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總結1.《生活與哲學》內綜合(1)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和矛盾的觀點之間有內在的聯系。(2)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體現了聯系的觀點和對立統一的觀點。(3)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之間既有區別,也有內在的聯系。(4)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體現了聯系的觀點。(5)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反作用之間的關系體現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2.與《經濟生活》的綜合(1)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分析使用價值與價值、公有制與非公有制、勞動者權利與義務、生產與消費、市場調節與宏觀調控之間的關系。(2)運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3)運用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分析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3.與《政治生活》的綜合(1)運用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分析說明培養創新意識的必然性和重要性。(2)運用聯系的觀點,分析國體與政體、民主與專政、政府性質與政府職能、公民與國家、政黨與政權、國家性質與外交政策、我國解決民族關系三原則之間的關系。4.與《文化生活》的綜合(1)運用辯證的否定觀,分析說明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2)運用聯系的觀點,分析說明政治、經濟、文化三者的關系。(3)運用對立統一原理,分析說明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分析文化體制改革發展中的諸多新矛盾。(4)運用發展的觀點,分析說明文化創新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規范答題3 思路規范多年來,我國的淡水漁業養殖普遍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造成對江河湖泊和水庫的過度利用,極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如追求高產而實施的化肥養魚直接增加了水體氮磷含量,為提高“家魚”成活率而過量捕撈食魚性魚類,導致生態系統失衡等。針對這一狀況,“以魚養水”——水利部科學研究院水庫漁業研究所運作一年的試驗近日獲得了成功。“以魚養水”打破了傳統的“以水養魚”的思維定勢,具體操作是,首先放養一定數量的食魚性魚類,讓它吃掉水庫中的野雜魚,野雜魚減少,使浮游動物大幅度增加,浮游動物再吃掉水中大量的浮游植物。這樣一來,水中的主要污染成分——氮和磷也會減少,達到凈化水的目的。“以魚養水”試驗的成功意味著我國的常規淡水漁業的養殖將發生根本性轉變。(1)分析說明從“以水養魚”到“以魚養水”的轉變所體現的辯證法道理。(4分)(2)上述材料是怎樣體現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道理的?(8分)評分標準 (1)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聯系是有條件的。魚和水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由于水體富營養化,條件發生了變化,兩者相互作用的方式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從“以水養魚”到“以魚養水”表明聯系具有條件性。(4分)(2)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水利部漁業研究所積極開展試驗,經過一年的努力,“以魚養水”試驗獲得成功,使人們對魚和水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體現了上述觀點。(4分)②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作用。在上述正確認識的指導下,我國淡水漁業養殖將發生根本性轉變,不僅會促進淡水養殖業的發展,而且也會保持生態平衡和改善水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這體現了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的道理。(4分)解析 第(1)問注意題眼“辯證法”的規定性。第(2)問要求從認識論的角度來分析。從材料中找出與“實踐決定認識”和與“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作用”相一致的信息。規范體驗 閱卷點評學生答卷1 層次清楚,邏輯性強。規范體驗 閱卷點評學生答卷2 該答案第(2)問第①點回答了“實踐決定認識”,第②點回答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要點重復,是學生答題時的常見錯誤。規范體驗 閱卷點評學生答卷3 思路混亂,缺乏邏輯性。隨意連線是答題前缺乏構思的表現。答題思路規范的基本要求:答案結構邏輯化、條理化:各要點之間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觀、宏觀等邏輯關系,答題時要設計好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先答哪個要點,后答哪個要點,相關要點如何組合?等等。答題時應做到:(1)注重構思。對答案要點和思路進行通盤考慮和宏觀規劃,以保證行文的科學性、條理性和完整性,否則就會給閱卷者一種東拉西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感覺,那是注定得不到高分的。(2)編制提綱。編制提綱是保證答案的完整、條理、規范、整潔的必要手段,應該是應試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提綱一定要列,但必需簡明扼要。提綱應包括兩大方面內容,第一,明確列出共有幾個小問題,每個小問題分幾段,每一段分幾個層次,每個層次包含幾個要點,每個要點使用哪些關鍵詞語。第二,設計答案在卷面上的布局,安排好每一小問、每一層次在卷面上的位置,為下一步的規范作答奠定基礎。提綱字數不易過多,自己能明白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