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 國家的主人 廣泛的權利(一)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1.問:我國的國家性質:答: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2.問:我國現階段人民的構成:答:在我國現階段,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在內的全體人民,都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3.觀:(1)與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進行斗爭,以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不被動搖,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2)在我國,作為國家主人的人民(領導者),享有憲法賦予的管理國家等權利。作為國家的公民(被領導者),享有憲法和法律確認的公民權利(利益)。4.問:公民權利和公民基本權利的含義:答:公民權利,指的是憲法和法律確認并賦予公民享有的某種權益,這種權益受國家保護,有物質保障。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權利,所以稱之為公民的基本權利。5.問:人民和公民的區別:答:人民:區別于敵人的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階級內容。公民: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國國籍并依據該國憲法和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憲法: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我國,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國國籍的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關系:后者不能享有公民的全部權利,也不能履行服兵役等光榮義務。[公民=人民+被剝削政治權利的人+敵對分子]相關鏈接:國籍指的是一個人屬于某一國家的公民資格。公民的國際一般由一國的國籍法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是確認中國公民資格的法律依據。6.問:我國法律是如何保障國民權利的?答: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我國通過建立以憲法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為主要內容的權利保障體制,保障公民的權利。法律是保障我們權利的法寶,維權的利劍。問:我國權利保障體制:答:我國通過建立以憲法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為主要內容的權利保障體制,保障公民的權利。問: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在于什么?答:人權能夠得到尊重和保障。(二)我們享有廣泛的權利7.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8.問: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分幾大類:答: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涵蓋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這些權利大致可以分為一下幾類:(一)平等權;(二)政治權利和自由;(三)宗教信仰自由;(四)人身自由權利;(五)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權,取得賠償權;(六)社會經濟權利;(七)教育、科學、文化權利和自由;(八)婦女的權利,婚姻、家庭、兒童和老人受國家保護;(九)華僑、歸僑和僑眷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觀: 憲法是公民基本權利的確認書和保證書。我國的普通法律則依據憲法進一步規定公民的具體權利。9.問:如何正確行使權利?答:①公民在行使權利時要尊重他人權利。②公民在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③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權利。④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權利。第二課 我們應盡的義務(一)公民的義務問:法定義務的含義:答:法定義務是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必須履行的。法律條文: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問:公民為什么在享受權利的同時,要履行義務:答:享受權利屬于獲得,履行義務屬于付出,只有付出,才能獲得。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我們每個人既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自覺履行這些義務,是我們的“天職”,也是愛國的重要表現。我們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履行法定義務的實際行動,表達我們的愛國之情。3.問:公民的基本義務的內容:答: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義務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具體包括: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物,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依法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依法納稅;等等。