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核心知識點匯總第一課踏上強國之路第一課時堅持改革開放1、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是:強國富民。2、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3、國家的奮斗目標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路。4、一個中心指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指的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是興國之要,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5、中國已經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備注:最重要力量、決定性力量、主導力量,都是錯的。)6、中國的騰飛證明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7、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8、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9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10、“四個尊重”: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11、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12、中國共產黨的初心: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1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第二課時1、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3、.改革開放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4、要弘揚與時俱進、銳意進取、勤于探索、勇于實踐的改革創新精神。5、黨和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共享的發展理念。6、創新的目的是增進人類福祉,讓生活更美好。7、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增進民生福祉。8、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基本經濟制度。9、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體現了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共享發展的理念。第二課創新驅動發展第一課時創新改變生活1、生活處處有創新,創新是一種生活方式,創新讓生活更美好。2、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3、創新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心。4、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5、創新是國家命運所系。第二課時創新永無止境1、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國要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3、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4、企業是社會創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創新能力是企業持續發展之基、市場制勝之道。5、創新精神,表現為敢為人先、敢于冒險的勇氣和自信,表現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戰權威的批判精神,表現為承受挫折的堅強意志和溝通合作的團隊精神,表現為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和造福人類的濟世情懷。6、創新的時代,既要尊重過他人的知識產權,又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就是尊重創造、保護創新。7、創新的目的是增進人類福祉,讓生活更美好。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增進民生福祉。第三課追求民主價值第一課時生活在新型民主國家1、一般來說,民主在價值上的要求大多數人當家作主。2、民主價值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3、一個國家選擇走什么樣的民主道路,取決于它的具體國情4、隨著各級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民主在中國大地上得以真正確立。5、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建設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社會公平正義。6、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一種新型的民主。7、人民民主的真諦是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8、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9、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和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10、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11、我國實行人民民主,既發展選舉民主,又發展協商民主;12、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13、在我國,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第二課時參與民主生活1、公民參與是社會主義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項權利。2、我國公民實現民主權利的方式(實施民主權利的有效形式)有: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3、民主監督是公民參與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監督權的具體體現。4、一個國家和社會民主生活的質量和水平,與公民的民主意識密切相關第四課第一課時夯實法治基礎1、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2、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還要求實行善治。3、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4、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經成為現代世界各國的共識。5、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國)6、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7、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8、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9、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10、建設法治中國,要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第二課時凝聚法治共識1、政府的權力來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政府的工作要對人民負責,為人民謀利益。2、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政府行使權力普遍奉行的基本準則。3、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規范政府的行政權。4、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厲行法治。堅持厲行法治,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5、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第一課時延續文化血脈1、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2、中華文化的特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薪火相傳、歷久彌新。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4、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5、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6、中華傳統美德內涵豐富、博大精深。7、美德的力量在于踐行。第二課時凝聚價值追求1、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2、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偉大奮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偉大團結精神的人民,是具有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3、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4、中華民族精神特點: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并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豐富和發展。5、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7、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人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8、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內容:①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③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第六課建設美麗中國第一課時正視發展挑戰1、 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成為制約發展的重要因素。2、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國情。3、 人口基數大,人口素質偏低,是我國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4、我國人口現狀的新的特點:基本特點:人口基數大、人口素質偏低其他特點:①總人口增速趨緩。②總和生育率明顯低于更替水平。③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偏高。④ 老齡化加劇。 ⑤大量的人口流動等一系列新的特點。5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6、我國的資源國情:我國自然資源豐富,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少,開發難度大,總體上資源緊缺。第二課時共筑生命家園1、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面對生態危機作出的智慧選擇。2、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共生共榮。3、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駕于自然之上,必須遵循自然規律。4、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5、建設生態文明,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6、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7、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8、我國的環境國情;當前我國生態環境形勢不容樂觀,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類環境問題時有發生,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9、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10、 生態文明要堅持“三個底線”: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11、 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第七課中華一家親第一課時促進民族團結1、國各民族的人口分布的特點: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2、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3、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5、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加強和鞏固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6、加強和鞏固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7、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8、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是每個公民的神圣職責和光榮義務。8、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逐步縮小發展差距,促進民族地區共同繁榮,是增進民族團結、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由之路。第二課時維護祖國統一1、 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2、 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和平統一,一國兩制”3、 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一個中國原則4、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也是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精神紐帶。5、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6、“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最佳方式。7、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必須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臺獨”第八課中國人中國夢第一課時我們的夢想1、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偉大的夢想。2、實現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4、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指導思想.5、“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國一百年時(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6、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7、“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給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第二課時共圓中國夢1、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2、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3、“四個全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4、“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國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5、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6、中國力量: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夢想的實現者。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7、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堅持“四個自信”。9、做自信的中國人,要對國家有認同、對文化有底氣、對發展有信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