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胞分化形成組織》第1課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說出細胞分化和組織的概念;2. 識別綠色開花植物的主要組織;3.說出植物主要組織在葉、莖的分布情況。(二)能力目標:1.從宏觀到微觀,運用比較的方法區分植物體的主要組織;2.通過實驗,提高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對比及歸納總結的能力。(三)情感目標:1.通過自主探究活動,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2.初步認同植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二、教學重點:識別植物體的主要組織。三、教學難點:(一)說出細胞分化和組織的概念;(二)識別植物體的主要組織;(三)結合植物主要組織結構特點和分布,推測其功能。四、教學策略:(一)觀察法:使用顯微鏡觀察植物葉、莖永久玻片標本,識別植物主要組織及其分布。(二)討論法:結合植物主要組織的結構特點和分布情況,推測其功能。五、教學設計思路:(一)教材分析:《細胞分化形成組織》是北師大版第2單元《生物體的結構》第4章《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第1節的內容。本節內容與“細胞”一章,為幫助學生形成多細胞生物的結構層次的科學概念奠定基礎。生物學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學中,學生能夠形成“細胞分化”和“組織”的概念,了解細胞分化形成組織的事實,識別人體基本組織及植物主要組織。(二)學情分析:學生經過兩周顯微鏡實驗課的學習,初步掌握了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形成了“細胞”的概念,認識了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但學生對顯微鏡的使用操作不夠規范。對細胞的結構特點認識單一,沒有“細胞分化”的概念,對“組織”認知不清,甚至出現錯誤前概念。觀察能力薄弱,不知看什么,怎么看,忽視移動玻片標本進行全面觀察,甚至沒有辦法確定物像是否調節清晰,總結歸納能力也較弱,對知識的獲取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三)設計思路:根據學情特點,安排學生使用顯微鏡先觀察植物體的基本組織,由于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更便于學生確定細胞的排列特點和位置關系,同時教材提供了基本組織示意圖和文字材料說明,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觀察迎春葉橫切面、南瓜莖縱切面、蠶豆葉下表皮永久玻片標本,確定基本組織在植物莖、葉的分布,推測其功能,形成細胞分化形成組織的概念。六、課前準備:(一)學生課前準備:學生課前觀察植物的葉片,區分葉脈和葉肉;預習課本,收集相關資料。(二)教師課前準備:根據教材和課程標準設計課堂教學,準備《受精卵分裂》的視頻,植物主要組織的圖片,制作多媒體課件;實驗室準備迎春葉橫切面、蠶豆葉下表皮、南瓜莖縱切面永久玻片標本。預估學生使用顯微鏡存在的問題,重視課堂生成教學。七、教學設計流程:課堂:“受精卵細胞分裂”導入觀看圖片,認識細胞分化形成組織完成表格,明確植物組織主要結構特點結合圖示,認識植物的分生組織實驗觀察,識別植物的主要組織學以致用,明確根尖各部分主要組織八、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一、情景導入 導入:大多數多細胞生物都是從一個細胞開始生長發育的,這就是受精卵。受精卵是如何實現從一個細胞到多個細胞的華麗變身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觀看視頻感受一下。 播放視頻《受精卵分裂》,提問:1.受精卵如何實現細胞數量的增加?2.細胞分裂產生的是怎樣的細胞? 過渡:這是否意味著生物體都是由相同的細胞構成的? 引入課題《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聆聽。 看視頻,回答。 觀看視頻,直觀認識多細胞生物是由受精卵生長發育而來的;受精卵進行細胞分裂產生相同的細胞。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二、 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一)認識細胞分化的事實: 展示“橙子橫切”圖片,并提問:你看到了什么? 引導:為什么橙子橫切面有不同的區域?它們存在哪些差異?這說明什么?(新細胞的形成是怎么樣的?) 以果實為例,引導學生推測其構成的細胞存在差異,認識到大多數細胞在生物體生長發育過程中會發生變化的事實,形成細胞分化的初步認識。 (二)形成“組織”的概念: 繼續使用“橙子橫切”圖片,并提問:我們看到的不同區域是什么?細胞還是細胞群?怎樣的細胞群? 總結:相同的一種或幾種細胞聚在一起形成的細胞群,就是組織。 過渡:所以我們看到橙子不同的區域,實際上是不同的組織。植物體由哪些組織構成? 看圖片,嘗試回答。 思考,回答。 從宏觀觀察切入,通過設問,創設認知沖突,引出“細胞分化”這一重要概念。 認識到同種細胞“物以類聚”的排列組合規律,形成“組織”的概念。三、植物組織主要結構特點 (一)反饋課前預習成果(課前收集整理植物組織結構特點的相關信息,完成表格)。 展示“植物的主要組織” 圖片和總結表格,請學生列舉植物的主要組織,歸納植物組織的主要結構特點。 (二)識別植物組織模式圖 學生總結后,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的主要組織”圖片,識別植物的主要組織,說明自己的判斷依據(看什么,怎么看)。 匯報。 運用知識,識別。 明確預習任務,鍛煉學生收集、利用課內外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指導學生如何將文字內容具象化,為后面的顯微鏡自主觀察奠定基礎。四、認識植物的分生組織 (一)分生組織的分布 展示圖片“分生組織的分布”,引導學生直觀認識分生組織在植物體的分布。 