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章 觀察生物 知識點梳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章 觀察生物 知識點梳理

資源簡介

七上第二章 觀察生物知識點
第一節 生物與非生物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與非生物的根本區別:是否有生命
2、生物與非生物區別的具體表現
生物 非生物
1.能繁殖和發育 不能繁殖和發育
2.能生長發育 不能生長發育
3.能進行新陳代謝(需要營養,需要排泄廢物) 不能進行新陳代謝
4.有應激性 沒有應激性
5.有嚴整的結構(細胞) 沒有嚴整的結構
6.能遺傳和變異 不能遺傳和變異
7.能適應環境,影響環境 不能適應環境,影響環境
二、觀察蝸牛的生物特征
1、蝸牛的生活習性:
陸生,有冬眠和夏眠的生活習性,常棲息于溫暖陰暗潮濕的環境中,喜歡夜間活動,蝸牛喜歡群居。蝸牛有特別的忍耐性,對冷、熱、饑、旱,都有較強的忍耐性。
2、蝸牛的食物:
植物的根、葉和葉芽。對農作物有一定的危害作用,是一種農業害蟲。
3、蝸牛的粘液:足腺上分泌黏液,可以減小足與地面的摩擦或用來傳遞信息等。
4、觀察蝸牛的工具:放大鏡
放大鏡的使用:一手拿放大鏡的柄,放于被觀察物體的上方,
眼往放大鏡內觀察,并將放大鏡與被觀察物的距離逐漸加大,觀
察到大而清晰的圖象。
5、觀察蝸牛的一般順序:
先觀察外表,后觀察內部,再觀察一些變化的方式。
6、蝸牛的身體:
殼 觸角



7、蝸牛的感覺:
有視覺爬向陰影部分;有觸覺觸角最敏感;沒有聽力;有嗅覺和味覺。
蝸牛能對外界刺激有反應——應激性。
第2節 細胞
一、細胞的發現和細胞學說
(一)、細胞發現史
1、1590年一位荷蘭人(列文·虎克)用兩塊透鏡制造出了第一臺顯微鏡。
2、1665年英國科學家胡克發現了細胞(死細胞)。
3、1831年英國科學家布朗發現了植物細胞內有細胞核。
4、19世紀40年代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通過歸納提出,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單位(細胞)所構成的 。
5、20年后,德國科學家魏爾嘯進一步提出:一切細胞來自于細胞。
(二)、細胞學說
1、所有的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2、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單位;
3、細胞是由細胞分裂產生的。
(三)、細胞大小與形狀
1、細胞的大小
細胞很小,直徑一般只有幾微米到幾十微米。
2、細胞形狀
在顯微鏡下看到的不同形狀的細胞
(四)、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是細胞的基本結構。
(五)、思考與討論
1.樟樹的莖能夠直立,與植物細胞中的什么結構有關?
主要是因為它具有細胞壁的緣故。細胞壁中含有纖維素,具有比較強支持作用。
2.為什么植物的葉通常是綠色的?
