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歷社九上第一單元 20世紀初的世界與中國 單元檢測卷B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歷社九上第一單元 20世紀初的世界與中國 單元檢測卷B

資源簡介

歷社九上第一單元 20世紀初的世界與中國 單元檢測卷B
一、單選題
1.一戰前歐洲形成的兩大軍事集團,組合正確的是(  )
A.三國同盟: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
B.三國協約:德國法國俄國
C.三國同盟:英國日本俄國
D.三國協約:德國法國美國
2.巴爾干半島某城有一石碑,上面刻有文字“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諾·普林西普在這里用他的子彈,表達了我們人民對暴虐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向往。”碑文記載的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這個事件是(  )
A.來克星頓的槍聲 B.薩拉熱窩事件
C.查理一世命喪斷頭臺 D.波士頓傾茶事件
3.20世紀初,大國結盟讓整個歐洲籠罩著戰爭的陰霾。按當時的形勢推測.如果德國去進攻俄國,那么下列哪個國家有義務全力去幫助俄國(  )
A.英國 B.意大利 C.美國 D.中國
4.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逐漸形成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其中三國協約的核心是(  )
A.英國 B.德國 C.法國 D.意大利
5.運用數據進行分析是歷史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下表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  )
第一次世界大戰情況統計
持續時間 參加國 死傷人數 經濟損失
4年多 30多個國家 3000多萬人 3400億美元
A.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 B.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
C.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D.十月革命爆發的直接原因
6.(2020九上·余杭期中)“戰場上隨處可見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號掙扎的傷兵和堆積如山的尸體。”這場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人們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的戰役是(  )
A.索姆河戰役 B.馬恩河戰役 C.凡爾登戰役 D.日德蘭戰役
7.(2020九上·蕭山期中)法國將軍回憶一戰時的一場戰役時說“德國試圖造成一個任何部隊都無法堅守的死亡區,鋼鐵碎片、散彈片和毒氣向我們所在的樹林、塹壕和掩蔽部鋪天蓋地襲來,簡直在消滅一切……”這場戰役(  )
A.宣告德軍閃電戰術的破產 B.是一戰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
C.是一戰東線戰場的戰役 D.揭開了協約國反攻的序幕
8.在學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后,有位同學奇思妙想畫了一幅漫畫,漫畫中日本人洋洋得意而德國人卻垂頭喪氣。與此漫畫反映內容相關的會議是(  )
A.華盛頓會議 B.慕尼黑會議 C.雅爾塔會議 D.巴黎和會
9.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列強為安排戰后世界,在談判桌上展開r較量。關于下表的說法表述,正確的有(  )
領土 由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
軍事 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得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
政治 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的獨立
賠款 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
殖民地 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①是在巴黎和會上簽訂的②是《九國公約》的內容③只能暫時緩和矛盾④是對德國的和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在《凡爾賽和約》即將簽署之時,當時的德國總理謝爾曼說過這樣的話:“誰簽署這個條約,誰的手就會爛掉!”該言論反映了(  )
①戰敗國對《凡爾賽和約》的不滿
②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宰割
③德國已經彌漫復仇主義情緒
④德國欣然接受《凡爾賽和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在《革命軍》中宣傳“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的是(  )
A.孫中山 B.張謇 C.鄒容 D.黃興
12.某處名勝古跡有這么一副對聯:“廢兩千年帝制,首義歸功先行者;積四十載經驗,遺言啟迪后來人。”該對聯洋價的歷史人物是(  )
A.康有為 B.孫中山 C.陳獨秀 D.蔣介石
13.歷史漫畫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詮釋歷史,讓人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引發對歷史的思考。與右圖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不相符的是(  )
A.宣告了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B.領導者是孫中山
C.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
14.一民國老人口述:武昌起義后,某日與數同學乘渡船往武昌,向守城士兵問詢:“革命后,汝等可好?”該士兵回答:“吾人食皇帝俸,只知效勞皇上,不知其他。”可見當時(  )
A.資本主義緩慢發展 B.清末“新政”實現預期目標
C.自然經濟仍占主導 D.革命思想尚未深入民眾
15.有學者指出:帝制的覆滅意味著對儒學三綱之首和傳統等級制的徹底否定,意味著蕓蕓眾生那些整天忙于磕頭的腦袋和應酬跪拜的雙腳同時得到解放,讓它們有更多的時間用于思考和走路。該學者認為辛亥革命(  )
A.改變了社會性質 B.根除了社會陋習
C.廢除封建制度 D.推動了思想解放
16.(2021·溫嶺模擬)2021 年是辛亥革命 110 周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廣義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毛澤東稱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那個時期是一個比較好的東西……它帶有革命性、民主性。”毛澤東這樣評價是因為該條約的頒布(  )
A.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
B.標志著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
C.標志著辛亥革命取得完全勝利
D.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統治
17.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的護國運動的真正結果是(  )
A.推翻了袁世凱的獨裁統治 B.維護了民主共和
C.消滅了封建帝制 D.推翻了封建統治
18.下面關于中國在北洋軍閥統治之下的社會面貌表述不正確的是(  )
A.軍閥割據混戰不斷 B.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
C.各派系輪流控制政府 D.人民生活相對穩定
19.(2020九上·余杭月考)1912 年,美國學者百森評論中國某-歷史事件時說:“中國目前的局勢正以一種系統、科學的方式向前發展,出現了帶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評論的這一歷史事件(  )
A. 實現了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 B.是共和制度在中國的實踐
C.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D.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20.(2020九上·義烏月考)通常一個國家一個政權。但在民主革命時期,確有過政權并立的短暫局面。下列政權曾并立的是(  )
①清政府和湖北軍政府 ②清政府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③湖北軍政府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1.“粉絲”是現在年輕人中的時尚語言,它來源于英語的fans,有追隨者、崇拜者的意思。中國近代文化生活追隨西方文明,出現的新變化表現在(  )
①看戲 ②照相術的傳入 ③電影的傳入 ④電腦的使用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中國大眾傳媒的先驅,被譽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的是(  )
