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九年級歷史上冊3-4單元必須完全掌握的要點第三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1.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后,西歐逐漸進入封建社會。2.西歐封建社會特征:政治:封君封臣制 ;經濟:莊園經濟 、城市重新興起 ;思想文化:基督教發展傳播 ,大學興起。第7課 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1. 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長期遭受苦難,渴望“救世主”的到來。 耶穌是“救世主”,教導人們要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4世紀末,羅馬皇帝確定基督教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2. 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了許多大小不同的王國, 其中最為強大的是法蘭克王國。為穩固統治,克洛維皈依基督教, 無償封賜土地給教會和部下 。3. 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改革,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 兵役服務,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為封臣。 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且權利與義務交織在一起,有一定契約意義。11世紀,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普遍存在。4.查理四處征伐,800年前后,法蘭克王國與西羅馬帝國的歐洲部分基本相同,成為當時西歐最大的王國。查理把王國劃分為很多教區,命令人民給教會貢獻“什一稅”(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800年,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了加冕禮,稱查理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被稱為“查理曼”。他統治時期的法蘭克王國,史稱“查理曼帝國”。5.查理曼去世,帝國一分為三,形成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第8課 西歐莊園1.9世紀開始,莊園是西歐中世紀鄉村的典型組織形式。到11世紀,莊園遍布歐洲。2.莊園性質:在領主統治下的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3.莊園的居民:領主是莊園的主人,莊園的居民均為領主的佃戶,包括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4.領主與佃戶的關系: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二者之間有契約關系。5.莊園土地構成:(1)耕地包括自營地(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收入全部歸領主所有)、份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戶的生活來源)。(2)“共用地”:全體佃戶都可以放收,共同使用。6.莊園具有司法權,設有莊園法庭(1)工作人員:主持法庭的是領主或他的管家;(2)時間:一般是每隔一段時間為解決一批問題而開庭一次;(3)地點:開庭地點不固定;(4)懲罰手段:處以罰金,罰金全部歸領主所有;(5)審判依據:依據習慣法或村法;(6)作用:維護莊園公共秩序;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特權第9課 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1.10世紀開始,由于農業技術提高,農業剩余產品增加,商業貿易發展,人口增長,西歐城市開始恢復。2.城市居民反抗封建領主爭取自由和自治常用手段: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典型代表:法蘭西的瑯城。獲得自由和自治的形式從國王或者領主手里取得“特許狀”。3.城市基本居民包括手工工匠和商人。農奴在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就獲得市民的身份。4.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逐漸形成。其中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他們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5.大學的興起: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阿拉伯文化傳入西歐。 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巴黎出現教會學校和教師私人辦的學校,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6.大學得到羅馬教皇和國王的支持,自治權利得到了保證(前提是不違反正統教義)。 大學的自治地位主要體現在: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7.課程設置: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包括法學、醫學和神學)。課程設置一方面受基督教會影響,另一方面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第10課 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1.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進入了“黃金時代”。2.為了穩固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查士丁尼命人編纂《羅馬民法大全》(529年完成)。包括:(1)《查士丁尼法典》:2世紀初以來歷任羅馬皇帝頒布的法令,剔除互相矛盾條例;(2)《新法典》:查士丁尼執政時期的法令;(3)《法學匯纂》:歷代羅馬法學家有關法律問題的論文和著作;(4)《法理概要》:指導學習法律文獻;3.評價《羅馬民法大全》:消極:仍然承認奴隸制;積極: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②對財產、買賣、債務、契約等關系等作出明確規定,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地位)。4.拜占庭帝國的滅亡:(1)7世紀起,阿拉伯人攻擊拜占庭帝國;(2)為抵御外族入侵,皇帝把行省改為軍區,軍事將領成為地方的行政長官;(3)9世紀以后,版圖不斷被蠶食;(4)十字軍東征:長期的對外戰爭導致帝國財政枯竭,拜占庭帝國皇帝求助于西歐封建主。為了獲取東方土地和財富,西歐封建主在羅馬教皇號召下,組建十字軍進行東征,十字軍不僅進行沒有軍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國,占領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領土,拜占庭帝國國勢日漸衰弱。(5)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改稱伊斯坦布爾,拜占庭帝國滅亡。5. 拜占庭文化:(1)對東西方文化兼容并蓄(基督教、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傳統以及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創造出獨具特色的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產生過重大影響(2)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第四單元 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第11課 古代日本1.6世紀前的日本(1)建國: 5世紀初, 大和 政權統一了日本。 (2)統治: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稱“ 大王 ”,依靠貴族統治全國;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居民以“ 部 ”的形式組織生產;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 2.大化改新(1)背景:6—9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大和皇族發動宮廷政變,孝德天皇即位,年號大化。(2)概況: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3)內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 中央集權 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 土地 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不能買賣(班田收授法);統一賦稅。 (4)影響: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 封建 國家(社會性質改變)。 3.武士和武士集團(1)背景: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貴族、豪門、寺院大量購買、兼并土地,組成 莊園 ,大莊園還享有“不輸不入”的特權。 (2)武士集團: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強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 血緣關系 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 武士 ”。 (3)武士奪權:12世紀晚期,源氏武士集團擊敗平氏武士集團,其首領 源賴朝 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 鐮倉 ;鐮倉幕府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日本由此進入 幕府統治 時期。 (4)幕府統治: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領“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實際上大權旁落。國家大權基本掌握在 武士階層 手中。 (5)武士道:武士集團的長期統治,逐漸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第12課 阿拉伯帝國1.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1)背景:6世紀末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2)創立: 穆罕默德 闡述獨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紀初創立伊斯蘭教。 (3)傳播:最初在 麥加 城傳教,遭到傳統勢力的反對;622年,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 ,建立穆斯林公社, 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半島各部落紛紛遣使麥地那,承認穆罕默德 的統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2.阿拉伯帝國(1)版圖: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2)影響:伴隨著帝國擴張, 伊斯蘭教 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廣泛傳播。 3.阿拉伯文化(1)發展原因:哈里發重視知識,認為“ 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 ”;830年,哈里發在巴格達設立“ 智慧宮 ”,支付與譯著同重量的黃金稿酬。 (2)表現:大量的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譯為阿拉伯文;改造了古代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 阿拉伯數字 ”;完整的代數學由阿拉伯人創造;“西醫”有很多阿拉伯人的貢獻;編著了《 醫學集成 》和《醫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 天方夜譚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 (3)影響: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由阿拉伯人傳入歐九上3-4單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