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2年溫州市初中科學新課標新教材培訓會資料(一)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2年溫州市初中科學新課標新教材培訓會資料(一)

資源簡介

(共38張PPT)
領會變化 ,把握教學
溫州市實驗中學 李孝昂
lxa508@
2012、9
內容目標“理解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含義”改為“了解速度的定義和單位,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案例1:
目標表述特點:
具體化、操作化、可測性
分解細化、任務化
教學設計時, 如何解讀目標:

類 層
次 各層次水平界定 表達詞舉例




標 了
解 能說出知識的要點或事物的基本特征,并能在有關的問題中識別它們。 描述、說出、知道,了解、識別、列舉、指認。

解 能闡述知識的內涵,把握其內在邏輯關系,能用于解釋簡單現象或進行簡單計算。 解釋、說明、比較、概述、認識、理解、區別、懂得。

用 能將知識運用在新情境中,與已知知識建立聯系,分析有關現象或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辨析、運用理論或模型分析、闡明、分類、推動、應用。
行為動詞
※理解壓強的含義,能說出日常生活中增大和
減小壓強的方法。
1、知道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力;
2、概述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的大小關系;
3、知道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量;
4、能說出壓強的定義、公式和單位;
5、能運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目標分解細化:
1、通過壓路機壓路面、手按圖釘等典型生活事例分析,讓學生體驗壓力的存在,并知道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力;
2、通過同一人穿滑雪板和直接在雪地上,以及輕、重按圖釘等事例中,壓力作用效果的對比分析,讓學生體驗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積大小有關。并利用小方桌、海綿、鉤碼等設計實驗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的關系。
任務型目標:
3、引導學生利用探究結果,討論如何比較2千克公雞和3千克的鴨站在水泥地面上時,對水泥地面的作用效果,讓學生知道壓強的引入是用了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
4、通過引導回憶比值法定義,讓學生說出壓強的定義、公式和單位。
任務型目 標
教學行為可觀察
學習效果可量化
目 標可測性
案例2:
課程性質增加“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
強調突出“綜合性”
(1)認識自然界內在的統一性
(2)從整體認識自然和科學,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
(3)系統的科學方法訓練
(4)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整合。
(1)利用主題式復習對所學內容進行整合
(2)試圖從“整體性”出發建構概念圖
(3)與STSE領域相結合
(4)注重學生對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適性、平衡與調節等體現自然界統一性的概念的形成。
以“豆漿機”為主題的復習課
豆漿機
內部構造
磁場對電流的作用
電功電功率
電功率的測量
質量
重力
壓強
重力勢能
電路連接方式
改變內能的方法
電熱器
電動機
物質組成
性質、制備
§1.4 科學測量教學部分環節
動物比身高
測量的概念
科學測量的概念
討論:哪些場合要用到科學測量
小馬哥哥、松鼠弟弟、牛叔叔比身高
結果:
甲:牛叔叔最高,小馬哥哥其次,松鼠 弟弟最矮。
乙:小馬哥哥身高為2倍松鼠弟弟身高,牛叔叔身高為2.2倍松鼠弟弟身高。
案例3:
“科學本質”和“科學素養”的內涵闡述得更加具體
明確科學教育目標的落實
現狀:
(1)對科學素養的內涵理解不夠,落實到不到位。 (2)對科學本質的認識不到位,“功利價值取向”主導教學行為。
預設、短視、短效教學行為高度重視,
生成、遠視、長效教學行為嚴重輕視。
極端的強化教學主宰教學。
引發健康問題(生理、心理)、習慣態度問題、信念意志問題、道德品行問題、體驗缺失、好奇心和興趣丟失------
◆ 把人類社會積累的知識轉化為學生個體的知識;
◆ 把前人從事智力活動的思想、方法轉化為學生的認識能力;
◆ 把蘊含在知識載體中的觀念、態度轉化為學生的行為準則.
科學教學的價值取向
“水的浮力”教學片段——浮力概念的建立
浮在水面上的物體的受力情況
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
練習強化
施力體
方向
浮力的測量
浸沒在水中的正方體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不同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
“水的浮力”教學片段——浮力概念的建立
下沉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
水——其他液體——氣體
浮力產生的原因?
體現知識形成的思想方法
“功利價值取向”
觀念、態度---
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
上浮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
停在水中(懸浮)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
沉在水底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
李老師,我上了全英排名前三的工科大學,準備讀機械工程設計,真的很感謝您對我物理的啟發,我很享受這門學科給我帶來的快樂,謝謝!
操作技能
思想方法
觀念態度
動手
動腦
動情
科學實驗的教育功能
“研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教學
1、杠桿平衡的概念 2、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 3、實驗思路設計 4、分組實驗 5、總結結論
6、問題討論與交流
(1)為什么采用水平靜止來研究杠桿平衡條件?(2)本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否適用于其他情況的平衡? (3)變式
在“研究桿杠平衡條件”時,實驗前將桿杠調節到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 。
便于直接讀取力臂大小
消除桿杠自重的影響



