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學年第一學期九年級期中檢測試題卷 社會.法治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卷Ⅰ單項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1949年“人民”開始成為最為流行的政治詞匯,“人民”一詞頻繁地出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這表明我國( ▲ ) 。A.完全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 B.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已確立 D.人民真正成為國家主人2.金華有一個雙龍水電站紀念館,該水電站從 1958 年 5 月動工興建,1959年9月 30 日正式發電。水電站動工興建時的歷史背景是( ▲ )。A.國家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B.全國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C.全國正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 D.“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起來3.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中央機關所在地因革命形勢的發展變化幾經轉移。下列按轉移順序排序正確的一組是( ▲ )A.上海、西柏坡、瑞金、延安、北平 B.上海、延安、瑞金、西柏坡、北平C.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平 D.上海、西柏坡、延安、瑞金、北平4.20世紀上半期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深刻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以下關于它們共同點的表述,正確的是( ▲ )①都是帝國主義爭奪殖民霸權的非正義戰爭 ②都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③兩次大戰中國都是戰勝國 ④戰后都形成了新的國際關系格局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5.標志著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南北統一的事件是( ▲ ) A.寧漢合流 B.東北易幟 C.國共合作 D.南京國民政府成立6.1940年日本天皇曾憂心忡忡地說:“侵入莫斯科的拿破侖軍隊就是敗在消耗戰與游擊戰中,日本軍對中國是否感覺到無法對付了?”這說明( ▲ ) A.中華民族的抗戰使日軍深陷中國戰場而無法自拔B.中華民族最早舉起反法西斯旗幟C.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消耗和牽制了日本D.中國戰場始終抗擊和牽制著日本法西斯全部力量7.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說:“務去濫調套語、不講對仗、不用典、不避俗字俗語”。由此可知,新文化運動( ▲ )( ) A.主張白話寫作 B.反對儒家學說 C.宣傳民主科學 D.提倡平等自由8.“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 ,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禍從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淪喪,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尸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這段文字反映了( ▲ ) A.東北三省的完全淪陷 B.南京大屠殺慘案 C.抗日將士血染盧溝橋 D.重慶大轟炸慘案9.能為抗日戰爭“使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供史料支撐的有( ▲ )①美蘇等國協同作戰 ②中共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③華人華僑歸國參戰 ④人民群眾廣泛開展游擊戰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五四的火炬,喚起了民族的覺醒”。下列敘述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有( ▲ )①激發了青年的愛國熱情 ②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③加速了新文化運動的步伐 ④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11.20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認識到應該聯合其他革命黨派,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此次“聯合”所順應的時代呼聲是( ▲ )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B.打倒列強,除軍閥土地革命,分田地 D.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2.某重大事件發生后,丘吉爾對戰爭形勢作出評價:“勝利終究屬于我們。”蔣介石有了一種放松的感覺,對副官說:“今天晚上去看戲。”此處“某重大事件”應該是( ▲ )A.德國進攻波蘭 B.太平洋戰爭爆發 C.蘇德戰爭爆發 D.《聯合國家宣言》簽署13.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黨員人數在不斷地發展壯大,但是1934年至1937年黨員人數卻大幅度下降,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抗日戰爭的爆發 B.國民黨軍的圍剿 C.解放戰爭中犧牲 D.蔣介石發動政變14.《中國的蘑菇云》一書中這樣寫道:“從開始起,1956年就是一個極度活躍之年。”下列史實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 ▲ )①中共開始調整國民經濟,工業生產得到恢復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③中共八大召開,開始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④工業和交通喜報頻傳“一五計劃”火熱進行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5.