。觀察工具的改進,是人類觀察的范圍擴大。觀察工具的發展:眼睛(最高視力只能看清0.1毫米大小)---放大鏡(放大幾十倍)----光學顯微鏡(最大放大到一兩千倍,觀察到細胞,一些微生物,少數細菌)-----電子顯微鏡(可以放大到200 萬倍,可以觀察細菌,病毒,原子等)------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可以觀察到原子,分子)。疾病的元兇原來是細菌和病毒。病毒也是一種微生物,種類很多,分布廣泛,絕大多數要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病毒的結構簡單,沒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存,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一旦離開活細胞就不表現出任何生命活動跡象。人們發現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者幫助我們生產糧食。人們利用一些微生物處理有機垃圾和污水。人們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制成的各種疫苗為預防、控制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利用干草可以培養微生物。霉變的微生物對身體有害,保持干燥低溫可以防霉。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光學顯微鏡觀察物體時,要將物體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標本。調節顯微鏡的準焦螺旋,降低鏡筒時眼睛應該注視物鏡,使低倍物鏡恰好在載玻片的上面。微生物玻片移動方向和從目鏡中看到的方向不一致。當玻片出現在視野的右下方時,實際在左上方,所以我們應該繼續向右下方移動,才會出現在視野中央。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的科學家是屠呦呦。雜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