4.問:道德義務的含義:答:道德義務,是指社會成員依據社會道德規范,自覺自愿地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責任。5.問:履行道德義務的意義:答:廣大社會成員自覺自愿地履行道德義務,既利于形成溫馨、和諧的人際關系,又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法定義務與道德義務的關系:聯系:諸如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等道德義務被國家認可為法律規范,即成為法定義務。區別:法定義務是由國家法律規定的,道德義務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發形成的;法定義務以國家強制力作后盾確保履行,道德義務靠輿論、習慣和社會成員自覺自愿來履行。6.問: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答: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怎樣忠實履行義務?答:法律鼓勵做的,我們積極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們必須去做。法律禁止做的,我們堅決不做。我們只有做到正確地行使權利,忠實地履行義務,才是一個具有高度法制觀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7.問:忠實履行義務的重要體現:答:對法律所提倡的,我們要積極去做,這是忠實履行義務的重要體現。8.問:我國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之間的關系?答:我國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互相配合、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凡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社會主義道德所譴責的行為;有許多法律上的義務,同時就是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我們積極實施法律所提倡和鼓勵的行為,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道德,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意義:有益于社會文明和進步,我們積極實施法律所提倡和鼓勵的行為,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道德,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9.問:我國法律提倡和鼓勵公民實施的行為有:(八年級下冊P18)答:國家提倡公民從事義務勞動。國家提倡十八周歲至五十五周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國家鼓勵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10.我國法律對公民在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領域中應該履行的各項義務,做出了明確的規定。11.問:我國法律要求公民必須作出的行為有:(八年級下冊P20)答:依法服兵役,遵守交通規則,保護野生生物,遵守公共秩序,依法納稅,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愛護公共財產;已被確診為惡性傳染病患者,有接受隔離、及時就醫的義務;民事訴訟的被告人有應訴的義務。12.問:法律禁止公民實施某些行為的原因:答:為了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我國法律明確規定禁止公民實施某些行為。法律禁止做的堅決不做,是忠實履行公民義務的又一重要體現。實施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就是觸犯法律,會受到法律制裁。13.問:我國法律禁止公民實施的行為有:(禁止,不許,不得)(八年級下冊P21)答:不得故意制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攻擊計算機系統及通信網絡;不得破壞草坪、花卉、樹木;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禁止破壞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和兒童;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壞國家和集體的財產;不準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泄露國家機密。14.問:如何做一個具有高度法制觀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如何正確行使權利或如何做一個合格公民)答:①公民在行使權利時要尊重他人權利。②公民在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③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權利。④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權利。⑤法律鼓勵做的,我們積極去做。⑥法律要求做的,我們必須去做。⑦法律禁止做的,我們堅決不做。⑧我們只有做到正確地行使權利,忠實地履行義務,才是一個具有高度法制觀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第三課 生命健康權與我同在生命和健康的權利1.人身權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公民的人身權利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人格權的含義:就是做人的權利,是公民的基本權利。