年畫反映了一定的時代特征。右圖是一幅20世紀50年代初的年畫,描繪了農民帶著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的情境。它主要反映了( ▲ )A.封建土地制度的徹底廢除 B.農民對國家“以糧為綱”的支持C.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進行 D.人民公社體制的迅速發展16.19世紀末,德國外交大臣聲稱:“……我們也要為自己要求在陽光下的地盤。”這說明德國( ▲ )A.準備侵吞鄰國、擴展疆域 B.渴望重新瓜分世界C.急需與其他國家開展貿易 D.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強國17.1971年10月,美國代表布什說“這是聯合國歷史上的轉折點,反西方國家在美國威信動搖時第一次擊敗了美國。”這里“擊敗美國”的事件是指( ▲ )A.中國加入了聯合國 B.中國加入世貿組織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D.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復18.“中華民國八年……當代中國的集體意識,可以說,是在這一年覺醒的”。“當代中國的集體意識”主要是指( ▲ )A.五四運動——毫不妥協的愛國精神 B.中共成立——開天辟地的“紅船精神”C.紅軍長征——堅守理想信念的革命文化 D.遵義會議——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19.辜鴻銘曾在北京大學任教,他梳著辮子走進課堂,學生們覺得很怪異,都在發笑。辜平靜地說:“你們笑我,無非是因為我的辮子。我的辮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諸位同學腦袋里的辮子就不是那么好剪呀!”聞聽此言,學生一片默然。后來促成“同學腦袋里的辮子”逐步被“剪掉”的是( ▲ )①戊戌變法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運動 ④五四運動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20.臺灣被割占到光復的歷史昭示我們,兩岸同胞休戚與共,臺灣的命運與祖國的興衰緊密相連。當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要( ▲ )①堅決反對“臺獨”,同一切妄圖分裂祖國的言行作斗爭②堅持“一國兩制”方針,爭取早日恢復對臺灣行使主權③積極推進兩岸交流,盡最大努力實現和平統一④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的義務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卷Ⅱ二、非選擇題(本題有 5小題,共 60 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辭去臨時大總統時,孫中山認為,三民主義中的兩個主義已經實現,接下來……最切實的舉措,就是發展實業,改善民生。材料二:……明顯地,采取共和體制而帶來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國家,還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來喚醒國家及人民。受到西方教育或影響的新知識分子,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這場思想革命有時被描述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材料三:1919年,到了巴黎和會,中國卻被一瓢涼水澆下來。最高委員會無視中國人民的存在,“把中國的山東省送給日本”,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中國人心中的怒火最終爆發,完成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同時也是第二次歷史巨變的起點”。(注:材料“中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巨變”指辛亥革命;“第二次歷史巨變”指新中國成立)(1)材料中的“兩個主義”是指什么?為何當時孫中山認為“三民主義中的兩個主義已經實現了”?(4分)(2)材料二中所指的新知識分子是怎樣來“喚醒國家及人民”的?(4分)(3)請結合相關史實佐證材料中劃線部分的觀點(4分)22.2021年是中共成立100周年,100年來我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開拓創新。料一:這是一聲砸向舊世界的鏈頭撞擊,和著十月革命的驚天霹靂。從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紅船發力,鍛造出一個民族駛向復興彼岸的航跡。(1)如何理解材料反映的事件“鍛造出一個民族駛向復興彼岸的軌跡”?(4分)材料二:閱讀年代尺材料三: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斗爭的實踐中發揮自己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把被人視為“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團結和凝聚成萬眾一心的不可戰勝的力量。(2)依據材料二中的年代尺,將A、B兩個歷史時期填寫完整(4分)(3)用AB時期的史實,說明材料三的觀點(4分)23.材料一:(1)閱讀圖表歸納建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概況,并運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有關史實分析產生圖 2 經濟發展趨勢的原因。(6分)(2) 圖 2為什么以1978年為起點?(2分)材料二: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3)請運用兩例史實說明“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4分)24.材料一:1940年,歐洲戰局的變化讓日本當局興奮不已。他們在7月26日的《基本國策要綱》中認為:“目前世界已迎來歷史性的一大轉機……必須要把握這一世界歷史性發展的必然動向。”(1)材料一中日本當局判斷“大轉機”的依據是什么?(4分)材料二:1941~1942年美國對華“租借”物資統計(單位:百萬美元)時間 1941 1942數額 62 100(2)這一時期美國對華“租借”物資呈現何種趨勢?