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四單元實驗報告1、觀察研究“一炷香”的時間實驗材料:一根香、插香的盤子、打火機、秒表等等。實驗要求以及方法:①取一支香分別在香的1/4、1/2、3/4處做標記。②點燃這根香并記錄香燃燒到每個標記的時間。③填寫燃香時間記錄表。實驗現象:一根香平均分成了4部分,每一部分燃燒所花的時間基本相同。2、測量水流速度的變化實驗材料:鐵架臺、燒杯、量桶、塑料瓶(去掉底部,在瓶蓋上扎一個小孔)、鐵圈(用來固定塑料瓶)、計時器、自來水等等。實驗方法:①按照圖中所示,安裝好實驗裝置。②用剛才的瓶子裝200毫升的水,同樣讓水從瓶蓋的小孔中流出,并用量杯接住從瓶中流出的水。③用計時器測量量杯里的水集聚到50毫升時用了多長時間?記錄在實驗記錄表上。④利用同樣的方法測一測積聚到100毫升、150毫升的水分別需要多長時間。實驗現象:杯子中的水每增加50毫升,需要的時間基本是相同的。也就是說杯子中集聚50毫升的水,所需的時間都是基本相同的。實驗結論:這說明水的流動速度是均勻的,不存在忽快忽慢的現象。3、自制一個擺,觀察擺運動的特點實驗材料:一根細繩、一個小重物、鐵架臺等等。實驗方法:①拿一根細繩,上端固定在鐵架臺上,下端掛一個小重物,做成一個簡單的擺。②讓我們的擺自由擺動,幅度不要太大,測量并記錄他一分鐘擺動的次數。③重復多次活動,測量并記錄我們的擺一分鐘擺動的次數。實驗現象:自制擺一分鐘擺動次數是一樣的。實驗結論:單擺具有等時性特點。4、探究擺的快慢與擺錘質量的關系實驗要求:探究擺的快慢與擺錘質量的關系。實驗材料:鐵架臺、擺錘質量不等的擺、計時器等等產。實驗方法:①把細繩固定在掛鉤上,下端掛一個擺錘,讓擺小幅度的自由改動,觀察擺30秒擺動的次數。②保持擺繩長度不變,依次增加擺錘的質量,測量不同質量的擺30秒擺動的次數。實驗現象:不管擺錘的質量是多少,30秒時間內擺支動次數是一樣的。實驗結論:通過本次實驗,我發現擺的快慢與擺錘質量沒有關系。5、探究擺的快慢與擺繩長短的關系實驗要求:探究擺的快慢與擺錘長短的關系。實驗材料:鐵架臺、擺繩長短不同的擺、計時器、實驗記錄表等等產。實驗方法:①利用最長擺繩的擺,測量30秒擺動的次數,測量三次。②利用中等長度擺繩的擺,測量30秒擺動的次數,測量三次。③利用最短擺繩的擺,測量30秒擺動的次數,測量三次。實驗現象:擺繩長,擺動得慢,擺繩短,擺動得快。實驗結論:擺的快慢與擺繩的長短有關。擺繩越長,擺的越慢;擺繩越短,擺的越快。6、制作運動模型制作材料:筷子或者短木棍、橡皮筋、線繩等。在這個運動模型中,哪一部分相當于骨、關節和肌肉呢?筷子(或短木棍)模擬骨;橡皮筋模擬肌肉;線繩用于固定“肌肉”和“木棒”,使“肌肉”附著在“骨”上。線繩連接的部分相當于關節。7、模擬心臟跳動的活動活動材料:燒杯、管子、吸耳球等。活動方法:像圖片上那樣用吸耳球反復將水吸進,又擠出。活動要求:這樣的活動持續一分鐘,數一數一分鐘之內我們擠壓了多少次。感受一下一分鐘之后我們的手有什么感覺。活動結論:我們的手相當于心臟擠壓的力量,吸耳球相當于我們的心臟,塑料管相當于我們全身的血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