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讓學生了解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2、運用實驗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二)能力目標:1、通過實驗,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索知識的過程,認識綠葉在光下制造的有機物是淀粉。2、采用演示實驗,合作探究,逐步培養學生體驗生物探究中的科學方法。(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探究, 明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物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形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點和難點:1、使學生理解“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實驗設計原理。2、使學生認同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3、實驗的組織和實驗結果的推導分析是難點。☆課前準備:1、課前準備:對盆栽天竺葵進行暗處理以及葉片部分遮光照射。2、材料用具:盆栽天竺葵、黑紙片(不透光紙)、曲別針、酒精、碘液、小燒杯、大燒杯、培養皿、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鑷子、火柴、清水。☆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活動:請同學列舉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愛的幾種食物,分析這些食物與綠色植物的關系。 學生發現,人們的食物都直接或間接來自于綠色植物。 那么,“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是什么?“綠葉制造有機物需要什么條件嗎?怎樣證明?”本節課就由同學們通過實驗親自找出答案。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1、播放視頻:《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實驗操作過程。要求:觀看視頻中,積極思考,你有沒有疑惑的問題?2、學生交流問題:培養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預設問題:①實驗前為什么要對實驗材料進行黑暗處理?②實驗選用的葉片,一部分被遮光,一部分不遮光,這兩部分在實驗中各有什么作用?③你怎樣解釋在酒精溶液的綠葉脫色而使酒精溶液變綠的實驗現象?④用碘液染色后的葉片顏色發生怎樣的變化,這種實驗結果說明什么?3、學生交流,解答問題。(要求: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各小組合作,討論能解決哪些問題?原理是什么?)通過討論、分析、交流,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的實驗設計,對教材中的實驗設計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力爭將問題形成結論。從而完善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參考答案:①暗處理是為了耗盡葉片中存在的淀粉,避免葉片已有的淀粉對實驗結果的干擾。②對葉片接受光照的不遮光部分進行處理,是檢驗植物合成淀粉能否需要光的主實驗,葉片遮蔽光部分是設置的對照。③葉肉細胞中葉綠素能溶解于酒精溶液,使葉片脫色而使酒精溶液變綠。④用碘液染色后,葉片不遮光部分變成藍色,葉片遮光部分不變顏色。說明光是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的必需條件。三、實驗操作,親身體驗經過同學們的討論和分析,基本上掌握了實驗的基本要素,但有些問題還需進一步探究。接下來請同學們自己動手來見證奇跡的出現。1、實驗注意事項:①實驗開始前要放好實驗裝置,再點酒精燈,實驗結束后先撤酒精燈。②加熱完畢,使用酒精燈罩,按要求將酒精燈熄滅,嚴禁用口吹。③用試管夾夾住大燒杯壁與小燒杯一同取下。④一旦酒清外溢燃燒,請用濕布或沙子覆蓋火焰,千萬不要用水撲滅。2、演示實驗:要求在實驗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出現的一切現象,能解惑你難以理解的問題,你還會發現新的問題。3、分享收獲:通過本次實驗的觀察和體驗,談談你的收獲(或建議)。4、教師點撥在實驗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四、展示成果,得出結論1、師生通過實驗成果分析實驗現象,推出結論。2、教師歸納總結:葉片的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了藍色,實際是淀粉遇碘液變藍,說明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葉片見光部分產生了淀粉,遮光部分沒有產生淀粉,說明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光合作用的條件——光。光合作用的產物——淀粉。這個教學環節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教師需要進一步要求學生劃出關鍵詞,加強理解記憶。五、猜想與應用:1、能不能在葉片上出現不同小動物圖案?2、若你穿的白褲子沾上綠葉液汁痕跡,你怎樣處理?(構思:在實驗中,為了增加趣味性,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將課本介紹用黑紙片部分直接遮蓋,可剪成小五角星狀)六、呼吁: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合成了有機物,養活了自己,同時也為我們人類和動物提供了許多可口的糧食和瓜果蔬菜。我們應該感謝植物,希望大家珍惜我們眼前的綠色,不要隨意采摘,善待植物,大家能做到嗎?七、作業布置:實驗設計要求:把光合作用的其它條件及產物驗證,設計自己的實驗。提升學生的能力,開放探究。設計實驗:1、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水2、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綠體3、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板書:(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光合作用的條件——光光合作用的產物——淀粉)☆教學反思:第 3 頁 共 3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