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3 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內容設置在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之后,學生對“細胞”這一知識模塊已經有了初步的感性和理性上的認識,這是進行本節課教學的基礎和出發點。隨后將要學習《細胞分裂產生新細胞》,需要解決生物體為什么可以由小長大的問題。因此,學好本節內容對于后面教學活動的開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細胞分裂也是高中生物的重點和難點內容,了解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有利于初、高中生物知識的過渡和銜接。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出細胞保持較小體積的原因。● 能力目標① 學習模擬實驗的方法進行生物學的研究;② 在實驗中提高觀察實驗現象、分析現象和根據現象獲得結論的方法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① 通過模擬實驗,逐步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② 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3.教學重點、難點① 活動1“研究細胞大小與物質擴散的關系”中現象的觀察和分析、結論的獲得等;② 活動2“研究細胞體積與表面積的關系”中數據的處理、結論的獲得。4.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實驗材料及器具二. 學情分析本節課是在福州時代中學借班上課。教學進度滯后,教材(人教版)與本人正在使用的教材版本(北師大版)不一樣是本節課最重要的學情。福州時代中學教學設備先進,各種實驗配備一應俱全,這為本節課的順利開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該校的學生無疑是最優秀的學生,他們思維活躍,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語言表達等各方面能力都很強,在課堂上應多給他們表現的機會,但需要注意如何有的放矢地掌控課堂。三. 教學設計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反饋、評價導入新課 提問:生物體有哪些共同特征?嬰兒為什么能由小長大?簡要介紹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學生思考并回答 在學生還沒有學習“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時提出這些問題雖然牽強,但隨后做了簡要介紹,為本節課的開展做了鋪墊。細胞體積為什么這么小? 同學們知道大象吧?見過老鼠嗎?大象大還是老鼠大?以這種問題引入,激起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大象個體比老鼠大,是因為它的細胞比老鼠的大呢還是細胞比老鼠的多?從而引出問題:細胞體積為什么這么小?接下來找原因。 學生帶著激情,爭先恐后的回答 這類問題是比較簡單的問題,但也正是由于這種問題不需思考,將有利于提升學生回答和思考問題的信心和積極性。活動1:研究細胞大小與物質擴散的關系活動2:研究細胞體積與表面積的關系 ①說明實驗步驟,并介紹這是生物學研究的一種方法——模型實驗。②組織學生計算并填寫P51活動表格,得出結論。③組織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①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②通過計算,得出結論。③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先組織學生進行活動1,在出現實驗現象的間隙組織活動2,不僅充分利用了課堂時間,化客觀為直觀,從而有效提高了課堂效率。四. 教學反思本節內容比較多,比較雜,安排兩個課時比較合適。第一課時重在解決一個問題“細胞的體積為什么這么小”。這一問題的解決是為第二課時解決“細胞為什么要進行分裂、生物體為什么能夠由小長大”做鋪墊的。為了讓細胞體積小的好處更直觀,安排了兩個活動“研究細胞大小與物質擴散的關系”和“研究細胞體積與表面積的關系”,兩個活動相輔相成,變客觀為直觀,化抽象為形象,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由于教學進度滯后,從“生物的共同特征”入手,引入新課花了較大的時間篇幅,顯得比較牽強。當學生動手實驗前,雖然講解了實驗步驟,但如何快速準確地切下符合規格大小的蘿卜塊,并沒有講解。本以為這樣的設計可以拉開組與組之間的時間差,讓結果出現明顯不同的實驗現象(實際上不同小組已經明顯地出現了不同的實驗現象,只可惜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現象不顯著的小組沒有機會拿上講臺展示)。可現在想來,這樣的做法不太符合程序。最后,老師講得太多,聰明的學生表現的太少,對時代中學七年級的學生估計不足,更怕課堂失去掌控,這是本節課最值得商榷的地方。借班上課,難吶!PAGE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