在“研究桿杠平衡條件”時,----
小柯得出的結論是“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
請你對實驗加以改進,以說明這一結論是錯誤的。
強調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地位
教學內容、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關系: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
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的載體,要體現科學本質內涵,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現狀:
(1)學生主體地位沒有真正體現,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尚存在教師行為俘虜學生思維的現象;
案例4:
課程理念(三)改為“引導學生逐步認識科學本質”。
平面鏡成像:
“左右相反”

投機方法:把試卷倒翻著看
量筒的讀數:
“仰小俯大”

配置溶質質量分數為5%食鹽水50克。在量取水的體積時,視線仰視,配置結果?
組織合作學習
復分解反應的本質:
CuSO4
HCl
混合溶液
+NaOH溶液
沉淀質量
NaOH溶液質量
+Ba(OH)2溶液
酸堿中和反應優先進行。

強調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地位
現狀:
(1)學生主體地位沒有真正體現,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尚存在教師行為俘虜學生思維的現象;
案例4:
課程理念(三)改為“引導學生逐步認識科學本質”。
(2)教學內容不能引起學生興趣。
盧梭:
“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
第斯多惠: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關于激勵、喚醒、鼓舞.”
教學藝術的價值取向——
喚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教學內容的選擇力求符合學生的興趣點
(1)新奇的
(2)美麗的
(3)適度努力能成功的
(4)關于偶像的事物
(5)神秘對象的事物
(6)即將用到的
體溫調節一課教學:
老師打籃球前后的體溫比較,說明體溫恒定不是絕對的。
教學要關注“知識序”,尊重“認知序”。
2、重視前概念在形成新知識中作用
1、要依據合理的知識序設計教學
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近及遠,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抽象---
案例5:
增加了少量內容。如:“知道摩擦起電現象,了解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
“電路探秘”知識序:
電荷 電流 電壓 電路
電流、電壓的測量 物質的導電性
電阻 電流、電壓、電阻的關系
串聯、并聯電路的特點
蒸餾水
CO2
石蕊
“二氧化碳性質”教學
蒸餾水
石蕊
CO2+H2O==H2CO3
水是中性的——石蕊遇酸性溶液變紅色——質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性質——酸的概念——驗證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省特級教師、省教育廳教研室科學教研員王耀村:
“科學家探究的是未知領域的東西,學生探究的是已知領域的東西。”
省特級教師、省特級教師協會會長徐承楠:
學生探究的對象應該是“未知”的東西。
“密度”概念的教學
水表示數單位——m3
支付水費按質量計數—— t
質量 體積