A. B.
C. D.
23.(2020九上·長興期末)歌謠是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現實的反映。下列歌謠反映了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的是(  )
①旗袍西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
②辮子搭肩三尺長, 之乎者也說荒唐
③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2020九上·吳興期中)近代社會的政治革新與風俗變遷是緊密相連的。辛亥革命后,哪種社會風尚慢慢消失不見了(  )
A.結婚證書當堂讀,請個前輩來證婚
B.大腳姑娘長統襪,走出家庭謀自強
C.斜拖辮線三尺短,作揖跪拜大人前
D.先生女士西式裝,讀報聽戲看電影
25.(2020九上·嘉善月考)近代社會政治革新與風俗的變遷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的是(  )
A.披件西洋衣,穿雙西式履
B.陰陽合歷,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
C.宣讀婚誓,互抉約指,攜手同歸
D.小腳一雙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
二、材料分析題
26.(2020九上·諸暨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九年級小亮同學在歷史課后對所學內容進行了梳理,繪制了如下的示意圖:
材料二:下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數據
參戰國家 卷入人口 傷亡人數 經濟損失
30多個 15億人口 3000余萬 3400多億美元
材料三:戰后,德法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英國一直在國際事務中尋機打壓法國;意大利身為戰勝國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好處,但因戰爭損失慘重,為強權的獨裁統治奠定了基礎;志在遠東、急于擴張的日本與在這一地區有重大利益的美國矛盾加劇等。這種種現狀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播下“火種”。
——選自《圖說歐洲史》
材料四:191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殖民地面積和工業產值世界排名情況
項目 英國 德國 法國 美國
1913年工業產值世界排名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積世界排名 1 4 2 5
(1)將材料一中示意圖的①②③補充完整。
(2)根據材料二、三,概括此次世界性戰爭產生的重大影響有哪些?
(3)結合材料,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原因和性質。
27.(2018九上·上城期末)請運用所掌握的歷史學科基本技能.完成下列各題。
【文獻史料】
1914年,當戰爭爆發時,一位德國官員絕望地評論道:“這一切都來自這種該死的聯盟體系,它們是現代戰爭的禍根。”
——摘自《全球通史》
【圖像史料】
(1)材料中的“戰爭”指的是哪場戰爭?材料中“聯盟體系”的具體名稱分別是什么?
(2)圖一、圖二中的國際會議有何共同之處?
(3)圖一、圖二中的國際會議對中國的歷史進程分別產生了什么影響?
28.英雄城市、英雄人物開啟了中華民族復興之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英雄城市】
材料一:
漢陽鐵廠 起義路線圖
【英雄人物】
材料二:1917年的張勛復辟當天,北京十幾家報紙一律“停刊抗議”,其他各大城市報紙也都“口誅筆伐,痛斥叛國”,社會各界“上自官長,下至輿夫,無不痛心疾首”,反對復辟的電報“高可盈尺”……復辟丑劇僅12天就破產了。——安靜波《再論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2020年武漢因新冠病毒疫情主戰場牽動著所有人的心。作為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漢必將贏得這場攻堅戰的勝利!結合材料一圖片,說一說對“武漢是一座英雄城市”的理解。
(2)為了實現民族復興,圖片中的人物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在1912年之前做了哪些努力?
(3)分析材料二,概述圖片中人物領導的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2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辛亥革命……為2 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它是一條分界線。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三:武昌起義后的兩個月,孫中山才從美國歸來。記者問他帶回多少錢支持革命時,孫中山回答:“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精神耳!”12月底,各省代表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的選舉,孫中山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材料一的圖片分別反映了怎樣的歷史事實?二者之間有何聯系?圖2、圖3的史實體現了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中哪一思想的實現?
(2)試從政治和思想兩方面說明辛亥革命成為“分界線”的理由。
(3)為什么既沒有親自參與武昌起義,又沒錢支持革命的孫中山卻依然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30.(2018九上·嘉興月考)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12年元旦的《申報》以顯著地位刊登慶祝標語和祝詞。標語字把民國的“國” 改寫為“囻”。
——宋軍《申報的興衰》
材料二:它使傳統中國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
——費正清
1915年,袁世凱公開復辟帝制,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袁世凱身敗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一》
材料三:民國建立后,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倒臺。引發了以傳統政治為基礎的舊有倫理與價值體系的松動.……傳統價值觀念開始失去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
——張豈之《中國歷史 晚清民國卷》
(1)根據材料一指出《申報》慶祝的1912年元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什么?這一事件反映了當時中國政治怎樣的發展趨勢?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些重要成果?
(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列舉辛亥革命后“傳統價值觀念開始失去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列舉兩例)
(4)綜合以上材料,用一句話概括辛亥革命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尖銳,分別形成了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由英國、法國和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
A項三國同盟: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合正確,符合題意;
BCD三項組合都不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同盟、三國協約的相關史實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識記三國同盟、三國協約的相關史實。
2.【答案】B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和所學可知,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這就是薩拉熱窩事件。這一突發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A項來克星頓的槍聲是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標志,不符合題意;
B項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符合題意;
C項查理一世命喪斷頭臺發生在1649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不符合題意;
D項波士頓傾茶事件是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線,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薩拉熱窩事件,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3.【答案】A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尖銳,分別形成了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由英國、法國和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
A項英國有義務全力去幫助俄國,符合題意;
BCD三項都不是俄國的盟國,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掌握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成員國。
4.【答案】A
【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尖銳,分別形成了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由英國、法國和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德國是三國同盟的核心,英國是三國協約的核心。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瘋狂擴軍備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嚴重威脅了世界和平。
A項英國是三國協約的核心,符合題意;
BD兩項不是三國協約的成員國,都是三國同盟的成員國,不符合題意;
C項法國是三國協約的成員國,但不是三國協約的核心國,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三國協約的核心國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三國協約的相關史實。
5.【答案】B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題干表格給出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時時間與參加國家數量、死傷人數和經濟損失,這些數據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空前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規模空前,戰場從最初的歐洲擴大到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先后有三十多個國家卷入戰爭,歷時四年多,給各國人民帶來巨大苦難,參戰各國共傷亡三千多萬人,經濟損失3400多億美元,是人類歷史上的空前災難。
ACD三項和題干表格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圖表信息。
6.【答案】C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1916年在西線爆發的凡爾登戰役,雙方傷亡70多萬人,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德軍進攻被遏止,法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AB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凡爾登戰役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人們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凡爾登戰役。掌握凡爾登戰役的相關史實。
7.【答案】B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由材料“德國試圖造成一個任何部隊都無法堅守的死亡區,鋼鐵碎片、散彈片和毒氣向我們所在的樹林、塹壕和掩蔽部鋪天蓋地襲來,簡直在消滅一切”可知,這是對凡爾登戰役的措施。凡爾登戰役是一戰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
A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是一戰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關鍵是對材料的解讀。注意對材料的分析,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
8.【答案】D
【知識點】凡爾賽體系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勝國懷著分贓和稱霸世界的企圖參加了巴黎和會。巴黎和會上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其中規定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交由戰勝國進行“委任統治”以及會議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交給日本,這是漫畫中日本人洋洋得意而德國人卻垂頭喪氣的原因。
ABC三項與題干漫畫反映內容無關,不符合題意;
D項巴黎和會與題干漫畫反映內容相關,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凡爾賽和約》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凡爾賽和約》的認識。
9.【答案】B
【知識點】凡爾賽體系
【解析】【分析】題干表格反映的是1919年在巴黎和會上協約國同戰敗德國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它只能暫時緩和矛盾,由于對德國處分國語嚴厲,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①③④表述正確。1921-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簽署了《九國公約》等一系列條約,②是《九國公約》的內容錯誤。
