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細胞與生殖》單元教學計劃一.本單元在科學課程中的地位本單元是科學課程的第三單元,安排在六年級。在本單元中,學生將以學習使用顯微鏡為起始,切入單元的主題:生命的誕生與成長。學生將探究如何從一個細胞開始逐漸成長為一個新生命的過程,其中有關細胞和人類生殖的知識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所滲透的敬重生命、尊重父母的觀念是整個社會道德中最基本的部分;學生將學習和討論有關青春期變化和性傳染病等知識,這對于他們了解并應對自身生理、心理上所發生的變化,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避免性及性傳染病侵犯都具有積極的意義。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還將在收集信息、交流表達等活動中繼續積累科學探究的初步經驗;并培養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同時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二.學情分析對于六年級學生,本單元尚處于本課程學習的初級階段,學生在進入本單元學習前的準備狀況如下:知識準備:具有小學自然常識的知識及一般的社會常識,學生在前一單元學習中了解了生物的基本特征。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準備:學生在前兩個單元學習后能借助各種不同的儀器進行測量,學習了一些簡單的實驗技巧和安全守則,對科學的本質以及科學探究的過程有所了解。還初步學會了觀察、歸納與分類等科學方法,但尚不具備進行較復雜或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的能力。3.學習心理狀態:本單元是科學課程進行性教育的主要單元,學習者是六年級學生,正處于剛進入或將進入青春期,對人的誕生過程往往感到神秘,又不敢流露自己的好奇,而父母們認為生殖問題太敏感,往往對孩子的提問避而不談。有的學生可能會從不正規的途徑中去尋找答案,在這種情形下,教師及時以科學的態度用科學的語言來解答學生心目中的疑問顯得尤為重要。三.教材分析本單元教材是科學課程中為數不多的學科主題單元之一,由生命科學知識組成,核心是細胞、生殖,因而教材內容呈線索性發展,各部分內容間內在聯系緊密,傳遞和鏈接順序清晰。本單元的結構框架如下顯微鏡使用顯微鏡 臨時裝片繪圖記錄細胞樂于 關注接受自己的性別 青春期 生殖 性傳染病 性傳染病等社會和角色 問題新生命誕生欣賞新生 體會父母 具有珍愛 關注試管命的誕生 養育辛苦 生命意識 嬰兒問題不同于傳統教材,本單元滲透了不少重要的觀念意識,是本單元教學任務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一個人情感、態度、價值觀一旦形成將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并將輻射至更大范圍的行為、判斷、認知過程,或影響其他的情感、態度的構建,因此在層次上比知識概念更高,對人的發展影響更大。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中情感是基礎,態度是由情感等經過自身內在轉化形成,并能產生由態度決定的行為,價值觀是最高等級,但由于學習對象的心智發展尚處于不穩定狀態,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價值觀是困難的。上圖列出的是主要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但在教材中還隱含有一些此類目標,現列于下表:目標 期望發展水平 鏈接點 作用體驗細致有條理的實驗方法 情感 顯微鏡使用 科學的實驗態度欣賞新生命的誕生 態度 新生命誕生 對生命的態度具有珍愛生命的意識 態度 新生命誕生體會父母養育的辛苦、尊敬父母 態度 新生命誕生、成長 對家庭的態度關注試管嬰兒等社會問題 態度 新生命誕生 對人類生殖問題的關心樂于接受自己的性別和角色 態度 青春期 與人類繁衍有關的態度體會到要潔身自愛 情感 性傳染病 自我保護,免受性及性病的侵犯具有自我保護的意識 態度 性傳染病、避孕關注性傳染病等社會問題 態度 性傳染病 對人類生殖問題的關心四.教學目標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應初步學會使用顯微鏡和制作簡單的臨時裝片的技巧,并作生物繪圖記錄,培養學生細致、有條理的實驗態度。認識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細胞分裂、生長和分化,認識到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結構單位。了解受精作用和胚胎的發育過程以及新生命的誕生和嬰兒的成長過程,體會父母養育的辛苦,具有珍愛生命的意識。了解兩性生殖器官的構造,認識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樂于接受自己的性別角色。