植物的葉肉細胞含有葉綠體,葉綠體中含有葉綠素,因此植物的葉通常是綠色的。
(六)、拓展
1、植物細胞不一定都含葉綠體。植物的根部、葉表皮細胞等就不含葉綠體。
2、植物細胞不一定都有液泡。植物根尖分生區的細胞,沒有液泡。
3、有液泡的細胞不一定就是植物細胞。低等動物細胞中就有液泡,酵母菌也有液泡。
4、有細胞壁的細胞不一定是植物細胞。如細菌、真菌的細胞也有細胞壁。
二、觀察細胞形態結構的常用工具——顯微鏡
(一)、顯微鏡的結構及作用
(二)顯微鏡的使用
1、取鏡和安放
取鏡: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安放:把顯微鏡放在接近光源、靠身體前方略偏左的實驗臺上,(輕拿輕放)鏡筒在前,鏡臂在后,安裝好目鏡和物鏡。(目鏡短,放大倍數大,物鏡短,放大倍數小。)
放大率(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
2、對光
轉動物鏡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再轉動遮光器,讓大光圈對準通光孔;
同時調節反光鏡,使視野中出現明亮的圓形。
3、放片、調距
放片: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調(焦)距:眼睛注視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載玻片標本為止,但不要碰到載玻片。然后用左眼朝目鏡內注視,右眼睜開,向目鏡內看,同時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觀察
左眼通過目鏡觀察標本,右眼同時睜開,負責記錄和繪圖。先用低倍鏡觀察到清晰的像,
而后才能用高倍鏡進行觀察。
5、收鏡和整理
(1)拿掉標本,上升鏡筒,物鏡呈“八”字形朝前下降鏡筒。
(2)關掉遮光器,垂直反光鏡。
(3)取出目鏡,用擦鏡紙擦拭鏡頭。
(4)裝入箱子,放在桌子左邊或右邊。
歸納:顯微鏡的使用步驟:1、安放 2、對光 3、放片 4、調焦 5、觀察 6、整理
三、實驗練習使用顯微鏡
【實驗目標】
1. 認識顯微鏡的結構,知道各結構的操作方法。
2. 練習使用顯微鏡觀察微小的物體,并學習繪制顯微圖。
3. 體驗工具和技術對科學觀察所起的作用。
【實驗器材】
顯微鏡、“上”字載玻片、鉛筆、頭發、紙片、線、透明塑料尺。
3. 觀察目鏡
目鏡的長度與放大倍數的關系是:目鏡短,放大倍數大
4. 觀察物鏡
物鏡的長度與放大倍數的關系是:物鏡短,放大倍數小
5.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
當使用“10×”的目鏡和“40×”的物鏡時,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400 倍。
(二)練習使用低倍顯微鏡。
顯微鏡的使用一般包括 安放、對光 、放片 、調焦和 觀察 等過程。
1、安放
2、對光
3、放片、調焦
(1)將寫有“上”字的載玻片放在載物臺上,兩端用壓片夾壓住,使“上”字正對通光孔。
(2)眼睛注視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下降,物鏡靠近載玻 片時,注意不要讓物鏡碰到載玻片。
(3)用左眼朝目鏡內注視,同時要求右眼睜開,并慢慢調節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上升。 當看到“上”字的物像時,停止調節粗準焦螺旋,繼而輕微來回轉動細準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為止。
(三)觀察一些實物
將準備好的頭發、線、紙片、透明小塑料尺等實物分別放在潔凈的載玻片上,再把載玻片放在載物臺上,用低倍鏡觀察,并用鉛筆畫出觀察到的結果。
【實驗討論】
1. 要改變顯微鏡中視野的亮度,可調節顯微鏡的什么結構?怎樣調節?反光鏡
要想讓視野變暗,可用平面反光鏡或小光圈
要想讓視野變亮,可用凹面反光鏡或大光圈
2. 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時,眼睛應注視顯微鏡的什么結構?為什么?
眼睛看著物鏡鏡頭。防止物鏡鏡頭壓到玻片。
3. 慢慢移動載玻片時,可發現目鏡中物像的移動
方向跟載玻片的移動方向相反(填“相同” 或“相反”)。這說明顯微鏡中看到的物像是原物的倒像(填“正像”或“倒像”)。
四、實驗: 觀察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
【實驗目標】
1. 繼續練習使用顯微鏡。
2. 練習制作臨時裝片。
3. 進一步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動、植物細胞的區別。
4. 練習繪制生物顯微圖。
【實驗器材】
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鑷子、滴管、牙簽、吸水紙、刀片、水、紅墨水(或碘液)、0.01% 亞甲基藍溶液、0.9% 的生理鹽水、洋蔥鱗片。
【實驗過程】
(一)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1、用潔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
2、把載玻片放在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內側撕取一小塊透明薄膜──內表皮。
4、把撕下的內表皮浸入載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鑷子把它展平。
5、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地放下。(為什么?)