2.人身自由的內容及作用:人身自由是一項重要的人身權利。人身自由是我們參加各種活動,充分享受其他各種權利的基本保障。法律規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公民的人身和意志完全由自己支配。法律賦予我們廣泛的行動自由權,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侵害公民的人身自由,類似非法搜身,非法禁閉、非法拘禁等限制或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行為,都為法律所禁止。3.生命健康權是公民參加一切社會活動、享有其他一切權利的基礎。生命健康權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權利。我國法律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不容他人侵犯。4.我國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權給予了特殊的保護。原因: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由于年幼、能力欠缺和經驗不足,生命健康權較容易受到侵害。保護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5.涉及保護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權的部分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當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受到非法侵害時,受害人有權請求國家保護。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為法律所不容,情節嚴重的要受到法律制裁。(二)同樣的權利 同樣的愛護6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行使生命健康權(行使生命健康權的體現):我們有權珍愛生命,維護健康,積極鍛煉身體,提高健康水平,使自己擁有強健的體魄和煥發向上的精神;有權在患病時及時醫治,恢復健康,增強體質;當自身生命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時,有權依法自衛和請求法律保護。觀:除了為正義而獻身外,公民的生命健康權不得讓與或拋棄。7.放棄生命健康權的惡果:一個人如果因為困難、挫折、失意而自殺,必然會給親屬朋友帶來無盡的哀傷、較大的財產損失,還會引發老者無人贍養、幼者無人撫育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若公民損害自己的身體,如乞丐為博取他人同情而自殘,必然造成更大的社會負擔。因此,輕生或自殘等行為都與社會道義相悖,與法不合。8.我們在享有生命健康權的同時,負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權的道德義務和法定義務。尊重他人生命健康權的行為:護送兒童過馬路,路遇傷病者奮力搶救,為傷員獻血,待死后捐獻眼角膜。9.我們要關愛生靈,關愛他人的生命和健康,遠離暴力,做一個既遵守法律又樂于助人的人。第四課 維護我們的人格尊嚴(一)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一.人格尊嚴不可辱1.問:人格尊嚴權的含義:答:任何人,無論其年長還是年幼、聰慧還是愚鈍、富有還是貧窮,也無論其是高管還是平民、是自由人還是在押犯,都享有作為“人”的最起碼的社會地位和受到他人與社會最起碼尊重的權利,這種權利就是人格尊嚴權。2.問:人格尊嚴權的具體體現:答:人格尊嚴權具體體現為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隱私權等。3.問:侮辱人格承擔法律責任:答:人格尊嚴不可侮,侮辱者必將受到社會道義的譴責,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二.維護名譽是我們的權利4.問:名譽的含義:答:人的名譽是對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譽等方面的客觀的社會評價。觀:名譽集中體現了人格尊嚴。5.問:好名譽對個人的作用:答:客觀公正的社會評價可以使我們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有良好名譽者不僅可獲得社會的更多尊重,還可獲得經濟利益。6.良好名譽首先取決于個人的良好表現。7.問:什么是名譽權及主要表現:答:所謂名譽權,是人們依法享有的對自己所獲得的客觀社會評價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主要表現:名譽權的主要表現為名譽利益支配權和名譽維護權。法律責任:名譽利益支配權:我們有權利用自己的良好聲譽獲得更多的利益;名譽維護權:有權維護自己的名譽免遭不正當的貶低;有權在名譽受侵害時,依法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8.我國法律保護公民的名譽權不受侵害,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侮辱或誹謗他人。侮辱行為:公然謾罵他人,大庭廣眾之下諷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潑臟物等,都屬于侮辱行為。誹謗行為:無中生有、捏造事實中傷他人等行為,是誹謗行為。問:侵權行為的性質和危害:答:性質:既是不尊重他人、貶低他人人格、使他人名譽受損的侵權行為,又是不尊重自己、損害自己形象的不道德行為。危害:侵權者輕則受到輿論的譴責,嚴重的要承擔法律責任。(二)肖像和姓名中的權利一.我有肖像權肖像是以容貌為中心的人體形象再現。9.肖像與特定人的人格不可分離。10.問:肖像權的主要內容:答:公民依法享有對自己肖像的支配權,包括肖像制作權、使用權和獲酬權。觀:未成年人在使用自己肖像和獲取報酬方面須由監護人代理或同意。11.問: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行為有哪些?