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文地理(下冊)八上 第六單元 共同面對的全球性問題 單元測試卷A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文地理(下冊)八上 第六單元 共同面對的全球性問題 單元測試卷A

資源簡介

人文地理(下冊)八上 第六單元 共同面對的全球性問題 單元測試卷A
一、單選題
1.下圖為本世紀初四個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圖,最需要采取鼓勵生育措施的國家是(  )
A.德國 B.印度 C.肯尼亞 D.尼日利亞
【答案】A
【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
【解析】【分析】人口的出生率減去人口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長率,自然增長率越高人口增長越快,以上四個國家中,德國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人口出現了負增長,是最需要采取鼓勵生育措施的國家,印度、肯尼亞和印度尼西亞人口增長快,需要適當控制人口增長。
故答案為:A。
【點評】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已基本步入現代人口增長模式,有的國家甚至出現人口零增長或者負增長,從而出現了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人口老齡化會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如勞動力不足,國防兵源不足,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社會及青壯年養老壓力增大,老年人生活孤單等。可采取的措施有:鼓勵生育,接納外來移民,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及適當延遲退休年齡等。
2.下圖為“1949年以來我國人口數量和人口出生率變化示意圖”。據此判斷,正確的是(  )
A.我國人口總數持續增加
B.我國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
C.1979年以后,人口增長速度加快
D.1979年以后,新出生人口逐年減少
【答案】A
【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
【解析】【分析】20世紀自70年代初期,我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全國大約少生了約4億人,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人口增幅逐漸下降。由圖中人口數量變化曲線可知,我國人口總數持續增加,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了解我國各個時段的人口變化情況。
3.據統計,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在2012年首次出現下降。同時,老年人口比重繼續攀升。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這告訴我們我國(  )
①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
②人口數量少問題突出
③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過時了
④實施全面二孩政策有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
【解析】【分析】材料中”人口絕對數量”"首次出現下降”與"老年人口比重繼續攀升的現象發生說明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不協調,一方面人口數量減少需要補充,另一方面老齡化加劇缺少勞動力需要補充。因此,“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就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需要,使人口長期均衡發展①④選項說法正確符合題;②選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目前,我國人口基數依然大;③選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計劃生育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人口和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不斷完善的。依據分析和選項組合, 因此選B。
【點評】此題考查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發展觀,理解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的意義,明確我國人口政策調整的必要性。國家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增長同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
4.目前有些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現了零增長或負增長狀況。材料中的這種人口增長帶來的影響有(  )
①新出生人口減少
②勞動力減少
③老齡化加劇
④資源節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
【解析】【分析】據題分析,有些國家人口增長緩慢,出現了零增長或負增長。這種增長將使得出生人口減少,勞動力短缺,后繼無人,老齡化加劇,嚴重影響到國家經濟的增長。 ①②③正確。與資源節約無關。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人口增長過快會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很大壓力,使居民的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問題難以解決,人口增長過慢則會引起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因此得出人口增長的過快或者過慢都不好,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
5.下列關于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相互關系的示意圖,最正確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全球環境問題;世界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非常突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有效地緩解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社會基本。自然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滋養和必要條件,人類有責任為開發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補償和修復。對資源的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和無節制消耗,必然導致資源的枯竭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的空間和后勁也會越來越小。因此人口與資源相互作用:人口與環境相互制約:資源與環境相互影響。
ABC三項沒有正確描述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不符合題意;
D項描述最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應正視發展挑戰。
6.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口數量增長的特點是有差異的。使世界人口從緩慢增長到增長速度大大加快的歷史事件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戰 B.工業革命
C.資產階級革命 D.無產階級革命
【答案】B
【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之前,世界人口緩慢增長;工業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才大大加快。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世界人口的數量,自有記錄以來,總趨勢在不斷增長。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口數量增長的特點是有差異的。工業革命之前,世界人口緩慢增長;工業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才大大加快。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迅猛增長,使世界人口總量急劇增加。
7.下列不屬于可再生資源的是(  )
A.土地資源 B.生物資源 C.礦產資源 D.水資源
【答案】C
【知識點】世界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自然資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類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的總稱。如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氣候資源和海洋資源等。通過天然作用再生更新,從而為人類反復利用的資源叫可再生資源,又稱為可更新資源,如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等等。礦產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自然資源的分類。
8.下列符合“問題——對策”模式來解決我國發展中問題的是(  )
①資源分布不均衡——跨區域調配
②我國三大經濟帶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優勢互補
③資源總量豐富——西部大開發
④環境污染嚴重——預防并治理環境污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我國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符合”問題——對策 模式來解決我國發展中問題的是①資源分布不均衡——跨區域調配、 ②我國三大經濟帶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優勢互補、④環境污染嚴重——預防并治理環境污染 ;故選B。
【點評】考查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 解決措施。
9.近年來,我國許多地方出現了空前的電荒、煤荒和油荒,許多企業因電力不足而被迫停產。這主要說明(  )
A.我國存在資源浪費現象
B.我國資源不足
C.資源問題已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D.我國的資源問題已經嚴重阻礙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答案】C
【知識點】我國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分析,我國面臨著資源短缺問題。這個問題已經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資源問題主要是指由于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過量開采和不合理開發利用而產生的影響資源質量的一系列問題。同人口問題、環境問題一樣,資源問題說到底也是發展問題。
10.習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強調,“耕地紅線”一定要守住。劃定“耕地紅線”的做法(  )
A.說明我國人均耕地占有量多 B.違背了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
C.反映了我國耕地資源形勢嚴峻 D.不利于耕地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答案】C
【知識點】土地資源;我國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結合我國的國情,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耕地資源不足。不斷增長的人口迫使我們不得不保護好耕地資源。劃分“耕地紅線”的做法,反映了我國耕地資源形勢嚴峻,必需加以保護。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我國是山地多,耕地比重小;土地資源利用類型多,分布不均衡;我國人口的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設用地越來越多,針對土地資源的現狀,要嚴格控制工業、交通、城鎮和生活用地;我國后備土地資源不足。
11.(2020·臺州模擬)下列黃河流域開發利用方式,合理的是(  )
A.全流域投放營養物質,提高魚類產量
B.擴大流域周邊圍網養殖規模
C.嚴禁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
D.大量引黃灌溉,種植水稻
【答案】C
【知識點】我國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A項全流域投放營養物質,提高魚類產量不合理,在黃河全流域投放營養物質會造成河流中的營養過盛,不一定會提高魚類產量,不符合題意;
B項擴大流域周邊圍網養殖規模不合理,流域周邊圍網養殖的擴大,使大量的殘餌,代謝物排及藥物等的大量排放,造成水污染嚴重,不符合題意;
C項嚴禁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合理,在黃河的開發利用中,嚴禁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內,符合題意;
D項大量引黃灌溉,種植水稻不合理,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黃河流域的開發利用。流域的開發與治理措施,要依照流域內地形、氣候、水系、礦產、植被覆蓋等自然環境特征以及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等人文環境特征綜合分析,揚長避短,既要合理開發利用河流,又要注重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做到二者協調發展。
12.特別的貢獻。經過三代人的努力將森林覆蓋率從11.4%提高到80%。目前,這片人造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應1.37億立方米的清潔水,同時釋放約54.5萬噸氧氣。他們的貢獻在于(  )
①提高資源利用率 ②增加資源數量 ③保護生態環境 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識點】我國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森林覆蓋率的增加與資源利用率無關,所以①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3.下列屬于非可再生資源的是(  )
A.鐵礦石 B.森林資源 C.耕地資源 D.氣候資源
【答案】A
【知識點】世界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自然資源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兩大類。可再生資源是指使用后在較短的時間內可以更新或可以循環利用的自然資源;而非可再生資源是指使用后在較短時間內難以恢復的自然資源。在四個選項中,耕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ACD錯;而礦產資源
A項鐵礦石屬于非可再生資源,因為使用后短時間內難以更新,所以是非可再生資源,符合題意;
BCD三項在使用后都可以更新,所以是可再生資源,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自然資源的分類。根據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概念來解答此題。
14.世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主要是在(  )
A.工業革命后 B.資產階級革命后
C.社會主義革命后 D.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答案】A
【知識點】全球環境問題
【解析】【分析】工業革命后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消耗了大量的化石顏料,和各種新材料的出現,導致世界問題。
故答案為:A.