B項①③④表述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凡爾賽和約》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凡爾賽和約》的相關知識。
10.【答案】A
【知識點】凡爾賽體系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6月,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領土、軍事、政治、賠款、殖民地等問題做出的一系列規定。材料“誰簽署這個條約,誰的手就會爛掉!”可以看出德國以及戰敗國對《凡爾賽和約》的不滿。④理解錯誤,排除含④的選項。
A項①②③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凡爾賽體系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理解并識記《凡爾賽條約》的史實。
11.【答案】C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鄒容是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杰出人物,在代表作《革命軍》中宣傳“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鄒容在《革命軍》中宣傳“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鄒容及代表作《革命軍》的識記能力。準確識記鄒容的代表作《革命軍》。
12.【答案】B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廢兩千年帝制,首義歸功先行者;積四十載經驗,遺言啟迪后來人。”結合所已學知識可知,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A項康有為是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變法圖強,不符合題意;
B項孫中山是題干對聯評價的歷史人物,符合題意;
C項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張民主與科學,不符合題意;
D項蔣介石建立的是南京國民政府,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孫中山的評價,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13.【答案】C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據題干漫畫可知,此事件與孫中山有關,結合所學知識,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我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宣告了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沒有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ABD三項與題干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都相符,不符合題意;
C項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題干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不相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解讀漫畫信息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
14.【答案】D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汝等可好、吾人食皇帝俸,但知效勞皇上,不知其他”等可知,當時的民眾仍然滿口之乎者也、皇權思想濃厚,這些均足以證明革命思想的確尚未深入民眾。
ABC三項均和材料的主旨無關,不符合題意;
D項革命思想尚未深入民眾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具備解讀題干信息的能力。
15.【答案】D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依據“帝制的覆滅意味著對儒學三綱之首和傳統等級制的徹底否定,意味著蕓蕓眾生那些整天忙于磕頭的腦袋和應酬跪拜的雙腳同時得到解放,讓它們有更多的時間用于思考和走路。”可知,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可知,該學者認為辛亥革命推動了思想解放。
A項改變了社會性質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性質沒有改變;
B項根除了社會陋習,“根除”說法絕對,不符合題意,;
C項廢除封建制度錯誤,辛亥革命廢除了封建君主專治制度,而不是廢除封建制度,不符合題意;
D項推動了思想解放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影響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6.【答案】A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1912 年3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的性質。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并負其責任,司法獨立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A項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是題干毛澤東評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原因,符合題意;
BCD三項都不是題干毛澤東評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原因,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相關史實。
17.【答案】A
【知識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
【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護國運動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他們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這就決定了他們不能從根本上維護民主共和,也不能徹底推翻中國的封建統治,無法消除復辟帝制的社會基礎。
A項推翻了袁世凱的獨裁統治是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的護國運動的真正結果,符合題意;
BCD三項都不是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的護國運動的真正結果,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護國運動相關知識及學生分析能力。理解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
18.【答案】D
【知識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
【解析】【分析】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以馮國璋和曹錕為首的直系軍閥,控制著江蘇、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掌握著北京政府,并控制著安徽、浙江、山東、福建等省;奉系軍閥張作霖盤踞在東北。北洋軍閥的割據紛爭是帝國主義對華分而治之的產物。這些軍閥為了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大小軍閥連年混戰,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C不是出現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ABC三項表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
D項人民生活相對穩定表述不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洋軍閥的割據紛爭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的相關史實。
19.【答案】B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由題干“1912年”結合所學,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后,各省代表齊集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成立。可知,“中國目前的局勢正以一種系統、科學的方式向前發展,出現了一種帶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評價的是中華民國成立。
A項實現了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和題干主旨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是共和制度在中國的實踐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C項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不符合題意;
D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錯誤,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成立,要求具備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分析能力。
20.【答案】A
【知識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
【解析】【分析】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清;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下詔退位,清朝統治結束。1911年10月11日,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取得勝利以后,成立湖北軍政府;1912年4月,隨著南京臨時政府的北遷而撤銷。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3月11日公布實施《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南京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解散。1912年——1928年為北洋政府時期,是中華民國前期以袁世凱為首的晚清北洋軍閥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導地位的中國中央政府。
A項①②在民主革命時期并立,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民主革命時期并立的政權。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1.【答案】A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照相術于19世紀30年代末在西方國家誕生,40年代以后傳人中國。1896年,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放映電影。因此中國近代文化生活的新變化表現在照相術的傳入和電影的傳入,故②③是中國近代文化生活追隨西方文明,出現的新變化表現。①看戲這種文化生活古已有之,并不是近代文化生活的新表現,④中國近代還沒有電腦,排除①④。
A項②③是中國近代文化生活追隨西方文明,出現的新變化表現,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2.【答案】D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1872年4月30日英國商人美查創辦的《申報》,是以贏利為主要目的中國第一份商業報紙。因創辦地在上海,上海別稱“申”,故報紙名為《申報》。《申報》刊載新聞、評論等內容,還有廣告,報紙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主要傳媒工具,是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報紙,被人稱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這利于研究中國近現代史。
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申報》是中國大眾傳媒的先驅,被譽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 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申報》。要求準確識記《申報》是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報紙,被人稱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
23.【答案】C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①旗袍西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③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④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義深。指的是辛亥革命后,人們在服飾、女子纏足、民間稱謂的變化,符合題意。②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指是辛亥革命前男人留長辮,說文言的情況,不符合題意。
C項①③④反映了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24.【答案】C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法令,革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法令包括剪發辮,禁纏足,廢除了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提倡穿西裝和中山裝等。作揖跪拜大人前是民國前的社會風尚。
ABD三項都是辛亥革命后的新風尚,不符合題意;
C項斜拖辮線三尺短,作揖跪拜大人前慢慢消失不見了,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的相關史實。
25.【答案】D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法令,革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法令包括剪發辮,禁纏足,廢除了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提倡穿西裝和中山裝等。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的是小腳一雙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