以防止氣泡產生
6、把一滴紅墨水(或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染色),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 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
實驗步驟:擦—滴—取—展—蓋—染—吸
7、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
(1)如果找到洋蔥鱗片表皮細胞,將它繪制成圖,并注明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等名稱。
8、觀察植物細胞時的問題與對策
現象 原因 對策
細胞有嚴重重疊現象 洋蔥表皮細胞撕得太厚 重新撕幾次,挑選較薄的表皮進行實驗
洋蔥表皮細胞未在載玻片上展平,甚至造成折疊現象 用鑷子展平洋蔥表皮后,重新制作裝片
細胞結構不太清楚 未加滴紅墨水 加滴紅墨水
有黑色圓圈等 氣泡太多 重新蓋蓋玻片或重新制作裝片
視野中無光斑或視野太暗 顯微鏡操作失誤(如反光鏡未對好,光過強、過弱或無光,物鏡未對準通光孔,準焦螺旋調節過快) 重新按正確方法操作顯微鏡
二、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
1. 在干凈的載玻片上滴1 滴生理鹽水。漱凈口, 用消毒牙簽在自己口腔內壁上沿同一方向輕刮幾下,把刮下來的口腔上皮細胞涂抹在生理鹽水中,盡量涂均勻。
2. 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蓋玻片的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慢慢放平(小心氣泡產生),制成臨時裝片。
3. 在蓋玻片一側加1 滴亞甲基藍溶液(或稀碘液)在相對應的另一側用吸水紙吸水,使染液浸潤全部標本。
4. 用顯微鏡觀察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
(1)如果找到口腔上皮細胞,把它繪制成圖,并注明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
5、觀察動物細胞時的問題與對策
現象 原因 對策
視野中沒有細胞 未在口腔內壁上刮取細胞 找到正確部位后再刮取細胞,重新制作裝片
刮取的細胞數太少 多刮取幾次,重新制作裝片
刮取細胞后,涂抹不勻 重新制作裝片,涂抹均勻
細胞結構不太清楚 未加滴亞甲基藍溶液 加亞甲基藍溶液
有許多黑色圓圈 氣泡太多 重新蓋蓋玻片或重新制作裝片
視野中無光斑或視野太暗 顯微鏡操作失誤 按正確方法操作
【實驗討論】
1.洋蔥表皮細胞和人體口腔上皮細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相同: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不同:洋蔥細胞有細胞壁和液泡,人體口腔上皮細胞沒有。
2.制作臨時裝片時,你認為應特別注意什么?
蓋蓋玻片時,先使蓋玻片的一端接觸載玻片的水滴,然后慢慢的放下,防止出現氣泡影響觀察效果。
第3節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細胞的分裂、生長、分化
1、細胞的分裂
(1)概念
一個母細胞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變化后,分裂成兩個子細胞的過程。
一次分裂 二次分裂
母細胞 子細胞
細胞分裂n次,得到的細胞個數為2n個。 母細胞
(2)細胞分裂的意義
單細胞生物:增加個體數量;
多細胞生物:增加細胞數量。
常見的細胞的分裂是有絲分裂。 子 子細胞
(3)細胞分裂過程中出現的變化
細胞分裂的過程中,母細胞中會出現染色體。
染色體會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
①兩子細胞與母細胞在結構上是完全相同的。
②剛分裂的子細胞只有母細胞大小的一半。
③細胞分裂意味著老一代細胞生命的結束。
