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社八下第八單元第一課第三目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清末某官員說:“戰爭駭人地向毫無準備的我們襲來,李鴻章所吹噓的艦隊、要塞、槍炮和人力,都已證明非一般所期待得那樣厲害。”材料反映了( )A.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答案】C【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分析題干材料“戰爭駭人地向毫無準備的我們襲來,李鴻章所吹噓的艦隊、要塞、槍炮和人力,都已證明非一般所期待的那樣厲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是針對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滅發表的言論。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選項C符合題意;ABD三項所述與題干主旨無關,應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的有關知識。理解和識記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主要戰役、結果、失敗的原因、影響等基礎知識是解答相關問題的關鍵。2.歷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寫道:“中國戰敗后國門大開。外國勢力開始‘瓜分國’,大清帝國處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而統治階級則試圖通過一種有別于‘自強’的‘改制’以挽救傳統的國家與文化。”材料反映出“中國戰敗”的影響不包括( )A.刺激中國掀起新的救亡圖存運動B.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外國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D.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由題干中的“外國勢力開始‘瓜分國’,大清帝國處于任人宰割的地位”,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戰敗指的是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戰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鴉片戰爭對中國影響,所以D項符合題意;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這一消息傳到北京,引起康有為等人掀起戊戌變法,進行救亡圖存運動,所以A項不符合題意;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所以B項不符合題意;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列強在中國掀起了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所以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能讀懂題干內容,便能做題。3.清政府與哪國簽訂條約中,最早涉及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A.英國 B.法國 C.美國 D.日本【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后強迫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規定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故D符合題意;英法雖然較早的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但沒有開設工廠的內容,故AB不符合題意;美國侵略中國較晚,故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了《馬關條約》的有關知識,學生要掌握《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內容和影響。4.清末愛國詩人丘逢甲有詩云:“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讀音: shān)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清政府被迫割讓臺灣,是因為( )A.《南京條約》簽訂 B.《北京條約》簽訂C.《馬關條約》簽訂 D.《辛丑條約》簽訂【答案】C【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割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等給日本,從此,日本對臺灣進行了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才收回了臺灣。 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題干中的“割臺灣”是重要的答題提示。5.“門戶開放”政策反映出它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它”是指( )A.英國 B.美國 C.德國 D.法國【答案】B【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門戶開放是1899年美國向英、法、俄、德、意、日六國提出“門戶開放”的照會,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因此:B符合題意;AC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門戶開放”政策。難度不大,掌握“門戶開放”的含義即可作答。6.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抗爭史,在甲午中日戰爭的黃海海戰中,率領致遠艦與日軍奮戰,最終與同艦官兵壯烈殉國的愛國將領是( )A.林則徐 B.左宗棠 C.李鴻章 D.鄧世昌【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894年9月,中國北洋艦隊執行護航任務,返航途中,在黃海大東溝遭到日本艦隊襲擊。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指揮艦艇沖鋒向前,迎戰敵艦,由于艦身中彈過多,嚴重傾斜,彈藥也將用盡,鄧世昌下令開足馬力,朝日艦撞去,最終壯烈殉國,所以D項符合題意;A項與虎門銷煙有關,排除;B項與收復新疆有關,排除;C項是洋務派的地方代表,排除。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了鄧世昌壯烈殉國的事跡,考查學生識記知識的能力。7.使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的戰役是( )A.馬尾海戰 B.黃海海戰 C.豐島海戰 D.威海衛戰役【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A.馬尾海戰,不符合史實;B.黃海海戰,不符合史實;C.豐島海戰,不符合題意;D.結合所學知識,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威海衛戰役宣告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明顯的知識點,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8.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認為中國擁有一定的軍備優勢,“毫無疑間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徹底粉碎”。他們做出上述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中國( )A.已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 B.集權制度有利于作戰指揮C.近代化努力收到較大成效 D.能獲得更廣泛的外部援助【答案】C【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西方人士認為經過洋務運動后中國的海軍勢力大為增加,在和日本作戰中擁有很大的優勢。