研究水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抽象密度概念
鐵比泡沫重
【創設情境】
學生的前概念是什么
鐵比泡沫重
(修正)
同體積的鐵比泡沫質量大
(提出問題)
同體積的其他物質,質量大小如何呢
【抽象加工】
研究水和酒精在同體積時的質量關系。
物質 體積/毫升 質量/克
水 10 10
水 20 20
水 30 30
酒精 10 8
酒精 20 16
酒精 30 24
發現問題:
同種物質,質量和體積的比值相等;-----
同種物質,質量和體積的比值相等;不同物質,質量和體積的比值不等
“質量和體積的比值”可以反映物質的一種特性。
單位體積的質量——密度
合理處理科學知識與客觀存在的關系:
案例6:
“科學知識的形成是一個不斷修正、不斷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觀存在的過程。”
(1)與客觀存在不一致的,在適當時間要讓學生知道,但不能挖深,點到為止;
(2)考試不要求,如果涉及后續知識,不能與當前知識相沖突。
◇生殖方式:
(1)有性生殖: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
(2)無性生殖:不需經過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直接由一個母體產生新個體
◇生態系統的成分:
生產者——綠色植物
消費者——各級動物
分解者——細菌、真菌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孤雌生殖、孤雄生殖
能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細菌(硝化細菌等)也都是生產者。
腐生細菌和真菌-----
※在蜜蜂群體中,有些雌蜂產下的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兩種,前者發育成雌蟲,后者發育成雄蟲。未經受精的卵也能發育成成蟲,這種現象稱為孤雌生殖。
孤雌生殖屬于 。(選填“有性生殖”、“無性生殖”)
※下列屬于分解者的是( )
A.草 B.青蛙 C.食草昆蟲 D.病毒
※大腸桿菌從生物分類角度屬于 ,從傳染學角度屬于 ,從免疫學角度屬于 ,從生態學角度屬于 分解者 。
歡迎批評指正!
謝謝!!
“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1、水進入集氣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導致瓶內氣壓變小的原因是什么?
3、進入瓶內的水的體積與原空氣中氧氣的體積有何關系?
4、如果測定結果偏小,可能是什么原因導致?(共88張PPT)
初中科學課程標準比較分析
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黃鵬飛
科學新課標
堅持了什么
修改了什么
一.課程性質與理念的修改
二.課程目標的修改
三.課程內容的修改
四.實施建議的修改
五.附錄的修改
一.課程性質與理念的修改
初中科學課程是以對科學本質的認識
為基礎、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
綜合課程。
明確了科學素養:
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
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
精神,并具備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
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明確了如何把握科學本質:
從科學探究、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情感、
態度與價值觀,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
關系四個方面體現和把握科學的本質。
二.課程目標的的修改
1.總目標:
增加了“經歷科學探究過程,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2.分目標:
(1)將科學探究的(原6條)整合成4條。強調“掌握觀察、實驗、收集處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科學探究的過程技能
1.觀察:
2.分類
3.應用數學
4.測量
5.應用時空關系
6.交流(數字圖表語言)
7.預測
8.推理
9.下定義
10.形成假設
11.解釋數據
12.控制變量
13.實驗
基本技能
綜合技能
觀察
實驗
盡力加強人為操縱
盡力減少人為操縱
2.分目標:
(1)將科學探究的(原6條)整合成4條。強調“掌握觀察、實驗、收集處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2)在“科學知識與技能”目標中,增加了“具有觀察、實驗、收集和處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學語言表達和交流的初步技能”;“具有應用科學知識描述和解釋周圍世界的初步能力”等。
(3)在“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分目標
中,將原4條整合為3條。分別為:
對自然和社會的態度;
對科學的態度;
對學習科學、處理事務與人際關系的態度 。
不能將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它
分為三塊,它們是一個整體。
在課程實施中,不能以犧牲學生的
情感體驗、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價值觀
為代價而讓學生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
和技能。
(科學知識與技能是中性的,即可以產生積極作用,
也可以產生消極作用)
案例:水的沸點的測量
學生實測98℃,教師告訴這是誤差導致,
精確測量值應為100℃。
案例:水的密度
學生實測水的密度為0.98克/厘米3.
師:科學家經過精確測量,測得值為1克/厘米3.
案例:化合價
師:金屬元素的化合價都為正價。
(堿不能與金屬反應,酸可以)
(例:InSb—銻化銦,銻的化合價為-3)
案例:研究氫氧化鈣的性質
(3)在“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分目標
中,將原4條整合為3條。分別為:
對自然和社會的態度;
對科學的態度;
對學習科學、處理事務與人際關系的態度 。
(4)在“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分目標
中,增加“環境”這一內容。
并將原來的4條增加為5條。
第5條:關注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
三.課程內容的修改
1.調整與合并了部分內容。
如:將原物質科學部分的“常見的
化合物”、“常見的有機物”兩部分合并為
“常見的化合物”。
如:將“運動和力”修改為“機械運動和力”
如:將原主題“生物的新陳代謝”修改為
“生物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轉換”
(一)修改的方式
將原“會查元素的化合價”調整為
“知道一些常見元素的化合價”。
將原“描述晶體熔化和凝固過程中的特點”
調整為“能用圖像描述如水的沸騰、晶體
的熔化和凝固等特點”。
1.調整與合并了部分內容
2.刪除了部分對學生認知要求過高的內容
如刪除了:
“了解分子、原子和離子等微粒大小的數量級;
“了解納米材料及其應用前景”;
“知道同位素的結構特點”;
“了解世界上不同時區的區時”;
“知道日界線兩側不同日期的規定”;
“了解人工降雨的主要方式”等內容條目。
1.通過調整與合并,內容更科學、準確
2.刪除了部分對學生認知要求過高的內容
3.增加了少量內容
如:在“能的轉化與能量守恒”專題中,增加了
“以汽油機為例,了解熱機的工作原理,知道內能
的利用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
增加了“通過實驗了解比熱容,嘗試用比熱容解釋
有關自然現象。”
增加了“能區分主要的不可再生能源與可再生能源

