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時 因地制宜謀發展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我國三大經濟帶及其劃分依據;理解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掌握閱讀使用地圖及圖表資料,學會從圖表中獲取地圖信息的技能。【過程與方法】學會用表格比較的方法,說明東西部經濟帶存在的明顯差異;根據學生已有知識,通過圖表探究東西部地區農業、工業和旅游業發展方式的差異及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觀;關注家鄉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增強熱愛家鄉和祖國,建設家鄉和祖國的情感。重點難點【重點】根據東西部經濟帶的差異,因地制宜發展經濟。【難點】堅持因地制宜、優勢互補,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教學過程【自主學習】1.我國的三個經濟地帶及其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條件。2.影響工農業生產的的條件有哪些?【合作探究】一、東西部經濟帶的差異1.讀教材P112,說出我國三個經濟地帶的劃分及其劃分標準。中國地域遼闊,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明顯,各地區的發展程度很不平衡。依照各省、市、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總體上可把全國分成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經濟地帶。2.讀圖8-43,分析三個經濟地帶的人口、發展條件以及經濟發展程度等特征。對此,你有什么認識和發展對策。特征如下表所示:經濟地帶 人口 發展條件 經濟發展程度西部經濟地帶 人口密度低 煤、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條件較差,對外交通不便 較低中部經濟地帶 人口密度較大 勞動力豐富,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基地,擁有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 較高東部經濟地帶 人口稠密 自然條件優越,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科技教育水平較高,位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 高認識:三個經濟地帶體現了我國區域發展的宏觀格局。事實上,我國區域發展的情況遠比這復雜得多。對策:只有因地制宜地考慮不同地區的特點,采取適應當地條件的發展策略和方式,才能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二、各產業的因地制宜1.讀教材P112—P114,以東北地區和長江三角洲為例分別分析農業、工業的因地制宜發展。(1)農業:我國東北地區山環水繞,沃野千里,是我國重要的商品農業生產基地。①東北地區的地形:以平原和山地為主。東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組成。其中,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我國著名的商品糧基地。②東北地區的自然條件與農業生產類型:在地勢比較平坦,降水較多,草原廣闊的地區,用作畜牧業區,放牧羊、牛和馬等牲畜,飼養豬、肉雞、肉牛和奶牛等;在平原廣闊,土層深厚且土壤肥沃,降水較豐沛的地區,用作耕作農業區,種植玉米、大豆、小麥和水稻等農作物;在森林資源豐富的山地,用作林業和特產區,經營林業及相關產業。(2)工業:工業生產要考慮當地的自然和人文條件。我國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河湖眾多,是中國人口密度最大、城鎮分布密度最高、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也是我國結構完善、實力最為雄厚的綜合性工業基地。2.讀教材P113閱讀卡,說出長江三角洲的城市群;讀教材圖8-48,分析長江三角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長江三角洲的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發達、城市密集,形成了由一個中心(上海)、四個副中心(南京、蘇州、杭州、寧波)以及其他眾多大、中、小城市組成的城市群。長江三角洲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海陸交通便利;開發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教育、科技發達,技術力量雄厚;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沿海陣地,是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地區。三、區域合作讀教材P114,結合金融、旅游業等方面的因地制宜發展,提出我國各地發展的合理化建議或對策。國家根據各地優勢,規劃并實施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區域發展戰略,以更好地實現全國社會經濟的均衡發展,以及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練習設計】(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