因此:C符合題意;ABD表述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難度不大,結合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下圖是1898年謝贊泰先生創制的一幅漫畫《時局圖》,下列對此圖的解讀正確的是( )A.該漫畫的創制與甲午中日戰爭有關B.該漫畫中出現的動物意為各省徽標C.該漫畫反映了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D.該漫畫體現了戊戌變法帶來的影響【答案】A【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時局圖》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瓜分中國的場景,圖中的動物代表西方列強。因此:A符合題意;BCD表述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列強瓜分中國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列強瓜分中國的背景即可作答。10.“千古艱難唯一死,他的自殺堪稱甲午戰爭史上最為悲壯的一幕。”材料中的“他”是( )A.聶士成 B.關天培 C.丁汝昌 D.鄧世昌【答案】C【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4 年日本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在1895年的威海衛之戰中,李鴻章避戰保船,日本水陸進攻,北洋艦隊腹背受敵,丁汝昌自殺,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因此:C符合題意;AB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威海衛戰役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甲午中日戰爭中平壤戰役(左寶貴)、黃海戰役(鄧世昌)、遼東戰役(徐邦道)、威海衛戰役(鄧世昌)中英勇犧牲的中國將領即可作答。二、材料分析題11.寶島浮沉,系于祖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臺灣歷史沿革簡表(部分)年份 歷史事件 對臺灣的影響1662年 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1684年 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1887年 改置臺灣省 進一步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1895年 簽訂《馬關條約》 資料卡片一1890年,洋務派官員、臺灣巡撫劉銘傳對虧損不止的臺灣官辦基隆煤礦引進私人投資,改制為“官商合辦”,結果被清政府革職查處。而甲午戰爭后3年間,中國民族資本總額比甲午戰爭前30年的總額增加了一倍多,且此后涌現出一大批實業救國的民族企業家。資料卡片二1895年清政府割讓臺灣,臺灣軍民誓師抗日,對日本的占領進行了頑強抵抗,以劣勢裝備與日軍血戰5個月,打死打傷日軍3萬多人,消滅日軍主力部隊近衛師團一半兵力。此后到1945年,在日本統治臺灣的50年里,臺灣人民的抗日斗爭,一刻也未曾停止過。(1)請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將上表空格處補充完整。(2)資料卡片一反映清政府對民辦企業的政策發生了轉變,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并說明這一轉變在當時起到的積極作用。(3)請根據資料卡片二,概括臺灣軍民頑強抗日的共同目的。【答案】(1)歷史事件: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置臺灣府 對臺灣的影響:把臺灣 島及其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使臺灣與祖國分離。(2)原因:甲午戰爭后,清政府為 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辦企業的限制。影響:中國出現了興辦工業的浪潮,民族工業得到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3)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1)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占中國臺灣;1661年3月,鄭成功從金門出發,進攻臺灣,盤踞臺灣城的荷蘭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筑土臺,圍困敵軍8個月之后,下令向臺灣城發起強攻;1662年,荷蘭總督被迫在投降書上簽了字;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里收復了淪陷38年的我國神圣領土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捍衛了中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1684年,清政府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放。甲午中日戰爭后,《馬關條約》的簽訂,清政府被迫把臺灣、澎湖列島及其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使臺灣與祖國分離。(2)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加強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某些客觀條件;清政府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3)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臺灣軍民頑強抗日。故答案為:(1)歷史事件: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置臺灣府;對臺灣的影響:把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使臺灣與祖國分離。(2)原因:甲午戰爭后,清政府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辦企業的限制。影響:中國出現了興辦工業的浪潮,民族工業得到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3)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臺灣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綜合分析和掌握歷史知識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題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發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政局不穩;福澤裕吉(明治維新政治家)力主“進行東洋侵略(注:侵略朝鮮、中國),使國內人心轉而外”。材料二:表格(甲午中日黃海海戰雙方艦隊力量對比)參戰 艦數 裝甲 情況 總排水量 (噸) 平均航速 (海里/時) 魚雷發射 管數 火炮 總數 魚雷 艇數中國 12 12 34466 15.34 27 195 2日本 12 12 40840 16.33 36 268 0材料三:李鴻章為避戰保船,令北洋艦隊退守威海衛港,日軍趁機得到黃海制海權……1895年初,日軍攻陷威海衛,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政府無心再戰,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摘自《中國歷史》(岳麓書社)(1)據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戰爭前夕日本的社會狀況,并概述“國內人心轉而外”的含義。(2)創建北洋艦隊的相關歷史事件是什么,黃海大戰壯烈犧牲的致遠艦管帶是誰?(3)據材料二,三和所學知識,分析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內部原因。【答案】(1)社會狀況:日本爆發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政局不穩。概括含義: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或矛盾;或走上對外侵略擴張,侵略朝鮮中國。(2)歷史事件:洋務運動。