答:①公民的肖像權不容侵害,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②惡意毀損、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或利用公民肖像進行人身攻擊等,也屬于侵害肖像權的行為。12.問:維護自己的肖像權:答:當肖像權受到侵害時,我們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權人的責任,必要時可提起訴訟以討還公道。二.維護姓名權13.姓名,是每個人人格的基本標志。姓名:正是姓名,筆名,藝名等。14.法律賦予公民姓名權。姓名權的含義:姓名權是公民依法享有決定、使用、變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姓名權的規定:年滿18周歲的成年人有權自主決定自己起什么名字,有權決定使用自己的姓名或筆名、藝名,有權依照規定變更姓名。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的姓名權由其監護人代為行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得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權。15.問:侵犯他人姓名權的具體表現及維權方式:答:具體表現:盜用、冒用他人姓名,是侵害公民姓名權的兩種具體表現。盜用:盜用他人姓名是指未經他人同意或授權,擅自以他人的名義實施某種活動,以抬高自己身價或謀取不正當的利益。冒用:冒用他人姓名是指使用他人姓名,冒充他人進行活動,以達到某種目的。維權方式:無論盜用還是冒用他人姓名,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被侵權者可以通過訴訟等方式維護自己的姓名權。第五課 隱私受保護隱私的含義?答:人生在世,總有一些不愿為人所知、侵擾的秘密;總有許多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純個人私事。這些都屬于隱私。隱私包含的內容?答:它具體包括:私人信息,如家庭住址、身體缺陷、婚戀情況、家庭關系、財產狀況等;個人私事,如日常生活、社會交往等;私人領域,如住宅、個人行李、書包等。保護隱私的意義(為什么要保護隱私)?答:每個人都渴望在社會中保留一塊只屬于自己的空間,這樣才能自由地放松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從而獲得內心世界的安全感和私人生活的安寧,體會到做人的尊嚴。4.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加強保護隱私的意識。如果需要,諸如手機號碼、通信地址等私人信息可以告知可信賴的人。觀:在堅持以人為本、崇尚人性與個性的現代社會,必須高度重視對個人隱私的保護。5.隱私權的含義?答:隱私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權利。保護隱私權的意義?答:隱私權賦予公民對其個人秘密的自由決定權,它劃定了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界限,維護了個人的人格獨立和人格自由。法律保護公民的隱私權,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的安定。6.隱私權的內容?答:公民的住宅屬于公民個人的生活領域,未經本人允許,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監聽、監視,執法人員不得無視法定程序非法搜查。公民有權對個人信息保密。公民有權對個人通信內容保密。公民有權自主決定利用自己的個人信息從事有益于社會的活動。觀:隱私權的真諦:隱私權的真諦是私生活的自由與安寧,保護正常生活不受干擾。內心世界不被侵擾。7.觀:任何人都不得濫用權力。8.觀:尊重他人隱私,就要樹立隱私意識。9.觀:尊重他人隱私,需要強化責任與信譽意識。10.觀:個人隱私受法律保護。為了社會公共利益,執法機關依法調查和公開當事人的有關信息,則不屬于侵權行為。11.侵害隱私的行為?答:侵擾他人私生活、公開他人隱私的行為,既是違反社會道德的行為,也是違法行為。監視、窺視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記、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計刺探他人的秘密,道聽途說傳播他人的隱私,非法利用他人的個人信息等,都屬于侵害隱私權的行為。12.保護隱私權的方法?答:侵害前:增強法制觀念,依法律己,尊重他人隱私的同時,還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給自己的隱私上把鎖。向熟人敞開心扉時,要認真選擇傾訴對象。我們在上網時要掌握網上安全運行的知識,以避免個人隱私在網絡中被瀏覽和擴散。侵害后:當隱私權受到侵害時,我們應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用自行與侵權人協商、請求司法保護等方式,要求侵權人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若因此造成較大的精神痛苦,還有權要求精神損害賠償。隱私權受到侵害時我們該如何去做?當隱私權受到侵害時,我們應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用自行與侵權人協商、請求司法保護等方式,要求侵權人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若因此造成較大的精神痛苦,還有權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問:保護隱私不等于自我封閉、與世隔絕。當自己遇到麻煩、產生困惑、出現煩惱時?答:應學會與值得信任的人溝通和交流,以獲得成長所需的理解和幫助。觀:能夠自覺地尊重和維護隱私及隱私權,是現代文明的標志,是社會進步地體現。第六課 終身受益的權利教育的含義?答: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驗為手段,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是人類文化的一種傳承活動和催化活動,是鏈接過去和未來的中介。教育對國家及個人的作用?答: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個人生活的準備。