ABC三項都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不符合題意;
D項小腳一雙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的相關史實。
26.【答案】(1)①同盟國;②協約國;③俄國。
(2)影響:①戰爭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②戰爭加劇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3)主要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1)根據已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形成了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德意奧組成的三國同盟和英法俄組成的三國協約。在列寧的領導下,俄國在1917年進行了十月革命,并取得了勝利,俄國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2)材料二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劇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想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為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帝國主義戰爭。
故答案為:(1)①同盟國;②協約國;③俄國。
(2)影響:①戰爭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②戰爭加劇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3)主要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史實是解題的關鍵。
27.【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協約國。
(2)都是世界大戰后的國際會議;都有大國主宰世界的色彩;都重新確立了戰后亞歐政治版圖;都有關于處理德國問題的內容;都有損害主權的做法。
(3)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引發中國五四運動,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階段。雅爾塔會議犧牲了中國的利益,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
【知識點】凡爾賽體系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中的“1914年,當戰爭爆發時……”根據所學可知,1914年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尖銳,分別形成了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由英國、法國和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該死的聯盟體系”中展開較量的是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或同盟國和協約國)。
(2)圖一反映的是巴黎和會,圖二反映的是雅爾塔會議。1919年在法國巴黎召開了巴黎和會,參加會議的有27個國家,會議由英、法、美操縱,決定建立國際聯盟,最后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進行了懲罰和限制,拒絕了中國代表團的正當要求,把原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會后形成了凡爾賽體系;1945年,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召開會議,會議確定了對德國軍事占領,徹底打敗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蘇聯提出了包括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蘇聯租用中國旅順港為軍事基地等條件,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等,形成了雅爾塔體系。
(3)1919年初,巴黎和會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侵占的一切特權轉交給日本.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中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945年召開的雅爾塔決議規定:在歐洲戰爭結束三個月內,蘇聯有條件地對日作戰,這個條件有損中國的主權和利益。
故答案為:(1)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協約國。
(2)都是世界大戰后的國際會議;都有大國主宰世界的色彩;都重新確立了戰后亞歐政治版圖;都有關于處理德國問題的內容;都有損害主權的做法。
(3)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引發中國五四運動,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階段。雅爾塔會議犧牲了中國的利益,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巴黎和會、雅爾塔會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識記和靈活運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巴黎和會、雅爾塔會議的史實。
28.【答案】(1)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期間,武漢敢為人先,(張之洞)興辦民用工業或實業,武漢成為洋務運動的重要基地,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成為辛亥革命開始的標志,最終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武漢成為革命中心。
(2)1894年,成立興中會;1905年,建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1906年發動萍瀏醴起義、1907年發動浙皖起義、1907年發動廣西起義、1911年發動“黃花崗起義”。(起義列舉一例即可)
(3)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1)洋務運動時期,張之洞在湖北興辦了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使得武漢成為洋務運動的重要基地,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因此武漢有首義之城的美譽;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清朝統治土崩瓦解,武漢成為革命中心。
(2)圖片中的人物是孫中山,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4年,孫中山創建體興中會。1905年,孫中山組建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了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后來孫中山在《民報》上將這個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孫中山發動多次武裝起義,如黃花崗起義,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結束,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后,他又發動了反對北洋軍閥的二次革命。袁世凱復辟時,孫中山號召全國保衛民主共和,發動了護國運動。在段祺瑞執政時期,他又發動了保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護法運動。
(3)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 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故答案為:(1)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期間,武漢敢為人先,(張之洞)興辦民用工業或實業,武漢成為洋務運動的重要基地,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成為辛亥革命開始的標志,最終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武漢成為革命中心。
(2)1894年,成立興中會;1905年,建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1906年發動萍瀏醴起義、1907年發動浙皖起義、1907年發動廣西起義、1911年發動“黃花崗起義”。(起義列舉一例即可)
(3)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結合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
29.【答案】(1)圖1:1911年10月的武昌起義。圖2、圖3:1912年1月1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政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聯系:正是因為以武昌起義為標志的辛亥革命的勝利,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才得以建立。 民權主義。
(2)①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 ②思想上: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復興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
(3)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革命運動中有崇高的威望。他于1894年創辦興中會,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后任總理,把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三民主義”,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并組織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及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圖片信息。依據材料一圖1:“起義軍占領楚望臺軍械庫”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位于中和門附近的楚望臺軍械所,吳兆麟被推舉為臨時總指揮。繳獲步槍數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此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為號,發動了起義,并向楚望臺齊集。依據圖2:“孫中山與臨時參議院議員合影 ”可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成立后不久由孫中山在南京成立之臨時管治機構,也是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第一個中央政府機構,又稱南京臨時政府。1911年辛亥革命后,孫中山被推選為臨時大總統。依據圖3:“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營詞”可知,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由上海到南京宣誓就職,擔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民權主義實現。
(2)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意義,要求運用所學分析材料信息。根據材料二“辛亥革命……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它是一條分界線。”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3)本題考查孫中山的功績,要求具備準確識記基礎知識的能力。孫中山是20世紀中國走在時代前列的第一個偉人,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他畢生致力于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的探索。他創立了中國最早的革命團體興中會,又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組織組建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在《民報》上,他提出的“三民主義"成為了辛亥革命的綱領。此后,他領導了多次反對清政府封建統治的武裝起義。武昌起義爆發后,他回國領導了辛亥革命。
故答案為:(1)圖1:1911年10月的武昌起義。圖2、圖3:1912年1月1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政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聯系:正是因為以武昌起義為標志的辛亥革命的勝利,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才得以建立。民權主義。
(2)①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 ②思想上: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復興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
(3)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革命運動中有崇高的威望。他于1894年創辦興中會,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后任總理,把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三民主義”,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并組織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圖片、材料信息。