鄧世昌(3)內部原因:中國艦隊整體實力不如日本;李鴻章避站保船,妥協退讓;清政府腐敗無能。【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能力。分析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前夕,日本爆發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政局不穩。為轉移國內矛盾,“力主進行東洋侵略”,即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或矛盾;或走上對外侵略擴張,侵略朝鮮中國。(2)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和黃海大戰的有關知識。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新式軍事二業,訓練新式海陸軍,至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建成了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1894年9月,中日海軍在黃海激戰,北洋艦隊將士奮勇殺敵,重創日軍,其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全艦將士英勇抗日,壯烈犧牲。(3)本題考查的是甲午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的原因在于:中國艦隊整體實力不如日本;李鴻章避站保船,妥協退讓;清政府腐敗無能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理解。13.觀察《時局圖》,回答問題。(1)該圖反映了19世紀末中國面臨著怎樣的時局?(2)讀圖并查閱相關資料,完成下表。代表國家 勢力范圍 租借地(割占地)德國 山東 膠州灣俄國(熊) 法國(蛙) 英國(虎) 日本(太陽) 美國(鷹) (3)圖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內涵是什么?【答案】(1)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2)長城以北和新疆;旅順、大連;廣東、廣西和云南;廣州灣;長江流域;“新界”、威海;福建;割占臺灣和澎湖列島;門戶開放政策,利益均沾(3)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與虛弱。19世紀末的中國被視為可以任人宰割的獵物。暴露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企圖。【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時局圖》反映了19世紀末中國面臨著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2)本題考查的是列強瓜分中國勢力范圍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俄國的勢力范圍是長城以北和新疆,租借地是旅順、大連;法國的勢力范圍是廣東、廣西和云南,租借地是廣州灣;英國的勢力范圍是長江流域,租借地是“新界”、威海;日本的勢力范圍是福建,割占臺灣和澎湖列島;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利益均沾。(3)本題考查的是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圖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內涵是: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與虛弱;19世紀末的中國被視為可以任人宰割的獵物;暴露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企圖。【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 / 1歷社八下第八單元第一課第三目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清末某官員說:“戰爭駭人地向毫無準備的我們襲來,李鴻章所吹噓的艦隊、要塞、槍炮和人力,都已證明非一般所期待得那樣厲害。”材料反映了( )A.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2.歷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寫道:“中國戰敗后國門大開。外國勢力開始‘瓜分國’,大清帝國處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而統治階級則試圖通過一種有別于‘自強’的‘改制’以挽救傳統的國家與文化。”材料反映出“中國戰敗”的影響不包括( )A.刺激中國掀起新的救亡圖存運動B.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外國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D.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清政府與哪國簽訂條約中,最早涉及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A.英國 B.法國 C.美國 D.日本4.清末愛國詩人丘逢甲有詩云:“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讀音: shān)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清政府被迫割讓臺灣,是因為( )A.《南京條約》簽訂 B.《北京條約》簽訂C.《馬關條約》簽訂 D.《辛丑條約》簽訂5.“門戶開放”政策反映出它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它”是指( )A.英國 B.美國 C.德國 D.法國6.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抗爭史,在甲午中日戰爭的黃海海戰中,率領致遠艦與日軍奮戰,最終與同艦官兵壯烈殉國的愛國將領是( )A.林則徐 B.左宗棠 C.李鴻章 D.鄧世昌7.使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的戰役是( )A.馬尾海戰 B.黃海海戰 C.豐島海戰 D.威海衛戰役8.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認為中國擁有一定的軍備優勢,“毫無疑間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徹底粉碎”。他們做出上述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中國( )A.已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 B.集權制度有利于作戰指揮C.近代化努力收到較大成效 D.能獲得更廣泛的外部援助9.下圖是1898年謝贊泰先生創制的一幅漫畫《時局圖》,下列對此圖的解讀正確的是( )A.該漫畫的創制與甲午中日戰爭有關B.該漫畫中出現的動物意為各省徽標C.該漫畫反映了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D.該漫畫體現了戊戌變法帶來的影響10.“千古艱難唯一死,他的自殺堪稱甲午戰爭史上最為悲壯的一幕。”材料中的“他”是( )A.聶士成 B.關天培 C.丁汝昌 D.鄧世昌二、材料分析題11.寶島浮沉,系于祖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臺灣歷史沿革簡表(部分)年份 歷史事件 對臺灣的影響1662年 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1684年 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1887年 改置臺灣省 進一步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1895年 簽訂《馬關條約》 資料卡片一1890年,洋務派官員、臺灣巡撫劉銘傳對虧損不止的臺灣官辦基隆煤礦引進私人投資,改制為“官商合辦”,結果被清政府革職查處。而甲午戰爭后3年間,中國民族資本總額比甲午戰爭前30年的總額增加了一倍多,且此后涌現出一大批實業救國的民族企業家。資料卡片二1895年清政府割讓臺灣,臺灣軍民誓師抗日,對日本的占領進行了頑強抵抗,以劣勢裝備與日軍血戰5個月,打死打傷日軍3萬多人,消滅日軍主力部隊近衛師團一半兵力。此后到1945年,在日本統治臺灣的50年里,臺灣人民的抗日斗爭,一刻也未曾停止過。