過渡:分生組織分布在植物體的這些部位發揮什么作用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芽尖和根尖的生命活動。 展示“根尖、芽尖生長”的動圖,引導學生認識分生組織的功能。 1.圖中展示了芽尖和根尖的什么生命活動? 2.多細胞生物如何生長? 3.根尖、芽尖是植物的生長點,其中分布著分生組織,推測分生組織的功能? 4.分生組織為什么細胞小,細胞核大,回憶細胞分裂過程嘗試解答。 (二)識別分生組織 展示“莖的橫切”顯微鏡圖片, 讓學生識別A、B、C哪個區域是分生組織。并引導: 1.C區可以明顯看到什么結構特點(細胞壁的增厚)?屬于什么組織? 2.A區也是輸導組織,B區分生組織不斷分裂產生的新細胞向兩側移動卻形成了輸導組織,這是什么情況? 學以致用:展示“根尖縱切”顯 微鏡圖,看圖識別根尖的分生組織 看圖,總結。 看圖,思考。 回憶,回答。 看圖,回答。 觀察,思考,回答。 認識分生組織具有分化的功能。 識圖。 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將觀察到的事實歸納總結,領會分生組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以分生組織為例,教師引導為輔,讓學生體驗怎樣將理論運用于實際,并初步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思考方向。五、實驗觀察識別植物的主要組織 過渡:利用學案布置顯微鏡觀察任務。 (一)觀察迎春葉橫切 宏觀觀察:迎春葉從外到內由表皮、葉肉、葉脈三部分構成。引導學生回憶洋蔥內表皮細胞取材過程,明確表皮的位置。 引導:洋蔥內表皮細胞是否含有葉綠體?迎春葉的表皮呢?葉子呈現綠色,是什么部位的顏色?顯微觀察: 1.觀察迎春葉橫切,找到表皮、 葉肉、葉脈細胞,確定一塊表皮由幾層細胞構成,是否含有葉綠體; 2.細節:使用高倍鏡觀察迎春葉葉脈,確定葉脈細胞顏色深是因為細胞壁增厚,還是細胞核大。 3.結合結構特點,識別各部分的組織類型,推測其功能。 學生觀察,教師巡視指導。 (二)評價學生觀察效果 展示“迎春葉橫切”顯微鏡圖,并提問:指出表皮、葉肉、葉脈在圖中的位置;根據學案的觀察順序,識別它們的主要組織。 提示:葉表皮外有一層角質層。 (三)觀察蠶豆葉下表皮 展示“蠶豆葉下表皮”和“洋蔥內表皮”顯微鏡圖片,讓學生區分哪一個是蠶豆葉下表皮,確定構成組織,推測其功能,結合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規律,思考該組織在植物體的分布情況。 (四)觀察南瓜莖縱切 找到輸導組織,嘗試區分導管和篩管。 展示“南瓜莖縱切”顯微鏡圖片,指導學生如何區分導管和篩管,依據植物體根、莖、葉輸導組織連成一體的事實,推測其功能。 展示“南瓜莖縱切” 顯微鏡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薄壁組織,依據植物液泡生長規律,辨認它是營養組織中有大液泡的類型,完善營養組織的功能和分布。 回憶,思考。 實驗操作,觀察,識別,記錄。 匯報觀察結果。 根據觀察結果,思考,回答。 顯微鏡操作,辨別。 整理筆記。 通過學案,幫助學生明確觀察思路和任務,及時將觀察到的事實歸納總結。 先預測,再觀察的教學策略,使觀察更具有針對性,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性。 面向全體學生,反饋學生觀察效果,幫助部分學生完成觀察任務。 運用“比較學習法”,區分導管和篩管。六、 學以致用 過渡:下面展示的是根尖縱切的模式圖,根據結構特點,可以將根尖分為四個區域,請判斷每個區域的主要組織。 展示學生手繪根尖縱切顯微鏡模式圖,引導學生觀察思考。 看圖,思考,回答。 作為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方式。九、教學評價:過程性評價:1.當堂展示“迎春葉橫切”顯微鏡圖,讓學生指出表皮、葉肉、葉脈在圖中的位置;請學生反饋顯微鏡觀察的結果,如表皮由幾層細胞構成,是否有葉綠體?葉脈處顏色深是因為細胞壁增厚還是細胞核大?2.根據顯微鏡觀察結果,判斷蠶豆葉下表皮的顯微鏡視圖;3.展示南瓜莖縱切導管、篩管、薄壁組織顯微鏡視圖,讓學生根據觀察結果區分。也就是通過學案的運用,反饋學生顯微鏡使用情況。終結性評價:判斷手繪根尖縱切圖四個區域的主要植物組織。十、教學反思:本節課是收集、整理、歸納植物主要組織的相關信息,使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結構,識別植物的主要組織,驗證植物組織的主要結構特點,根據不同組織在植物結構中分布的情況,結合其結構推測其功能的過程。是一個通過收集資料,運用資料,驗證資料構建生物學概念的過程。通過精心設計學案,實現幫助學生使用顯微鏡按照一定順序觀察,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讓顯微鏡的使用真正成為一種工具,為提高實驗教學有效性提供一種思路。實際教學中,發現存在幾點不足之處:1.應加強對時間的控制,適當調整一些內容,延長學生操作的時間(7個教學班實驗教學,學生操作平均時間約10分鐘);2.使用這種模式教學,必須加強對學生規矩的培養,對課堂管理要求高,適用面不夠廣;3.過程性評價穿插誠信教育,通過學生舉手當堂反饋實驗完成情況,但不能反映個例,無法及時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可以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小組長課時指導,后期反饋的方式達到更好地效果,這要求教師對小組長進行課前培訓。或者教師善于運用新媒體新技術,當堂巡視,對學生個例進行拍照,當堂投屏反饋學生實驗操作成果,學生參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觀察獲取信息,利用課堂資源生成教學,效果更佳。參考文獻:[1] 劉恩山,肖堯望,鄭春和.生物學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40-159.[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9-11.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