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聲音》復習提綱1.音叉是一種發生儀器,用來 調試樂器和測試音高 .3.我們可以用高,低 ,強,弱對聲音進行分類,描述和記錄.5.我們說話時能發出聲音是因為聲帶在振動.6.我們身上有一個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動的器官,它是耳朵里的鼓膜 .7.一個物體(比如音叉,鋼尺,橡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 不斷重復地做 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8.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9.聲音有高有低,有強有弱.10.聲音的強弱可以用 音量 來描述,振動 幅度 越大,聲音越 強 ,振動 幅度 越小,聲音越 弱 .音量單位是 分貝 .11.聲音的高低可以用 音高 來描述,音高是描述物體振動快慢 的一個量,物體振動的越快,聲音越 高 ,物體振動的越 慢,聲音越 低 .音高的單位是 赫茲 ,它表示的是物體一秒鐘 振動 的次數 .12.在撥動鋼尺或塑料尺的實驗中,我們已經知道了尺子振動幅度 和音量之間的關系.13.尺子伸出桌子的 長度 與音高變化有關系.用相同的力撥動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鋼尺,伸出桌面短,聽到聲音(高 ),伸出桌面長,聽到聲音( 低 );把鋼尺伸出桌面8厘米,輕輕撥動時聲音( 弱 ),用力撥動時聲音( 強 )。14.聲音以 波 的形式傳播,當聲波遇到 物體 時,會使物體產生 振動 ,聲音就是這樣通過 各種物質,從 一個地方傳播到 另外 一個地方的.15.空氣是傳播聲音的重要物質.16如果把玻璃罩里的空氣抽掉,里面就成了 真空 .由于缺少聲音傳播所需要的 物質,所以聽不到聲音.17在月球上,沒有 空氣 ,即沒有傳播振動的 物質 ,宇航員即使相隔不遠,也不能互相通話,必須使用 無線電 設備.18.擊打過的音叉,輕輕觸及水面時,回引起水的 振動 ,這說明 振動 是可以傳播 .19.從聽診器中聽到的聲音,是通過 空氣 和 橡膠管 傳播的.20.正在游泳的人引起水的 振動 而發聲,這主要是因為 水 能傳播聲音.21.聲音能在 固體,液體 , 氣體中傳播.不能在 真空 中傳播.22.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是每秒 340 米, 聲音在水中傳播的速度是每秒 1450 米.聲音在鐵中傳播的速度是每秒 5000 米23.我們怎么聽到聲音的?一個振動的物體會使她周圍的空氣發生 振動 ,振動的空氣到達我們的耳朵 ,敲打 鼓膜 ,并使它 振動.耳朵中的聽小骨再將振動 傳到充滿液體的 內耳 ,引起液體的 振動 .大腦接受了 聽覺神經 傳過來的信號,我們便感覺到了聲音.24我們的耳朵里有一個鼓膜,它時時刻刻都在接受著各種聲音并 產生振動 .25鼓膜很薄而且 有彈性,即使是很輕的聲音,它都會 產生振動 .26我們的耳朵可分為 外耳 ,中耳 ,內耳 三部分.27.耳廓的作用:收集聲音, 耳道的作用:傳遞聲音, 鼓膜的作用:引起振動, 聽覺神經的作用:向大腦報告信息.28.聲音大時,鼓膜振動得快,聲音小時,鼓膜振動的慢.29.鼓膜很薄,如果外界聲音特別大時,會使鼓膜穿孔.30.耳朵是我們的聽覺器官,需要精心呵護.33.過高或過強的聲音有可能損傷我們的聽力,所以我們要盡量遠離這些聲音,有時需要 捂住耳朵 或 戴上保護裝置.34.經常使用耳塞聽音樂會使聽覺器官產生 疲勞 或 造成損傷 ,從而導致聽力下降.35一旦聽力嚴重下降,通常需要配戴 助聽器 ,這種小的電子擴音器能幫助人們使聲音 放大.36在塑料罐里放幾粒豆子,做成一個發聲裝置-------發聲罐.38.當別人咀嚼脆餅時,你聽到的聲音很小,而你自己咀嚼時聽到的聲音大,這是因為前者的聲音靠空氣傳播,后者的聲音靠固體傳播,固體傳播聲音較強.11、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彈撥,橡皮筋拉的緊,聲音(高),拉得松,聲音( 低 );當橡皮筋拉得一樣長短時,用力撥橡皮筋,聲音( 強 ),輕輕撥,聲音( 弱 )。12、用相同的力敲打盛水的玻璃杯子的杯口,水越滿,聽到的聲音越( 低 )。第四單元《我們的身體》復習提綱4-1.從外形上看,人的身體一般可以分為 頭、頸、軀干、四肢 四部分組成。4-1.身體能夠做很多工作,工作時總是由多個部位 同時參與、共同完成。4-1.人體的外部特點可以 直接觀察 ,內部特點可以 借助一些工具 ,可用看、聽、聞、摸的方法感覺。4-2.我們的身體里有一個支架,這就是 骨骼 。骨骼 支撐著 我們的身體, 保護著 我們的內臟器官,使我們能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骨骼不能獨立運動。4-2.人體的活動由骨骼、關節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運動形式,骨骼、關節和肌肉的組合形式也不同。4-2.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使我們的骨骼粗壯,肌肉發達,關節靈活。4-3.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氣管、支氣管 、 肺 等。4-3.人的呼吸實際上是在進行著氣體交換,使氧氣進入血液,同時排出二氧化碳。4-3.為什么運動時呼吸會加快?因為人體運動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所以呼吸的次數要比平時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時多的氣體。4-3.經常鍛煉身體,會提高我們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獲得更多的氧氣。4-3.肺活量是指一次盡力吸氣后,再盡力呼出的氣體總量4-4.人體需要的氧氣由 肺 吸入后進入血液,再由 心臟 通過 血管 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同時收集二氧化碳等廢物,再排出體外。