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生物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3單元第6章第1節《種子萌發形成幼苗》(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節課在北師大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屬于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六章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第一節種子萌發形成幼苗第一課時的內容。學習了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方式以后,再來學習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有助于學生全面認識并準確理解綠色開花植物的生命活動規律。“種子萌發形成幼苗”是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的第一階段,也是認識綠色開花植物生活史的起點和基礎。學情分析在小學常識課里學生已經對種子的結構、幼苗的形成有所了解;在生活中也積累了一些關于種子萌發的感性知識。現在學習了細胞的知識后,再來研究種子萌發形成幼苗即有了經驗積累又有了知識儲備,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七年級的學生大多已進入青春期,他們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好奇心、好勝心和自我表現欲都很旺盛,語言表達和交流合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也為教師開展探究性教學提供了智力支持。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1.描述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知道種子在其生活史中的作用。2.描述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特點;明確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的含義。能力目標:1.通過觀察和解剖種子的形態結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2.通過討論和描述,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3.通過觀察比較,培養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思辯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通過植物生活史的學習,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感。2.通過觀察和探究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的科學素養以及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3.在實驗探究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安全和制度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態度。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思想一、情景引入 觀察種子萌發和形成幼苗的過程,我們看到種子的形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那么這些變化是在種子怎樣的結構基礎上發生的呢? 觀看視頻、思考問題 通過視頻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逐步展開,自然引出課題。二、學習目標 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帶著目標閱讀課本 朗讀學習目標 讓學生知道學習目標是什么。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思想三、新課教學觀看微課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學生分組回答討論題學生朗讀課文開展“我是一粒種子”的活動 猜一猜種子的形態各不相同,那么一粒小小的種子為什么能萌發成幼苗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呢?是不是與種子內部的結構有關?教師巡查指導學生進行實驗1.引導學生重點掌握大豆和玉米種子的結構,并說出各部分結構的功能2.讓學生說出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在結構上有何相同和不同之處3.讓學生推測種子萌發過程中各部分結構發生了什么變化引導學生識別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請兩位學生到講臺以第一人稱介紹“我是一粒種子” 帶著問題觀看解剖和觀察大豆和玉米種子的實驗微課學生動手解剖和觀察大豆和玉米種子,并完成課本101頁討論題1.學生觀察圖片和使用白板放大鏡并拖拉填寫大豆和玉米種子的結構2.投影學生解剖后的大豆和玉米種子,說出大豆和玉米種子的相同和不同之處3.學生大膽設想種子的萌發過程學生在了解了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的概念后,完成雙子葉植物種子與單子葉植物種子異同點的表格。參與活動,復習種子的結構 通過觀看微課讓學生識別種子的基本結構,學會處理和解剖種子的方法,掌握觀察種子結構的程序通過實驗讓學生更加形象生動了解種子的內部結構,并且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合作能力1.白板功能的充分利用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興趣2.通過投影學生實驗結果提高學生實驗興趣和能力,并帶出新的知識點3.為第二課時做鋪墊通過對比讓學生更加清晰的區分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以第一人稱陳述既能鞏固知識,又能活躍課堂氣氛四、課堂練習 練習分為三種題型:選擇題、填圖題和填空題。五、課堂小結 高度概括本節課的內容: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的概念。板書設計 種子萌發形成幼苗教學反思 本著新課程提倡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我打造開放的課堂模式。讓學生分組自主學習,初步認識和掌握知識點。在通過合作實驗探究解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真正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和小老師。通過微課的制作,將多媒體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課堂知識容量。附:《種子萌發形成幼苗》(第一課時)導學案自主學習1種子都有 和 。種皮具有保護 的作用。2.胚由 組成,將來發育成 。3.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結構的相同點是都具有 和 ,而且胚都由 、 、 、 組成。不同點是大豆種子的子葉有片,而玉米種子的子葉有 片,玉米種子中有 ,大豆種子中沒有 。4.雙子葉植物有 片子葉,養料貯存在 中;單子葉植物有 片子葉,養料貯存在 中。子葉胚根胚軸胚芽種子種皮胚PAGE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