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人文地理 歷史期中檢測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8分)1.(2020七上·余杭期中)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而至。面對嚴重的疫情,400多萬名社區工作者在全國65萬個城鄉社區日夜值守,為戰勝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體現了社區的( ?。?br/>A. 政治功能 B.文化功能 C.經濟功能 D.管理功能2.(2020七上·余杭期中)魏晉時代裴秀以一寸折(折合)百里之法編制了《地形方丈圖》,其中“一寸折百里”是指地圖要素中的( ?。?br/>A.圖例 B.比例尺 C.方向 D.注記蓮藕習性喜暖,低于5℃易受凍,整個生長期不可缺水,適宜種植在平原的低洼地區。據此,完成問題。3.湖北某地政府鼓勵農民在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銷售蓮藕。這體現了不同區域的( )A.物產交流 B.信息交流 C.人才交流 D.技術交流4.如果要了解某區域是否適合種植蓮藕,需要查找該區域的( ?。?br/>①主要氣候類型圖 ②人口密度圖 ③地形圖 ④主要礦產分布圖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讀“某地區聚落分布示意圖”,回答問題。5.該地聚落總體形態及其影響因素是( ?。?br/>A.團塊狀 氣候因素 B.團塊狀 地形因素C.條帶狀 氣候因素 D.條帶狀 河流因素6.《雨過山村》:“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該詩句描述的聚落是( ?。?br/>①鄉村聚落 ②城市聚落 ③以農業生產為主 ④以工業生產為主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7.(2020七上·余杭期中)某校組織“尋找人類足跡”的夏令營活動,第一站是參觀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人類的遺址。據此可知,他們第一站到了( ?。?br/>A.安徽省 B.云南省 C.北京市 D.浙江省8.(2020七上·余杭期中)當人類不僅靠采集食物,而且可以栽培植物養活自己時,人類就實現了一次偉大的經濟革命。這場“革命“是指( ?。?br/>A.農業初興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獵 D.人工取火9.(2020七上·余杭期中)古史傳說有一定的史實基礎。下列能為“神農耕而做陶”傳說的真實性提供證據的是( ?。?br/>A.元謀人牙齒化石 B.山頂洞人的骨針C.半坡聚落的遺址 D.司母戊青銅方鼎10.(2020七上·余杭期中)“全球華人,同根同源,不忘初祖,愛我中華。”祭文中“初祖”是指( ?。?br/>A.盤古 黃帝 B.黃帝 炎帝 C.黃帝 大禹 D.炎帝 大禹11.(2020七上·余杭期中)《禮記》(譯文):“天子和諸侯都把世襲當作禮”。第一個借助世襲之“禮”登上王位的是( )A.堯 B.舜 C.啟 D.湯12.(2020七上·余杭期中)《史記》記載:“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辈牧戏从车氖穼崢酥局ā 。?br/>A.中國第一個王朝的產生 B.華夏族的形成C.中華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D.世襲制的確立13.(2020七上·余杭期中)商朝在歷史上又稱為“殷商”或“殷”,與之有關的事件是( ?。?br/>A.商湯滅夏 B.武王伐紂 C.盤庚遷都 D.平王東遷14.(2020七上·余杭期中)周武王封神農氏的后代文叔于許,建立許國,后人便以國名許為姓氏。這種由封國、封地而來的姓氏源于中國古代的( ?。?br/>A.世襲制 B.分封制 C.禪讓制 D.郡縣制15.(2020七上·余杭期中)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與民爭利,引起“國人暴動”,西周開始走向衰落。這一年處于( ?。?br/>A.公元前8世紀 B.公元8世紀 C.公元前9世紀 D.公元9世紀16.(2020七上·余杭期中)西周時期,各級王公貴族在祭祀時,使用器皿的規制非常嚴格,如“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材料表明青銅器的主要功能是( ?。?br/>A.酒器 B.禮器 C.兵器 D.樂器17.(2020七上·余杭期中)201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證古澤今——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文化展”。以下對“證古澤今”理解正確的是( ?。?br/>①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②目前已經識別的甲骨文有四千多字③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④現代漢字的基本結構來源于甲骨文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8.(2020七上·余杭期中)他對內整頓朝政,對外“尊王攘夷”,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他是( )A.晉文公 B.秦穆公 C.楚莊王 D.齊桓公19.(2020七上·余杭期中)春秋時期,山東諸小國為齊國所并,河北、山西諸小國為晉國所并,江淮、漢水諸小國為楚國所并,西北諸小國為秦國所并。這表明當時我國歷史的發展趨勢是( )A.走向統一 B.民族交融 C.技術發展 D.王室衰微20.(2020七上·余杭期中)某班同學擬定了以下歷史演講的題目,其中不符合史實的是( ?。?br/>A.《孔子辦學:譜寫古代教育新篇》B.《諸子百家:筑就中華民族精神》C.《鐵犁牛耕:一場靜悄悄的革命》D.《春秋爭霸:加強周天子的王權》21.(2020七上·余杭期中)春秋戰國是古中國劇烈變革的時代。那時私人講學之風已盛,又兼各國延攬人才。因此,才智之士輩出,各以所見著書立說,以應當時的需求。材料揭示了百家爭鳴的( ?。?br/>A.發生背景 B.歷史意義 C.現實意義 D.核心觀點22.(2020七上·余杭期中)他主張無為,但此無為不是不為,而是順應自然而為,所謂“無為而無不為”。“他”是( )A.孔子 B.墨子 C.韓非子 D.老子23.(2020七上·余杭期中)“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記錄這段話的經典是( ?。?br/>A.《論語》 B.《道德經》 C.《墨子》 D.《韓非子》24.(2020七上·余杭期中)“東流不盡秦時水,潤澤天府兩千年。”這副對聯贊美的著名水利工程修建于( ?。?br/>A.殷商時期 B.西周時期 C.春秋時期 D.戰國時期二、非選擇題(共52分)25.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舉行投運儀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圖1中大興國際機場位于首都機場的 方向。量得甲圖中天安門到大興國際機場的圖上距離是 2.3 厘米,則實際距離為 千米。(2)圖2中,圖例A、B表示的地理事物分別是 、 。(3)兩圖的圖幅大小相同,比例尺較大的是 ,表示范圍較大的是 ,內容較簡單的是 。(本小題選填“圖1”或者“圖2”)26.北京和張家口將聯合舉辦2022年冬奧會。閱讀圖文資料,回答問題。