4-4.心臟的心肌收縮,血液離開心臟,心肌舒張,血液回到心臟。4-5.人體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 口腔、食管、胃、小腸 和 大腸。食物被食管運輸 到胃里,在胃里被進一步 磨碎 和 分解 的,在小腸里被 吸收 。4-5.如果食物在體內消化得好,我們就會吸收更多的營養,為骨骼、肌肉的生長提供養料。4-6.口腔是食物消化開始的地方,是由 牙齒、舌頭、唾液 共同完成的。牙齒按形狀給牙齒分類,可分為門齒(我有 8 個)、犬齒(我有 4 個)、臼齒(我有 20 個)。4-6.老人們常說“細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齒將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體內消化。4-6.如果牙齒不好,消化就會受到影響,還會影響整個身體的運動。4-7.人的一切活動都需要依靠身體各個器官的協同工作才能完成。4-7.人體活動需要的能量來自于我們每天所吃的食物。4-7.人體的每個消化器官都在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們愛護。我們跳動起來后,我們的呼吸和-心跳-都會增加。四(上)科學第二單元《溶解》復習提綱2-1.溶解的特征:物質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均勻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過濾的方法分離出來。2-1.過濾實驗中用到的器材有:鐵架臺、漏斗、過濾紙、玻璃棒、燒杯。2-1.做過濾實驗時,要注意“一貼、兩低、三靠”。(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壁。兩低:濾紙低于漏斗邊緣,濾液低于濾紙邊緣。三靠:傾倒濾液的燒杯緊靠玻璃棒,玻璃棒緊靠三層濾紙,漏斗末端緊靠承接濾液的燒杯內壁。2-2.高錳酸鉀是紫黑色的固體小顆粒,常被用來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來取。2-2.高錳酸鉀進入水中時的狀態:極少數溶解,沉入水底。輕輕搖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錳酸鉀減少了,杯中的液體變成紫色。 充分攪拌高錳酸鉀后:全部溶解、變成了均勻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錳酸鉀溶液。2-2.觀察和區別“物質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顆粒大小的變化、在水中是否均勻分布、是否有沉定、能否用過濾的方法分離。2-3.膠水或洗發液進入水中的狀態: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縷縷的擴散,輕輕攪拌部分溶解,充分攪拌全部溶解,最后變成膠水或洗發液溶液。2-3.食鹽、小蘇打、高錳酸鉀、膠水、洗發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穩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2-4.輕輕開啟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約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氣泡變大,變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氣泡變小,變少了。2-5.切碎、加溫、攪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質在水中的溶解。2-6. 在100毫升水中,食鹽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約是36克。2-6.溶解在水中的食鹽能用蒸發的方法把食鹽和水分離出來。2-7.給杯子中的鹽水加熱,可以分離食鹽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發皿、石棉網、酒精燈、三腳架、火柴、濕抹布。2-7.酒精燈的火焰分為外焰、內焰、焰心三個部分,外焰的溫度最高,內焰其次,焰心的溫度最低。2-7.點燃酒精燈時一定要用燃著的火柴,決不能用燃著的酒精燈對火。加熱完畢需要熄火時,可用燈帽蓋滅,蓋滅時需再重蓋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時燈帽打不開,絕對禁止用嘴吹滅火!(2-7.鹽能夠溶解在水中,也能從水中分離出來,人們就是利用了鹽的這個特點,把海水引進鹽田,用太陽的熱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發,最后析出鹽的結晶。)(2-7.酒精是容易揮發和燃燒的液體,萬一有灑出的酒精在燈外燃燒,不要驚慌,可用濕抹布或沙土撲滅。)實驗一:制定一個“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的研究計劃。要研究的問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研究地準備(實驗材料):量筒、天平、小匙、攪拌棒、食鹽、記錄單研究方法:1.用量筒取100毫升的水倒入杯中。2、用天平把食鹽分成兩克一份。3、把第一份食鹽用小匙投入水中,并用攪拌棒輕輕攪拌,使食鹽完全溶解。然后再按照這樣的方法投入第二份、第三份、第四份……直到加入的食鹽不能再溶解為止。4、統計一共溶解了多少克食鹽。研究結論:100毫升水能溶解大約36克食鹽.實驗二:“膠水、醋、酒精、和食用油能在水中溶解嗎”實驗你是怎樣完成的?你的預測:我認為膠水、醋和酒精能在水中溶解,食用油不能溶解。實驗過程:①分別在試管中加入10至15毫升水。②分別往試管中加入1至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③充分振蕩后,靜置一會兒。 