出現這一趨勢的原因是什么?(6分)時間 1941年 1942年數額 26 100材料三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戰事結束,蘇聯將5月9日定為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3)歐洲戰場的轉折點和結束的標志分別是什么?(2分)25.1930年初,紅軍已有13個軍,在國民黨統治薄弱的幾省邊界地區,先后建立大小15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黨員人數從1928年上半年的1萬多人迅速上升到十多萬人,事實證明:選擇合適的道路是發展壯大的關鍵。(1)材料中“合適的道路”是指什么?(2分)材料二:許多觀察家的意見,國民政府已經墮落于腐敗,爭奪地位權力……一向是一黨政府,而不是在西方意義下之民主政府。其不僅在軍事戰線上接連潰敗,在其他戰線也慘目忍睹……盡管如此,我們為了顯見的理由,仍舊繼續傾全力援助國民政府。(2)根據材料二說說西方觀察家們眼中的國民政府的形象,材料中“軍事戰線上接連潰敗”指的是什么?在此情形下美國為什么還要傾全力援助國民政府?(6分)材料三:紀錄片《走近毛澤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1949年1月在河北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衛員給毛澤東梳頭時拔下一根白發,毛澤東打趣地說:“勝了三大戰役,白了一根頭發,值得!勝負的關鍵早在1947年已經注定!”(3)為什么說勝負的關鍵早在1947年已經注定?(4分)(3)根據材料三說明為什么說勝負的關鍵早在1947年已經注定?(4)時間 1941年 1942年數額 26 100參考答案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5 DBCDB 6--10 AABDA 11--15 BDBDC 16--20BDADC二、非選擇題(本題有 5小題,共 60 分)21.(1)民族、民權(2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2分)(政治思想各1分)(2)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發起了新文化運動。(2分)讓軍閥混戰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使人們的思想獲得了極大的解放,從而喚醒國家及人民。(2分)(事件+意義)(3)辛亥革命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沒有明確提出反帝要求)最終失敗,而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2分);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2分)(補課2分,起點2分)22.(1)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4分)(2)A: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國共十年內戰時期)B:全民族(全面)抗戰時期(抗日戰爭不給分)(4分)(3)示例:①為了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中共在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大批翻身農民加入革命隊伍,壯大了革命力量。②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促成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凝聚了抗戰的力量。(也可以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凝聚了抗戰的力量)③抗戰中,中共領導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人后方,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打擊日本侵略者。(4分,任選2點即可)23.(1)建國以來,我國經濟總體上呈增長趨勢;1952—1978年我國經濟在曲折中發展;1978后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任答兩點2分)原因:1978年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改革全面展開;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持續高速發展。(4分,寫出兩點即可)(2)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作出把黨和國家中心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2分)(3)進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分)實施一五計劃、從此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1952年至改革開放前的建設成就+影響)(2分)24.(1)(1)1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并很快占領波蘭;1940年4月,德軍先后攻占了北歐的丹麥、挪威,隨后迫使荷蘭比利時投降;1940年6月,進攻法國,法國淪陷。 (4分)(任寫2點即可)增長趨勢; (2分)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被迫參戰,美國一概中立態度,加大對華物資援助;1942年,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中美結成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加大對華物資援助(4分)(3)諾曼底登陸,柏林戰役;(2分)25.(1)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2分)(2)形象:政治腐敗或一黨專政(獨裁);(2分)遼沈淮海平津或渡江戰役任選兩個;(2分)目的:維護美國在華利益(2分)(3)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1947年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積極性得到激發,農民踴躍參軍參戰掀起支援前線的熱潮(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