2、細胞的生長
(1)概念
細胞吸收營養物質,合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不斷地長大。這個過程就是細胞生長。
(2)生長結果細胞體積由小變大。
植物細胞的生長過程不僅細胞體積增大,細胞內的許多小液泡也由小長大,最后融合成一個大液泡。
3、細胞的分化
(1)概念
子細胞發生變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態和功能的細胞。這個過程叫細胞分化。
細胞分裂
細胞分裂
細胞分化
細胞分化
細胞生長
(2)分化的結果形成了各種不同形態、功能的細胞,細胞種類增多。
4、細胞分裂、生長和分化的關系
(1)細胞分裂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2)細胞的生長和分化常常是相伴而行的;
(3)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是不斷進行的。
一個受精卵是經細胞分裂、分化和生長,最終長成了一個生物個體。
二、組織
1、概念: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群
2、植物的基本組織
(1)保護組織:分布在根、莖、葉表面的表皮細胞,具有保護內部柔嫩部分的功能。其結構特點是:細胞排列緊密。
(2)輸導組織:分布在莖、葉脈、根尖成熟區等處的導管能夠運輸水和無機鹽,樹皮中的篩管可運輸葉片制造的有機物,二者屬于輸導組織。
(3)營養組織:營養組織的細胞壁薄,液泡較大,有儲藏營養物質的功能。含有葉綠體的營養組織還能進行光合作用。
(4)機械組織:機械組織是對植物起主要支持作用的組織。它有很強的抗壓、抗張和抗曲撓的能力,植物能有一定的硬度,枝干能挺立,樹葉能平展。
(5)分生組織:分生組織的細胞小,細胞壁薄,細胞核大,細胞質濃,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能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再由這些細胞分化形成其他組織。主要分布在根尖、莖尖。
4、比較植物的5大組織:
特點 功能 分布
保護組織 細胞扁平,排列緊密,細胞間質少 保護作用 葉、莖的表皮
營養組織 細胞壁簿 儲存營養物質 葉肉、果肉等
輸導組織 細胞呈管狀 運輸物質 莖、根導管、篩管、葉脈、蓮藕的“絲”
機械組織 細胞細長,細胞壁厚 支撐和保護 莖根中的木纖維
分生組織 細胞排列緊密無細胞間質 分裂能力 根尖、莖的形成層、芽等
5、思考與討論
(1)什么組織會貫穿于植物體的根、莖、葉等結構?輸導組織
(2)剪去一根枝條的頂尖,這根枝條不能往上生長了,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沒有了分生組織
6、動物體或人體的基本組織
組織 結構特點 分布 主要功能
上皮組織 許多密集的上皮細胞組成 皮膚、內臟器官的表面,體內各種管腔的內表面。 保護,有分泌和吸收的功能
結締組織 細胞間隙大 細胞間質多 分布很廣,如血液、軟骨、肌腱。形態多樣。 運輸、支持等功能
肌肉組織 由肌肉細胞組成 四肢,軀干,心臟,胃,腸等 能收縮或舒張,產生運動
神經組織 由神經細胞構成 腦,脊髓和周圍神經 接受刺激,產生并傳導興奮
表皮:位于皮膚的外表,細胞排列緊密,起到保護身體,防止細菌入侵的作用,它是由上皮組織構成的。
皮膚
結構 真皮:有許多血管、汗腺及毛囊、立毛肌、觸覺小體、熱敏小體和冷敏小體等。觸覺小體、熱敏小體和冷敏小體能感受外界對皮膚的觸碰、擠壓、冷或熱等刺激,它們由神經細胞構成,屬于神經組織。血管內流動的血液,屬于 結締組織。當人遇到寒冷或某些刺激時,汗毛會豎起來,這是立毛肌在起作用,立毛肌主要是由肌肉組織構成
皮下組織:主要是脂肪,能緩沖撞擊,儲藏能量。
三、器官
1、概念:由多種組織構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稱為器官
2、植物的器官
營養器官→根、莖、葉
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3、人的消化器官
