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綜合探究一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新課講解本課小結隨堂訓練新課引入學習目標一、感受“多元一體”1.感受民族變遷春秋前:已出現中華夏、南蠻、東夷、西戎、北狄。戰國時:經兼并、爭戰,諸族融合,華夏成穩定的族體。秦漢時:秦統一中國,以華夏為核心,形成統一民族。漢始,“漢”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漢族新課講解匈奴匈奴 是活躍在蒙古草原上的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戰國末年,匈奴逐漸強大起來,并不斷南下侵擾北方各國,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的國家,首領稱為“單于”。漢武帝時期,派霍去病、衛青北擊匈奴,匈奴被擊敗后分裂為幾部。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同漢友好,逐漸南遷,北匈奴仍住在蒙古草原上,后被東漢打敗,部分西遷,匈奴勢力逐漸從蒙古草原消失。鮮卑十六國后期,鮮卑族的一支拓跋部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以來長期紛亂割據的局面。494年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的融合。6世紀前期,北魏內亂不止,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后演變為北齊和北周。蒙古族北方蒙古高原上,長期生活著一個古老民族蒙古族,他們過著游牧和狩獵生活,12世紀時,鐵木真統一蒙古,被推為大汗。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即位后,改國號為元,消滅南宋,統一全國,元朝曾打到歐洲的多瑙河流域,建立起橫跨亞歐的蒙古帝國。后于1368年,被朱元璋率領的起義軍推翻,蒙古殘余勢力逃往漠北2.感受民族交融少數民族的胡床、方凳、圓凳等家具傳入中原北魏身著漢服的官吏認識:民族交融 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是先進的文化影響落后的文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也是中華民族史上的里程碑五胡內遷唐太宗采用“一視同仁”的民族政策,被尊稱為天可汗。將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唐人吃胡餅,愛胡服。遼效仿中原的政治制度,建孔廟,開科舉,模仿漢字創制契丹文。中原人穿契丹服,吃乳酪。西夏重視儒學,譯儒經,用漢文鑄造紙幣,模仿漢字造西夏文字。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斷融合,逐步形成和發展成為共同的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二、探究“驅除韃虜”A.清朝后期,列強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有? 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B.在你看來,哪一場戰爭對中國人的沖擊特別大?為什么?甲午中日戰爭:(1)歷史上看:中日之間一直都是日本向中國學習,中國文化影響日本文化(2)影響上看:甲午戰爭之后,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1.列強入侵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也。吾中國四萬萬人,無貴無賤……為奴隸,為牛馬,為犬羊,聽人驅使,聽人宰割Q:從以上語言中,你認為當時的中國人 如何認識甲午戰爭?甲午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嚴重的災難,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時 間 國 家 主要 主要侵略活動1903-1904年 英 國 入侵西藏,企圖將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1905年 日 本 俄國在日俄戰爭戰敗后,將租自中國的旅順口、大連灣及長春到旅順口的鐵路全部轉讓給日本1910年 俄 國 煽動部分蒙古貴族和活佛,醞釀叛亂“獨立”Q:為什么在這一時期會出現列強對中國頻繁發動侵略戰爭、試圖分裂中國的事情?Q:面對列強的侵略擴張,中國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列強的侵略和國家被分裂的危險?(1)中國處于清朝末期,政治腐敗、國力衰弱(2)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積極地對外擴張和掠奪(1)發展經濟,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增強國家軍事實力(2)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自信心,注重愛國教育Q:同盟會的革命綱領是什么?它的誕生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驅,恢,創,平”背景:1、20C初,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后清成工具,民族危機加重。2、民族資義發展,階級力量壯大,要求建立共和國。3、改良失敗,人民愈對以滿族為主體的清政府不滿Q:當時有人將同盟會革命綱領中“恢復中華”理解為在漢族聚居的18個省范圍內恢復建立漢族國家。對此,你是如何認識的?上述理解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不僅不能團結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專制制度,還會導致國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從“驅除韃虜”說起三、走向“五族共和”吾中國言民族者,當于小民族主義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于國內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本部屬之諸族以對于國外諸族是也民族主義,并非遇著不同種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滅盡滿洲民族。……在腐敗的封建專制制度下,不僅滿人為君主的清朝要反對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1.民族的看法Q:梁提出小民族主義和大民族主義,如何理解?小民族是指在國內,有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之分;大民族主義,是指對國外各民族而言,中國各族是一個聯合起來的整體。Q:從孫的這番話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對象是什么?清朝專制統治Q:梁和孫關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點?中國各民族是一個整體,不能將漢族與其他民族對立起來,面對列強侵略,中國各民族團結才能御侮2.五族共和三、走向“五族共和”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武漢首義,十數行省先后獨立。所謂獨立,對于清廷為脫離,對于各省為聯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動既一,絕無歧趨,樞機成于中央,斯經緯周于四至,是曰領土之統一。——《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1)《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中提到了哪兩個統一?民族統一和領土統一(2)什么是民族統一?什么又是領土統一?民族統一:漢、滿、蒙、回、藏各族聯合起來,統一于中華民國領土統一:內地和邊疆的蒙古、西藏等統一于中央十八星旗圖案由紅底、黑九角和18顆小黃圓星組成。紅底、黑九角寓意“鐵血精神”,表示決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黑九角代表《禹貢》中記載的九州;分布于九角上下的18顆小黃圓星,代表當時內地18行省,示意國家統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圓星呈金黃色,表示與“韃虜”對立之漢族炎黃子孫。五色旗是中華民國建國初期(1912-1928)的國旗。旗幟圖案按順序是紅、黃、藍、白、黑五色橫長方條,表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Q:旗幟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說明了民族觀念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的轉變到“五族共和”從“驅除韃虜”感受“多元一體”感受民族多元感受民族一體探究“驅除韃虜”列強的入侵驅除韃虜口號的提出走向“五族共和”民族的看法五族共和本課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