【點評】考查世界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15.(2020·臨海模擬)2020年3月底,習近平主席在杭州考察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時強調:發展旅游不能犧牲生態環境,不能搞過度商業化開發,不能搞一些 影響生態環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會所,讓公園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這4個“不能”啟示我們的發展要堅持(  )
A. 只要環境、不要發展的原則
B.綠色、開放的發展理念
C.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D.計劃生育、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
【答案】C
【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
【解析】【分析】根據題意“生態環境”“綠色空間”等有關信息可知,要求我們堅持保護環境、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A說法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不符,故排除;
B綠色的發展理念,但材料沒有體現“開放”的發展理念,故排除;
C符合題意;
D與題意無關,故排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不大,根據題意選擇即可。
16.《新京報》記者在今年兩會總理答記者問期間提出:“怎么樣才能讓持續的藍天不再是奢侈品呢?”李總理回答道:“霧霾要治理,藍天在未來不會也不應該成為奢侈品。”這說明(  )
①我國仍面臨嚴峻的環境形勢,大氣污染嚴重
②今后我國應把環境治理作為中心工作
③霧霾作為一種生態環境問題是可以治理的
④我們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當前的中心工作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所以②表述錯誤;③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所以③不符合題意。
B項①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環境問題的有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學生理解環境問題。
17.(2020·臺州模擬)下列示意圖告訴我們(  )
①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會自食惡果 ②要保護水資源這一非可再生資源
③人類活動都會導致生態環境問題惡化 ④人類活動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
【解析】【分析】題干示意圖告訴我們: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會自食惡果,人類活動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①④理解正確。②要保護水資源這一非可再生資源題干示意圖不能體現,③人類活動都會導致生態環境問題惡化說法錯誤,②③不符合題意。
D項①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的環境問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分析題干示意圖。
18.隨著電商的迅猛發展,大量快遞垃圾的處理成為一個棘手問題對此,下列看法正確的是(  )
A.經濟發展必然會破壞環境 B.垃圾分類是根本解決方案
C.限制網購規模是有效出路 D.快遞綠色包裝是大勢所趨
【答案】D
【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
【解析】【分析】 隨著電商的迅猛發展,大量快遞垃圾嚴重污染環境,浪費了資源,因此快遞綠色包裝是大勢所趨,D符合題意,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對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堅持綠色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19.杭州市政府規定,在杭州買車上牌,需要先通過搖號或競拍方式取得號牌指標,但市民購買新能源汽車不在限牌范圍內。這一規定(  )
①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
②刺激了杭州市汽車價格持續上升
③有利于引導大眾綠色出行
④解決了杭州市區交通擁堵情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環保問題。 杭州市政府的規定目的是倡導市民購買新能源汽車,鼓勵綠色出行,減少環境污染,①③ 正確;
此規定不會刺激杭州汽車價格持續上漲,②錯誤;
這一規定也不會解決杭州市區交通擁堵問題,只能緩解,④ 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環保問題的理解。
20.很多國家都規定了“休漁期”,是為了(  )
A.保障漁民的休息 B.加強文化教育
C.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D.減少居民的魚類消費
【答案】C
【知識點】可持續發展
【解析】【分析】現在,很多國家都很重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了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很多國家都規定了“休漁期”。其他說法不符合實際。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建立在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的一種發展, 其宗旨是既能相對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對后代人的發展構成危害。
21.(2020七上·浙江期中)下列說法能準確體現人類與海洋之間密切關系的是(  )
①海洋為人類提供不可缺少的淡水資源
②海洋為人類提供漁鹽之利
③人類是海洋的主宰,能隨意利用海洋資源
④人類開辟海上交通航線促進了世界各地之間的物質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可持續發展;生活的故事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海洋為人類提供不可缺少的淡水資源;②海洋為人類提供漁鹽之利④人類開辟海上交通航線促進了世界各地之間的物質交流;①②④,正確。但是,③人類是海洋的主宰,能隨意利用海洋資源,這句話是錯誤的。過度的夸大了人類的力量,違背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想。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 蔚藍色的海洋,波濤洶涌,無邊無際.自從人類社會誕生以來,人與海洋的關系就非常密切.海洋給人類提供了航天的便利;它慷慨地給予人類豐富的水產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鹽.但是,海洋發起脾氣來,也會無情地掀翻船只,沖垮海堤,毀滅沿海的城鎮,給人類帶來可怕的災難.
