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戰爭是殘酷的,更何況世界性的戰爭!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7.28--1918.11.11一.戰爭爆發的背景(或“原因”)二.大戰的概況(時間、參戰雙方、戰場、重要戰役、結果等等)三.大戰的性質和影響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材料一、1913年英德美法的比較(1)左表反映了20世紀初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間怎樣的發展狀況?(2)材料二中德國外長“也要有陽光下的地盤”指的是什么?這種狀況將預示著怎樣的斗爭?(3)由此可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和實質是什么?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列強展開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根源: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實質: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材料二、得到更多的殖民地“讓別的國家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滿足藍色的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德國外交大臣皮洛夫一、促使戰爭爆發的因素請同學們根據教材內容,逐一歸納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其他各種因素。1)歐洲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相互敵對和競爭,頻頻引發國際危機。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競爭2)歐洲列強相信,戰爭是解決問題的最后辦法,軍國主義的論調在一些國家盛行。軍國主義3)這些國家的統治者煽動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向民眾灌輸所謂的“愛國”。極端民族主義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在談到一戰前的歐洲形勢時說:歐洲變成一只“火藥桶”,只等一粒火星將它引爆。火藥桶指什么?一粒火星又指什么?列強爭奪的焦點——巴爾干半島思考:巴爾干半島為什么會成為列強爭奪的焦點?①巴爾干半島位于歐、亞、非三洲交通要沖,民族眾多,自然資源豐富,戰略地位重要。②奧匈帝國、俄國等列強為了維持或擴張自己在這一地區的勢力,不斷干涉巴爾干半島的局勢。巴爾干半島成為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一戰爆發的直接原因----薩拉熱窩事件觀看視頻結合教材閱讀卡,敘述薩拉熱窩事件的概況1908年,奧匈帝國吞并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地,并企圖進一步吞并塞爾維亞。1914年,奧匈帝國舉行軍事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這一挑釁激怒了塞爾維亞的愛國者,他們秘密籌劃暗殺事件。6月28日,發生了薩拉熱窩刺殺事件,成為引燃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直接原因)。一戰爆發的直接原因-----薩拉熱窩事件一個月后,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德國、俄國、法國和英國相繼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戰爭在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集團之間展開。意大利從自身利益出發,后來加人協約國一方。思考:沒有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就不會爆發。這種說法正確嗎?這種說法錯誤。沒有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同樣不可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之間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在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下,任何一樁偶發事件都有可能引發世界范圍內的戰爭。薩拉熱窩事件只是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第一次世界大戰原因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其它因素:歐洲 兩大軍事集團的矛盾尖銳、軍國主義盛行、極端民族主義的煽動直接原因\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同盟國集團:德、奧匈、、保、奧斯曼土耳其意1、大戰爆發:2、交戰雙方:協約國集團:英、法、俄、 塞、比、日、美、中等國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標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意二、大戰概況意大利見風使舵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西線:比利時、法國北部和德法邊境英法 德東線:波羅的海南岸至羅馬尼亞俄 德、奧匈南線:巴爾干塞爾維亞 奧匈3、主要戰場:西線:英法 VS 德東線: 俄 VS 德、奧匈南線:塞爾維亞 VS 奧匈3、主要戰場:大戰以歐洲為主戰場,形成了西線、東線和南線三條戰線。同盟國方面——德國、奧匈帝國、還有保加利亞,和土耳其(時稱奧斯曼帝國)協約國方面——27個國家和地區戰爭很快超出了歐洲的范圍,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族卷入戰火,發展成為一場世界大戰。戰爭擴大英國工廠內炮彈的海洋日德蘭大海戰索姆河戰役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西線最慘烈新武器:飛機、坦克、毒氣等索姆河戰役1916:英法——德馬恩河戰役1914:英法——德法德展開的一場會戰雙方傷亡70萬。被稱為“絞肉機”4、主要戰役: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1914年9月,英法同德國會戰,西線相持----1916年2月,德法雙方共傷亡近百萬,這一戰役因此被稱為”絞肉機”英國工廠內炮彈的海洋1915年5月7日,德國潛艇用魚雷擊沉英國郵輪盧西塔尼亞號。百余名美國乘客和社會名流喪生,為1917年4月美國參戰的借口。①美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大大增強了協約國的力量。美國參戰美國為何參戰?美國參戰對戰局有何影響?搶奪戰利品 1914年美國人口9800萬,國民收入是英國的13倍多。包括俄國在內的所有歐洲國家國民收入總和與美國旗鼓相當。美國海軍世界第三,僅次于英、德兩國。