它通過向個人傳遞文化,幫助人超越一己之見去掌握前人的經驗,分享人類世代積累的知識財富,獲得獨立生活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喚起人的潛能,不斷提高和革新自己,從而開辟人性發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來的基礎。教育能為人們未來的幸福生活奠基。只有通過接受教育,喚醒潛力、發展才智,才能擺脫愚昧,增長才干,豐富人生,享受現代文明,在執業活動和其他活動中獲得成功。教育對于個人一生的成敗至為關鍵,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獲取知識,知識改變命運。對于民族、國家來說,教育成就未來。受教育權的含義:答: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有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以及獲得受教育的物質幫助的權利。義務教育的含義及特征?答: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事業。特征:義務教育具有自己的顯著特征。它具有強制性、公益性、統一性。觀:《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是我國實施義務教育的法律保障。5.憲法規定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選擇:受教育是法律賦予我們的基本權利,是我們成長和發展的基礎。6.怎樣維護受教育權?答:我國法律保護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權。當我們的受教育權被他人剝奪或受到侵犯時,我們可以采用非訴訟方式或訴訟方式予以維護。7.受教育權的機會來之不易的原因?答:在我們這個不發達的大國辦教育、普及義務教育很不容易,父母辛勤勞動供子女讀書也不容易。為了自己的發展,更為了國家的富強、社會的進步,我們一定要珍惜教育的機會,履行受教育的義務,為中華民族的騰飛而努力學習。8.作為正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如何履行受教育的義務?答:其一,認真履行按時入學的義務;其二,認真履行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的義務,不得中途輟學;其三,認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學校紀律,尊敬師長,努力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義務。為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我們應該做到上課是專心聽講,認真思考,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積極與老師同學探究問題,課后認真復習,獨立完成作業。9.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如何珍惜受教育權利,履行受教育的義務?答:我們應該珍惜受教育的權利,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積極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注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在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我們要樹立遠大志向,珍惜在校學習的機會,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以勤奮和智慧去擷取成功之果,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建功立業。第七課 擁有財產的權利財產歸屬劃分?答:按照歸屬劃分,屬于個人、屬于集體、屬于國家。公民個人合法財產包括的內容?答:根據法律規定,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財產所有權的含義?答: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觀:在我國,公民合法財產的所有權受法律保護。觀:占有權,指的是財產所有人對其財產的實際控制權。觀:使用權,指財產所有人根據財產的性能何用途加以利用,以滿足自己需要的權利。觀:收益權,指財產所有人在其經營、使用的財產上獲得經濟利益的權利。觀:處分權,指財產所有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處理其財產的權利,即財產所有人決定其財產命運的權利。法律保護公民合法財產所有權的意義?答:公民個人所有的合法財產,直接關系到公民本人及其家庭成員的衣、食、住、行,是實現公民其他權利的物質基礎。切實保護公民的合法財產及其所有權,對于維護公民的正常生活,激勵其積累財富、創造財富,具有重要意義。觀:我國法律明確作出國家保護公民合法財產所有權的規定。觀:我國憲法第十三條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我國民法通則第七十五條規定,公民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占、哄搶、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觀:我國的民事法律,是保護公民合法財產及其所有權的重要武器。觀:我國的刑事法律,是保護公民合法財產及其所有權的銳利武器。觀:我國制定、運用多種法律,采用各種不同方式,有效地保護著公民的合法財產所有權。財產所有權受到侵害時,該如何去做?答:我們的財產所有權受到侵犯時,應及時尋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確認財產所有權的歸屬,極其重要。它是實施法律規定的其他各種保護合法財產所有權方式的前提。當所有權的歸屬發生爭議時,我們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其所有權。