30.【答案】(1)中華民國成立(或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從專制走向民主的發展趨勢。
(2)推翻帝制(結束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3)如稱呼變化,婦女爭取婚姻自由,發型變化等。
(4)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知識點】辛亥革命;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相關知識。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成功發動武昌起義,并在隨后的兩個多月帶動中國各地的革命響應。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業已獨立的17個省,派出代表,推選剛剛返國的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正式成立。2月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下,宣統帝溥儀的母親隆裕太后發布退位詔書,“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為一大中華民國”;至此,中華民國正式取代與繼承大清帝國。這一事件反映了當時中國的政治發展趨勢:從專制走向民主的發展趨勢。
(2)本題考查分析辛亥革命的思想影響。“道及君主,恒必以惡語冠之隨之”“袁世凱公開復辟帝制,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說明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3)本題考查分析近代化過程中新知識分子的作用。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舊稱"德先生"與"賽先生"),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先進知識分子領導了五四運動。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
(3)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后社會習俗的變化。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廢除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
(4)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化進程中學習西方先進制度的一次嘗試,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民國建立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移風易俗,這推動了中國民主進程和社會近代化。
故答案為:(1)中華民國成立(或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從專制走向民主的發展趨勢。
(2)推翻帝制(結束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3)如稱呼變化,婦女爭取婚姻自由,發型變化等。
(4)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
1 / 1歷社九上第一單元 20世紀初的世界與中國 單元檢測卷B
一、單選題
1.一戰前歐洲形成的兩大軍事集團,組合正確的是(  )
A.三國同盟: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
B.三國協約:德國法國俄國
C.三國同盟:英國日本俄國
D.三國協約:德國法國美國
【答案】A
【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尖銳,分別形成了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由英國、法國和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
A項三國同盟: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合正確,符合題意;
BCD三項組合都不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同盟、三國協約的相關史實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識記三國同盟、三國協約的相關史實。
2.巴爾干半島某城有一石碑,上面刻有文字“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諾·普林西普在這里用他的子彈,表達了我們人民對暴虐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向往。”碑文記載的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這個事件是(  )
A.來克星頓的槍聲 B.薩拉熱窩事件
C.查理一世命喪斷頭臺 D.波士頓傾茶事件
【答案】B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和所學可知,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這就是薩拉熱窩事件。這一突發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A項來克星頓的槍聲是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標志,不符合題意;
B項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符合題意;
C項查理一世命喪斷頭臺發生在1649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不符合題意;
D項波士頓傾茶事件是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線,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薩拉熱窩事件,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3.20世紀初,大國結盟讓整個歐洲籠罩著戰爭的陰霾。按當時的形勢推測.如果德國去進攻俄國,那么下列哪個國家有義務全力去幫助俄國(  )
A.英國 B.意大利 C.美國 D.中國
【答案】A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尖銳,分別形成了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由英國、法國和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
A項英國有義務全力去幫助俄國,符合題意;
BCD三項都不是俄國的盟國,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掌握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成員國。
4.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逐漸形成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其中三國協約的核心是(  )
A.英國 B.德國 C.法國 D.意大利
【答案】A
【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
【解析】【分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尖銳,分別形成了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由英國、法國和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德國是三國同盟的核心,英國是三國協約的核心。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瘋狂擴軍備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嚴重威脅了世界和平。
A項英國是三國協約的核心,符合題意;
BD兩項不是三國協約的成員國,都是三國同盟的成員國,不符合題意;
C項法國是三國協約的成員國,但不是三國協約的核心國,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三國協約的核心國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三國協約的相關史實。
5.運用數據進行分析是歷史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下表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  )
第一次世界大戰情況統計
持續時間 參加國 死傷人數 經濟損失
4年多 30多個國家 3000多萬人 3400億美元
A.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 B.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
C.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D.十月革命爆發的直接原因
【答案】B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題干表格給出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時時間與參加國家數量、死傷人數和經濟損失,這些數據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空前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規模空前,戰場從最初的歐洲擴大到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先后有三十多個國家卷入戰爭,歷時四年多,給各國人民帶來巨大苦難,參戰各國共傷亡三千多萬人,經濟損失3400多億美元,是人類歷史上的空前災難。
ACD三項和題干表格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圖表信息。
6.(2020九上·余杭期中)“戰場上隨處可見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號掙扎的傷兵和堆積如山的尸體。”這場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人們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的戰役是(  )
A.索姆河戰役 B.馬恩河戰役 C.凡爾登戰役 D.日德蘭戰役
【答案】C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1916年在西線爆發的凡爾登戰役,雙方傷亡70多萬人,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德軍進攻被遏止,法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AB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凡爾登戰役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人們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凡爾登戰役。掌握凡爾登戰役的相關史實。
7.(2020九上·蕭山期中)法國將軍回憶一戰時的一場戰役時說“德國試圖造成一個任何部隊都無法堅守的死亡區,鋼鐵碎片、散彈片和毒氣向我們所在的樹林、塹壕和掩蔽部鋪天蓋地襲來,簡直在消滅一切……”這場戰役(  )
A.宣告德軍閃電戰術的破產 B.是一戰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
C.是一戰東線戰場的戰役 D.揭開了協約國反攻的序幕
【答案】B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由材料“德國試圖造成一個任何部隊都無法堅守的死亡區,鋼鐵碎片、散彈片和毒氣向我們所在的樹林、塹壕和掩蔽部鋪天蓋地襲來,簡直在消滅一切”可知,這是對凡爾登戰役的措施。凡爾登戰役是一戰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
A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是一戰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關鍵是對材料的解讀。注意對材料的分析,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
8.在學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后,有位同學奇思妙想畫了一幅漫畫,漫畫中日本人洋洋得意而德國人卻垂頭喪氣。與此漫畫反映內容相關的會議是(  )
A.華盛頓會議 B.慕尼黑會議 C.雅爾塔會議 D.巴黎和會
【答案】D
【知識點】凡爾賽體系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勝國懷著分贓和稱霸世界的企圖參加了巴黎和會。巴黎和會上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其中規定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交由戰勝國進行“委任統治”以及會議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交給日本,這是漫畫中日本人洋洋得意而德國人卻垂頭喪氣的原因。
ABC三項與題干漫畫反映內容無關,不符合題意;
D項巴黎和會與題干漫畫反映內容相關,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凡爾賽和約》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凡爾賽和約》的認識。
9.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列強為安排戰后世界,在談判桌上展開r較量。關于下表的說法表述,正確的有(  )
領土 由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
軍事 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得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
政治 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的獨立
賠款 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
殖民地 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①是在巴黎和會上簽訂的②是《九國公約》的內容③只能暫時緩和矛盾④是對德國的和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凡爾賽體系