四、系 統
1、概念: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在一起構成系統
2、人體的八大系統:
泌尿系統 內分泌系統 神經系統 生殖系統
運動系統 消化系統 呼吸系統 循環系統
記憶:“尿內神生,云消呼環”
構成人體的八大系統也是協同工作的。
五、生物結構與層次
1、單細胞層次生物:草履蟲
2、組織層次的多細胞生物:水母
3、器官層次的多細胞生物: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4、系統層次的多細胞生物:動物及人體
動物及人體的結構與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人體
5、讀圖
圖2-27是人體的結構層次圖。你能指出其中運動系統中的結構與層次嗎?由形態與機能類似的細胞集合在一起,形成組織(如骨組織(大腿骨)組織(包括血管、神經、骨膜、骨髓等)。器官則是由不同的組織所組成,以行使不同的功能,共同完成特定的工作(如骨骼(對人的保護、支持、聯結作用)。有的器官可以聯合起來形成系統,以執行特定的功能(如運動系統(包括肌肉、骨骼,完成支持、運動功能)。
第4節 常見的動物
一、分類方法
分類是一種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歸類到一起的科學方法。地球上現存的動物大約有125萬種。用不同的依據來分類,結果也就完全不同。
二、動物的分類
林耐(1707~1778)是瑞典的分類學家、博物學家。對生物分類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堅持使用和推廣了“雙名制”,即對一物種的命名都包括該物種的屬名和種名。
1、生物分類的依據
以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以及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等為依據進行分類。
2、生物分類的等級
根據它們之間的差異大小,由大到小依次為:界、門、綱、目、科、屬、種七個等級。分類的最小單位是種(物種)
3.分類的等級越低,共同特征越多,但是種類卻越少;分類的等級越高,共同特征越少,
但種類卻越多。
4、動物的分類
(1)脊椎動物:身體背部都有一條脊柱,脊柱由許多塊脊椎骨組成的動物。約有4.7萬種,是動物界中最高等的動物。
(2)無脊椎動物:身體上沒有脊椎骨的動物稱為無脊椎動物。
三、常見的脊椎動物
根據它們的形態特征不同,可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等五大類。
(一)魚 類
1、存在及種類:魚類大約出現在4.5 億年前,目前世界上約有魚類3.2萬種。
2、特征 ① 終生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② 靠鰭運動,體表常覆鱗片。
③ 變溫動物,卵生,體外受精。
3、常見魚類
淡水中生活的鰱魚、鳙魚、青魚、草魚(四大家魚)
海水中生活的黃魚、帶魚、鯊魚等
(二)兩棲類
1、存在及種類:兩棲動物大約出現在3.5億年前。現存的種類比較少,常見的有青蛙、蟾蜍、大鯢(娃娃魚)、蠑螈。
2、特征
① 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水陸兩棲,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膚)。
② 體表裸露,冬眠。
③ 變溫動物,卵生,體外受精。
(三)爬行類
1、存在及種類:地球上的爬行動物大約出現在3 億年前。
2、特征
① 貼地爬行,身體內有肺。
② 體表覆蓋著鱗片或甲。
③ 變溫動物,冬眠,體內受精,卵生。
3、毒蛇及被毒蛇咬傷后的應急處理
一旦被蛇咬傷,要立即根據齒痕來判斷是否被毒蛇咬傷。如果被毒蛇咬傷,要立刻進行應急處理,先在靠近心臟一端(如下肢的上方),離傷口2~10 厘米處用布條等扎緊,然后割開傷處皮膚放血排毒,再用清水、鹽水或0.5%的高錳酸鉀溶液反復清洗傷口。應急處理完畢后,盡快到醫院求醫。在送醫院的途中,每隔20分鐘左右要放松一下布條,以免受傷肢體因血液循環受阻而壞死。
