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走近青少年習近平,認識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學教內容1、課標解讀(1)課標:1-2-6 描述我國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的特征,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2)解讀:通過本課學習,學生學會以黃土高原為例認識區域的方法。學會描述區域的位置,范圍(相對位置,經緯度位置),培養生存空間感知思維。運用圖表文字材料分析黃土高原的自然條件(地勢、地形、地貌、氣溫、溫度帶、降水、水文、土壤、資源)和人文特色(文化、民俗、經濟),掌握地理認知工具和方法,并運用于具體生活問題的解決。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互相影響,引導學生確立正取的人地觀念,正確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的形成。2、教材解讀教材內容為人文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北方地區》第二課時《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教材利用文字和圖片展示了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自然景觀、以延安為例的氣候,同時還描述黃土高原上人的生產生活,運用圖片展示人類過度放牧行為,黃土高原上的建筑、歌舞,并配上相應的文字作為介紹解讀。配對的圖冊資料上黃河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的相關圖表素材。教材明線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暗線是為解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規律。學情分析1.有利學習角度:七年級學生學習地理熱情相對較足,對區域地理充滿好奇心和新鮮感。有簡單的地理知識準備,學生對分析區域地理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的方法,初步會運用地圖描述特征。2.不利因素:位于北方地區的黃土高原遠離學生生活實際,對該區域的認識往往是通過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了解片段零碎的信息。三、學教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所跨省級行政區。2.能夠確認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特點和黃土高原文化、民俗3.運用圖表分析黃土高原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過程和方法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圖的能力。2.運用地圖和圖表描述黃土高原的自然特征、有理有據地分析論證水土流失問題。認識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理解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培養訓練學生的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對黃土高原水土問題案例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人們的生產、生活會影響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2.通過對黃土高原民俗文化的欣賞,領略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反映了自然環境對人民生活的影響。3.認識區域特色是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相互聯系、共同作用的結果。教學重點、難點、關鍵詞、關鍵環節1、教學重點: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及自然環境,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2、教學難點:理解黃土高原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關系。感悟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3、關鍵詞: 自然環境 黃土高原文化 水土流失 人地和諧五、學教課型:新授課、解疑存疑、自悟互教、討論合作型課堂六、教學環節(一)導入師:各位同學,今天通過一個人的故事帶你們去認識一個獨特的地理區域--黃土高原。現任國家主席習大大在跟你們差不多年齡時,離開了繁華的北京就生活在黃土高原上,而且一呆就是七年。從15歲到21歲,黃土高原,見證了習大大的成人禮。多年后,他說:黃土高原是我的生命之源,是我人生的轉折點。(PPT)圖片展示:習近平回村看望年少的他們,時隔40年再見。他說,深深愛著背后的這片黃土地。今天我們就跟隨習近平的成長之路,走近這片黃土地,從地理的角度來解讀習近平所生活過黃土高原。設計意圖:從習近平成長的故事引入黃土高原,有故事載體,能吸引學生的好奇心,有教育意義。教學過程1、青少年時習近平的碰到的迷茫---------------------------提出教學目標師:我們以前學習過認識地理區域方法,要認識黃土高原從哪些角度入手呢?(溫習、板書)生:位置、范圍,自然環境(地形、氣候、河流、土壤、資源等),人文環境(生產、生活)師:1965年,因為特殊的時代背景,他只身闖到黃土高原上的陜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村。