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微課九上3.6電能(2)學案一、知識點1.測量小燈泡的功率時:(1)可根據小燈泡的 來確定電源 及電壓表的 ,然后估測小燈泡正常工作時的 ,再確定電流表的 。(2)連接電路時,開關應處于 狀態 ,閉合開關前,應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調至 。(3)實驗時,應觀察燈泡的 ,觀察燈泡的亮度隨燈泡兩端電壓變化的情況。只有當燈泡兩端電壓等于燈泡的 時,燈才能正常發光。(4)調節滑動變阻器,使小燈泡兩端的電壓恰好等于燈泡的 。讀出此時兩只電表的讀數,并記錄在實驗數據表內.(5)調節滑動變阻器,使小燈泡兩端電壓為 的1.2倍,觀察小燈泡亮度,相對于額定電壓時亮度要 ,讀出此時兩只電表讀數并填入表內。(6)調節滑動變阻器,使小燈泡兩端電壓為 的0.8倍,觀察小燈泡亮度,相對于額定電壓時亮度要 。2.電流通過各種導體時.會使導體的溫度升高的現象叫做 。3.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 成正比,跟導體的 成正比,跟通電 成正比。用公式表示為: 。4.各種電熱器都是利用 來工作的。電流通過導體發熱的過程實質上是 轉化為 的過程。5.W = UIt和Q = I2Rt有區別,只有當電能全部轉化為 時,也就是純電阻電路。電熱才等于 。二、學一學例1:焦耳24歲時,首先把電阻絲放入玻璃管內,做成一個電熱器,然后把電熱器放入一個玻璃瓶中,瓶中裝有已知質量的水。給電熱器通電并開始計時,從插在水中的溫度計可隨時觀察到水溫的變化,同時,他用電流計測出電流的大小,焦耳把實驗做了一次又一次,獲取大量數據歸納得出焦耳定律。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 焦耳定律只適用于電能全部轉化為內能的電路B. 焦耳通過實驗得到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流的二次方、電阻、通電時間成正比C. 焦耳實驗時用水吸收的熱量來替代電阻絲產生的熱量,是用了轉換法D. 科學教材上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與焦耳所做實驗很大的不同是沒有獲取大量的數據得到關系式解析:A.焦耳定律不只適用于電能全部轉化為內能的電路,故A錯誤符合題意; B.焦耳通過實驗得到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流的二次方、電阻、通電時間成正比,故B正確不合題意; C.焦耳實驗時用水吸收的熱量來替代電阻絲產生的熱量,是用了轉換法,故C正確不合題意; D.科學教材上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與焦耳所做實驗很大的不同是沒有獲取大量的數據得到關系式,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A。例2:在測定“小燈泡電功率”的實驗中,電源電壓為4.5V,小燈泡額定電壓為2.5V、電阻約為10Ω。(1)若將圖1中的實物電路連接完整,還需要將電流表0.6所對應的接線柱與圖示中燈座的 (選填“左”或“右”)側接線柱相連;(2)小科同學閉合開關,移動滑片P到某一點時,電壓表示數(如圖2所示)為 V,若他想測量小燈泡的額定功率,應將圖1中滑片P向 (選填“A”或“B”)端移動,使電壓表的示數為2.5V。(3)小鬧同學移動滑片P,記下多組對應的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并繪制成圖3所示的I-U圖像,根據圖像信息,可計算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是 W。解析:(1)根據電流表的使用規范解答;在測量小燈泡電功率的實驗中,電流表應該與燈泡串聯。由于燈泡的右端已經與變阻器串聯,所以電流表0.6的接線柱只能與燈座左側的接線柱相連。(2)根據圖2確定電壓表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根據指針的位置讀數。將其與燈泡額定電壓比較,從而確定電壓表的示數變化,然后根據U=IR確定電流的變化,再根據“電流與電阻的反比關系”確定電阻變化,最終確定滑片的移動方向。根據圖2可知,電壓表選擇量程0~3V,分度值為0.1V,則示數為2.2V。由于2.2V<2.5V,所以電壓表的示數要增大,根據U=IR可知,通過電路的電流要增大,而總電阻要變小。為了減小變阻器的阻值,所以滑片應該向B端移動。(3)根據圖3確定燈泡的額定電流,然后根據P=UI計算燈泡的額定功率。根據圖3可知,燈泡的額定電流為0.2A,則它的額定功率:P=UI=2.5V×0.2A=0.5W。故答案為:(1)左 (2)2.2;B (3)0.5 。三、練一練1.現有甲、乙兩只電爐,已知甲電爐的電阻大于乙電爐的電阻,把它們分別接在電源電壓為220伏的電路中,在相同時間內它們放出的熱量---( )A. 甲放出多 B. 乙放出多 C. 同樣多 D. 無法判斷2.小科利用圖甲所示電路測量額定電壓為2.5伏的小燈泡的電功率。當他觀察到電壓表的示數如乙圖所示。要測量其額定功率,接下來他的操作應是---( )A. 眼睛注視電壓表,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動B. 眼睛注視電壓表,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動C. 