22.“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要戰勝垃圾得首先戰勝自己!”關于這些說法,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
A.簡單的堆放、焚燒都可以使垃圾變成“寶貝”
B.此說法蘊含著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注重循環利用資源
C.個人的文化素質與垃圾的利用無關
D.垃圾就是垃圾,沒有利用價值
【答案】B
【知識點】可持續發展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資源問題的相關知識。簡單的堆放、焚燒會占用空間資源,污染大氣環境,不會變廢為寶, A錯誤。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意味著資源的循環再利用,此說法蘊含著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注重循環利用資源, B正確。
個人的文化素質與垃圾的利用有關,文化素質越高,越有利于垃圾的循環再利用,C錯誤。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有其利用價值, 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資源問題的相關知識,要注意資源的保護利用以及資源利用的理念。
23.在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要“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這是因為(  )
①中國是和平、合作、負責任的大國
②我國在堅持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③我們在實踐科學發展觀的理念
④只是為了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知識點】可持續發展;發展主題與發展問題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做出的決策,說明我國的政策,戰略是為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堅持和平,合作和負責任的大國。在環境保護,實踐科學的發展觀,樹立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都是為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不是只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用。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 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健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積極推進。全面節約資源有效推進,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改善。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24.社區小店的貨架上擺滿了產自全國各地的食品,在每種商品下面都貼有標簽,注明了產地。細心的小康發現其中一個標簽貼錯了,這個貼錯的標簽是(  )
A.西湖藕粉——杭州 B.魯花花生油——山東
C.椰子汁——新疆 D.茅臺酒——貴州
【答案】C
【知識點】因地制宜謀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西湖藕粉產于杭州,花生油產于山東省的魯花牌的花生油,椰子汁產于海南,葡萄干產地新疆,茅臺酒的產地在貴州省的仁懷縣。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由于各地區的自然條件不同,物產也不同。為了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多樣化的需求,各個區域之間就會發生聯系,實現優勢互補。如新疆盛產葡萄,山東盛產花生,浙江盛產茶葉等。
25.“灣長制”是一項海灣管理保護的新舉措。2018年3月14日,全國“灣長制”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在臺州市召開。會議交流臺州“灣長制”試點經驗,為高質量建成“水清、岸綠、灘凈、灣美、物豐”的美麗海洋作出更大貢獻。這說明臺州市正在(  )
①開發海洋新能源
②堅持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
③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④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知識點】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謀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灣長制”是一項海灣管理保護的新舉措,為高質量建成“水清、岸綠、灘凈、灣美、物豐”的美麗海洋作出更大貢獻。這說明臺州市正在③走可持續發展之路,④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 ①開發海洋新能源,②堅持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主要側重于資源開發。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建立在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的一種發展, 其宗旨是既能相對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對后代人的發展構成危害。
二、材料分析題
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2018年10月18日,由聯合國人口基金和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共同主辦的《2018年世界人口狀況》中英雙語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報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長22億,其中13億的增長可能來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017年全球人口為75.5億人;總體出生率為2.5,即平均每名婦女育有2.5名子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生率位居全球前列,其中非洲西部和中部出生率為5.2,非洲東部和南部出生率為4.5。與之相比,美國的出生率為1.9,中國僅為1.6。
材料二:據統計,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約占陸地面積的7%,那里居住著世界上70%的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人口在各大洲之間的分布也相當懸殊。歐亞兩洲約占地球陸地總面積的32.2%,但兩洲人口卻占世界人口總數的75.2%,尤其是亞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于此。
(1)我們通常用什么來表示人口自然增長的速度?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世界人口的狀況具有怎樣的特點?
(3)下圖是“非洲某地環境惡性發展循環圖”,請你從以下選項中選擇相應的內容填入圖中空格處(只填序號)。
①土地荒漠化
②人口增長過快
③糧食短缺
(4)從“非洲某地環境惡性發展循環圖”,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答案】(1)人口自然增長率。
(2)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的狀況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是有差異的;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3)
(4)示例:要保持合理的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速度,才會有利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
【解析】【分析】(1)我們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長率來表示人口自然增長的速度。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的狀況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是有差異的;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3)下圖是“非洲某地環境惡性發展循環圖”,從圖中信息可以看出,由于②人口增長過快,加上落后的生產力水平,導致人類不斷地毀林開荒,濫墾草原,增加耕地面積來獲取更多的糧食,從而造成①土地荒漠化,最終導致環境惡化。產不出更多的糧食以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的需求,因此造成③糧食短缺。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只能不斷的擴大耕地面積,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4)從“非洲某地環境惡性發展循環圖”,要保持合理的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速度,才會有利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點評】人口增長過快會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很大壓力,使居民的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問題難以解決,人口增長過慢則會引起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因此得出人口增長的過快或者過慢都不好,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
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根據上述地圖和圖表,分析美國田納西河流域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2)為什么歷史上田納西河流域從森林密布、物產豐富的富庶之地變成了不適合農耕的貧困之地?請結合相關鏈接,用圖示來回答這一問題并把它畫在下圖空框中。
(3)田納西河流域的上述變遷給我們區域發展留下什么深刻的警示?
【答案】(1)田納西河流域地形種類多樣,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氣候適宜(雨熱同期、降水豐富或);流域內灌溉水源豐富(或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
(2)略;人口過快增長--砍伐森林、過度開墾---資源短缺(生態環境破壞)阻礙發展。
(3)在區域發展中要協調好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我國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田納西河流域地形種類多樣,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該流域地處北溫帶,降水豐富,氣候適宜,灌溉水源豐富。
(2)其問題在于:獨立戰爭以后,移民涌入田納西河流域,砍伐森林、開墾荒地導致河流水量減少且含沙量增加;水土流失的加重使土層變薄,收成減少,土地被放棄,越來越多的耕地不適合耕作。
(3)由田納西河的的變遷可以看出,在區域發展中要協調好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故答案為:(1)田納西河流域地形種類多樣,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氣候適宜(雨熱同期、降水豐富或);流域內灌溉水源豐富(或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
(2)略;人口過快增長--砍伐森林、過度開墾---資源短缺(生態環境破壞)阻礙發展。
(3)在區域發展中要協調好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田納西河流域變遷帶來的思考,要注意在發展過程中保護生態、保護環境。
28.建設海綿城市,共享美好生活。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海綿城市建設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是近年來城市建設的一大熱點。下圖為海綿城市建設示意圖。
材料二:
寧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新思路 可供借鑒的經驗
市政府制定通過了《寧波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試行)》《寧波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①
慈城——姚江片作為試點區域,政府為其量身定制方案并投入資金60.42億元。 ②
通過專家講座、媒體等方式加強“海綿城市”宣傳。 ③
企業自主研發透水混凝土村料推助“海綿城市”建設。 ④
(1)海綿城市建設主要針對哪一資源問題?體現哪些國策和戰略?