了解一些性傳染病的知識,關注與此有關的一些社會問題。五.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1.認識顯微鏡各部分的結構和功能,初步學會使用顯微鏡。2.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3.認識胚胎發育的過程。4.認識青春期的生理、心理變化。【教學難點】1.正確規范的顯微鏡使用方法和制作臨時裝片的技巧。2.具有珍愛生命的意識。六.教學策略1.突出科學探究活動的策略:本單元是科學課程的初期階段,尚無進行要素級或更高層次探究活動的可能,但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創設簡繁相宜、難度恰當的科學探究活動,以積累科學探究的經驗,并為更高層次的探究打好基礎。比如:在學習使用顯微鏡時,學生常會在對光時感到困難,通過探究式的學習活動,明確對光的操作步驟。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方法的探究,目標為:看到明亮的視野。學生通過幾次嘗試—檢驗—調整—再嘗試的過程最終找出正確快捷的調節方法。2.在各部分知識點教學中的策略:在學習顯微鏡和細胞這部分內容時,學會使用顯微鏡是該內容學習的關鍵,也是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應對教學內容進行分解以分散難點,設置教學的階梯,以降低學習難度,并且留有較充裕的時間進行探究,如在教學中,對結構知識采用自學探究,在“對光”操作中進行方法的探究等,以確保學生學會顯微鏡的使用。從細胞分裂生長開始直到本單元結束,各部分都包含有大量既難以觀察,又難以用語言文字提供完整信息的內容,如細胞的分裂生長、受精和胚胎發育、生殖器官、節育、性傳染病等,教學時必須盡可能地利用多媒體、網絡,通過多種形式信息的輸入,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策略:在本單元中的上述目標主要涉及人文、倫理道德、社會等方面,這些觀念的形成不僅和科學知識有關,更和社會的作用有關,因此在教學上和知識學習有顯著的不同,采取的策略為:(1)、充分發揮教材提供的知識、過程及教材的說理作用,促進情感、意識、態度的形成。(2)、本單元許多目標與自身和家庭有關,而家庭是這些目標達成的重要環境之一,因此要充分發揮“課堂——家庭”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以促進情感態度的發展。例如在潔身自愛、自我保護意識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一個課前活動,讓家長和學生共同填寫問卷,然后在課堂進行交流,顯然,家長會提供各種教材中不可能描述的知識、事例以促進這意識的形成。(3 )、其他人的看法對情感和態度的形成能起很大的作用,在初中學生中的從眾行為和偶像崇拜就說明了這點,因此要充分重視同伴、教師及其他權威(即有影響力的)人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4)、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校、社會等各種資源,創設情境開展教學活動。科學課程的教育是開放的,節育、懷孕先兆、性傳染病等內容中所涉及的教學目標都是與社會問題密切相關,是否可考慮在世界人口日、艾滋病日進行教學,如能在七年級學習學生的興趣會更大,教學效果會更好。七.單元主題中的拓展知識課本中有三項拓展內容:不同動物的懷孕期,早產與難產,同卵雙胎與非同卵雙胎。這些拓展內容在以往的教學中既受到學生歡迎,也已得到老師們的認可。我們認為在《懷孕與節育》教學內容中,可否考慮增加終止妊娠的內容。考慮的出發點是(1)終止妊娠是節育的重要部分(2)目前少女意外懷孕已成為全球性問題我國情況亦不樂觀。接受意外懷孕援助對象有的只有12歲,在市場經濟、網絡信息、傳媒多樣而發達以及社會向國際化發展的今天,少女意外懷孕,已成為家庭、學校、社會不得不關注的公共難題。(3)由于缺乏有關教育和輿論壓力,在遇到意外懷孕時,近七成的青少年選擇自己解決,其中不乏終止妊娠過晚,采用不科學或危險性大的手段等,更容易造成生殖器官損傷,甚至危及生命。我們建議拓展的具體內容為:終止妊娠是節育的一種方法。終止妊娠要盡早為好。終止妊娠手術必須在正規的醫療單位進行。八.課時結構一級主題 二級主題 學習目標 與原認知的聯系 課時生物的基本單位 顯微鏡 認識顯微鏡 生活常識 1細胞的結構 初步學會使用顯微鏡制作簡單的臨時裝片觀察和了解動植物細胞的結構與結構差同用繪圖方法記錄現象知道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體驗細致有條理的實驗方法 基本實驗技能動植物常識比較和分類的方法 1細胞的分裂和生長 了解細胞的分裂和生長 細胞的結構 1生命的誕生與成長 性細胞受精作用 了解受精作用 細胞的分裂和生長生活常識 1胚胎在母體內的成長嬰兒的誕生嬰兒的成長和父母的關愛 了解胚胎在母體內的發育過程及新生命的誕生和嬰兒發育的過程欣賞新生命的誕生體會父母養育的辛苦具有珍愛生命的意識關注試管嬰兒等社會問題 胚胎在母體內的成長生活常識自身的感受 1青春期與生育 青春期身體的變化生殖器官成熟及征兆 了解青春期身體器官的變化及第二性征了解生殖器官的結構認識性生理發育與性心理變化的過程樂于接受自己的性別和角色 自身同學的身體變化社會的性別觀念 1懷孕與節育 了解有關懷孕的征兆等健康問題認識常用避孕措施的基本原理了解人工受孕同卵雙胎與非同卵雙胎 生活常識受精作用 1性傳染病 可以防止的惡疾艾滋病 了解一些性傳染病知識關注性傳染病等社會問題體會到要潔身自愛具有自我保護的意識 社會常識 1九.