在“電和磁”中,增加了“知道摩擦起電現象,
了解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
增加了“知道磁體周圍存在磁場并能說出其證據。”
在“地殼運動和地形變化”專題中增加了“知道
沉積巖、巖漿巖和變質巖是組成地殼的三類巖石”

增加了“知道泥石流發生的條件和危害”
在構成物質的微粒中,增加了“了解分子運動的
特點,列舉支持分子運動的證據;知道分子之間
有引力和斥力存在。”
在波中,增加了“通過實驗了解白光的組成和不
同色光混合的現象。”
增加了“了解聲音的特性,知道響度、音調和聲
源振動的關系。”
1.通過調整與合并,內容更科學、準確
2.刪除了部分對學生認知要求過高的內容
3.增加了少量內容
4.修改了部分目標的行為動詞,增強了可理解
性與操作性
如:將“了解達爾文進化論的主要觀點”修改為
“說出達爾文進化論的主要觀點。”
如:將“理解質量守恒定律”修改為
“通過實驗認識質量守恒定律。”
如:將“理解速度的含義”修改為“了解速度的
定義和單位,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能用速度
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1.通過調整與合并,內容更科學、準確
2.刪除了部分對學生認知要求過高的內容
3.增加了少量內容
4.修改了部分目標的行為動詞,增強了可理解性
與操作性
5.降低要求或縮小內容范圍
如:將“說出陽歷(包括節氣)和地球公轉的關系”
修改為“說出陽歷和地球公轉的關系,知道冬至、
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
將“知道農歷與月相的關系”修改為“知道陰歷
與月相的關系,知道朔、望、上弦、下弦的月相”。
第一部分: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科學家們用以研究自然界并
基于此種研究獲得的證據提出種種解釋的
多種不同途徑)
科學教育中所說的科學探究是指學生
經歷與科學家相似的探究過程,為獲取
知識、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學習和掌握
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
“科學探究是一種系統的調查研究活動,
其目的在于發現并描述物體和事物之間的
關系。其特點是采用有秩序的和可重復
的過程,簡化調查研究對象的規模和形式;
運用邏輯框架作解釋和預測。”
-------彼得森
------科學探究追求知識的確鑿性,即對
任何理論不輕信盲從,不迷信權威,
而是用證據來證明。------
探究教學存在的幾個問題
1.將探究能力當成知識教,當成技能練。
2.教師過于強勢,干擾過多,學生探究的
興趣不濃。
3.沒有處理好探究結果與過程的關系。
4.過分夸大探究的作用。
5.探究的形式單一、低效,
例:亞里斯多德的探究
----對禽類的胚胎發育過程的探究
“用20多個雞蛋讓母雞孵化,第二天起,
每天取一個雞蛋解剖檢查,多次觀察。”
-----《動物發展史》
思考:
1.探究的形式有哪些?
探究=實驗