(2)結合示意圖分析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意義。
(3)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寧波有哪些可供其它城市借鑒的經驗?
【答案】(1)水資源問題;節約資源(或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
(2)有利于緩解城市內澇問題;有利于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態環境建設(提高水質);有利于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等。
(3)政府制定和完善“海綿城市“相關法律法規,為海綿城市快速建設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大對“海綿城市"的資金投入;增長市民的相關知識,提高節水意識";緊緊依靠科技,加強企業的科技創新。
【知識點】我國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
【解析】【分析】(1)分析示意圖可知 海綿城市建設主要針對水資源問題,體現節約資源(或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
(2)意義可以從有利于緩解城市內澇問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態環境建設,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等方面回答即可。
(3)根據表格左列內容可知經驗有:要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節水意識,依靠科技創新等方面回答即可。
故答案為:(1)水資源問題;節約資源(或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
(2)有利于緩解城市內澇問題;有利于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態環境建設(提高水質);有利于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等。
(3)政府制定和完善“海綿城市“相關法律法規,為海綿城市快速建設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大對“海綿城市"的資金投入;增長市民的相關知識,提高節水意識";緊緊依靠科技,加強企業的科技創新。
【點評】本題考查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主要考查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值中等。
29.(2020·椒江模擬)創建美好家園是自古以來人們的共同追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秦連相坐之法,棄灰(垃圾)于道者黥。(黥,是在人臉上刺字并涂墨之刑)
——《漢書·五行志》
材料二 其穿垣出穢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疏議曰:具有穿穴垣墻,以出穢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無罪,主司不禁,與同罪。謂‘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約,不禁者與犯人同坐。(對于隨便傾倒垃圾者,處以刑罰;管理部門不履行職責,與之同罪。)
——《唐律疏議》
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以來環保大事記
(1)上述三則材料共同說明了什么問題?為什么我國政府非常重視這一問題?
(2)材料一、二中古代政府的做法,對于我國現階段治理這一問題有什么啟示?
(3)1973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是新中國環保事業起步的標志性事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此前新中國的環保事業未曾起步發展的原因。
(4)材料三表明我國目前正在實施哪一發展戰略?為了助力這一發展戰略,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我們中學生能做些什么?
【答案】(1)中國歷代政府均非常重視環境問題。環境問題不僅危害人們的健康,制約了我國的經濟發展,還影響社會安定,成為威脅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
(2)政府要加強環境立法;要懲治污染生態環境的行為,環境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否則要被問責。
(3)新中國成立初期忙于鞏固新生政權;忙于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忙于恢復和發展經濟。
(4)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保的意識;進行垃圾分類、不隨意傾倒垃圾;舉報污染環境的行為;宣傳環保知識;隨手關燈、關水龍頭;綠色出行;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等。
【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
【解析】【分析】(1)材料一 中的“棄灰(垃圾)于道者黥”、材料二中的“穢污”和材料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環保大事記”都說明了中國歷代政府均非常重視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它不僅危害人們的健康,還影響社會安定,成為威脅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
(2)本題考查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政府要加強環境立法;要懲治污染生態環境的行為,環境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否則要被問責。
(3)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國民經濟初入正軌,國家工業化剛剛起步,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只是在局部地區出現,而且程度比較輕,因而環保意識尚未覺醒,再加上新中國成立初期忙于鞏固新生政權、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恢復和發展經濟,致使1973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開始新中國環保事業的起步。
(4)材料三表明我國目前正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第二問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為:(1)中國歷代政府均非常重視環境問題。環境問題不僅危害人們的健康,制約了我國的經濟發展,還影響社會安定,成為威脅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
(2)政府要加強環境立法;要懲治污染生態環境的行為,環境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否則要被問責。
(3)新中國成立初期忙于鞏固新生政權;忙于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忙于恢復和發展經濟。
(4)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保的意識;進行垃圾分類、不隨意傾倒垃圾;舉報污染環境的行為;宣傳環保知識;隨手關燈、關水龍頭;綠色出行;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等。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環境問題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30.垃圾是人類放錯位置的資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垃圾圍城】
2018年,H市城區日均產出生活垃圾達1200余噸,是2005年的3倍之多。生活垃圾數量的迅速增長,給城市環境帶來了極大的考驗,白色污染、地下水污染、腐敗產生的惡臭、含有重金屬化學物質的垃圾、滋生的蚊蠅……,H城已拉響“垃圾圍城”警報。
材料二:【垃圾處置】
垃圾焚燒的具體工藝流程圖(如圖)

(1)根據材料一分析,垃圾圍城會帶來哪些危害?
(2)綜合上述材料,請你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分析H市實施生活垃圾焚燒處置有哪些好處
(3)為了更好地推進垃圾焚燒項目,作為H市政府部門、市民能夠做哪些努力?
【答案】(1)危害:大量生活垃圾隨處堆積,不僅會造成環境嚴重污染,還會對城市居民健康產生威脅,也影響市容市貌等。(寫出其中兩點即可)
(2)原理:①可持續發展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包含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持續發展,三個方面缺一不可。好處:實施垃圾焚燒發電有利于變廢為寶,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實施該項目有利于保護環境,改善生活環境;實施該項目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人們幸福感。
(3)政府:通過各種媒體宣傳垃圾焚燒項目的相關知識;倡導市民加入垃圾分類的行列;政府增設垃圾分類回收的設施等市民:樹立正確的垃圾焚燒觀念;平時垃圾實行分類投放等
【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
【解析】【分析】(1)垃圾圍城的危害可以從造成環境嚴重污染,對城市居民健康產生威脅,影響市容市貌等方面回答即可。
(2)從垃圾焚燒后爐渣被綜合利用,蒸汽用來發電可知,垃圾焚燒有利于變廢為寶,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保護環境,改善生活環境;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人們幸福感等。
(3)政府的角度可以從加強宣傳倡導市民加入垃圾分類行列, 增設垃圾分類回收的設施等方面回答。市民的角度可以從樹立正確的垃圾焚燒觀念,落實具體行動,同不進行垃圾分類的行為作斗爭等方面回答即可。
【點評】本題考查對我國環境現狀,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主要考查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值一般。
1 / 1人文地理(下冊)八上 第六單元 共同面對的全球性問題 單元測試卷A
一、單選題
1.下圖為本世紀初四個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圖,最需要采取鼓勵生育措施的國家是(  )
A.德國 B.印度 C.肯尼亞 D.尼日利亞
2.下圖為“1949年以來我國人口數量和人口出生率變化示意圖”。據此判斷,正確的是(  )
A.我國人口總數持續增加
B.我國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
C.1979年以后,人口增長速度加快
D.1979年以后,新出生人口逐年減少
3.據統計,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在2012年首次出現下降。同時,老年人口比重繼續攀升。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這告訴我們我國(  )
①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
②人口數量少問題突出
③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過時了
④實施全面二孩政策有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目前有些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現了零增長或負增長狀況。材料中的這種人口增長帶來的影響有(  )
①新出生人口減少
②勞動力減少
③老齡化加劇
④資源節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關于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相互關系的示意圖,最正確的是(  )
