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微課七上3.6地球表面的板塊學案一、知識點1. 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 和其他依據提出了 。主要內容是:“大陸是 的,地球上所有大陸曾經是連成一片的,后來,由于受到力的作用,經過 直到現在的位置。”2.美國赫斯和迪茨提出,在大洋中形成一個地殼裂縫也就是洋中脊,洋中脊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推開。這就是 ,它支持大陸漂移說。3.板塊構造說:六大板塊“漂浮”在 上,相互不斷地發生 。4.六大板塊: 。5.板塊以海溝、海嶺和一些巨大的山脈為分界線。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 ,如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 板塊的張裂形成了 。6.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六大板塊的交界處的原因:板塊內部地殼比較 ,在板塊交界處,地殼 ,板塊之間會發生 ,所以多火山地震。7.地中海在縮小的原因是 板塊與 板塊碰撞的結果;紅海在不斷地擴張的原因是 板塊與 板塊相互張裂的結果;二、學一學例1:如圖是六大板塊示意圖,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可知---( )A.地球表面的陸地被海嶺和海溝分割成六大板塊B.火山與地震帶都分布在各大板塊的中央C.我們生活的浙江省位于亞歐板塊D.青藏高原是由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形成解析: 圖中六大板塊有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A.板塊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塊,而是被地殼的生長邊界海嶺和轉換斷層,以吸地殼的消亡邊界海溝和造山帶,地縫合線等一些構造帶 ,分裂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有六大板塊, A不符合題意;B.燦和地震都分布在各大板塊的交界處, B不符合題意;C.我們生活的浙江省位于亞歐板塊, C符合題意;D.青藏高原是由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嚇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C。例2:如圖為六大板塊示意圖,據圖回答問題。(1)根據圖上的數碼代號,寫出板塊的名稱:① 、⑥ ;(2)我國位于六大板塊中的 板塊(填名稱)。(3)板塊構造學說把全球的巖石圈附分成若干塊板,這些板塊“漂浮"于 之上,不停地運動。解析: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圓是由板塊構成的,全球共分為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全部是海洋,其他的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1) 圖中①表示太平洋板塊,⑥表示印度洋板塊;(2)我國位于亞歐板塊上;(3)板塊構造學說把全球的巖石圈分成若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于軟流層上,不停地運動;故答案為: (1)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2)亞歐; (3 )軟流層。三、練一練1.下列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①它是根據實際資料綜合分析而提出的假說;②它能解釋全球大地構造的所有問題和現象;③它無法用實驗來驗證,因此沒有意義;④它認為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板塊碰撞和張裂。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人們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創建了“板塊構造學說” , 下列對板塊構造學說觀點認識不正確的是---( )A.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B.板塊是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的C.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D.板塊的碰撞形成了裂谷和海洋3.以下不是板塊運動造成的現象是---( )A.四季的形成 B.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 C.臺灣海峽的陷落 D.東非大裂谷的擴張4.按照板塊構造學說,板塊相撞形成的地形是---( )A.海溝、弧島 B.海嶺、山脈 C.裂谷、海洋 D.巨大的褶皺山脈5.根據板塊學說,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屬于---( )A.太平洋板塊 B. 印度洋板塊 C. 亞歐板塊 D.美洲板塊6.下列關于六大板塊分布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亞歐板塊是唯一跨兩大洲分 布的板塊。B.南極洲板塊是只占一個大陸的板塊。C.印度洋板塊是唯一全部分布在大洋中的板塊。D.在亞歐、印度洋、南極洲、美洲四大板塊之間的是太平洋板塊。7.根據“海底擴張說”, 目前哪個大洋還在不斷擴張中---(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8.關于如圖所示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兩大洲可能曾經是一個整體B.該發現促進了“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C.海牛和鴕鳥可以在大西洋之間自由游動和飛翔D.南美洲東海岸陸地凸出部分與非洲西海岸陸地凹進部分輪廓比較吻合9.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形成的山脈是---( )A.喜馬拉雅山脈 B.阿爾卑斯山脈 C.阿特拉斯山脈 D.安第斯山脈10.板塊構造學說創立的基礎是德國地質學家 建立的 。11.全球有______大板塊組成。 這些板塊漂浮在________上, 相互不斷發生和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