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3 《吸收作用》教學設計【設計理念】我國最新頒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將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聚焦在:質疑是思考的視角、實證是判斷的尺度、邏輯是論辯的準繩。學校是培養探究合作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多種智能培養的主要陣地。本課教學應引導學生在了解知識的基礎上根據經驗,暢所欲言。要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寬松的環境。在教學中,利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相互交流,充分表達。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給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讓他們品嘗成功的喜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材分析】本課是《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3單元第5章《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3節。本節內容涉及的重要概念是:●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植物生活需要的水分主要是根從土壤里吸收的。◎植物生活需要的無機鹽主要是根從土壤里吸收的。◎根據植物生活需要的無機鹽種類、數量和比例配制的溶液可用于栽培植物。【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舉例說出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2)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闡述植物細胞吸收水分的原理;(3)識別綠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結構基礎——根毛, 理解并掌握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4)說出無土栽培的要領。2.能力目標:(1)通過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究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 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 。3.情感態度價值觀:(1) 學會分享實驗成果,體驗成功的快樂 (2) 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平時要注意觀察,收集資料,學習過程中積極吸取知識的養分,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3)領悟科學實驗中需要嚴謹、認真的態度。(4)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根據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我認為本節的重點及難點分別是:教學重點:1.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 2.根毛細胞對水分的吸收;3.綠色植物生活需要無機鹽。教學難點:1.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失水的實驗;2.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學情分析】進入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小組交流與合作習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具有初步處理信息的能力,但親歷探究實驗的經驗較少,對科學探究缺乏必要的知識,但學生對貼近自己生活的問題有濃厚的興趣和熱情,在家庭生活中對腌制蘿卜具有一定的經驗,對蘿卜細胞吸水和失水有了一定的了解,這對理解植物細胞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設計思路】在教學中為了滿足我校學生探究式學習的需要,對教材中的資源恰當地進行調整、充實,有利于教學目標的落實,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提供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的機會,學生親身經歷探究式學習,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學探究,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提升科學素養。本節課由生活中的無土栽培的事例引入,激發了學生的思考,并以“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為重心,通過讓學生親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實施實驗—分析實驗—得出結論”的過程,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探究興趣,通過探究實驗的訓練形成科學思維。【教學準備】學生:動手制作蘿卜杯,課前完成觀察蘿卜吸水和失水現象的實驗;教師:1.準備相關的課件;2.課前準備探究蘿卜吸水和失水條件的實驗。【教學流程】【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引言 【創設情境,巧妙導入】展示海爾蒙特實驗圖片提出問題: ①這張圖片展示的是哪位科學家的實驗過程?②他的實驗結論是什么?③雖然海爾蒙特因為沒有考慮到空氣中的物質對柳苗生長的影響導致了實驗的結論并不科學,但他的實驗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沒有土壤,植物體能生存嗎?展示無土栽培的實物播放視頻:無土栽培館 思考: 工作人員給植物提供的營養液中包含了哪些成分?進一步思考: 問題1:植物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嗎?問題2:植物還會從土壤中吸收什么物質?(是無機鹽嗎?) 展示本節的學習目標。 領會意圖,愉快參與1. 觀察圖片回憶舊知識,思考、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并進行回答,引出無土栽培。2.認真觀看,對無土栽培作物產生興趣及探究欲望。3.帶著探究的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源于學生生活的學習情境、源于學生的經驗而又高于學生的簡單經驗且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情境,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內在學習動機,促進學習的有效性。通過特定的情境,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并明確自己學習的目標。一、水分的吸收 【激發思維,梳理知識】展示探究問題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自主學習過程中有疑惑的知識點。探究問題1:水對植物體有什么重要意義?