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課 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發展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理解設立該制度的原因及地位、作用;知道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和履行維護民族團結的義務。【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基本觀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教材中插圖的講解,使學生逐步形成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各族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黨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根本保證。我們要維護國家統一、鞏固各族人民大團結。重點難點【重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難點】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材料式導入)“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歌曲《愛我中華》是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會歌。當那優美的旋律在運動場上回蕩的時候,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和興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民族區域自治與民族團結》一課。【合作探究】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一項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2.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是什么?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即在民族自治區域內,由當地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利。我國民族自治區的構成是怎樣的?我國的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5個省級民族自治區,云南省、貴州省的少數民族也比較集中。5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分別是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除省級民族自治區之外,還有自治州、自治縣和自治旗等民族自治地區。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政治制度,同學們可以根據以前學過的知識討論一下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中國歷史上長期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符合中國國情和歷史傳統;各民族長期的經濟文化聯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適宜于合作互助,不適合分離的民族關系;近代以來,各民族在共御外敵、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革命斗爭中,建立了休戚與共的親密關系,形成了相互離不開的政治認同。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什么意義?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充分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對維護國家統一和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二、共同繁榮發展1.請閱讀教材P52,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在少數民族地區采取了什么措施?進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廢除了剝削和壓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邁入社會主義社會。2.對少數民族地區因地制宜地進行政治改革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前提。那么,黨和政府為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采取了哪些政策?國家實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推出各種扶持政策和優惠措施,各省市、各部門也提供無私援助,持續推動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3.各民族共同繁榮包括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繁榮,那么黨和政府是如何對待少數民族文化的?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與推廣上,國家采取的積極措施使許多少數民族文化重放光彩。5.結合歷史與現實情況,分析民族團結對維護國家統一的意義。言之有理即可。【課堂小結】我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榮的政策合乎國情,順乎民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必將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練習設計】(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