【解析】【分析】題干表格反映的是1919年在巴黎和會上協約國同戰敗德國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它只能暫時緩和矛盾,由于對德國處分國語嚴厲,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①③④表述正確。1921-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簽署了《九國公約》等一系列條約,②是《九國公約》的內容錯誤。
B項①③④表述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凡爾賽和約》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凡爾賽和約》的相關知識。
10.在《凡爾賽和約》即將簽署之時,當時的德國總理謝爾曼說過這樣的話:“誰簽署這個條約,誰的手就會爛掉!”該言論反映了(  )
①戰敗國對《凡爾賽和約》的不滿
②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宰割
③德國已經彌漫復仇主義情緒
④德國欣然接受《凡爾賽和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識點】凡爾賽體系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6月,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領土、軍事、政治、賠款、殖民地等問題做出的一系列規定。材料“誰簽署這個條約,誰的手就會爛掉!”可以看出德國以及戰敗國對《凡爾賽和約》的不滿。④理解錯誤,排除含④的選項。
A項①②③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凡爾賽體系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理解并識記《凡爾賽條約》的史實。
11.在《革命軍》中宣傳“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的是(  )
A.孫中山 B.張謇 C.鄒容 D.黃興
【答案】C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鄒容是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杰出人物,在代表作《革命軍》中宣傳“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鄒容在《革命軍》中宣傳“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鄒容及代表作《革命軍》的識記能力。準確識記鄒容的代表作《革命軍》。
12.某處名勝古跡有這么一副對聯:“廢兩千年帝制,首義歸功先行者;積四十載經驗,遺言啟迪后來人。”該對聯洋價的歷史人物是(  )
A.康有為 B.孫中山 C.陳獨秀 D.蔣介石
【答案】B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廢兩千年帝制,首義歸功先行者;積四十載經驗,遺言啟迪后來人。”結合所已學知識可知,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A項康有為是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變法圖強,不符合題意;
B項孫中山是題干對聯評價的歷史人物,符合題意;
C項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張民主與科學,不符合題意;
D項蔣介石建立的是南京國民政府,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孫中山的評價,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13.歷史漫畫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詮釋歷史,讓人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引發對歷史的思考。與右圖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不相符的是(  )
A.宣告了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B.領導者是孫中山
C.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
【答案】C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據題干漫畫可知,此事件與孫中山有關,結合所學知識,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我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宣告了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沒有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ABD三項與題干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都相符,不符合題意;
C項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題干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不相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解讀漫畫信息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
14.一民國老人口述:武昌起義后,某日與數同學乘渡船往武昌,向守城士兵問詢:“革命后,汝等可好?”該士兵回答:“吾人食皇帝俸,只知效勞皇上,不知其他。”可見當時(  )
A.資本主義緩慢發展 B.清末“新政”實現預期目標
C.自然經濟仍占主導 D.革命思想尚未深入民眾
【答案】D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汝等可好、吾人食皇帝俸,但知效勞皇上,不知其他”等可知,當時的民眾仍然滿口之乎者也、皇權思想濃厚,這些均足以證明革命思想的確尚未深入民眾。
ABC三項均和材料的主旨無關,不符合題意;
D項革命思想尚未深入民眾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具備解讀題干信息的能力。
15.有學者指出:帝制的覆滅意味著對儒學三綱之首和傳統等級制的徹底否定,意味著蕓蕓眾生那些整天忙于磕頭的腦袋和應酬跪拜的雙腳同時得到解放,讓它們有更多的時間用于思考和走路。該學者認為辛亥革命(  )
A.改變了社會性質 B.根除了社會陋習
C.廢除封建制度 D.推動了思想解放
【答案】D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依據“帝制的覆滅意味著對儒學三綱之首和傳統等級制的徹底否定,意味著蕓蕓眾生那些整天忙于磕頭的腦袋和應酬跪拜的雙腳同時得到解放,讓它們有更多的時間用于思考和走路。”可知,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可知,該學者認為辛亥革命推動了思想解放。
A項改變了社會性質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性質沒有改變;
B項根除了社會陋習,“根除”說法絕對,不符合題意,;
C項廢除封建制度錯誤,辛亥革命廢除了封建君主專治制度,而不是廢除封建制度,不符合題意;
D項推動了思想解放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影響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6.(2021·溫嶺模擬)2021 年是辛亥革命 110 周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廣義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毛澤東稱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那個時期是一個比較好的東西……它帶有革命性、民主性。”毛澤東這樣評價是因為該條約的頒布(  )
A.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
B.標志著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
C.標志著辛亥革命取得完全勝利
D.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統治
【答案】A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1912 年3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的性質。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并負其責任,司法獨立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A項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是題干毛澤東評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原因,符合題意;
BCD三項都不是題干毛澤東評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原因,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相關史實。
17.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的護國運動的真正結果是(  )
A.推翻了袁世凱的獨裁統治 B.維護了民主共和
C.消滅了封建帝制 D.推翻了封建統治
【答案】A
【知識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
【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護國運動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他們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這就決定了他們不能從根本上維護民主共和,也不能徹底推翻中國的封建統治,無法消除復辟帝制的社會基礎。
A項推翻了袁世凱的獨裁統治是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的護國運動的真正結果,符合題意;
BCD三項都不是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的護國運動的真正結果,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護國運動相關知識及學生分析能力。理解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
18.下面關于中國在北洋軍閥統治之下的社會面貌表述不正確的是(  )
A.軍閥割據混戰不斷 B.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
C.各派系輪流控制政府 D.人民生活相對穩定
【答案】D
【知識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
【解析】【分析】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以馮國璋和曹錕為首的直系軍閥,控制著江蘇、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掌握著北京政府,并控制著安徽、浙江、山東、福建等省;奉系軍閥張作霖盤踞在東北。北洋軍閥的割據紛爭是帝國主義對華分而治之的產物。這些軍閥為了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大小軍閥連年混戰,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C不是出現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ABC三項表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
D項人民生活相對穩定表述不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洋軍閥的割據紛爭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的相關史實。
19.(2020九上·余杭月考)1912 年,美國學者百森評論中國某-歷史事件時說:“中國目前的局勢正以一種系統、科學的方式向前發展,出現了帶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評論的這一歷史事件(  )
A. 實現了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 B.是共和制度在中國的實踐
C.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D.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答案】B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由題干“1912年”結合所學,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后,各省代表齊集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成立。可知,“中國目前的局勢正以一種系統、科學的方式向前發展,出現了一種帶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評價的是中華民國成立。
A項實現了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和題干主旨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是共和制度在中國的實踐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C項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不符合題意;
D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錯誤,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成立,要求具備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分析能力。
20.(2020九上·義烏月考)通常一個國家一個政權。但在民主革命時期,確有過政權并立的短暫局面。下列政權曾并立的是(  )
①清政府和湖北軍政府 ②清政府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③湖北軍政府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知識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
