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運輸作用【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說出植物莖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2)識別導管在莖內的分布部位;(3)辨認導管的結構特征。(4)說出植物莖運輸有機物的部位;(5)識別篩管在莖結構內的分布部位;2.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觀察現象和實驗結果的討論與分析和得出結論,培養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2)通過觀察植物枝瘤的形成,培養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會植物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2)結合戶外觀察的長期性和困難性,培養堅韌的科學品質;結合顯微觀察的復雜 性和嚴謹性,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點】1.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及結構基礎。2.有機物的運輸及結構基礎。【教學難點】1.觀察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2.導管與篩管的比較。【教學方法】觀察法,實驗法,講解法【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利用第四節的第一個實驗導入:在實驗中可以看到的現象有兩個,一個是在塑料袋中有小水珠出現,另一個是錐形瓶中的水變少了,請問錐形瓶中的水到哪里去了呢?生:到塑料袋中去了,師:是怎么去的呢?生:應該是通過莖來運輸的師:沒有錯,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運輸作用:在運輸作用中運輸的是什么東西,方向是怎么樣的呢?動力又來自哪里?(二)新授課師:在前面我們已經知道了水可以通過莖來運輸,那么到底是哪一部分在運輸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將莖的結構學習一下了再說由圖可知,莖是有三部分構成的:即木質部,韌皮部以及在中間的形成層,而形成層是由分生組織構成,向內可以形成木質部,向外也可以形成韌皮部。師:為了證明到底是哪一部位運輸水,應該怎么樣來做實驗來驗證呢?請結合教材同學設計;實驗方案生:(1)取相同大小的闊葉樹枝兩枝,一只剝去皮,一只不作處理(2)將兩枝都插入稀釋的紅墨水中,(3)再將兩個裝置放于有陽光,溫暖的環境中兩個小時觀察實驗現象:(1) 兩只樹枝的葉都變紅了(2) 兩只樹枝的木質部都變紅了(3) 樹枝的韌皮部沒有變紅由以上的實驗現象可以看出:水和無機鹽的運輸與韌皮部沒有關系,只由木質部來運輸師:木質部能運輸水和無機鹽,導管是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通道,所以,導管在哪里?生:對管是在木質部里。師:請描述水從錐形瓶中運輸到葉的過程生:錐形瓶→莖的木質部的導管→葉師:由此可以看出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的方向是怎么的:生:由下向上,師:那么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動力來自于哪里?生:來自于植物的蒸騰作用情境:在家里用刀在樹上砍幾刀后或者用鐵絲將樹套住掛衣服,時間久了會出現膨大部他,那么這些膨大部位是在刀砍的上方還是在下方?生:在上方師:為什么?生:有可以是某些物質在這里堆積而成為了證明回答的是否正確,那么我們就來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一下活動:在一株盆栽木本植物上選取一個枝條,用解剖刀在枝條中部剝除約一厘米寬的一圈樹皮,露出木質部,用刀輕刮木質部表面,然后用少許凡士林涂沫環切部位,經過一兩個月后,切口上方的樹皮膨大而形成枝瘤。師:描述切口上方和下方的形態變化生:在切口上方變得膨大,在切口下方沒有發生明顯變化師:試解釋切口上方形成枝瘤的原因生:是有機物從上方向下運輸的過程中受阻而堆積形成的師:根據上述實驗結果推斷莖運輸有機物的部位和方向生:是莖的韌皮部,并且方向是由上向下師:韌皮部能夠運輸有機物,而篩管又是運輸有機物的通道,所以篩管在什么部位?生:篩管在韌皮部師:也就是說植物需要的無機物和有機物都是通過導管和篩管來運輸的,而所有器官都需要無機物的有機物,所以,所有的器這器官中都有導管和篩管,也就是所有的器官里都有輸導組織。例題:果農為了增產常將結果的枝條剝去一圈樹皮,稱為環剝,這是為什么?分析:將果枝環剝后,在切口上方的部位需要水,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中的導管運輸來,與樹皮沒有關系,而所需要的有機物是上方的葉片通過光合作用制造。這樣上方制造的有機物就不能通過木質部運輸到下方,只能留在上方,這樣切口上方的果實就得能到更充足的有機物,故果實結得更大,品質更好。通常說的“春天砍三九,農民笑彎腰”也是這個道理。觀察書,說出導管和篩管的區別是什么?生A:導管較大,而篩管較小,生B:篩管是一節一節的,而導管是通的生C:篩管有細胞結構,而導管沒有細胞結構師:導管是死細胞,沒有細胞結構,從下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是活細胞構成的,有細胞結構,從上向下運輸有機物。小結,本節課學習了水,無機鹽,有機物運輸部位和方向【板書設計】形成層韌皮部木質部韌皮部,里面有篩管,能運輸有機物形層:由分生組織,能分裂產生新的細胞木質部,里面有導管,能運輸水和無機鹽髓部形成形成木本植物的莖4 /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