A. B.
C. D.
6.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口數量增長的特點是有差異的。使世界人口從緩慢增長到增長速度大大加快的歷史事件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戰 B.工業革命
C.資產階級革命 D.無產階級革命
7.下列不屬于可再生資源的是(  )
A.土地資源 B.生物資源 C.礦產資源 D.水資源
8.下列符合“問題——對策”模式來解決我國發展中問題的是(  )
①資源分布不均衡——跨區域調配
②我國三大經濟帶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優勢互補
③資源總量豐富——西部大開發
④環境污染嚴重——預防并治理環境污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近年來,我國許多地方出現了空前的電荒、煤荒和油荒,許多企業因電力不足而被迫停產。這主要說明(  )
A.我國存在資源浪費現象
B.我國資源不足
C.資源問題已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D.我國的資源問題已經嚴重阻礙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10.習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強調,“耕地紅線”一定要守住。劃定“耕地紅線”的做法(  )
A.說明我國人均耕地占有量多 B.違背了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
C.反映了我國耕地資源形勢嚴峻 D.不利于耕地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11.(2020·臺州模擬)下列黃河流域開發利用方式,合理的是(  )
A.全流域投放營養物質,提高魚類產量
B.擴大流域周邊圍網養殖規模
C.嚴禁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
D.大量引黃灌溉,種植水稻
12.特別的貢獻。經過三代人的努力將森林覆蓋率從11.4%提高到80%。目前,這片人造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應1.37億立方米的清潔水,同時釋放約54.5萬噸氧氣。他們的貢獻在于(  )
①提高資源利用率 ②增加資源數量 ③保護生態環境 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下列屬于非可再生資源的是(  )
A.鐵礦石 B.森林資源 C.耕地資源 D.氣候資源
14.世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主要是在(  )
A.工業革命后 B.資產階級革命后
C.社會主義革命后 D.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15.(2020·臨海模擬)2020年3月底,習近平主席在杭州考察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時強調:發展旅游不能犧牲生態環境,不能搞過度商業化開發,不能搞一些 影響生態環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會所,讓公園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這4個“不能”啟示我們的發展要堅持(  )
A. 只要環境、不要發展的原則
B.綠色、開放的發展理念
C.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D.計劃生育、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
16.《新京報》記者在今年兩會總理答記者問期間提出:“怎么樣才能讓持續的藍天不再是奢侈品呢?”李總理回答道:“霧霾要治理,藍天在未來不會也不應該成為奢侈品。”這說明(  )
①我國仍面臨嚴峻的環境形勢,大氣污染嚴重
②今后我國應把環境治理作為中心工作
③霧霾作為一種生態環境問題是可以治理的
④我們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17.(2020·臺州模擬)下列示意圖告訴我們(  )
①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會自食惡果 ②要保護水資源這一非可再生資源
③人類活動都會導致生態環境問題惡化 ④人類活動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隨著電商的迅猛發展,大量快遞垃圾的處理成為一個棘手問題對此,下列看法正確的是(  )
A.經濟發展必然會破壞環境 B.垃圾分類是根本解決方案
C.限制網購規模是有效出路 D.快遞綠色包裝是大勢所趨
19.杭州市政府規定,在杭州買車上牌,需要先通過搖號或競拍方式取得號牌指標,但市民購買新能源汽車不在限牌范圍內。這一規定(  )
①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
②刺激了杭州市汽車價格持續上升
③有利于引導大眾綠色出行
④解決了杭州市區交通擁堵情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很多國家都規定了“休漁期”,是為了(  )
A.保障漁民的休息 B.加強文化教育
C.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D.減少居民的魚類消費
21.(2020七上·浙江期中)下列說法能準確體現人類與海洋之間密切關系的是(  )
①海洋為人類提供不可缺少的淡水資源
②海洋為人類提供漁鹽之利
③人類是海洋的主宰,能隨意利用海洋資源
④人類開辟海上交通航線促進了世界各地之間的物質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要戰勝垃圾得首先戰勝自己!”關于這些說法,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
A.簡單的堆放、焚燒都可以使垃圾變成“寶貝”
B.此說法蘊含著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注重循環利用資源
C.個人的文化素質與垃圾的利用無關
D.垃圾就是垃圾,沒有利用價值
23.在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要“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這是因為(  )
①中國是和平、合作、負責任的大國
②我國在堅持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③我們在實踐科學發展觀的理念
④只是為了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4.社區小店的貨架上擺滿了產自全國各地的食品,在每種商品下面都貼有標簽,注明了產地。細心的小康發現其中一個標簽貼錯了,這個貼錯的標簽是(  )
A.西湖藕粉——杭州 B.魯花花生油——山東
C.椰子汁——新疆 D.茅臺酒——貴州
25.“灣長制”是一項海灣管理保護的新舉措。2018年3月14日,全國“灣長制”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在臺州市召開。會議交流臺州“灣長制”試點經驗,為高質量建成“水清、岸綠、灘凈、灣美、物豐”的美麗海洋作出更大貢獻。這說明臺州市正在(  )
①開發海洋新能源
②堅持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
③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④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題
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2018年10月18日,由聯合國人口基金和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共同主辦的《2018年世界人口狀況》中英雙語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報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長22億,其中13億的增長可能來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017年全球人口為75.5億人;總體出生率為2.5,即平均每名婦女育有2.5名子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生率位居全球前列,其中非洲西部和中部出生率為5.2,非洲東部和南部出生率為4.5。與之相比,美國的出生率為1.9,中國僅為1.6。
材料二:據統計,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約占陸地面積的7%,那里居住著世界上70%的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人口在各大洲之間的分布也相當懸殊。歐亞兩洲約占地球陸地總面積的32.2%,但兩洲人口卻占世界人口總數的75.2%,尤其是亞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于此。
(1)我們通常用什么來表示人口自然增長的速度?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世界人口的狀況具有怎樣的特點?