如果蛇已經被打死,死蛇也要帶到醫院,以便醫生診治,對癥下藥。
(四)鳥 類
1、存在及種類:大約出現在1.5億年前,現存8500種左右,比較常見的有家鴿、雞、鴨、鵝、麻雀等。
2、特征
① 身體呈紡錘形,前肢特化為翼,體表有羽毛。
② 體溫恒定,體內受精,卵生。
③ 胸肌發達,骨骼愈合、薄、中空,腦比較發達。
3、鳥類適應飛翔生活的特征:
① 身體呈紡錘形(減少阻力)
② 骨骼愈合、薄、中空
③ 消化道短、無膀胱,不儲藏糞便
④ 前肢特化為翼 ,體表有羽毛(可以飛翔)
⑤ 胸肌發達(提供強大動力)
⑥ 有氣囊,能雙重呼吸(氧氣足)
⑦ 腦較發達(反應靈敏)
(五)哺乳類
1、存在及種類:哺乳動物大約出現在2億年前,現存4400種左右,比較常見的有豬、狗、牛、羊、馬、兔、老虎、獅子等。
哺乳動物是結構最復雜,功能最完善,分布最廣(陸地上、空中、水中、樹上和地洞里)。
2、特征
① 體內受精、胎生、哺乳。
② 體溫恒定,全身被毛
③ 用肺呼吸。
3、活動:判斷青蛙、貓、雞、蛇、草魚各屬于哪類動物,并說明理由
類別 動物名稱 歸類理由
哺乳類 貓 胎生,哺乳
鳥類 雞 體表有羽毛,卵生
爬行類 蛇 貼地爬行,體表覆蓋著鱗片
兩棲類 青蛙 幼體在水中,成體水陸兩棲
魚類 草魚 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四、利用檢索表來辨認生物
目前,常用的是二歧分類檢索表
五、常見的無脊椎動物
(一)原生動物:
特點:只有一個細胞組成,是單細胞動物
代表動物:草履蟲、變形蟲等
(二)腔腸動物:
特點:有口無肛門,身體輻射對稱。
代表動物:海蜇、水螅、海葵、水母、珊瑚蟲
(三)扁形動物:
特點:有口,無肛門,身體背腹扁平,兩側對稱。
代表動物:渦蟲、血吸蟲
(四)線形動物:
特點:身體線形,有口有肛門
代表動物:蛔蟲、蟯蟲等
(五)環節動物:
特點:有口和肛門,身體分節
代表動物:蚯蚓、水蛭
(六)軟體動物:
特點:身體柔軟,不分節,有貝殼。
代表動物:蝸牛、田螺、河蚌、鮑魚、烏賊等
(七)節肢動物:
特點:體表有外骨骼,身體分節,足和觸角也分節。
代表動物:蚱蜢、蟹、蝦、蜘蛛、蜈蚣等
(八)棘皮動物:
特點:體表具有棘皮
代表動物:海星、海膽、海參
無脊椎動物檢索表
1a身體單細胞 ---------------------------------原生動物
1b身體多細胞 -------------------------------------------2
2a攝食和排泄同一個開口-----------------------------3
2b攝食和排泄分兩個開口-----------------------------4
3a 身體輻射對稱 -------------------------腔腸動物
3b 身體背腹扁平 -------------------------扁形動物
4a 長或薄的體型---------------------------------------- 5
4b非長或非薄的體型 ---------------------------------- 6
5a 身體線形,不分節-------------------------線形動物
6b 身體有許多環節 -------------------------環節動物
6a 身體柔軟,大多數有貝殼----------------軟體動物
6b 無貝殼--------------------------------------------------7
7a 身體、足分節,有外骨骼-------------------------節肢動物
7b 身體具棘皮-------------------------棘皮動物
(十)昆蟲
① 種類:昆蟲屬于節肢動物,它是動物中成員最多的大家族,目前已知道的種類大約有100 萬種。
② 形態:昆蟲體內沒有骨骼,但在體表長著一層保護身體的外骨骼。(生長過程中有“蛻皮”現象,如:金蟬脫殼)
蜜蜂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胸部有兩對翅
三對足。
③ 發育類型
完全變態發育:受精卵、幼蟲、蛹和成蟲。
