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導入新課第四單元 和諧與夢想第八課 中國人 中國夢8.2 共圓中國夢自主學習、感知目標123怎樣實現中國夢 (重點)中國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是什么?(原因)4自信中國人的具體表現是什么?怎樣做自信的中國人?(難點)(自信的表現+自信的要求)學習新課1.圓夢的歷史機遇中國的騰飛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了最好的歷史機遇,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你心目中的未來中國是什么樣的?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圓夢途徑”探究與分享活動活動內容:圍繞“實現中國夢國家必須怎么做,為什么?”這一問題與小組同學交流匯報。活動形式:小組交流,代表匯報。活動時間:3分鐘。2.如何共圓中國夢 一、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1)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創 新協 調綠 色開 放共 享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基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根本)(條件)(靈魂)(保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動力源泉)全面依法治國(法治保障)全面從嚴治黨(政治保障)“五位一體”“四個全面”五大發展理念(2)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中國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3)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人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抗洪精神紅船精神(4)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力量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中國力量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夢想的實現者。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2.如何共圓中國夢 (1)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貫徹創新……從嚴治黨。P112(2)必須走中國道路,中國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3)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時代精神。(4)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力量……團結的力量。實現中國夢2.如何共圓中國夢 觀看視頻,了解中國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二、中國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2)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讓中國人更加自信。(1)四個自信自信的中國人 勤勞的追夢人2.如何共圓中國夢 【名師推薦】人教版九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8.2共圓中國夢 課件-標準課件【名師推薦】人教版九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8.2共圓中國夢 課件-標準課件(1)自信的中國人對國家有認同。一個自信的中國人,具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感、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的責任感、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能夠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和國家尊嚴,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小組合作,探討:自信的中國人表現有哪些?2.如何共圓中國夢 (2)自信的中國人對文化有底氣。能夠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3)自信的中國人對發展有信心。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人間正道,堅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能夠引領中國發展,創造中國奇跡。二、自信的中國人航班延誤大鬧機場國外旅游隨地吐痰出國瘋狂購物1.他們是自信的中國人嗎?你如何看待他們的行為?2.我們怎樣做一名自信的中國人?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合作探究知識歸納自信的中國人個人心態:(4)不妄自尊大,也不故步自封,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開放包容的心態。(5)既是夢想家又是實干家,既胸懷理想又求真務實,既滿懷激情又鍥而不舍。(6)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馬 云董明珠2.如何共圓中國夢 如何做自信的中國人?1. 自信的中國人,對國家有認同,對文化有底氣,對發展有信心;2.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我們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開放包容的心態。(心態上)3.自信的中國人既是夢想家又是實干家,既要胸懷理想又要求真務實,既要滿懷激情又要鍥而不舍。實干才能夢想成真,辛勤勞動才能開創美好生活。(行動上)4.我們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堅定“四個自信”5.彰顯新時代中國人的自信品格,與時代同進步,與祖國共成長。2.如何共圓中國夢 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你打算如何成為一名自信的中國人?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名師推薦】人教版九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8.2共圓中國夢 課件-標準課件【名師推薦】人教版九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8.2共圓中國夢 課件-標準課件課堂小結謝 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8.2共圓中國夢 課件.pptx 一分鐘,開放的中國會發生什么.mp4 你我中國夢,踐行每一天 (2).mp4 四個自信.mp4 致敬時代楷模.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