另外,當我們的財產被他人非法占有拒不返還時,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強令不法占有人返還原物。當我們的財產受到不法侵害已經損害或者滅失時,應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侵權人賠償損失。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當其違法實施沒收財產的行政處罰,違法采取行政強制措施時,當事人以維護自己的財產所有權。觀:造成財產損壞的,能夠恢復原狀的恢復原狀;不能恢復原狀的,按照損壞程度給付相應的賠償金。8.什么是被繼承人?答:法律上將遺留財產的死者稱為被繼承人。什么是遺產?答:被繼承人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稱為遺產。作為遺產必須具備的條件?作為遺產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其一,必須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財產;其二,必須是公民個人所有的財產;其三,必須是合法的財產。9.繼承人的含義?答:法律上依法繼承死者遺產的人,稱為繼承人。繼承權的含義?被繼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為法定繼承人,享有繼承權。法定繼承人的范圍?繼承權,指的是繼承人依法取得被繼承人遺產的權利。血緣關系、婚姻關系、扶養關系。10.遺產要按照繼承順序繼承。答:我國繼承法規定,遺產按照繼承順序繼承。第一繼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繼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或第一順序繼承人放棄繼承權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11.繼承權的實現方式?答:依照我國繼承法,繼承方式包括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兩種。12.什么叫做法定繼承?答:法定繼承,是指既由法律直接規定繼承人的范圍和繼承順序,又由法律直接規定遺產份額分配原則的繼承方式。13.什么叫遺囑繼承?答:遺囑繼承是指繼承人按照被繼承人所立遺囑,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方式。觀: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獲得遺囑中指定的遺產,不屬于遺囑繼承。觀:受遺贈人獲得遺贈的遺產,受我國法律保護。14.互諒互讓協商解決繼承問題?答:注重情義、互諒互讓的精神,是中華傳統美德,應該相互關愛、相互尊重、相互寬容。在遺產繼承中,除了要嚴格遵循法律規定外,還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道德。15.未成年人享有繼承權和受遺贈權?答:我國憲法第十三條規定,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繼承案件,應當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繼承權和受遺贈權。16.運用法律武器維護繼承權?答:當我們的財產繼承權受到侵害時,不要忍氣吞聲,要增強維權意識,要學會依靠社會力量,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17.智力成果的含義?答:智力成果,主要指依靠人類腦力勞動所創造的勞動成果,表現為科學技術成就、發明創造以及文學藝術作品等。18.智力成果的作用?答:知識和智慧是無形的財產。人類正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發明創造以及其他創造性智力成果,更加凸顯其重要性。給予創新成果以智力成果權保護,是對創新精神的最有效的鼓勵。19.智力成果權包括的內容?答:智力成果權,也稱知識產權,通常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以及反不正當競爭中商業秘密等。20.觀:公民創造智力成果沒有年齡限制,享有知識產權當然也不受年齡限制。觀:國家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權、榮譽權不受侵犯。觀:如果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權遭到非法侵害,可以由父母或其他監護人要求機關予以法律保護,要求侵權人承擔法律責任。21.智力成果受到侵害時,如何去做?答:作為一個公民,當自己的智力成果受到侵害時,要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22.不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答:我們還要積極參與社會對智力成果的保護,尊重他人的腦力勞動,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第八課 消費者的權益什么是消費?答: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消費,這既包括吃飯、穿衣、住房以及使用日用品、交通工具等方面的消費,也包括滿足精神文明需要,如看電影、唱卡拉OK、旅游等。什么是消費者?答:當我們購買商品或享用服務時,我們便成了消費者。我們選擇、購買商品,等于對市場上的商品及其經營者投票,因而對于經營者來說,顧客就是“上帝”,消費者決定著商品及其經營者能否被認可。觀:消費者決定著商品及其經營者能否被認可。2.經營者與消費者的關系?答:在經營者與消費者的關系中,經營者處于有利地位。消費者處于不利地位。3.消費者在社會生產過程中處于什么地位?答:消費者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充當最后購買和消費的角色。消費包括物質消費、精神消費。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消費,這既包括吃飯、穿衣、住房以及使用日用品、交通工具等方面的消費,也包括滿足精神文明需要,如看電影、唱卡拉OK、旅游等。當我們購買商品或享用服務時,我們便成了消費者。我們選擇、購買商品,等于對市場上的商品及其經營者投票,因而對于經營者來說,顧客就是“上帝”,消費者決定著商品及其經營者能否被認可。