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歷史(下)期末復習提綱第一課 統一國家的建立隋的統一:(1) 隋的建立:楊堅(隋文帝),581年,長安。(2)隋的統一:589年開鑿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隋的覆沒: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殺死,隋亡。唐的建立: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隋唐政治新格局(1)三省六部制 三省 :中書、門下和尚書 六部:吏、禮、兵、刑、戶、兵。(2)科舉制:隋代開創,唐代完善,清末廢除。第二課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位,次年改年號為貞觀(627--649)唐太宗奠定貞觀之治的兩大基石:(1)知人善任:房玄齡、杜如晦、馬周(2)虛心納諫:魏徵3、評價: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帝王,史稱他的統治為“貞觀之治”第三課 從武周政治到開元盛世武周政治:(1)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后人把武氏臨朝稱制到代唐稱帝的20余年統治,稱為“武周政治”(3)作用:為唐代中期的繁榮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前期的極盛時期。天寶危機:唐朝由盛轉衰。第四課 唐代的邊疆各族民族關系: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日臻完善。民族政策:采取了“全其部落,順其土俗”的開明政策,設立“羈縻州”文成公主入藏:(1)原因:松贊干布仰慕中原文化,派使臣到唐都求婚。(2)經過: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干布.(3)作用: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對加強漢藏兩族的關系,發展藏族經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第五課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唐都長安: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城市之一。它不僅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還是一個開放性的國際大都會。唐朝的對外友好往來:(1)日本遣唐使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2)唐太宗時,玄奘西行天竺求佛經。(3)唐玄宗時,鑒真東渡日本傳文化。第七課遼、宋、西夏、金并立遼政權的建立:916年,契丹族 耶律阿保機(遼太祖)建立遼,定都上京。北宋的建立:960年,趙匡胤(宋太祖)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西夏政權的建立:1038年,黨項族 元昊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史稱西夏。金政權的建立: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上京。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南宋政權的建立:1127年,趙構即位,延續宋朝政權,史稱南宋。南宋軍民的抗金斗爭:抗金英雄岳飛領導的岳家軍在郾城會戰中重創金軍主力騎兵,并乘勝奪回了許多失地。碰撞中的融合:(1)澶淵之盟:1005年,遼、北宋之間訂立和議。(2)1044年,北宋、西夏之間達成和議。宋、遼、西夏形成三角鼎立,時戰時和的復雜政治格局。(3)紹興和議:1141年末,南宋和金達成和議。第八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宋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1)農業:耕田墾辟范圍的擴大;占城稻的引進;茶葉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 (2)手工業:A紡織業:兩浙的絲質產品已躍居全國首位;海南島已有較先進的棉紡織業工具。B陶瓷制造業:江西景德鎮窯逐漸成為瓷業中心。C造船技術居于世界前列。(3)紙幣的產生:北宋時期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1)原因:為了躲避北方的戰亂,許多中原人南遷,促進南方經濟的發展。(2)過程:東漢末年到東晉初年,唐代中葉至五代時期,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3)完成: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已成定局。第九課 宋代的城市生活宋代的城鎮:(1)大都市:開封、杭州 (2)區域性中心城市:平江府(今江蘇蘇州)、鄂州(今湖北武昌) (3)規模:數量增加,人口增加。(4)特點:坊市突破空間和時間限制。宋代市民的衣食住行特征:(1)衣:抹布、絲織品、棉布 (2)食:粟、麥、稻米;羊、豬;茶、酒 (3)?。悍课荩撼鞘型叻? 農村茅屋;家具:靠背椅、高桌子(4)行:市民:獨輪車、畜力車;官宦:轎子3、市民文化生活的趨勢:商業化、通俗化、大眾化;瓦舍勾欄的出現。4、市民娛樂活動的發展:(1)娛樂活動:說唱、舞蹈雜劇、戲劇 (2)體育活動:武術、相撲、球類、水上運動 (3)民間傳統節日:元旦、元宵、中秋節等。第十課 元朝的統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1206年,蒙古大汗國正式成立。忽必烈建立元朝:(1)元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大都。 (2)元的統一:1276年,元軍攻破臨安;1279年,統一了全國。 (3)文天祥的抗元斗爭 (3)元統一的意義:它結束了自五代以來多個政權并立的局面,為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忽必烈改制:使社會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元朝實行民族分化政策:是蒙古貴族實行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行省制度:(1)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2)設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為中國的一個行政機構;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臺灣)。(3)行省制度的意義:中央與地方、中原與邊疆的關系大大加強,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第十二課 明清兩朝的專制統治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在應天稱帝,后攻占大都,推翻元朝的統治。清朝的建立:女真族所建的“后金”改名為“清”,入主中原。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1)政治:A地方:廢行省,設三司。B中央:罷中書省,廢宰相制,設內閣。C設廠衛特務機構。(2)思想:大興文字獄,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清朝加強君權的措施:(1)政治:A康熙皇帝設南書房;B雍正帝時,創立軍機處成為中樞機構。