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教科版六上科學第二單元知識綱要1. 地球是一個球體。地球的內部結構從外到里由地殼、地幔、地核組成。2. 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陸地構成。3. 可以用紅黃藍三色橡皮泥來制作地球模型,地球最里面的結構是地核,半徑約3500千米;中間部分是地幔,厚度約2900千米;最外層是地殼,厚度約17千米。4. 全球海洋面積約占70%,一般用藍色表示;陸地面積約占30%,一般用黃褐色表示。可以用一個塑料球、乒乓球或泡沫球來做地球儀,參考世界地形圖,畫一畫地球表面的海洋與陸地。5. 做一個地球自轉模型的方法:找一個橙子橫切開,用勺子挖走果肉,再把橙子的兩半用透明膠帶固定在一起;后用一根吸管或鐵絲穿過橙子,注意吸管或鐵絲要與橙子的切口線垂直。6.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半圓弧線叫做經線。 在南北兩極中間,與兩極等距,并且與經線垂直的線叫做赤道,與赤道平行的線叫做緯線。 為了區分地球儀上的各條經線和緯線人們為它們標注了度數,稱為經度或緯度。在赤道往北約23度的緯線叫北回歸線,浙江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7. 地球上大部分地區的晝和夜不停地交替出現。8. 地球自身不發光,也不透明,太陽在同一時間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上被陽光照亮的地方處于白晝,沒被陽光照到的地方處于黑夜9 .我們可以用模擬實驗來檢驗晝夜交替的假說。可以用手電筒來模擬太陽,用地球儀模擬地球,被手電筒照亮的部分表示白晝。10 .通過模擬實驗,可以發現四種假說都可以形成晝夜交替現象。11. “日心說”和“地心說”是人類認識地球運動以及宇宙的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學說。“日心說”和“地心說”中有關地球及其運動的觀點都可以解釋晝夜交替現象。12. “地心說”和“日心說”的對比“地心說”觀點 觀點提出人 托勒密(古希臘) 哥白尼(波蘭)相關名著 《天體運行論》地球的形狀 地球是球形的 地球是球形的地球的運動 地球處于宇宙中心, 而且靜止不動 地球是運動的, 24小時自轉一周其他天體的運動 所有天體都圍繞著地球運動 太陽處于宇宙中心,而且靜止不動。所有天體都圍繞著太陽運動。13. 法國物理學家傅科用傅科擺的實驗證明了地球的自轉。14. 地球繞地軸自轉,且24小時自轉一周。 自轉造成了晝夜交替。15.從中國地圖可以發現:北京在烏魯木齊的東邊,烏魯木齊在北京的西邊。北京比烏魯木齊先迎來黎明,證明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的。16. 在自轉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體(如太陽、星星等)東升西落,這其實正是地球與它們相對運動的結果。17. 地球自轉的方向決定了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越是東邊的地區,就越先迎來黎明。18. 陽光下,地面上物體影子的長短和方向會發生變化。19. 圭表是由圭和表組成的一種天文儀器,是有刻度的平面,表是立在刻度面上的一根棍子。圭表主要是測量陽光下影子的長短變化的天文儀器。古人用圭表測量影長時,一般選擇正午時間進行測量。20. 通過觀察影長的變化,人們發現: 一年中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夏季的影子最短,冬季的影子最長,春季和秋季時,影子長適中。21. 人們發現,同一地點,一年四季正午時分太陽的位置高度不一樣。夏季太陽仰角高,冬季太陽仰角小,春、秋季太陽仰角適中。22. 通過觀察人們還發現,一年四季中,晝與夜的時長也不一樣,夏季白晝時間長,夜晚時間短;冬季白晝時間短,夜晚時間長。23. 觀察影長變化,會發現一年中影長的變化規律是:從春到夏,影子越來越短,至最短;然后影子慢慢變長冬至最長;然后又慢慢變短。24. 地球在繞著地軸自轉的同時,還在繞著太陽轉,稱為公轉。25. 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年,即365天;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26. 正因為地球的公轉,并且地球公轉時,地軸始終傾斜,且傾斜的方向和角度都不變,造成四季變化。27. 由于陽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區的氣溫不同,也就形成了一年四季的溫度變化。當北半球是夏季時,陽光直射,白晝時間長,氣溫高,影子短;而此時南半球正好是冬季,陽光斜射,白晝時間短,氣溫低,影子長。28. 公轉四季圖29. 白晝和黑夜對生物最大的影響是光照。因此大多數的植物白天生長速度大于晚上。對于許多動物而言,有的動物主要在白天活動,稱為晝行性動物。有的動物主要在夜間活動,稱為夜行性動物,比如貓頭鷹、蝙蝠等。光照因素對于植物而言也有影響。比如有些植物為了避免強光灼曬,會在晚上開放,如曇花、夜來香等植物總是夜晚開放;而有的植物喜光,比如郁金香總是白天開放,晚上收攏花瓣。30. 四季變化對生物最大的影響是氣溫。夏季溫度高,比較熱,冬季氣溫低,比較寒冷;為了適應氣溫的變化,有的動物會換毛,換上不同厚度或顏色的毛來幫助自己過夏或者過冬;有的動物選擇冬眠夏眠方式過冬和夏,如蛇、蝸牛等;也有的植物會以落葉的方式來過冬,如楓樹、水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