(3)下圖是“非洲某地環境惡性發展循環圖”,請你從以下選項中選擇相應的內容填入圖中空格處(只填序號)。
①土地荒漠化
②人口增長過快
③糧食短缺
(4)從“非洲某地環境惡性發展循環圖”,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根據上述地圖和圖表,分析美國田納西河流域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2)為什么歷史上田納西河流域從森林密布、物產豐富的富庶之地變成了不適合農耕的貧困之地?請結合相關鏈接,用圖示來回答這一問題并把它畫在下圖空框中。
(3)田納西河流域的上述變遷給我們區域發展留下什么深刻的警示?
28.建設海綿城市,共享美好生活。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海綿城市建設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是近年來城市建設的一大熱點。下圖為海綿城市建設示意圖。
材料二:
寧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新思路 可供借鑒的經驗
市政府制定通過了《寧波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試行)》《寧波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①
慈城——姚江片作為試點區域,政府為其量身定制方案并投入資金60.42億元。 ②
通過專家講座、媒體等方式加強“海綿城市”宣傳。 ③
企業自主研發透水混凝土村料推助“海綿城市”建設。 ④
(1)海綿城市建設主要針對哪一資源問題?體現哪些國策和戰略?
(2)結合示意圖分析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意義。
(3)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寧波有哪些可供其它城市借鑒的經驗?
29.(2020·椒江模擬)創建美好家園是自古以來人們的共同追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秦連相坐之法,棄灰(垃圾)于道者黥。(黥,是在人臉上刺字并涂墨之刑)
——《漢書·五行志》
材料二 其穿垣出穢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疏議曰:具有穿穴垣墻,以出穢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無罪,主司不禁,與同罪。謂‘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約,不禁者與犯人同坐。(對于隨便傾倒垃圾者,處以刑罰;管理部門不履行職責,與之同罪。)
——《唐律疏議》
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以來環保大事記
(1)上述三則材料共同說明了什么問題?為什么我國政府非常重視這一問題?
(2)材料一、二中古代政府的做法,對于我國現階段治理這一問題有什么啟示?
(3)1973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是新中國環保事業起步的標志性事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此前新中國的環保事業未曾起步發展的原因。
(4)材料三表明我國目前正在實施哪一發展戰略?為了助力這一發展戰略,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我們中學生能做些什么?
30.垃圾是人類放錯位置的資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垃圾圍城】
2018年,H市城區日均產出生活垃圾達1200余噸,是2005年的3倍之多。生活垃圾數量的迅速增長,給城市環境帶來了極大的考驗,白色污染、地下水污染、腐敗產生的惡臭、含有重金屬化學物質的垃圾、滋生的蚊蠅……,H城已拉響“垃圾圍城”警報。
材料二:【垃圾處置】
垃圾焚燒的具體工藝流程圖(如圖)

(1)根據材料一分析,垃圾圍城會帶來哪些危害?
(2)綜合上述材料,請你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分析H市實施生活垃圾焚燒處置有哪些好處
(3)為了更好地推進垃圾焚燒項目,作為H市政府部門、市民能夠做哪些努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
【解析】【分析】人口的出生率減去人口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長率,自然增長率越高人口增長越快,以上四個國家中,德國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人口出現了負增長,是最需要采取鼓勵生育措施的國家,印度、肯尼亞和印度尼西亞人口增長快,需要適當控制人口增長。
故答案為:A。
【點評】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已基本步入現代人口增長模式,有的國家甚至出現人口零增長或者負增長,從而出現了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人口老齡化會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如勞動力不足,國防兵源不足,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社會及青壯年養老壓力增大,老年人生活孤單等。可采取的措施有:鼓勵生育,接納外來移民,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及適當延遲退休年齡等。
2.【答案】A
【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
【解析】【分析】20世紀自70年代初期,我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全國大約少生了約4億人,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人口增幅逐漸下降。由圖中人口數量變化曲線可知,我國人口總數持續增加,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了解我國各個時段的人口變化情況。
3.【答案】B
【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
【解析】【分析】材料中”人口絕對數量”"首次出現下降”與"老年人口比重繼續攀升的現象發生說明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不協調,一方面人口數量減少需要補充,另一方面老齡化加劇缺少勞動力需要補充。因此,“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就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需要,使人口長期均衡發展①④選項說法正確符合題;②選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目前,我國人口基數依然大;③選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計劃生育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人口和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不斷完善的。依據分析和選項組合, 因此選B。
【點評】此題考查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發展觀,理解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的意義,明確我國人口政策調整的必要性。國家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增長同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
4.【答案】A
【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
【解析】【分析】據題分析,有些國家人口增長緩慢,出現了零增長或負增長。這種增長將使得出生人口減少,勞動力短缺,后繼無人,老齡化加劇,嚴重影響到國家經濟的增長。 ①②③正確。與資源節約無關。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人口增長過快會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很大壓力,使居民的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問題難以解決,人口增長過慢則會引起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因此得出人口增長的過快或者過慢都不好,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
5.【答案】D
【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全球環境問題;世界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非常突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有效地緩解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社會基本。自然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滋養和必要條件,人類有責任為開發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補償和修復。對資源的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和無節制消耗,必然導致資源的枯竭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的空間和后勁也會越來越小。因此人口與資源相互作用:人口與環境相互制約:資源與環境相互影響。
ABC三項沒有正確描述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不符合題意;
D項描述最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應正視發展挑戰。
6.【答案】B
【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之前,世界人口緩慢增長;工業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才大大加快。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世界人口的數量,自有記錄以來,總趨勢在不斷增長。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口數量增長的特點是有差異的。工業革命之前,世界人口緩慢增長;工業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才大大加快。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迅猛增長,使世界人口總量急劇增加。
7.【答案】C
【知識點】世界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自然資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類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的總稱。如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氣候資源和海洋資源等。通過天然作用再生更新,從而為人類反復利用的資源叫可再生資源,又稱為可更新資源,如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等等。礦產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自然資源的分類。
8.【答案】B
【知識點】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我國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符合”問題——對策 模式來解決我國發展中問題的是①資源分布不均衡——跨區域調配、 ②我國三大經濟帶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優勢互補、④環境污染嚴重——預防并治理環境污染 ;故選B。
【點評】考查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 解決措施。
9.【答案】C
【知識點】我國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分析,我國面臨著資源短缺問題。這個問題已經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資源問題主要是指由于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過量開采和不合理開發利用而產生的影響資源質量的一系列問題。同人口問題、環境問題一樣,資源問題說到底也是發展問題。