(1)請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將上表空格處補充完整。(2)資料卡片一反映清政府對民辦企業的政策發生了轉變,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并說明這一轉變在當時起到的積極作用。(3)請根據資料卡片二,概括臺灣軍民頑強抗日的共同目的。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發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政局不穩;福澤裕吉(明治維新政治家)力主“進行東洋侵略(注:侵略朝鮮、中國),使國內人心轉而外”。材料二:表格(甲午中日黃海海戰雙方艦隊力量對比)參戰 艦數 裝甲 情況 總排水量 (噸) 平均航速 (海里/時) 魚雷發射 管數 火炮 總數 魚雷 艇數中國 12 12 34466 15.34 27 195 2日本 12 12 40840 16.33 36 268 0材料三:李鴻章為避戰保船,令北洋艦隊退守威海衛港,日軍趁機得到黃海制海權……1895年初,日軍攻陷威海衛,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政府無心再戰,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摘自《中國歷史》(岳麓書社)(1)據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戰爭前夕日本的社會狀況,并概述“國內人心轉而外”的含義。(2)創建北洋艦隊的相關歷史事件是什么,黃海大戰壯烈犧牲的致遠艦管帶是誰?(3)據材料二,三和所學知識,分析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內部原因。13.觀察《時局圖》,回答問題。(1)該圖反映了19世紀末中國面臨著怎樣的時局?(2)讀圖并查閱相關資料,完成下表。代表國家 勢力范圍 租借地(割占地)德國 山東 膠州灣俄國(熊) 法國(蛙) 英國(虎) 日本(太陽) 美國(鷹) (3)圖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內涵是什么?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分析題干材料“戰爭駭人地向毫無準備的我們襲來,李鴻章所吹噓的艦隊、要塞、槍炮和人力,都已證明非一般所期待的那樣厲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是針對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滅發表的言論。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選項C符合題意;ABD三項所述與題干主旨無關,應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的有關知識。理解和識記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主要戰役、結果、失敗的原因、影響等基礎知識是解答相關問題的關鍵。2.【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由題干中的“外國勢力開始‘瓜分國’,大清帝國處于任人宰割的地位”,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戰敗指的是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戰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鴉片戰爭對中國影響,所以D項符合題意;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這一消息傳到北京,引起康有為等人掀起戊戌變法,進行救亡圖存運動,所以A項不符合題意;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所以B項不符合題意;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列強在中國掀起了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所以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能讀懂題干內容,便能做題。3.【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后強迫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規定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故D符合題意;英法雖然較早的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但沒有開設工廠的內容,故AB不符合題意;美國侵略中國較晚,故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了《馬關條約》的有關知識,學生要掌握《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內容和影響。4.【答案】C【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割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等給日本,從此,日本對臺灣進行了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才收回了臺灣。 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題干中的“割臺灣”是重要的答題提示。5.【答案】B【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門戶開放是1899年美國向英、法、俄、德、意、日六國提出“門戶開放”的照會,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因此:B符合題意;AC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門戶開放”政策。難度不大,掌握“門戶開放”的含義即可作答。6.【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894年9月,中國北洋艦隊執行護航任務,返航途中,在黃海大東溝遭到日本艦隊襲擊。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指揮艦艇沖鋒向前,迎戰敵艦,由于艦身中彈過多,嚴重傾斜,彈藥也將用盡,鄧世昌下令開足馬力,朝日艦撞去,最終壯烈殉國,所以D項符合題意;A項與虎門銷煙有關,排除;B項與收復新疆有關,排除;C項是洋務派的地方代表,排除。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了鄧世昌壯烈殉國的事跡,考查學生識記知識的能力。7.【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A.馬尾海戰,不符合史實;B.黃海海戰,不符合史實;C.豐島海戰,不符合題意;D.結合所學知識,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威海衛戰役宣告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明顯的知識點,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8.【答案】C【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西方人士認為經過洋務運動后中國的海軍勢力大為增加,在和日本作戰中擁有很大的優勢。因此:C符合題意;ABD表述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難度不大,結合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答案】A【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時局圖》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瓜分中國的場景,圖中的動物代表西方列強。因此:A符合題意;BCD表述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列強瓜分中國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列強瓜分中國的背景即可作答。10.