如各種甲蟲、蝶、蛾、蜂類
不完全變態發育:受精卵、幼蟲(若蟲)和成蟲。
如蝗蟲、蜻蜓、蟋蟀
④ 與人類關系
益蟲:螳螂、蜻蜓、蠶蛾
害蟲:蟑螂、蒼蠅、蝗蟲
六、探究:蚯蚓是怎樣生活的
(一)蚯蚓的生存環境
蚯蚓生活在潮濕,疏松,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
(二)蚯蚓的外部形態
體色:與土壤相似,是保護色。
體形:長圓柱形。分許多體節。
體表:有黏液,具有輔助呼吸及潤滑、減小鉆土時阻力的作用。觸摸腹面有粗糙不平的
感覺,這是因為摸到了剛毛,它的作用是協助運動 。
環帶:靠近身體的前端有一環帶;性發育未成熟的小蚯蚓是沒有環帶的。
(三)蚯蚓的生活習性
蚯蚓喜歡黑暗、潮濕的環境下生活。蚯蚓晝伏夜出。蚯蚓以植物的枯葉朽根和其他有機物為食。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
第5節 常見的植物
種子植物
能產生種子的植物叫做種子植物。種子植物分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一)被子植物
1、概念:像蘋果、豌豆的種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植物稱為被子植物。
2、被子植物的特點
① 最高等的植物,是植物界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植物。
② 綠色開花植物都是被子植物。
③ 靠種子繁殖,種子有果皮包被。
④ 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
3、被子植物的用途
①提供蔬菜水果 ②提供木材 ③提供觀賞花卉 ④提供藥材 ⑤做調料 ⑥提供油料 ⑦提供棉織品的原料
(二)裸子植物
1、概念:像紅松那樣,種子裸露的植物稱為裸子植物
2、常見的裸子植物:蘇鐵、銀杏、黑松、馬尾松、側柏、水杉
3、裸子植物的特點
① 裸子植物分布很廣,其中大多數種類植株高大。
② 根系發達,抗寒能力強。許多裸子植物的葉子呈針狀或鱗片狀。
③ 靠種子繁殖,種子裸露。
④有根、莖、葉、種子,沒有真正的花和果實。
4、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異同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舉例 桃、蘋果、水稻 松、柏、鐵樹、水杉
相同點 都有根、莖、葉、種子,自然條件下都用種子繁殖。
不同點 種子外有果皮包被,會開花,產生果實 種子外沒有果皮包被,不開花,不產生果實,種子裸露
生活環境 大多數生活在陸地上 生活在陸地上
二、孢子植物
(一)生活環境
在樹林、田野、河流或湖泊邊的陰濕環境中
(二)植物類別
1、蕨類植物
① 常見的蕨類植物:山蕨、胎生狗脊、海金沙、鹿角蕨
② 蕨類植物形態結構:具有根、莖、葉。葉的背面會長出許多孢子囊,靠孢子繁殖。
2、苔蘚植物
① 常見的苔蘚植物:葫蘆蘚、地錢
② 苔蘚植物形態結構:有莖、葉分化。沒有真正的根,是假根。靠孢子繁殖。
3、藻類植物
① 常見的藻類植物:海帶、紫菜、水綿、發菜、團藻。
② 藻類植物形態結構:沒有根、莖、葉分化。也沒有花、果實、種子。靠孢子繁殖。
第6節 物種的多樣性
一、單細胞生物
1、概念:全部生命活動在一個細胞內完成的生物。如大腸桿菌、酵母菌、硅藻、眼蟲、變形蟲、衣藻、草履蟲。
2、單細胞生物特點:
(1)一般個體微小;(肉眼很難看見)
(2)全部生命活動在一個細胞內完成;
(3)一般生活在水中。
3、單細胞生物代表
(1)衣藻
①形態特征:它呈球形或卵形,前端有兩條等長的鞭毛。
②生活環境:它是單細胞的藻類。能游動,在發綠的池
水生活。在顯微鏡下才可以看見它。
(2)草履蟲
①生活習性
草履蟲通常生活在有機質豐富的池塘和稻田中,草履蟲是喜光好氧性生物,在池田水表層采集。以水中的細菌和單細胞藻類為食。一只草履蟲每天大約能吞食43200個細菌。
②形態特征
草履蟲是一種單細胞的動物,身體呈圓筒形,前端較圓,中后部較寬,后端較尖,顯微鏡下
看像一只倒放著的草鞋,所以被稱為草履蟲。
4.觀察草履蟲依靠什么運動,運動時通常哪一端在前?