(1)滑雪賽道L2是沿 而建,服務大廳建在 處(以上兩處空格均填寫地形部位名稱),其海拔范圍為2100米至 米。(2)滑雪者在L1至L2賽道上滑行,行進方向先向 再轉向 。(3)圖中擬修建的高速公路中,1至2段工程建設的需要 ?。茉O橋梁/開鑿隧道)。(4)從安全的角度出發,在三條賽道中,適合初級滑雪愛好者的賽道是哪條?說明理由。27.再現史前人類生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尋找證物】材料一:北京人遺址出土的化石和遺存物。下面是對“北京人”生活描寫的三個片段。請在材料一中尋找相關的考古證據。“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片段) 考古證據(填序號)①北京人長相還類似古猿,前額低平、顴骨突出、嘴部前伸。 ②每天,他們拿著木棒、各種石器圍捕、砍砸鹿等獵物。 ③他們在洞內和洞口各堆設1個火堆,用來照明、取暖等。 (2)【文物考證】材料二:以下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生產、生活的圖片。[示例]“豬紋陶缽”見證了河姆渡人會制作陶器。根據材料二并參考范例,對圖片(圖5除外)進行解釋,完成你的考證。(3)【思考沉淀】由上述探究可知,我們了解史前時期歷史的重要依據是什么。28.學貴有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坐標中的歷史】任何史實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利用年代尺梳理歷史發展線索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請將“平王東遷”“三家分晉”“牧野之戰”等歷史事件填入下面年代尺的相應位置。① ??;② ;③ (2)【圖片中的歷史】圖片是歷史知識的載體,在歷史學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青銅器克益(音同“禾”)出土于北京,腹內鑄有銘文,大意是說:克是燕國第一代諸侯。克進駐燕國,接收土地,平息動亂,管理羌族、馭族等多個部族。克盉見證了西周哪一政治制度?并根據材料概括這一制度的作用。(3)【文獻中的歷史】史料是我們發現歷史、解釋歷史的重要依據。以下是兩位國學大師對孔子的評價。(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動之外更注意于教育,開中國史上民間自由講學之第一聲。 ——錢穆 (他)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學可以說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學,將人看作是平等的。 ——胡適材料中的 “民間自由講學”是指什么?“將人看作是平等的”又體現了他怎樣的教育主張?29.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社會轉型時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大發展】材料一:一組圖文資料。戰國時期的鐵農具 宗廟之犧(祭品,如牛羊)為畎畝(田地)之勤(勞力)。 ——《國語》根據材料一,簡述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哪些新的變化?這些變化對農業生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大動蕩】材料二: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兼并戰爭不斷。墨子說:“(戰爭)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 同時,戰爭也促進了中原的“諸華”“諸夏”與周邊民族的碰撞,周邊民族不斷融入華夏族。根據材料二,歸納“兼并戰爭”的影響。(3)【大變革】材料三:商鞅很清楚秦國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簡單地說是三個“低下”,一個“落后”。三個“低下”,一是生產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軍隊戰斗力低下。一個“落后”是土地制度落后。要改革的話,肯定要從這四個方面下重手。從材料三中的“三個‘低下’”“一個‘落后’”中,任選兩個方面,簡要說明商鞅是如何解決的。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社區功能【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面對嚴重的疫情,400多萬名社區工作者在全國65萬個城鄉社區日夜值守,為戰勝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體現了社區的管理功能。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有著相對獨立的社會管理體系和服務設施,是相對獨立的地域性社會。社區是宏觀社會的縮影,家庭是社區的基本單位。社區包含城市社區,又包含農村社區。社區的主要功能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2.【答案】B【知識點】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解析】【分析】根據題中意思可知, 其中“一寸折百里”是指地圖要素中的比例尺。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地圖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地圖中方向的判讀一般采用以下三種:一般定向法,指向標,經緯網。根據圖中給出的方向,即可判斷區某地需要朝那個方向走。比例尺是表示圖上一條線段的長度與地面相應線段的實際長度之比。公式為: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比例尺有三種表示方法:數值比例尺、線段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答案】3.A4.C【知識點】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感受區域的發展【解析】【點評】 由于各地區的自然條件不同,物產也不同。為了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多樣化的需求,各區域之間就會發生聯系,實現優勢互補。其實,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不僅限于物產方面,還包括經濟、文化、技術、信息和人才等各個方面。3.湖北某地政府鼓勵農民在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銷售蓮藕,這體現了不同區域的物產交流,A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4.如果要了解某區域是否適合種植蓮藕,需要查找該區域的氣候類型圖和地形圖,①③符合題意。②④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C。【答案】5.D6.A【知識點】鄉村聚落;城市聚落【解析】【點評】本題考查聚落的有關內容,屬于容易題。5.根據圖示信息可知 ,該區域聚落沿河條帶狀分布。故D符合題意,ABC排除。故答案為: D6.“村路”等信息說明該聚落是鄉村聚落,鄉村聚落以農業生產為主。故①和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A7.