【解析】【分析】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清;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下詔退位,清朝統治結束。1911年10月11日,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取得勝利以后,成立湖北軍政府;1912年4月,隨著南京臨時政府的北遷而撤銷。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3月11日公布實施《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南京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解散。1912年——1928年為北洋政府時期,是中華民國前期以袁世凱為首的晚清北洋軍閥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導地位的中國中央政府。
A項①②在民主革命時期并立,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民主革命時期并立的政權。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1.“粉絲”是現在年輕人中的時尚語言,它來源于英語的fans,有追隨者、崇拜者的意思。中國近代文化生活追隨西方文明,出現的新變化表現在(  )
①看戲 ②照相術的傳入 ③電影的傳入 ④電腦的使用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照相術于19世紀30年代末在西方國家誕生,40年代以后傳人中國。1896年,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放映電影。因此中國近代文化生活的新變化表現在照相術的傳入和電影的傳入,故②③是中國近代文化生活追隨西方文明,出現的新變化表現。①看戲這種文化生活古已有之,并不是近代文化生活的新表現,④中國近代還沒有電腦,排除①④。
A項②③是中國近代文化生活追隨西方文明,出現的新變化表現,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2.中國大眾傳媒的先驅,被譽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1872年4月30日英國商人美查創辦的《申報》,是以贏利為主要目的中國第一份商業報紙。因創辦地在上海,上海別稱“申”,故報紙名為《申報》。《申報》刊載新聞、評論等內容,還有廣告,報紙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主要傳媒工具,是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報紙,被人稱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這利于研究中國近現代史。
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申報》是中國大眾傳媒的先驅,被譽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 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申報》。要求準確識記《申報》是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報紙,被人稱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
23.(2020九上·長興期末)歌謠是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現實的反映。下列歌謠反映了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的是(  )
①旗袍西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
②辮子搭肩三尺長, 之乎者也說荒唐
③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①旗袍西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③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④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義深。指的是辛亥革命后,人們在服飾、女子纏足、民間稱謂的變化,符合題意。②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指是辛亥革命前男人留長辮,說文言的情況,不符合題意。
C項①③④反映了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24.(2020九上·吳興期中)近代社會的政治革新與風俗變遷是緊密相連的。辛亥革命后,哪種社會風尚慢慢消失不見了(  )
A.結婚證書當堂讀,請個前輩來證婚
B.大腳姑娘長統襪,走出家庭謀自強
C.斜拖辮線三尺短,作揖跪拜大人前
D.先生女士西式裝,讀報聽戲看電影
【答案】C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法令,革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法令包括剪發辮,禁纏足,廢除了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提倡穿西裝和中山裝等。作揖跪拜大人前是民國前的社會風尚。
ABD三項都是辛亥革命后的新風尚,不符合題意;
C項斜拖辮線三尺短,作揖跪拜大人前慢慢消失不見了,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的相關史實。
25.(2020九上·嘉善月考)近代社會政治革新與風俗的變遷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的是(  )
A.披件西洋衣,穿雙西式履
B.陰陽合歷,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
C.宣讀婚誓,互抉約指,攜手同歸
D.小腳一雙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
【答案】D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法令,革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法令包括剪發辮,禁纏足,廢除了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提倡穿西裝和中山裝等。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的是小腳一雙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
ABC三項都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不符合題意;
D項小腳一雙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的相關史實。
二、材料分析題
26.(2020九上·諸暨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九年級小亮同學在歷史課后對所學內容進行了梳理,繪制了如下的示意圖:
材料二:下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數據
參戰國家 卷入人口 傷亡人數 經濟損失
30多個 15億人口 3000余萬 3400多億美元
材料三:戰后,德法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英國一直在國際事務中尋機打壓法國;意大利身為戰勝國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好處,但因戰爭損失慘重,為強權的獨裁統治奠定了基礎;志在遠東、急于擴張的日本與在這一地區有重大利益的美國矛盾加劇等。這種種現狀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播下“火種”。
——選自《圖說歐洲史》
材料四:191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殖民地面積和工業產值世界排名情況
項目 英國 德國 法國 美國
1913年工業產值世界排名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積世界排名 1 4 2 5
(1)將材料一中示意圖的①②③補充完整。
(2)根據材料二、三,概括此次世界性戰爭產生的重大影響有哪些?
(3)結合材料,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原因和性質。
【答案】(1)①同盟國;②協約國;③俄國。
(2)影響:①戰爭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②戰爭加劇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3)主要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1)根據已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形成了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德意奧組成的三國同盟和英法俄組成的三國協約。在列寧的領導下,俄國在1917年進行了十月革命,并取得了勝利,俄國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2)材料二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劇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想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為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帝國主義戰爭。
故答案為:(1)①同盟國;②協約國;③俄國。
(2)影響:①戰爭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②戰爭加劇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3)主要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史實是解題的關鍵。
27.(2018九上·上城期末)請運用所掌握的歷史學科基本技能.完成下列各題。
【文獻史料】
1914年,當戰爭爆發時,一位德國官員絕望地評論道:“這一切都來自這種該死的聯盟體系,它們是現代戰爭的禍根。”
——摘自《全球通史》
【圖像史料】
(1)材料中的“戰爭”指的是哪場戰爭?材料中“聯盟體系”的具體名稱分別是什么?
(2)圖一、圖二中的國際會議有何共同之處?
(3)圖一、圖二中的國際會議對中國的歷史進程分別產生了什么影響?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協約國。
(2)都是世界大戰后的國際會議;都有大國主宰世界的色彩;都重新確立了戰后亞歐政治版圖;都有關于處理德國問題的內容;都有損害主權的做法。
(3)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引發中國五四運動,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階段。雅爾塔會議犧牲了中國的利益,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
【知識點】凡爾賽體系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中的“1914年,當戰爭爆發時……”根據所學可知,1914年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尖銳,分別形成了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由英國、法國和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該死的聯盟體系”中展開較量的是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或同盟國和協約國)。
(2)圖一反映的是巴黎和會,圖二反映的是雅爾塔會議。1919年在法國巴黎召開了巴黎和會,參加會議的有27個國家,會議由英、法、美操縱,決定建立國際聯盟,最后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進行了懲罰和限制,拒絕了中國代表團的正當要求,把原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會后形成了凡爾賽體系;1945年,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召開會議,會議確定了對德國軍事占領,徹底打敗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蘇聯提出了包括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蘇聯租用中國旅順港為軍事基地等條件,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等,形成了雅爾塔體系。
(3)1919年初,巴黎和會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侵占的一切特權轉交給日本.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中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945年召開的雅爾塔決議規定:在歐洲戰爭結束三個月內,蘇聯有條件地對日作戰,這個條件有損中國的主權和利益。
故答案為:(1)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協約國。
(2)都是世界大戰后的國際會議;都有大國主宰世界的色彩;都重新確立了戰后亞歐政治版圖;都有關于處理德國問題的內容;都有損害主權的做法。
(3)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引發中國五四運動,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階段。雅爾塔會議犧牲了中國的利益,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巴黎和會、雅爾塔會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識記和靈活運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巴黎和會、雅爾塔會議的史實。
28.英雄城市、英雄人物開啟了中華民族復興之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英雄城市】
材料一:
漢陽鐵廠 起義路線圖
【英雄人物】
材料二:1917年的張勛復辟當天,北京十幾家報紙一律“停刊抗議”,其他各大城市報紙也都“口誅筆伐,痛斥叛國”,社會各界“上自官長,下至輿夫,無不痛心疾首”,反對復辟的電報“高可盈尺”……復辟丑劇僅12天就破產了。——安靜波《再論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2020年武漢因新冠病毒疫情主戰場牽動著所有人的心。作為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漢必將贏得這場攻堅戰的勝利!結合材料一圖片,說一說對“武漢是一座英雄城市”的理解。
(2)為了實現民族復興,圖片中的人物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在1912年之前做了哪些努力?