學習評價新課程提倡“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理念,學習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基本反饋機制,它具有一定的連續性,是伴隨著教學活動同步向前推進的。在本章節的評價設計中,只針對學生的學進行評價,包括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生的學習效果的評價。學習過程評價《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的基本特點就是探究與綜合,使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尋求結果的過程獲得與科學相關的個體體驗,逐步培養科學素養。本章節“顯微鏡的認識和使用,臨時裝片的制作和觀察”是學生接觸、認識微觀世界的開始,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充滿了好奇,可以從學生的科學實驗操作技能,探究過程,實驗過程中的合作精神等方面進行學生自評,教師再給予評語,其實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不是最終目的,而是通過全面、客觀的評價,更多地體現對學生的關注與關懷,積極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提高其終身學習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認識自我,鼓勵學生自信。評價內容 自我評價 教師評語實驗操作技能 能否按正確順序操作 ☆☆☆☆☆能否看到明亮視野 ☆☆☆☆☆能否看到清晰細胞 ☆☆☆☆☆能否分辨細胞各部分結構 ☆☆☆☆☆探究過程 是否具有問題意識 ☆☆☆☆☆能否提出新的想法 ☆☆☆☆☆能否進行實驗設計 ☆☆☆☆☆能否總結出實驗結果 ☆☆☆☆☆合作精神 是否合作愉快 ☆☆☆☆☆學生的情感體驗是重要的學習產物,是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內容,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之一。本章節“生命的誕生與成長,青春期與發育,性傳染病”等方面的內容除了認識基本的科學知識外,更多的是要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落實,教師應從人性的角度去評價,可以請學生寫下或說出學習后的心理感受與情感體驗,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也可以請學生以小報形式呈現,如“我的成長歷程”,“孕媽媽須知”,“直視艾滋病”等,在反映學生情感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體現出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學習效果評價以測試的方式進行,從基礎性、思考性、實踐應用性及人文性角度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下是對本章節內容的羅列:1.需考察的知識點:細胞的基本結構,性細胞,受精作用概念,胚胎在母體內的發育過程,新生命的誕生和嬰兒發育的過程,青春期生殖器官的變化及第二性征,性生理發育與性生理變化過程,懷孕與節育,性傳染病艾滋病。2.需掌握的技能:顯微鏡的使用,臨時裝片的制作。3.涉及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實驗過程中的嚴謹態度,感受母親懷胎十月的辛苦,對生命的積極態度,正視青春期正常生理和心理變化,正確對待艾滋病患者。整套測試中以基礎試題為主,通過測試了解學生對于基本科學常識的掌握情況,如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功能單位,人體發育的起點,胚胎發育的場所,艾滋病的傳播途徑等;實驗操作的題型可以反映出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如顯微鏡視野中物像的特點,如何計算物像的放大倍數,動植物細胞的區別,能夠對于自己查找實驗失敗的原因等;短文的閱讀理解中,除了測試學生的信息素養外,答題的主觀性比較強,體現出學生一定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