10.【答案】C
【知識點】土地資源;我國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結合我國的國情,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耕地資源不足。不斷增長的人口迫使我們不得不保護好耕地資源。劃分“耕地紅線”的做法,反映了我國耕地資源形勢嚴峻,必需加以保護。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我國是山地多,耕地比重小;土地資源利用類型多,分布不均衡;我國人口的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設用地越來越多,針對土地資源的現狀,要嚴格控制工業、交通、城鎮和生活用地;我國后備土地資源不足。
11.【答案】C
【知識點】我國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A項全流域投放營養物質,提高魚類產量不合理,在黃河全流域投放營養物質會造成河流中的營養過盛,不一定會提高魚類產量,不符合題意;
B項擴大流域周邊圍網養殖規模不合理,流域周邊圍網養殖的擴大,使大量的殘餌,代謝物排及藥物等的大量排放,造成水污染嚴重,不符合題意;
C項嚴禁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合理,在黃河的開發利用中,嚴禁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內,符合題意;
D項大量引黃灌溉,種植水稻不合理,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黃河流域的開發利用。流域的開發與治理措施,要依照流域內地形、氣候、水系、礦產、植被覆蓋等自然環境特征以及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等人文環境特征綜合分析,揚長避短,既要合理開發利用河流,又要注重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做到二者協調發展。
12.【答案】D
【知識點】我國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森林覆蓋率的增加與資源利用率無關,所以①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3.【答案】A
【知識點】世界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自然資源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兩大類。可再生資源是指使用后在較短的時間內可以更新或可以循環利用的自然資源;而非可再生資源是指使用后在較短時間內難以恢復的自然資源。在四個選項中,耕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ACD錯;而礦產資源
A項鐵礦石屬于非可再生資源,因為使用后短時間內難以更新,所以是非可再生資源,符合題意;
BCD三項在使用后都可以更新,所以是可再生資源,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自然資源的分類。根據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概念來解答此題。
14.【答案】A
【知識點】全球環境問題
【解析】【分析】工業革命后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消耗了大量的化石顏料,和各種新材料的出現,導致世界問題。
故答案為:A.
【點評】考查世界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15.【答案】C
【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
【解析】【分析】根據題意“生態環境”“綠色空間”等有關信息可知,要求我們堅持保護環境、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A說法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不符,故排除;
B綠色的發展理念,但材料沒有體現“開放”的發展理念,故排除;
C符合題意;
D與題意無關,故排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不大,根據題意選擇即可。
16.【答案】B
【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當前的中心工作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所以②表述錯誤;③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所以③不符合題意。
B項①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環境問題的有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學生理解環境問題。
17.【答案】D
【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
【解析】【分析】題干示意圖告訴我們: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會自食惡果,人類活動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①④理解正確。②要保護水資源這一非可再生資源題干示意圖不能體現,③人類活動都會導致生態環境問題惡化說法錯誤,②③不符合題意。
D項①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的環境問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分析題干示意圖。
18.【答案】D
【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
【解析】【分析】 隨著電商的迅猛發展,大量快遞垃圾嚴重污染環境,浪費了資源,因此快遞綠色包裝是大勢所趨,D符合題意,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對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堅持綠色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19.【答案】B
【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環保問題。 杭州市政府的規定目的是倡導市民購買新能源汽車,鼓勵綠色出行,減少環境污染,①③ 正確;
此規定不會刺激杭州汽車價格持續上漲,②錯誤;
這一規定也不會解決杭州市區交通擁堵問題,只能緩解,④ 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環保問題的理解。
20.【答案】C
【知識點】可持續發展
【解析】【分析】現在,很多國家都很重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了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很多國家都規定了“休漁期”。其他說法不符合實際。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建立在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的一種發展, 其宗旨是既能相對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對后代人的發展構成危害。
21.【答案】B
【知識點】可持續發展;生活的故事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海洋為人類提供不可缺少的淡水資源;②海洋為人類提供漁鹽之利④人類開辟海上交通航線促進了世界各地之間的物質交流;①②④,正確。但是,③人類是海洋的主宰,能隨意利用海洋資源,這句話是錯誤的。過度的夸大了人類的力量,違背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想。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 蔚藍色的海洋,波濤洶涌,無邊無際.自從人類社會誕生以來,人與海洋的關系就非常密切.海洋給人類提供了航天的便利;它慷慨地給予人類豐富的水產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鹽.但是,海洋發起脾氣來,也會無情地掀翻船只,沖垮海堤,毀滅沿海的城鎮,給人類帶來可怕的災難.
22.【答案】B
【知識點】可持續發展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資源問題的相關知識。簡單的堆放、焚燒會占用空間資源,污染大氣環境,不會變廢為寶, A錯誤。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意味著資源的循環再利用,此說法蘊含著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注重循環利用資源, B正確。
個人的文化素質與垃圾的利用有關,文化素質越高,越有利于垃圾的循環再利用,C錯誤。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有其利用價值, 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資源問題的相關知識,要注意資源的保護利用以及資源利用的理念。
23.【答案】C
【知識點】可持續發展;發展主題與發展問題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做出的決策,說明我國的政策,戰略是為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堅持和平,合作和負責任的大國。在環境保護,實踐科學的發展觀,樹立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都是為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不是只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用。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 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健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積極推進。全面節約資源有效推進,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改善。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24.【答案】C
【知識點】因地制宜謀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西湖藕粉產于杭州,花生油產于山東省的魯花牌的花生油,椰子汁產于海南,葡萄干產地新疆,茅臺酒的產地在貴州省的仁懷縣。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由于各地區的自然條件不同,物產也不同。為了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多樣化的需求,各個區域之間就會發生聯系,實現優勢互補。如新疆盛產葡萄,山東盛產花生,浙江盛產茶葉等。
25.【答案】D
【知識點】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謀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灣長制”是一項海灣管理保護的新舉措,為高質量建成“水清、岸綠、灘凈、灣美、物豐”的美麗海洋作出更大貢獻。這說明臺州市正在③走可持續發展之路,④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 ①開發海洋新能源,②堅持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主要側重于資源開發。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建立在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的一種發展, 其宗旨是既能相對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對后代人的發展構成危害。
26.【答案】(1)人口自然增長率。
(2)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的狀況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是有差異的;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3)