(2)思想:大興文字獄,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第十三課 抗擊侵略的英雄業績戚繼光抗倭:(1)背景:倭寇對我國沿海地區的侵擾。(2)經過:戚繼光帶領戚家軍抗倭轉戰山東、浙江、福建、廣東。(3)結果:1564年,中國沿海地區的倭患基本解除。鄭成功收復臺灣(1)背景: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臺灣地區。(2)經過:1661----1662年,,收復臺灣,結束了荷蘭殖民者對臺灣的統治。(3)評價:給荷蘭殖民者以沉重的打擊,鄭成功成為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紀念的民族英雄。雅克薩之戰:(1)背景:沙俄強占雅克薩和尼布楚。(2)經過:康熙帝組織兩次雅克薩反擊戰。(3)結果: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第十四課 廣闊疆域上的統一國家盛世疆域西藏:(1)建立了對達賴和班禪的冊封制度。(2)平定西藏內亂。(3)雍正時,設置駐藏大臣。(4)乾隆皇帝制定了“金瓶掣簽”制度。新疆:(1)平定準葛爾部叛亂。(2)乾隆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亂。(3)設伊犁將軍。云貴地區:實行“改土歸流”第十五課 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鄭和下西洋:(1)概況:從1405----1433年,鄭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船隊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廣大海域之間,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2)基本航線:是從中國東南沿海的劉家港出發,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3)意義:鄭和的遠航,促進了明朝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4)評價: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的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洋航行要早半個多世紀。外國貢使:(1)特點:外國朝貢,中國回賜。(2)衰落:明中葉以后。(3)評價:實質是中國古代王朝大國至上觀念的切實反映。傳教士:(1)來華時間:開始于明朝萬歷年間。(2)來華目的:在中國境內傳教。(3)代表人物: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是最早來到中國的外國傳教士之一;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制定《大清時憲歷》。第十六課 閉關鎖國限制通商:(1)明朝“海禁”的情況。(2)清朝從“海禁”到“閉關”。“閉關鎖國”的原因:(1)防范自衛的產物。(2)自然經濟為根源。(3)自大心理的反映。“閉關鎖國”的影響:(1)一定程度上起了防止西方殖民者入侵的作用。(2)更大程度上導致中國落后挨打的結果。第十八課 思想文化1、《資治通鑒》:(1)作者:北宋史學家司馬光。(2)體例:編年體史書。(3)范圍:從戰國到五代。(4)地位:被視為與《史記》并列的史學名著。2、佛教的中國化:(1)佛教教義:宣揚因果報應,輪回轉生。(2)佛教的中國化:自身改造,廣泛傳播。(3)影響:中國化的佛教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3、道教:(1)產生:東漢后期形成的道教,源于古代民間信仰、神仙方術和道家思想。(2)發展:東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的理論和組織形式日益完備。唐朝和宋朝,道教空前興盛。此后,道教進一步與儒家、佛教相融合。(3)評價:道教的主體體現了中國文化注重現實人生的傳統特色。道教作為中國本土的宗教,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十九課 文學藝術(上)唐詩:(1)李白:后人稱他為“詩仙”;(2)杜甫:后人稱他為“詩圣”,稱他的詩為“詩史”;(3)王維:善于在描寫山水田園風光中表現悠閑瀟灑的情趣;(4)白居易:生活在唐朝衰弱之時,他主張詩歌創作應與現實結合,詩作明白流暢,通俗易懂。宋詞:(1)產生:詞源于民間,興起于唐代,盛于兩宋。(2)北宋詞人:A柳永:擴展了詞的容量,推進了宋詞的發展。B蘇軾:開創了豪放派詞風,代表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3)南宋詞人:辛棄疾:代表作有《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元曲:(1)元雜劇和散曲合稱元曲。(2)關漢卿:代表作是《竇娥冤》、《望江亭》、《救風塵》。明清小說:四大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第二十課 文學藝術(下)書法:(1)隋唐:A楷書: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B草書:張旭和懷素。(2)兩宋時期:行書:蘇軾、黃庭堅、米芾。(3)元代:趙孟頫。繪畫:(1)人物畫:閻立本、吳道子。(2)山水畫、花鳥畫和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件風俗畫的曠世名作。(3)宋元文人畫:蘇軾、趙孟頫、黃公望。(4)明代潑墨大寫意花卉畫。雕塑藝術:自隋唐以來逐漸與世俗生活貼近。音樂舞蹈:《秦王破陣舞》、《霓裳羽衣舞》。第二十一課 科學技術(上)印刷術:(1)雕版印刷。(2)活字印刷術:發明者,北宋畢昇。指南針:(1)戰國時期:“司南”。(2)北宋時期:制成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3)約12世紀末,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并有所改進,為后來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實現環球航行和發現新大陸提供了重要條件。火藥:(1)火藥的發明 (2)火藥的用途:用于軍事和生活上。(3)火藥的外傳:13世紀,火藥傳到阿拉伯地區,14世紀,再傳到歐洲。第二十二課 科學技術(下)科技:(1)明代杰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是世界聞名的藥物學名著。(2)明代后期著名的科學家徐光啟編著的《農政全書》,堪稱我國傳統農學的集大成之作。(3)明末科學家宋應星的名著《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2、建筑:(1)趙州橋:設計者李春,它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橋。(2)明長城:A起止點: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6300多米。B評價:巍峨屹立的萬里長城,雄偉壯觀,氣勢磅礴,成為人類歷史上的奇跡之一。(3)北京城:A布局特點:以南北中軸線為主干對稱展開,規模宏大,主次分明,嚴謹整齊,雄偉端莊,全城由京城、皇城、宮城組成。B地位:成為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C北京城的中心為明清皇宮所在地----宮城,也稱紫禁城,即今天故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