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節 吸收作用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識別綠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結構基礎—根毛。2、闡述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3、舉例說出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4、說出無土栽培的要領和發展前景。二、能力目標:1、觀察用土壤浸出液培養幼苗的演示實驗中,培養學會觀察并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2、通過對無土栽培資料的收集和學習,培養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三、情感目標:1、領悟科學實驗中需要嚴謹、認真的態度。2、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教學思考】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過程是這一節的教學重點。因為根是通過根毛完成吸水功能的,而根毛細胞是植物細胞的一種。所以只有理解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才能由此及彼,推理出根毛細胞吸水的原理。 2、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原理是這一節的難點。因為:這部分內容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學知識,而初一年級的學生此時還不具備這些知識,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且這部分內容相對抽象,教師如何形象簡明地使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故成為教學難點。【教學重點】根毛細胞吸水的原理;綠色植物生活需要無機鹽。【教學難點】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學準備】教學演示PPT、提前準備和培養的小麥幼根、小麥幼苗等。演示實驗相關材料用具等。【教學過程】課前學生在學習任務單和微課的指導下完成自主學習。展示課前自主學習學習任務單的完成情況,并做簡單點評。引入新課:水是植物體的組成成分,水又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水對于植物的生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什么呢?學生回答:根。由水對植物生活的重要性入手,引導學生思考植物如何吸收水分,導入本節課的主題。根對水分的吸收展示圖片:超市里給蔬菜灑水,問:目的是什么?說明什么?引導說明植物的其他器官如莖和葉也能吸收水分。問:根的所有部位都能吸水嗎?合作討論一:根的主要吸水區域是哪個部分?2、該區域適合吸水的結構特點有哪些?3、根毛細胞吸水的原理。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二、無機鹽的吸收生物興趣小組演示:觀察土壤浸出液培養的小麥幼苗。將兩株同樣大小的小麥幼苗,分別放在蒸餾水和土壤浸出液的試管中繼續培養。兩周以后,觀察這兩株小麥幼苗的長勢和顏色是否相同。結論:植物的生活需要無機鹽。植物生活需要多種無機鹽,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鉀的無機鹽。教師補充:需要量少的無機鹽對于植物的生活也是很重要的,如植物缺少含硼的無機鹽,就會“花而不實”。三、無土栽培:根據植物生活需要的無機鹽種類、數量和比例配制營養液,用營養液來栽培植物。展示無土栽培常用的幾種方法圖片,師生交流無土栽培優勢。實際應用:合作討論二:在植物栽培過程中為什么一次施肥過多,會造成“燒苗”現象?移栽植物時為什么根部要帶很多的土?無土栽培的營養液濃度有要求嗎?濃度偏高或者低偏會對植物生活有什么影響? 小組討論交流回答,教師補充、點評。進階練習:學生通過學生端完成進階練習題。課堂小結:請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板書設計】第3節 吸收作用對水分的吸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原理吸水主要區域:根毛區結構特點:根毛數量多,擴大了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根毛細胞壁薄、質少、液泡大。根毛細胞吸水原理對無機鹽的吸收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含鉀的無機鹽三、無土栽培【教學反思】本節課內容為根的吸收作用,植物對于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隨手可見,陌生的是植物的生活方式學生不了解。但是結合生活經驗及光合作用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認識到水分對于植物生命活動的重要性。根毛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過程是這一節的教學重點。因為根是通過根毛完成吸水功能的,而根毛細胞是植物細胞的一種。所以只有理解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才能由此及彼,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也是這一節的難點。因為:這部分內容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學知識,而初一年級的學生此時還不具備這些知識,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且這部分內容相對抽象,教師如何形象簡明地使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故成為教學難點。通過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實驗使學生先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然后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討論分析及多媒體課件的輔助,進而上升到理性認識。從感性知識入手,充分利用初中學生已經具有判別溶液質量分數大和小的生活體驗,精心設計實驗,進行觀察對比后得出結論,從而突破教學難點。七年級學生在生活實踐及小學的自然課中,已對“根的吸收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本節內容將從更深的理論層次來探討“根的吸收作用”這個問題。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使知識直觀化、形象化、生動化,從而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潛能。此外,通過近一學期的學習、實踐,同學們已學會和體驗了探究性實驗的一般科學方法和過程,因此,學生完全有能力對“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進行自主探究,設計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實驗方案來。 由于我校具有較好的硬件設施(每個班級都配備多媒體,有生物多媒體教室,且實驗室設備較為完善),所以,這節課中有很多知識點都可以通過實驗展開,讓學生從感性知識入手,進行觀察、對比后得出結論,同時輔以多媒體教學,使學生的認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得到發展和升華。本節課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特點:一、 通過活動,使學生自主獲得相關知識。本節課共設計了2個學生活動,即小麥幼根的觀察、小麥幼苗生長在蒸餾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對比情況。可使學生通過觀察對根毛和根尖的結構有清晰認識。第一個活動為教師考察學生已有知識和推理能力而設計,通過問題“根如何擴大吸收水分的面積”的提出,請學生體會根毛數量多,增大了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有利于細胞吸水。第二個活動現象很明顯,學生可以得出結論:植物生活需要無機鹽。二、注重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系,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學以致用,學生獲得成就感。不足之處有:為了適應翻轉課堂的課改模式,教學設計不能很好的體現知識的生成過程,沒有體現某些概念的呈現過程。教學資料收集的有點少,所以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太敢放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