他說:“15歲,剛來到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在圖片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自然景觀,作為同齡人的你,你會有怎樣的疑問或者迷惘、彷徨? (提示角度)生:學生提問師:匯總、梳理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設計意圖:設置情境,讓學生更具體走近區域。讓學生主動提出真實問題,提高興趣。結合提問和課標,梳理本課教學目標。2、青少年時的習近平生活在哪里------------認識區域的位置、范圍、自然條件概況師:我們來進一步通過地圖來認識下黃土的位置和范圍。并在課本6-11上描出東南西北四個端點。處在第二階梯處。是北方地區。是季風區,溫帶季風氣候為主。行政區域主要是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習近平在當時的陜西延安。設計意圖:范例指導學生學習地理,落實在地圖上。方法指導和強調,有助與形成空間思維。3、青少年習近平的衣食住行--------圖片播講,認識黃土高原文化師:地理學習,有個理論是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黃土高原也形成獨特區域人文風情。說說習近平面對是什么樣特色生活? (結合課本梳理,提示從住、歌舞、吃等角度) PPT設計意圖:基于學生課本梳理,教師配圖文,簡單介紹高原文化。主要從衣食住行入手,講解獨特的建筑和歌舞及習近平的回憶細節。4、青少年時習近平的思考---------------運用圖表論證水土流失師:習近平說那時候常吃不飽。他觀察到農業凋敝,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糧。他說自己曾經幾個月吃不到肉,分到一點豬肉,顧不上做熟,就切下一片生肉放進嘴里。但老師和書上都說這里曾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地,孕育了輝煌的古代文明。周、秦、漢、唐都曾定都在這里。歷史上的黃土高原林草茂密、環境優美。那么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一方水土怎么了?問題1:首先直接面對的黃土地是什么樣的自然景觀?原因是什么?生:溝壑縱橫 水土流失 (結合圖來說明)問題2:分析因水土流失帶來溝壑縱橫的原因要求一:步奏如下指令1、學生單獨思考處理,(引導看圖表)指令2、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決 (小組互相解惑)指令3、集體協助完成 (匯總正確答案,運用圖表論證)要求二:要運用圖表論證分析植被:稀少,不能防風固沙,不能徐水 (課本放牧6-14、自然景觀圖 6-12)土質:黃土土質疏松,遇水易崩解。 (圖冊黃土特點圖P29 課本6-15)地形:平地少,斜坡多,容易被水沖走 (課本地貌圖6-12 P6-15 )降水: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以延安圖為例子6-13)人類活動:過度放牧 (課本6-14 圖冊P29) 陡坡開墾 不合理采礦等生:結論: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會破壞自然要求三:填寫在發放的題目表格上設計意圖:此塊內容是教學的核心要點,突破重難點。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圖表。通過論證當地水土流失原因的分析,掌握當地的自然環境的特點。在討論中落實情感教育價值觀教育。方式上是通過學生小組探究,合作學習。也是解決關鍵問題的方法。5、習近平與村民們經營----------- 圖文展示人治理,感悟人地和諧發展觀師: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16歲的習近平選擇了直面殘酷。并開始真正融入這片土地,和農民不分彼此,打壩於地、修梯田、收割麥子,每天穿梭與溝壑縱橫的山梁間。還幫助村民修建了建陜西第一個沼氣池。 PPT (簡介打壩淤地/延安的變遷)問題: 結合黃土高原水土變遷的案例,說說人與自然關系感悟 (互相影響)設計意圖:知道在如此艱苦條件,習近平和村民的堅持正確行為原因。知道治理的措施和效果,感受建立正確的人地關系重要性。(三).質疑文本,提出問題。【要求:請你提出與本課相關的、你還不懂的問題】(7分)我的問題 。(同伴解答) 2、【小組討論】經過小組討論,我小組的問題有:(小組共同的典型的問題)互助論疑,解決問題 (六個小組問題,匯總,梳理歸納,羅列解決部分重點題目)學生問題舉例:為什么黃土高原土質稀松,還可以建窯洞?為什么民歌那么粗狂?等設計意圖:堅持以生為本、綜合化。提出學生自己真實的與課標相關的問題,引導和促進學生自助學、同伴互助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學習力和學科興趣點。學生學以致用,真正解決基于學情的問題。也體現圍繞教學關鍵問題的解決思路。(四)板書梳理,總結提升6、 習近平的期望---------------再現牛羊成群的黃土高原發展人---------------------地和諧(結束語)通過習近平生活的片段,我們認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自然養育我們,我們應該呵護自然,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發展。推動黃土高原的發展,必須結合自然條件和資源分布,科學謀劃、合理規劃,在發展中要堅決守住生態紅線,讓天高云淡、草木成蔭、牛羊成群始終成為黃土高原的特色風景。(五)、學教測評1、習題鞏固:作業本P26-27 p28拓展提升2、社會實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選取一溫州案例說明。(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相互影響)設計思路:精選作業本題目,鞏固提升檢測知識和能力。社會實踐是檢測學以致用,服務社會,提升人文素養,做個合格的公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