戰局變化(1917)英國工廠內炮彈的海洋②俄國爆發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1918年3月3日,列寧與德國簽署《布列斯特條約》,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俄國退出《布列斯特條約》英國工廠內炮彈的海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20萬中國勞工遠渡重洋來到歐洲前線,為戰爭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③中國參戰——1917年,中國也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中國參戰法國一戰華工墓地 華工是世界一流的勞動者,可以成為出色的士兵,在現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隊形。 ——法國福煦元帥英國工廠內炮彈的海洋1918年10月奧匈帝國土崩瓦解。1918年11月德國投降。(福煦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的協約國聯軍總司令。11月11日法國時間凌晨5時,福煦代表協約國與德國代表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雷道車站的福煦車廂里簽訂了停戰協定)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宣告結束。福煦車廂1918年11月,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2018年11月11日,法國巴黎, 凱旋門舉行紀念活動,紀念一戰停戰百年。5、戰爭的結果:戰爭歷時 4年零3個多月參戰國家 31個(協約國27個,同盟國4個)戰爭范圍 14個國家的400萬平方千米以上土地卷入人口 超過15億主要戰線 歐洲(西線、東線、南線)武器裝備 飛機、大炮、坦克、潛艇經濟損失 3000多億美金傷亡人數 3000多萬據此歸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特點歷時較長范圍廣規模大損失嚴重武器新十分殘酷6、一戰特點:戰爭歷時 4年零3個多月參戰國家 30多個國家戰場范圍 歐洲、非洲、亞洲、太平洋地區卷入人口 超過15億參戰人員 7000多萬德國的目的是實現世界霸權 奪取英、法的殖民地。奧匈帝國的目的是奴役巴爾干 英國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的地位 法國的目的是 打垮德國,樹立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俄國的目的是摧毀德、奧在土耳其和巴爾干的勢力確立自己在這一地區的統治 日本的參戰,是為了 進一步侵略中國。意大利則要 在地中海建立霸權。——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現代編》人類歷史上一次規模空前的戰爭,是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1914年至1918年的戰爭,從雙方來說,都是強盜的帝國主義戰爭。——列寧(塞爾維亞:為保衛主權和獨立而戰,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性質)三、一戰性質:三、一戰影響:1、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戰爭歷時 4年零3個多月參戰國家 31個(協約國27個,同盟國4個)戰爭范圍 14個國家的400萬平方千米以上土地卷入人口 超過15億----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嚴重啟示:我們要遠離戰爭,珍愛和平!交戰國在戰爭中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裝備,如坦克、潛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據統計,參戰各國的死傷人數高達3000多萬。潛艇毒氣飛機飛艇坦克一戰中問世的新式武器有:坦克、飛機、毒氣彈等2、客觀上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些思考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人類應該如何正確運用科學技術呢?要將科學技術真正用于提高生產效率、改善人類生活,才能促進人們對世界、對未來的探索,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阻止利用科技制造戰爭和殺人武器。3、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美國獲得百年難逢的發財良機……到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約100億美元……世界黃金儲備的40%在美國手中。日本利用“大戰的天賜良機”趁火打劫,掠奪殖民地,擴張海外市場……英國……沿著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法國在戰爭中被德軍占領了經濟發達的10個省,工農業生產損失嚴重。沙皇俄國永遠從帝國主義列強的名單中勾銷了。德國戰敗,受到的削弱比英法更甚,并且陷入經濟困境。----《世界經濟史》美國的億萬富翁們,發財最多。他們把所有的國家,甚至最富有的國家,都變成了向自己進貢的國家。他們掠奪了數千億美元,每一塊美元都有血跡,都有一千萬死者和二千萬傷者,所灑下的鮮血。——列寧《給美國工人的信》一戰中最大的獲利者是誰?4、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中國的五四運動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土耳其凱末爾革命在戰爭期間,帝國主義宗主國都在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從而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得以壯大起來。民族覺醒英國工廠內炮彈的海洋 1914年6月28日1914年7月28日1916年2月1917年1918年11月11日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凡爾登戰役開始美、中、巴等國對德宣戰德國投降,一戰結束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狂熱積極支持反對戰爭閱讀課本P5-P7,找出相應事件和不同階段人們對戰爭的態度導火線轉折點開始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起止時間:導 火 線:交戰雙方:主要戰役:特 點:性 質:影 響:啟 示:1914.7——1918.11同盟國 VS 協約國薩拉熱窩事件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 轉折點】規模大、時間長、范圍廣、十分殘酷根本原因:帝國主義之間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其他原因: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競爭、極端民族主義、軍國主義直接原因(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戰爭是災難,我們要珍愛和平,反對戰爭。結 果:同盟國戰敗給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造成空前的災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