纖毛有節奏擺動,使身體旋轉前進,總是身體小端在前(“腳后跟”朝前),這樣可以使口溝朝向前方,以便獲得食物。
5、思考與討論:草履蟲與衣藻相比,兩者的細胞結構和食物或營養的來源有什么不同?
衣藻細胞 草履蟲細胞
不同點 細胞結構 有細胞壁、葉綠體 無細胞壁、葉綠體
特殊結構 有眼點、鞭毛 有纖毛、食物泡、口溝
營養來源 自己制造有機物 從外界攝取食物
相同點 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伸縮泡; 能自由運動; 個體微小,生活在水中,全部生命活動在一個細胞內完成。
二、多細胞生物
1、無根、莖、葉分化的多細胞藻類植物。如海帶、紫菜
2、最早出現的陸生植物——苔蘚植物。如葫蘆蘚、地錢
3、最高等的植物——被子植物。如菊、青菜
4、最簡單的多細胞動物——海綿動物
5、種類最多的動物——昆蟲。如蜜蜂,蝴蝶
6、最高等的動物——哺乳動物。如貓、狗
7、思考與討論:比較單細胞生物與多細胞生物的特征,說說它們有哪些不同?
單細胞生物的各種生命活動都在一個細胞內完成,多細胞生物分化為不同的組織、器官、
系統,彼此分工合作,它們都能使生物體表現出各種生命現象。
三、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1、生物種類的多樣性
目前,地球上現存的生物約有500萬種。其中有文獻記載的約有175萬種。分為海洋生物、
陸地生物、空中生物、微生物。
2、思考與討論:你能例舉出我國珍稀動物和植物的物種嗎?
(1)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哺乳類珍稀動物,被譽為“中國國寶”。
(2)朱鹮(huán) 素有東方瑰寶美譽。
(3)揚子鱷或稱作鼉(tuó),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珍稀淡水鱷魚。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
(4)銀杉中國特有的世界珍稀物種,和水杉、銀杏一起被譽為植物界的“國寶”,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植物中的大熊貓之稱。裸子植物
(5)珙桐為落葉喬木。是1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留下的孑遺植物,成為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
(6)銀杏為落葉喬木,是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
(7)桫欏是現存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極其珍貴,堪稱國寶,被眾多國家列為一級保護的瀕危植物。
(8)水杉 落葉喬木,杉科水杉屬唯一現存種,中國特產的孑遺珍貴樹種,第一批列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稀有種類,有植物王國“活化石”之稱。
3、不同地區的生物物種多樣性是不同的。地球上,生物物種多樣性復雜程度較高的區域
都位于溫暖地帶,如熱帶雨林。珊瑚礁、大型熱帶湖泊,生物物種多樣性復雜程度較高。
四、物種多樣性的保護
1、自然界的生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任何一種生物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一種生物的任何變化(如數量的增減)都會影響到與它相關的其他生物。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生物的種類一般也較為穩定。
2、研究表明,大多數生物的滅絕都是喪失棲息地造成的。
3、設立自然保護區
為了保護自然資源,特別是為了保護珍稀生物資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環境,國家劃出了一定的保護區域,這樣的地區叫做自然保護區。
我國廣東省的鼎湖山、吉林省的長白山、四川省的臥龍、貴州省的梵凈山等29個自然保護區參加了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網。
4、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為保護生物做許多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潢川县| 安溪县| 铜鼓县| 寻甸| 博爱县| 厦门市| 泽库县| 贵港市| 苍南县| 邯郸县| 德清县| 扬中市| 马山县| 习水县| 富顺县| 蒙山县| 康保县| 青海省| 梁山县| 鄂尔多斯市| 会同县| 象山县| 平江县| 昌黎县| 上犹县| 汉川市| 弥渡县| 庄浪县| 静安区| 广宁县| 攀枝花市| 从江县| 香格里拉县| 新丰县| 永德县| 大英县| 巴南区| 平安县| 云南省| 会理县| 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