液體之間的溶解記錄表溶解過程 膠 水 醋 酒 精 食 用 油怎樣進入到水中 先沉入水底并蜷縮在底部 直接與水混合 直接與水混合 浮在水面上在水中怎樣擴散 緩慢擴散 擴散較快 擴散較快 不擴散是否溶解 溶解 溶解 溶解 不溶解實驗結論:膠水、醋、酒精在水中能夠溶解,食用油不能在水中溶解。往食用油中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滌劑,震蕩后(食用油會溶解)。實驗三:回憶課上做過的: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實驗,完成:面粉 沙 食鹽 高錳酸鉀能否看見顆粒 能 能 不能 不能分布是否均勻 否 否 是 是是否有沉淀出現 是 是 否 否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嗎 能 能 不能 不能是溶解還是沒有溶解 沒有溶解 沒有溶解 溶解 溶解根據以上實驗,總結什么情況下物質才溶解:溶解指物質均勻地、穩定的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質分離出來。四(上)科學第一單元《天氣》復習提綱1-1.我們每天都能感覺到天氣帶來的變化,天氣影響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1-1.天氣是指我們居住的地區,在某個時間的大氣狀況。1-1.我們可以通過云量、降水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特征來描述天氣。(溫度、風向和風速、降水、云量是天氣觀察中的重要數據)1-2.記錄每天各種天氣現象的表格叫做天氣日歷。1-2.在我們的天氣日歷中,一般要記錄日期和時間、云量、降水情況,氣溫、風向和風速。如果有云,還要記錄云的類型。1-2.觀察天氣應該在每天的同一時間、同一地點。1-3.使用溫度計時,要等到溫度計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讀數。1-3.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這個地方的溫度才能反映當地的氣溫。1-3.測量氣溫時應該選擇室外陰涼、通風的地方。每天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來測量1-4.風可以通過自然界中的事物來感知,可以用風向和風速來描述。1-4.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風向可以用風向標來測量,風向標箭頭所指的方向就是風向。我們一般用8個方位來描述風向。1-4.風的速度是以風每秒行進多少米來計算的。風速儀是測量風速的儀器。氣象學家把風速記為13個等級。在我們的天氣日歷中可以用簡化的風速等級來劃分風速。1-5.降水是天氣的一個基本特征,測量記錄降水量的單位是毫米。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見的有雨、雪、冰雹等。1-5.雨量器是測量降水量多少的裝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來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們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來做雨量器。(雨量器)是測量降水量多少的裝置。氣象學家根據一天(24小時)的降水量確定下雨等級。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1-6.云實際上是由無數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霧。1-6.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課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云在天空中是會變化的,不同的云預示著不同的天氣。1-6.不同的天氣狀況怎樣劃分呢?一種簡單的方法是:把天空當做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這個圓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進行區分。1-6.氣象學家在對云進行描述時,通常根據云高度和形狀把云分成三類:積云、層云和卷云。1-6.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層狀云是層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層云變厚,就是雨層云,將會出現毛毛雨、大雨或雪。1-6.高于云層,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樣的云叫做積云。積云發展成積雨云,形成雷陣雨。1-6.纖細的羽狀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組成。1-7.對天氣信息進行整理、總結和分析,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天氣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1-7.一個月的天氣變化不能代表這一年的氣候特點。1-7、動植物也能預報天氣,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鱗片會打開,相反,如果松果的鱗片緊閉,則表示即將下雨。(2)蜻蜓要下雨時會低飛。(3)螞蟻要下雨時會搬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復習提綱.doc 新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復習提綱.doc 新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復習提綱.doc 新教科版科學四年級第三單元復習提綱.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