【答案】C【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4 年日本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在1895年的威海衛之戰中,李鴻章避戰保船,日本水陸進攻,北洋艦隊腹背受敵,丁汝昌自殺,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因此:C符合題意;ABD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威海衛戰役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甲午中日戰爭中平壤戰役(左寶貴)、黃海戰役(鄧世昌)、遼東戰役(徐邦道)、威海衛戰役(鄧世昌)中英勇犧牲的中國將領即可作答。11.【答案】(1)歷史事件: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置臺灣府 對臺灣的影響:把臺灣 島及其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使臺灣與祖國分離。(2)原因:甲午戰爭后,清政府為 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辦企業的限制。影響:中國出現了興辦工業的浪潮,民族工業得到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3)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1)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占中國臺灣;1661年3月,鄭成功從金門出發,進攻臺灣,盤踞臺灣城的荷蘭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筑土臺,圍困敵軍8個月之后,下令向臺灣城發起強攻;1662年,荷蘭總督被迫在投降書上簽了字;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里收復了淪陷38年的我國神圣領土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捍衛了中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1684年,清政府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放。甲午中日戰爭后,《馬關條約》的簽訂,清政府被迫把臺灣、澎湖列島及其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使臺灣與祖國分離。(2)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加強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某些客觀條件;清政府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3)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臺灣軍民頑強抗日。故答案為:(1)歷史事件: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置臺灣府;對臺灣的影響:把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使臺灣與祖國分離。(2)原因:甲午戰爭后,清政府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辦企業的限制。影響:中國出現了興辦工業的浪潮,民族工業得到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3)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臺灣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綜合分析和掌握歷史知識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題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12.【答案】(1)社會狀況:日本爆發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政局不穩。概括含義: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或矛盾;或走上對外侵略擴張,侵略朝鮮中國。(2)歷史事件:洋務運動。鄧世昌(3)內部原因:中國艦隊整體實力不如日本;李鴻章避站保船,妥協退讓;清政府腐敗無能。【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能力。分析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前夕,日本爆發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政局不穩。為轉移國內矛盾,“力主進行東洋侵略”,即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或矛盾;或走上對外侵略擴張,侵略朝鮮中國。(2)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和黃海大戰的有關知識。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新式軍事二業,訓練新式海陸軍,至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建成了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1894年9月,中日海軍在黃海激戰,北洋艦隊將士奮勇殺敵,重創日軍,其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全艦將士英勇抗日,壯烈犧牲。(3)本題考查的是甲午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的原因在于:中國艦隊整體實力不如日本;李鴻章避站保船,妥協退讓;清政府腐敗無能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理解。13.【答案】(1)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2)長城以北和新疆;旅順、大連;廣東、廣西和云南;廣州灣;長江流域;“新界”、威海;福建;割占臺灣和澎湖列島;門戶開放政策,利益均沾(3)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與虛弱。19世紀末的中國被視為可以任人宰割的獵物。暴露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企圖。【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時局圖》反映了19世紀末中國面臨著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2)本題考查的是列強瓜分中國勢力范圍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俄國的勢力范圍是長城以北和新疆,租借地是旅順、大連;法國的勢力范圍是廣東、廣西和云南,租借地是廣州灣;英國的勢力范圍是長江流域,租借地是“新界”、威海;日本的勢力范圍是福建,割占臺灣和澎湖列島;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利益均沾。(3)本題考查的是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圖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內涵是: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與虛弱;19世紀末的中國被視為可以任人宰割的獵物;暴露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企圖。【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社八下第八單元第一課第三目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同步練習(學生版).docx 歷社八下第八單元第一課第三目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同步練習(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