(4)示例:要保持合理的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速度,才會有利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
【解析】【分析】(1)我們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長率來表示人口自然增長的速度。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的狀況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是有差異的;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3)下圖是“非洲某地環境惡性發展循環圖”,從圖中信息可以看出,由于②人口增長過快,加上落后的生產力水平,導致人類不斷地毀林開荒,濫墾草原,增加耕地面積來獲取更多的糧食,從而造成①土地荒漠化,最終導致環境惡化。產不出更多的糧食以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的需求,因此造成③糧食短缺。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只能不斷的擴大耕地面積,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4)從“非洲某地環境惡性發展循環圖”,要保持合理的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速度,才會有利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點評】人口增長過快會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很大壓力,使居民的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問題難以解決,人口增長過慢則會引起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因此得出人口增長的過快或者過慢都不好,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
27.【答案】(1)田納西河流域地形種類多樣,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氣候適宜(雨熱同期、降水豐富或);流域內灌溉水源豐富(或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
(2)略;人口過快增長--砍伐森林、過度開墾---資源短缺(生態環境破壞)阻礙發展。
(3)在區域發展中要協調好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我國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田納西河流域地形種類多樣,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該流域地處北溫帶,降水豐富,氣候適宜,灌溉水源豐富。
(2)其問題在于:獨立戰爭以后,移民涌入田納西河流域,砍伐森林、開墾荒地導致河流水量減少且含沙量增加;水土流失的加重使土層變薄,收成減少,土地被放棄,越來越多的耕地不適合耕作。
(3)由田納西河的的變遷可以看出,在區域發展中要協調好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故答案為:(1)田納西河流域地形種類多樣,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氣候適宜(雨熱同期、降水豐富或);流域內灌溉水源豐富(或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
(2)略;人口過快增長--砍伐森林、過度開墾---資源短缺(生態環境破壞)阻礙發展。
(3)在區域發展中要協調好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田納西河流域變遷帶來的思考,要注意在發展過程中保護生態、保護環境。
28.【答案】(1)水資源問題;節約資源(或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
(2)有利于緩解城市內澇問題;有利于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態環境建設(提高水質);有利于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等。
(3)政府制定和完善“海綿城市“相關法律法規,為海綿城市快速建設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大對“海綿城市"的資金投入;增長市民的相關知識,提高節水意識";緊緊依靠科技,加強企業的科技創新。
【知識點】我國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
【解析】【分析】(1)分析示意圖可知 海綿城市建設主要針對水資源問題,體現節約資源(或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
(2)意義可以從有利于緩解城市內澇問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態環境建設,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等方面回答即可。
(3)根據表格左列內容可知經驗有:要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節水意識,依靠科技創新等方面回答即可。
故答案為:(1)水資源問題;節約資源(或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
(2)有利于緩解城市內澇問題;有利于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態環境建設(提高水質);有利于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等。
(3)政府制定和完善“海綿城市“相關法律法規,為海綿城市快速建設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大對“海綿城市"的資金投入;增長市民的相關知識,提高節水意識";緊緊依靠科技,加強企業的科技創新。
【點評】本題考查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主要考查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值中等。
29.【答案】(1)中國歷代政府均非常重視環境問題。環境問題不僅危害人們的健康,制約了我國的經濟發展,還影響社會安定,成為威脅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
(2)政府要加強環境立法;要懲治污染生態環境的行為,環境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否則要被問責。
(3)新中國成立初期忙于鞏固新生政權;忙于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忙于恢復和發展經濟。
(4)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保的意識;進行垃圾分類、不隨意傾倒垃圾;舉報污染環境的行為;宣傳環保知識;隨手關燈、關水龍頭;綠色出行;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等。
【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
【解析】【分析】(1)材料一 中的“棄灰(垃圾)于道者黥”、材料二中的“穢污”和材料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環保大事記”都說明了中國歷代政府均非常重視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它不僅危害人們的健康,還影響社會安定,成為威脅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
(2)本題考查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政府要加強環境立法;要懲治污染生態環境的行為,環境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否則要被問責。
(3)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國民經濟初入正軌,國家工業化剛剛起步,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只是在局部地區出現,而且程度比較輕,因而環保意識尚未覺醒,再加上新中國成立初期忙于鞏固新生政權、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恢復和發展經濟,致使1973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開始新中國環保事業的起步。
(4)材料三表明我國目前正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第二問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為:(1)中國歷代政府均非常重視環境問題。環境問題不僅危害人們的健康,制約了我國的經濟發展,還影響社會安定,成為威脅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
(2)政府要加強環境立法;要懲治污染生態環境的行為,環境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否則要被問責。
(3)新中國成立初期忙于鞏固新生政權;忙于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忙于恢復和發展經濟。
(4)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保的意識;進行垃圾分類、不隨意傾倒垃圾;舉報污染環境的行為;宣傳環保知識;隨手關燈、關水龍頭;綠色出行;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等。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環境問題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30.【答案】(1)危害:大量生活垃圾隨處堆積,不僅會造成環境嚴重污染,還會對城市居民健康產生威脅,也影響市容市貌等。(寫出其中兩點即可)
(2)原理:①可持續發展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包含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持續發展,三個方面缺一不可。好處:實施垃圾焚燒發電有利于變廢為寶,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實施該項目有利于保護環境,改善生活環境;實施該項目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人們幸福感。
(3)政府:通過各種媒體宣傳垃圾焚燒項目的相關知識;倡導市民加入垃圾分類的行列;政府增設垃圾分類回收的設施等市民:樹立正確的垃圾焚燒觀念;平時垃圾實行分類投放等
【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
【解析】【分析】(1)垃圾圍城的危害可以從造成環境嚴重污染,對城市居民健康產生威脅,影響市容市貌等方面回答即可。
(2)從垃圾焚燒后爐渣被綜合利用,蒸汽用來發電可知,垃圾焚燒有利于變廢為寶,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保護環境,改善生活環境;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人們幸福感等。
(3)政府的角度可以從加強宣傳倡導市民加入垃圾分類行列, 增設垃圾分類回收的設施等方面回答。市民的角度可以從樹立正確的垃圾焚燒觀念,落實具體行動,同不進行垃圾分類的行為作斗爭等方面回答即可。
【點評】本題考查對我國環境現狀,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主要考查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值一般。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鞍山市| 青河县| 汉源县| 永年县| 新平| 鱼台县| 香格里拉县| 四平市| 墨竹工卡县| 海伦市| 龙海市| 平顺县| 康乐县| 莱阳市| 文水县| 岢岚县| 息烽县| 锡林郭勒盟| 额敏县| 呼玛县| 安陆市| 泗阳县| 昌邑市| 丰都县| 巴林左旗| 陇南市| 庄浪县| 陈巴尔虎旗| 南召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三原县| 开封县| 翼城县| 大姚县| 福州市| 盐池县| 疏勒县| 达日县| 乐平市| 慈溪市| 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