2.探究中如何引導?
組二:
你猜這里面是什么?
你怎么知道是這樣?
你為什么這么想?
誰還有什么別的發現嗎?
組一:
你知道些什么?
還有哪些問題?
你想研究什么?
你打算怎樣研究?
你能對自己和小組同學
的學習作一個評價嗎?
你能完整地說一遍嗎?
----尋找更多的證據
或修正已有的解釋
-猜想
-方法
-證據
探究教學中兩組語言的比較:
探究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學具要有嚴密的結構(蘭本達等)
(2)課堂討論的內容要反映探究的過程
(3)活動要有情境化的背景
(4)盡量少說話,讓學生自己思考和動手
(5)要進行水到渠成的小結
----摘自《科學究竟是什么》
要素 達成目標
提出問題
(原:
提出科學問題) 能從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提出問題, 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所提出的問題;
能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簡單分析,初步判斷是否適合于探究;
知道科學探究始于問題。

提出(可探究的)問題
思考:易探究的問題有哪些特征
問題真實。
問題暗含假設。
問題涉及變量清晰、可控。
問題的答案具有相對穩定性
問題的難度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注意:
區分科學問題與實際問題。
案例:
在有關環境污染的教學中,教師展示了一系列環境污染的圖片、以及圖片生物數量變化的數據。要求學生針對這些圖片提出問題:
生1:這些數據有何意義?
生2:我們應該怎樣改善環境?
生3:為什么污染的池塘里的魚種類少?數量少?
生4:哪些因素影響了受污染池塘中魚類數量的
減少?
要素
提出猜想和假設
達成目標
能提出猜想和簡單的假設,并陳述理由;
了解猜想和假設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師:請同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案例:摩擦的利與弊
生1:與壓力大小有關。
生2:與重力大小有關。
生3:與運動快慢有關。
生4: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
生5: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但是,由于時間關系我們這節課選擇研究“它與壓力及粗糙程度的關系。”----
追問,
陳述理由。
例:金屬鎂可與熱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所得溶液呈堿性,可使酚酞試液顯紅色。某同學將鎂條放在水中煮沸,趁熱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試液,溶液變為紅色,放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后,發現溶液的紅色褪去了。
⑴溶液紅色褪去說明溶液的堿性 。
⑵據你推測,導致溶液堿性變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 。
② 。
可能是氫氧化鎂與二氧化碳反應了。
可能是氫氧化鎂受熱分解了。
可能是氫氧化鎂的溶解度變小了。
要素 達成目標
制訂探究方案(原:
制定計劃,
設計實驗) 能針對探究目的和條件,設計探究思路,選擇合適的方法(觀察、實驗、調查、訪問、資料查詢等),制訂探究方案。
要素
獲取事實與證據
(原:觀察與實驗,獲取事實與證據)
達成目標
能從多種信息源中選擇有關信息;
能進行一系列觀察、比較和測量;
能對獲得的事實、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能注意錯誤和誤差;
了解科學探究需要事實與證據。 (原:理解實驗對科學探究的作用。)
要素
解釋、檢驗與評價
達成目標
能將事實與科學知識建立聯系,能注意與預想結果不一致的現象,嘗試做出合理的解釋;
評價數據的可靠性,知道實驗中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并注意減少實驗誤差;
能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資料,并與自己的探究進行比較,能提出改進探究方法的具體建議;
認識科學解釋需要基于經驗事實、運用科學知識和科學推理。
(原:了解科學探究需要運用科學原理、模型和理念)
感悟:
不求每次探究都能得出結論。
但求每次探究都有收獲。
要素
表達與交流
達成目標
能用語言、文字、圖表(原:+模型)等方式表述探究的過程和結果,會書寫簡單的探究報告;
善于與同伴合作,能傾聽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觀點和評議,并交換意見。
第二部分:生命科學
教學中,需要貫穿的學科思想:
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
生物體與環境相統一;
生物是不斷進化的;
生命系統是復雜的開放系統,它與其他物質
系統一樣具有結構層次,并遵循物質世界
的一般規律。
如:人體中的杠桿。
第三部分:物質科學
主要思想:
如何利用好資源,使物質資源能循環地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類型-------性質-------用途
四.實施建議的修改
1.注重引導學生形成對自然和科學的整體認識
2.注重引導學生理解和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
3.注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
4.注重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聯系
5.優化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
在教學建議方面將原來的6條合并為5條。
強調“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提出“選擇實現整體優化的教學方式和策略”)
四.實施建議的修改
在評價建議方面增加了5條“評價原則”
1.導向性原則。
------增進學生對科學的理解,提高學生的
科學素養。
2.發展性原則.
3.科學性原則.
4.多元化原則.
5.公平性原則.
五.附錄的修改
增加了“各層次水平的界定”,便于理解。
分類 層次 表達詞舉例




