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3屆高三政治一輪復習精品學案《生活與哲學》歷史觀(教師版)一、目標導航:(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概念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二、重點難點:(1)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2)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發展規律;(3)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三、知識梳理:1.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關系(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2)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落后的社會意識阻礙社會的發展;先進的社會意識促進社會的發展。(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方法論:堅持二者相結合,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反對錯誤的社會意識2.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3.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2)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方法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關系原理要求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狀況。(我國的改革)4.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2)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方法論: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關系原理要求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我國的改革)5.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2)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3)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即非對抗性的矛盾),決定了它的實現方式不是通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斗爭的方式解決,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即改革,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6.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方法論: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1)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群眾,服務群眾,對人民負責,向人民學習。群眾觀點的要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2)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群眾路線的地位:它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3)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它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成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四【網絡構建】五【鞏固訓練】1.(2011 江蘇單科T3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后,人們認識到,觀念變革是改革的先導,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應該是轉變觀念。這一認識的依據是A.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B.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C.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 D.社會歷史是由社會發展規律決定的2:(2011 天津文綜T9)幸福感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心理體驗,它以一定的物質財富為基礎,但現實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與物質財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這說明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③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促進作用 ④社會意識的變化獨立于社會存在的變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2011.海南單科T16)“向前進,向前進,戰士的責任重,婦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今有娘子軍扛槍為人民……”這首家喻戶曉的《娘子軍軍歌》歌頌了1931年在海南誕生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女子特務連。紅色娘子軍在中共瓊崖特委的領導下,積極發動群眾,配合主力部隊作戰,先后參加了伏擊沙帽嶺、火燒文市炮樓等50多場戰斗,為革命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勛。紅色娘子軍的光輝事跡反映出人民群眾①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是創造社會歷史的源泉②自己解放自己,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③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④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決定社會歷史的性質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2011.海南單科T21) 鄧小平說:“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毕铝袑@一觀點理解正確的是①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強大的物質和精神力量 ②馬克思主義是革命和建設中的強大精神支柱③先進社會意識對社會歷史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④先進社會意識的變化決定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5、、(2011 北京文綜T26)我國“十二五”規劃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加強人文關懷,注重心理疏導,培養奮發進取、理性和平、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這是“社會心態”一詞首次出現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國家重視培育健康的社會心態是因為A. 社會心態受社會現實的制約B. 社會心態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C. 社會心態是影響社會現實的精神因素D. 社會矛盾主要通過調整社會心態來化解6、(2011 山東文綜 T24) 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八)。該修正案首次將飆車、醉駕、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等嚴重危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規定為犯罪。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學道理是A.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決定立法實踐的變化C.上層建筑應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 D.社會意識能脫離社會存在而發展7、(2011.浙江文綜T29)2011年初以來,社會動蕩席卷中東、北非眾多阿拉伯國家,一些國家甚至出現政權更迭和內戰。其原因有失業率居高不下、財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等。這表明①經濟狀況影響社會的政治制度和設施②意識形態對社會變化起重要作用③適合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推動生產力發展④生產關系是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8、(2010 浙江卷高考28)世博會是戰士人類文明成果的盛會,也是世界各國歡聚、溝通與合作的舞臺。認識世博會的認識人類進步的捷徑之一。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反映了當今世界各國對城市化進程中遇到的共同問題的關切,引領人們更多的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表明①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③ 社會意識總是與時俱進的 ④社會意識變化推動社會發展A ① ② B ② ④ C ② ③ D ③ ④9、(2010 廣東卷高考35)溫家寶指出,2010年我們要努力工作,切實解決好民生問題,千方百計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持續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使人民群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這里體現的哲學觀點是A.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B.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C.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D.真理與謬誤相互轉化10、(2010 安徽卷高考7)為了制定一個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綱要》),政府有關部門通過專題調研、網上征集意見、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廣納群言、廣集眾智。《綱要》的制定體現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有①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②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③認識具有反復和無限性 ④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11、(09 安徽高考11)新時期我國農村改革是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展開、遞次推進的,它經歷了從“大包干”到稅費改革,再到包括鄉鎮機構和管理體制等在內的綜合改革過程,從而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改革帶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包含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有①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狀況②生產方式變革社會性質的變化③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④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09 山東卷高考23)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多家單位聯合發布的"2008年度中國主流媒體十大流行語(綜合類)”有北京奧運、金融危機、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革開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擴大內需、糧食安全。這些詞語在2008年的流行表明①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②主觀認識隨著客觀實際的變化而變化③價值觀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具有導向作用④人們的價值選擇應以價值判斷為前提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13、近年來,水資源利用中的民生問題引起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為此,我國政府加強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貫徹落實《水污染防治法》,規范取水許可管理,完善水資源綜合規劃,深化水價改革,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推動了飲水安全、節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設。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分析上述材料。14、(2011·江蘇鹽城高三二調) 34.(1)材料一: 圖1:“十一五”全國財政收入增長圖表1:“十一五”全國公共財政支出增長表(單位:億元)年份項目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三農”支出 3397 4318 5955.5 7253.1 8183.4教育支出 538.33 1076.35 1603.71 1981.39 2159.9醫療衛生支出 138.03 664.3 826.8 1273.21 138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 2023.03 2302.36 2743.59 3296.67 3582.25注: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財政支出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有較大距離。材料二:2011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上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各級政府一定要把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2)結合材料一,試分析材料二中歷史唯物主義的價值取向。13【答案】(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水資源利用中的民生問題引起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要求我們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解決這一問題。(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促進作用。科學發展觀是正確的社會意識,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采取一系列措施,能夠有效推動民生水利建設。13【答案】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公共財政支出的增加是建立在我國經濟持續發展、財政收入不斷增加的基礎上的,這種尊重客觀實際的價值取向必將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實踐的主體,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是關系到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公共財政支出的傾斜體現了尊重人民群眾的價值取向。③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對事物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我們必須尊重社會發展規律,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重視解決民生問題正是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做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尋覓社會的真諦社會發展的規律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