肯定學生的回答。探究問題2:植物細胞如何吸收水分?1.植物體能吸水和失水 引導學生感受蘿卜杯的變化。提出問題:(1)溶液中多出的水分來自蘿卜細胞的哪個結構?失去的水分進入蘿卜細胞的哪個結構?(2)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途徑是什么?(3)滴加不同數量的碘液:引導認識鹽水濃度、細胞液濃度、清水濃度的區別。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 引導學生依據實驗法基本步驟完成探究的實驗。(1)實驗準備課前完成。(2)課堂完成實驗結果的檢查:請學生代表體驗蘿卜條形態的變化,蘿卜條重量的檢測,溶液容積的變化。(3)分析、小結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探究問題3:植物體通過哪個器官吸收水分?1. 提出問題:( )是植物體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2.展示根毛照片 提出問題:根毛適于吸收水分的結構特點?根毛吸水的條件? 學生帶著問題查閱教材,學會利用現有的材料獲取新知識。1.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教材思考后回答。“捏一捏”“瞧一瞧”觀察、體驗蘿卜細胞的的吸水和失水。結合展出的植物細胞結構簡圖,找出液泡。結合圖回答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途徑。觀察滴加不同數量碘液后的試管內液體顏色變化,認識:鹽水濃度>細胞液濃度>清水濃度。依據已有知識完成提出問題,并作出假設。小組合作、討論完成實驗設計。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輕松回答出:根是植物體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認識成熟區(根毛區)是植物體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回答:細胞壁薄、細胞質少、液泡大。根毛細胞液濃度>土壤溶液濃度。 1.培養根據教材分析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初步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注意評價學生分析資料以及歸納總結的能力。2.學生在對一系列問題串的回答和學生間的補充中能逐步地深化對液體濃度的認識,為后面的知識做好鋪墊。學以致用 【聯系生活,學有所得】提出問題:1.水對植物體如此重要,是不是給植物體澆越多水越好?展示不同植物,相同植物不同時期需水量的曲線圖。引導分析。2.某天,明明在給一盆花施肥時不小心施多了,過了幾天發現這盆花有些部分已經干枯死亡,明明不知道這是為什么,你能幫他解釋嗎? 1.閱讀,討論。2.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分析。 知識來源于生活,知識應用于生活,讓學生明確學有所用,明確學習生物的重要意義,并提高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本環節的設置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二、無機鹽的吸收 【思維遷移,知識拓展】展示圖片,并提出問題:1.農民施肥圖:植物體還需要從土壤中吸收什么物質?2.觀察土壤浸出液培養的幼苗:(1)兩株幼苗的色澤根系和莖葉長勢有什么不同 (2)肥沃的土壤浸出液與蒸餾水的主要區別是什么 (3)通過比較,你能得到什么啟示 3.正常玉米葉與缺乏無機鹽的玉米葉的比較:植物體需求量最多的無機鹽是什么?它們對植物體所起的作用是什么?4.肥料是不是越多越好?不同的作物施加的肥料一樣嗎? 學生分析圖片資料,結合本節內容得出結論。應用所需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 進一步提升學生觀察、分析材料、獲取知識的自主學習能力。三、無土栽培 【活學活用,即時鞏固】提出問題: 根據今天所需的知識,無土栽培的營養液中應該包含的成分有什么?不同作物的營養液都是一樣的嗎? 積極參與,認真學習 作為本節的第三部分的學習也是對前兩個知識點的應用,與課堂導入前后呼應。小結 概念圖展示本節的主要內容。 學生認真看課件,并積極構建知識框架。 利用概念圖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構建自我的知識框架。【板書設計】5-3 吸收作用一、水分的吸收1.水對植物體的重要意義2.植物體吸水和失水的條件:水往濃度高的一側流3.植物體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主要部位是根毛區二、無機鹽的吸收:需求量最多的是氮磷鉀三、無土栽培【作業布置】《課堂精練》第5章第三節“精練”【課后反思】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提出: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學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和嚴謹的求知態度;邏輯情緒,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指導行為等。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時,以生物課程理念為指導,通過生物課堂進行科學思維培養的實踐與研究,基本達成下列目標:1.通過“無土栽培館”視頻的播放,提高對科學和探索未知的興趣。2.通過設計并實施“蘿卜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在解決探究過程中產生的一個個問題中,不斷進行思維的碰撞,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樹立創新意識,形成科學思維。3.利用生活中常見的食物——蘿卜,動手制作“蘿卜杯”,進行“蘿卜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的探究,認識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關系和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4.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基本的生物學實驗的操作技能,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5.從豐富圖文呈現中獲取信息、圖文轉換、邏輯推理、觀點表達、跨學科學習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概括歸納、邏輯推論、科學探究、分析評價等能力也在慢慢培養形成。這樣的一堂探究實驗課不僅使學生學到了很多新知識,也使教師發現了許多平時教學中沒有發現的問題。當然,這節課也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1.由于課時的問題,將本節的教學內容濃縮為一節課,內容較多,想要在一節課的時間中完成教學內容,勢必要縮短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原本的分組實驗,只能改成了部分學生課前準備,而學生在課堂探究過程中產生的新的問題沒有時間在課堂上及時的解答,只能引導學生利用課后的時間進行探討。2.在討論的過程中,個別學生沒法完全放開自己,大膽地暢談自己的觀點。面對大班額的教學,如何面對全體學生,如何提高弱勢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是我一直要思考并努力解決的問題。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