4.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意義?答:保護消費者權益,有利于促進生產的發展,保證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讓人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消費者享有的權益?答:消費者應當享有安全權,消費者應當享有知情權。消費者應當享有自主選擇權。消費者應當享有公平交易權。消費者享有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結社權、獲得教育權、人格尊嚴與民族風俗習慣獲得尊重權、監督權等九項權利,6.《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內容和作用?答:《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并參照國際立法慣例,明確規定我國消費者享有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結社權、獲得教育權、人格尊嚴與民族風俗習慣獲得尊重權、監督權等九項權利,同時規定了經營者的十項義務。集中提供了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依據。規定了切實可行的多種法律手段,用以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懲罰不法經營者。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提供了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依據。7.消費者應履行哪些義務(消費者在消費時自身應注意些什么)?答:法律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我們作為消費者也要履行自己的義務,維護市場秩序,座右修養、守秩序、道德高尚的“上帝”。例如到商場購物,態度要謙和,說話要有禮貌;選擇商品應事先考慮好,以免耽誤其他顧客購物;對營業員的優質服務英表示謝意;維護生產經營者的正當利益;等等。8.增強自己的判斷力和選擇能力?答:在現代社會,影響人們消費行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就要求我們擁有一雙“慧眼”,即增強自己的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從而充分行使消費者的權利,選擇適當合理的消費行為。觀:增強自己的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9.怎樣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答:在現代社會,影響人們消費行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就要求我們擁有一雙“慧眼”,即增強自己的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從而充分行使消費者的權利,選擇適當合理的消費行為。煉就“慧眼”需要我們自身的努力。我們需要主動學習和掌握有關消費的知識,這些知識包括有關商品、服務、市場以及消費心理等方面知識,掌握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知識,如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及消費者維權的途徑等。我們自覺地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與不法經營者進行斗爭。10.樹立維權的意識?答:在交易過程中,我們要充分運用自己的消費知識和法律知識,保持應有的警惕,盡量不給不法經營者以可乘之機,防止侵權行為的發生。在侵權行為發生以后,我們則應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使不法經營者受到懲治。11.維權的途徑?答:經營者不依法履行或不適當履行義務致使消費者合法權益受損時,消費者要通過正當、合法的途徑來使問題得到公正、合理的解決。與經營者協商和解;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根據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觀:經營者不依法履行或不適當履行義務致使消費者合法權益受損時,消費者要通過正當、合法的途徑來使問題得到公正、合理的解決。第九課 我們崇尚公平對公平的不同理解?答:公平是我們社會生活追求的一個主題,不同的個體,對公平有著不同的理解。公平體現著人們對自由的追求、對權利的尊重、對自身力量的肯定。觀:公平是在比較中產生的,公平是得到自己該得的,公平是分擔自己該做的。人們心目中的公平?答:人們心目中的公平,意味著處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個人,參與社會合作的每一個人承擔他應分擔的責任、得到他應得到的利益。失去公平的嚴重后果(危害)答:人們在社會合作交往中,如果受到不公平對待,產生不公平的感覺,就會感到冤枉、氣憤,甚至導致報復行為。這種心理和行為使人與人之間信任感降低,導致彼此關系惡化,合作難以為繼;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甚至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影響社會的長治久安。觀:一個良好的社會,應該能夠使人們穩定、持久地進行合作,而只有公平才能實現這一點。公平對社會、個人發展的作用及重要性(為什么要追求公平)答: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發展。有了公平,社會才能為人的發展提供平等的權利和機會,每個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們才可能通過誠實勞動,得到自己應得的東西,滿足自己的合理期望,從而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性。