標 了解 描述、說出、知道---
理解 解釋、說明、比較、-
應用 辨析、分類、推導、--
各層水平的界定
能說出知識的要點或事物的
基本特征,并能在有關的
問題中識別它們。
能闡述知識的內涵,把握其
內在邏輯關系,能用于解釋
簡單現象或進行簡單計算。
能將知識運用在新情境中,
與已知知識建立聯系,分析
有關現象或提出解決問題的
途徑和方法。
附錄1中增加了“各層次水平的界定”,便于教師對層次水平的理解,因而更有利于其把握好教學要求。
目標的表達:
清晰的條件 + 可觀測的結果
例:目標描述:
了解種子萌發的過程和必要條件
說出種子萌發的過程和必要條件
通過教學,80%以上的學生能說出種子萌發的過程和必要條件
通過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等活動及相關教學,使得80%以上的學生能說出種子萌發的過程和必要條件
具體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列舉綠色植物的生殖方式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
2.認識花的結構和果實、種子的形成。
3.說出種子萌發的過程和必要條件。
4.描述芽的發育。 進行種植、人工傳粉、嫁接、扦插的實驗(如黃瓜嫁接在南瓜上等等);收集組織培養、人工種子等植物無性繁殖技術的資料;調查良種培育在生產中的作用;調查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探究影響花粉萌發的條件。
目標
內容
實施
評價
一.課程性質與理念的修改
二.課程目標的修改
三.課程內容的修改
四.實施建議的修改
五.附錄的修改
請多指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寿县| 漳州市| 分宜县| 密山市| 清苑县| 富顺县| 资中县| 潼关县| 武安市| 油尖旺区| 昌图县| 卢龙县| 锦屏县| 茂名市| 双鸭山市| 江山市| 扶风县| 普兰店市| 太白县| 团风县| 思南县| 晋州市| 建昌县| 济阳县| 固始县| 永州市| 恩施市| 常德市| 巩义市| 连江县| 乌兰浩特市| 绵阳市| 新泰市| 文化| 龙山县| 沙湾县| 德惠市| 云和县| 东方市| 独山县| 西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