眼睛注視電流表,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動D. 眼睛注視電流表,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動3.小科同學用如圖所示電路,測量額定電壓為2.5V小燈泡的額定功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閉合開關前,滑片P應滑到B端B. 閉合開關后,小燈泡不發光,可能是小燈泡燈絲斷了C. 當電壓表示數為2.5V時,測出通過小燈泡的電流,可算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D. 由實驗得知,小燈泡的額定功率越大,小燈泡越亮4.在“測定小燈泡額定功率”的實驗中,當手移動變阻器滑片時,眼睛應觀察---( )A. 燈泡的發光情況 B. 變阻器滑片的位置 C. 電流表的示數 D. 電壓表的示數5.電熨斗通電后溫度很高,而連接電熨斗的導線溫度升高卻不明顯,這是因為---( )A. 導線有絕緣層,能隔熱 B. 通過導線的電流小于通過電熨斗的電流C. 導線散熱快,所以溫度低 D. 導線上的電流與電熨斗相同,而導線電阻小,產生的熱量也很小6.“勝哥“將兩電爐絲R1、R2串聯起來,接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再將兩一樣的火柴分別放在兩電爐絲上,若R1>R2 , 則先被點燃的火柴是---( )A. 電爐絲R1上的火柴 B. 電爐絲R2上的火柴 C. 兩電爐絲上的火柴同時被點燃 D. 無法確定7.如圖是研究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下列正確的是---( )A. 甲實驗中兩個電阻串聯只是為了保證流過兩個電阻的電流相等B. 甲實驗通電一段時間后,左右兩側容器內空氣吸收的熱量之比為1∶2C. 乙實驗是為了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阻的關系D. 乙實驗通電一段時間后,左右兩側容器內空氣吸收的熱量之比為1∶48.小科家有額定電壓相同的電烤箱、電飯鍋和電視機各一個,按照每度電0.5元的計費標準,將這三個用電器正常工作1小時的用電費用繪制成了如圖所示的柱狀圖。則下列四個選項中,判斷正確的是---( )A. 在這三個用電器中,電烤箱正常工作時的電壓最高B. 在這三個用電器中,電視機正常工作時的電壓最低C. 正常工作時,通過電烤箱的電流大于通過電視機的電流D. 在一個月內,小科家電烤箱的用電費用一定比電飯鍋的用電費用多9.如圖所示是探究“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裝置,這樣連接實驗器材是為了探究電流產生的熱量Q與---( )A. 通過電流I的關系 B. 電源電壓U的關系 C. 通電時間t的關系 D. 導體電阻R的關系10.電視機后蓋處的銘牌上標有“220V 150W"字樣 ,這表示---( )A. 電視機的功率總是150瓦 B. 電視機的額定功率是150瓦C. 電視機兩端的電壓總是220伏 D. 電視機只能在220伏的電壓下工作11.如圖甲所示,兩個透明容器中封閉著等量的空氣,將兩個容器中的電阻絲R1和R2串聯接到電源兩端,將容器外部的電阻絲R3和R2并聯。(1)圖甲的裝置是探究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與________的關系,電阻絲R3的作用是使通過電阻絲R1和R2的電流________。(2)如圖乙所示,某小組在實驗中觀擦到左側U型管中液面很快出現高度差,右側U型管中液面高度差為零,原因是電阻絲________斷路。12.如圖所示電路中,當開關S分別與“1”“2”“3”接觸時,各自出現什么現象?出現的現象分別利用了電流的什么效應?(1)與“1”接觸現象:________,效應:________。(2)與“2”接觸現象:________,效應:________。(3)與“3”接觸現象:________,效應:________。13.如圖裝置,在兩相同燒瓶內裝滿等量煤油,瓶塞上各插入一根粗細相同的玻璃管,瓶內裝入粗細、材料相同的電阻絲R甲和R乙 , R甲長度大于R乙 , 閉合開關,經過一段時間t1后,甲玻璃管液面上升高度h甲________(選填“大于”或“小于”)乙玻璃管液面上升高度h乙,斷開開關,當兩根玻璃管液面回到原來高度后,向右移動滑片,再閉合開關,則甲玻璃管液面上升高度h甲加所需時間t2_______(選填“大于”或“小于”)t1。14.圖中的電視機與其他用電器是________連接的。通過插座接入電路的用電器同時工作時,電路中消耗的總功率過大,引起干路中的電流________,根據焦耳定律可知,干路上的電流產生過多的________,使導線的溫度急劇升高,從而燒壞插座和干路的導線,容易引起火災。15.小亮同學在做研究電熱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時,甲、乙兩個燒瓶內的煤油質量應該________(選填“相等”或“不相等”),把兩根電阻絲串聯連接的目的是________,通電一段時間后,甲燒瓶中煤油溫度上升了5℃,乙燒瓶中煤油溫度上升了3℃,則甲、乙兩根電阻絲的阻值之比是________。17.在測定小燈泡的功率的實驗中,根據電功率的計算公式 ,只要測出小燈泡兩端的 和通過它的 , 就可以得出小燈泡的電功率。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