這樣,整個社會才能人人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動社會持續發展。沒有絕對公平?答:公平總受到一定社會條件的制約,任何社會都會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現象。公平總是相對的。對待不公平現象的正確做法(我們應該怎樣更好的維護社會公平)?答:我們應該增強權利意識,善于用合法的手段,求得問題的合理解決,以謀求最大限度的公平。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念,客觀地對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現象。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們同破壞公平的行為作斗爭,對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觀:公平意識是道德的重要內容,見到不公平的現象采取什么態度和行為,反映出我們的精神境界。在公平合作中,我們應怎樣承擔自己的責任?答:以公平為基礎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為了更好地合作,我們需要承擔自己應該做的,決不能只享受利益而不付出,當我們在付出的時候,同時也在收獲著別人的付出。公平的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樹立公平合作的意識,有助于我們順利地融入社會,為社會作出貢獻。第十課 我們維護正義做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期盼正義、維護正義,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聲。實施正義行為不做非正義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正義與非正義的行為是什么?答:正義的行為是:在社會進程中,凡促進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維護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權益的行為,都是正義的行為。非正義的行為是:凡阻礙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權益的行為,都是非正義行為。正義要求我們做什么?答:正義要求我們尊重人的基本權利,尤其要尊重人的生命權,公正地對待他人和自己。制度的定義是什么?答:制度是以公開宣布的程序和規則組成的系統。觀:公正的對待,必須有正義的制度來保證。觀:制度的爭議性在于,它的程序與規則不是少數人的利益指定的,而是為維護所有社會成員的利益指定的。正義制度的作用?答:每個人既能從制度規則的正常運行中受益,又要受到制度和規則的約束。如果沒有制度和規則的支持,就難以實現社會公平。觀:我國相關制度的規定體現了正義,正義因制度而有保證。正義和正義制度?答:即使是處于社會最底層的人,也可以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即使是出于社會最不利地位的群體,也能夠得到社會的關愛,而不會成為被遺忘的角落。正義對社會制度的重要性(為什么社會發展需要正義)?答:⑴正義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發展,推進社會的進步。⑵正義通過制度的調節以避免嚴重的社會分化,以利于社會健康、持續發展,造福每一個社會成員。⑶正義有利于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理解,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⑷沒有正義的制度就沒有真正的公平。正義與公平的關系?答:當我們參與社會合作競爭的時候,正義的制度給與人們公平合作的支持和保障;在我們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時,公平的獲得也需要正義的制度作為支撐。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正義的制度就沒有真正的公平。作為社會成員,我們為維護社會正義能做些什么?答:作為社會成員,我們遵守社會規則和程序,就是在維護正義。我們要從小樹立以自覺遵守各項社會制度和規則為榮的意識,養成自覺遵守各項社會制度和規則的良好習慣,以實際行動維護正義。面對非正義行為采取消極態度的危害?答:這些非正義的行為,會損害別人的權利和機會,進而危害整個社會。面對非正義的行為,一些人選擇消極的態度。這無疑會助長非正義行為的擴散,最終損害的將不僅是一個人的利益。長非正義行為的擴散,最終損害的將不僅是某一個人的利益。正義感的具體內容?答:一個有正義感的人,會對正義行為表現出贊賞和崇敬之情,對正義充滿向往之情,樂于把正義的崇尚之情付諸行動。而面對非正義的行為,則會產生不安、不滿、憤怒等情緒,乃至采取行動來維護正義。社會發展需要有正義感的人。歐陽修:“正直者不可屈曲”,杜甫:“達士如弦直,小人似鉤曲”,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張確:“頭可斷,腰不可屈”,陸游:“白發向人羞折腰”,一生正直有骨氣,“不阿順以取容,不迎合以求悅”。怎樣做是一個正直的人:堂堂正正、立得正行得穩、愛憎分明、正氣凜然、正大光明、無私無畏。有正義感、為人正直,這是做人應該具有的良好品質。作為中學生應如何做一個富有正義感的人?答:有正義感的人,應該做到:如果非正義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夠采取正當方式,奮起抗爭;如果看到非正義的事情發生在他人身上,能夠見義勇為、匡扶正義。及時對受害者給予聲援和救助。當然,我們是未成年人,既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又要做到見義巧為,要盡量在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維護正義。第十課小結:做有正義感的人,不僅要求我們明辨什么是正義行為,什么是非正義行為,更重要的是去感悟,以升華道德境界;去踐行,以伸張正義。我們不僅會為自身、為他人的正義去努力,更會為集體的正義去奔走,為國家的正義而奮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