(3)分析材料二,概述圖片中人物領導的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答案】(1)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期間,武漢敢為人先,(張之洞)興辦民用工業或實業,武漢成為洋務運動的重要基地,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成為辛亥革命開始的標志,最終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武漢成為革命中心。
(2)1894年,成立興中會;1905年,建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1906年發動萍瀏醴起義、1907年發動浙皖起義、1907年發動廣西起義、1911年發動“黃花崗起義”。(起義列舉一例即可)
(3)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1)洋務運動時期,張之洞在湖北興辦了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使得武漢成為洋務運動的重要基地,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因此武漢有首義之城的美譽;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清朝統治土崩瓦解,武漢成為革命中心。
(2)圖片中的人物是孫中山,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4年,孫中山創建體興中會。1905年,孫中山組建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了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后來孫中山在《民報》上將這個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孫中山發動多次武裝起義,如黃花崗起義,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結束,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后,他又發動了反對北洋軍閥的二次革命。袁世凱復辟時,孫中山號召全國保衛民主共和,發動了護國運動。在段祺瑞執政時期,他又發動了保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護法運動。
(3)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 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故答案為:(1)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期間,武漢敢為人先,(張之洞)興辦民用工業或實業,武漢成為洋務運動的重要基地,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成為辛亥革命開始的標志,最終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武漢成為革命中心。
(2)1894年,成立興中會;1905年,建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1906年發動萍瀏醴起義、1907年發動浙皖起義、1907年發動廣西起義、1911年發動“黃花崗起義”。(起義列舉一例即可)
(3)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結合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
2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辛亥革命……為2 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它是一條分界線。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三:武昌起義后的兩個月,孫中山才從美國歸來。記者問他帶回多少錢支持革命時,孫中山回答:“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精神耳!”12月底,各省代表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的選舉,孫中山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材料一的圖片分別反映了怎樣的歷史事實?二者之間有何聯系?圖2、圖3的史實體現了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中哪一思想的實現?
(2)試從政治和思想兩方面說明辛亥革命成為“分界線”的理由。
(3)為什么既沒有親自參與武昌起義,又沒錢支持革命的孫中山卻依然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答案】(1)圖1:1911年10月的武昌起義。圖2、圖3:1912年1月1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政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聯系:正是因為以武昌起義為標志的辛亥革命的勝利,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才得以建立。 民權主義。
(2)①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 ②思想上: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復興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
(3)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革命運動中有崇高的威望。他于1894年創辦興中會,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后任總理,把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三民主義”,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并組織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及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圖片信息。依據材料一圖1:“起義軍占領楚望臺軍械庫”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位于中和門附近的楚望臺軍械所,吳兆麟被推舉為臨時總指揮。繳獲步槍數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此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為號,發動了起義,并向楚望臺齊集。依據圖2:“孫中山與臨時參議院議員合影 ”可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成立后不久由孫中山在南京成立之臨時管治機構,也是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第一個中央政府機構,又稱南京臨時政府。1911年辛亥革命后,孫中山被推選為臨時大總統。依據圖3:“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營詞”可知,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由上海到南京宣誓就職,擔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民權主義實現。
(2)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意義,要求運用所學分析材料信息。根據材料二“辛亥革命……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它是一條分界線。”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3)本題考查孫中山的功績,要求具備準確識記基礎知識的能力。孫中山是20世紀中國走在時代前列的第一個偉人,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他畢生致力于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的探索。他創立了中國最早的革命團體興中會,又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組織組建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在《民報》上,他提出的“三民主義"成為了辛亥革命的綱領。此后,他領導了多次反對清政府封建統治的武裝起義。武昌起義爆發后,他回國領導了辛亥革命。
故答案為:(1)圖1:1911年10月的武昌起義。圖2、圖3:1912年1月1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政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聯系:正是因為以武昌起義為標志的辛亥革命的勝利,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才得以建立。民權主義。
(2)①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 ②思想上: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復興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
(3)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革命運動中有崇高的威望。他于1894年創辦興中會,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后任總理,把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三民主義”,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并組織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圖片、材料信息。
30.(2018九上·嘉興月考)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12年元旦的《申報》以顯著地位刊登慶祝標語和祝詞。標語字把民國的“國” 改寫為“囻”。
——宋軍《申報的興衰》
材料二:它使傳統中國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
——費正清
1915年,袁世凱公開復辟帝制,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袁世凱身敗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一》
材料三:民國建立后,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倒臺。引發了以傳統政治為基礎的舊有倫理與價值體系的松動.……傳統價值觀念開始失去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
——張豈之《中國歷史 晚清民國卷》
(1)根據材料一指出《申報》慶祝的1912年元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什么?這一事件反映了當時中國政治怎樣的發展趨勢?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些重要成果?
(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列舉辛亥革命后“傳統價值觀念開始失去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列舉兩例)
(4)綜合以上材料,用一句話概括辛亥革命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
【答案】(1)中華民國成立(或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從專制走向民主的發展趨勢。
(2)推翻帝制(結束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3)如稱呼變化,婦女爭取婚姻自由,發型變化等。
(4)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知識點】辛亥革命;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相關知識。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成功發動武昌起義,并在隨后的兩個多月帶動中國各地的革命響應。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業已獨立的17個省,派出代表,推選剛剛返國的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正式成立。2月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下,宣統帝溥儀的母親隆裕太后發布退位詔書,“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為一大中華民國”;至此,中華民國正式取代與繼承大清帝國。這一事件反映了當時中國的政治發展趨勢:從專制走向民主的發展趨勢。
(2)本題考查分析辛亥革命的思想影響。“道及君主,恒必以惡語冠之隨之”“袁世凱公開復辟帝制,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說明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3)本題考查分析近代化過程中新知識分子的作用。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舊稱"德先生"與"賽先生"),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先進知識分子領導了五四運動。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
(3)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后社會習俗的變化。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廢除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
(4)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化進程中學習西方先進制度的一次嘗試,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民國建立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移風易俗,這推動了中國民主進程和社會近代化。
故答案為:(1)中華民國成立(或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從專制走向民主的發展趨勢。
(2)推翻帝制(結束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3)如稱呼變化,婦女爭取婚姻自由,發型變化等。
(4)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潭市| 广饶县| 绥德县| 西安市| 滨海县| 焦作市| 嵩明县| 延安市| 乳源| 夏邑县| 新津县| 梨树县| 神木县| 襄樊市| 沙田区| 卢湾区| 安顺市| 大庆市| 九江县| 武隆县| 南宫市| 桓台县| 全州县| 云阳县| 措美县| 汝州市| 扬州市| 健康| 承德市| 宜君县| 永春县| 石柱| 绥阳县| 孝义市| 莱西市| 河间市| 乌什县| 科技| 北京市| 青海省| 昌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