【答案】B【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目前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它的出土地點是云南省的元謀縣。據此可知參觀地點應該是云南省。ACD三項均與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云南省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元謀人的有關知識的記憶能力。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8.【答案】A【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當人類不僅靠采集食物,而且可以栽培植物養活自己時,人類就實現了一次偉大的經濟革命”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次經濟革命是指農業初興,原始農耕的出現。排除。A項農業初興是題干中這場“革命”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BCD三項是原始的耕作或生活方式,不是經濟革命,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原始農業的發展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人類栽培植物養活自己是指農業初興,原始農耕的出現。9.【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半坡聚落的遺址位于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距今約6000年,是我國黃河流域原始農耕的典型代表。他們使用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能為“神農耕而做陶”傳說的真實性提供證據。ABD三項都不能為“神農耕而做陶”傳說的真實性提供證據,不符合題意;C項半坡聚落的遺址能為“神農耕而做陶”傳說的真實性提供證據,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半坡居民的準確識記。半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會制作色彩鮮艷的彩陶。10.【答案】B【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距今約五千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聯合在涿鹿一戰中打敗蚩尤部落。從此,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故祭文中“初祖”是指炎帝、黃帝。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黃帝 炎帝是祭文中的“初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黃帝和炎帝,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1.【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到此結束,奴隸社會開始了。禹死后,啟繼承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啟成為第一個借助世襲之“禮”登上王位并治理國家的君主。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啟第一個借助世襲之“禮”登上王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知道啟是第一個借助世襲之“禮”登上王位并治理國家的君主。12.【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題干信息反映的是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夏朝的建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A項中國第一個王朝的產生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史實的意義,符合題意;BCD三項均和題干信息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夏朝的建立,要求具備正確解讀題干信息和知識的識記能力。13.【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商朝建立后,曾幾次遷都,一直到盤庚遷都到殷,都城才穩定下來,后人稱商朝為殷朝。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盤庚遷都與商朝在歷史上又稱為“殷商”或“殷”有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盤庚遷殷,要求具備識記基礎知識并運用的能力。掌握商朝的建立、興起和滅亡是解題的關鍵。14.【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西周初年,為鞏固統治,周天子實行了分封制,分封功臣、親屬和現代貴族的后裔為諸侯。由材料“周武王封神農氏后代文叔于許建立許國,后人便以國名許為姓氏?!笨芍S姓的來源與我國古代分封制有關聯。A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分封制和題干描述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西周分封制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5.【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由于周厲王的殘暴統治,公元前841年爆發了國人暴動,趕跑了周厲王。公元年份換算為世紀,去掉后兩位加一。因而公元前841年屬于公元前9世紀。ABD三項表述均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公元前9世紀表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公元年份換算為世紀,要求掌握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16.【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材料中青銅器主要用于祭祀,“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這反映了青銅器的主要功能是禮器ACD三項均與題干不符合,不符合題意;B項禮器是題干材料描述的青銅器的主要功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青銅器的相關知識。注意對材料的解讀,識記青銅器的相關知識。17.【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①項,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未體現對今天的影響,故錯誤;②項,目前已經識別的甲骨文有1500多字,題干未體現,故錯誤;③項,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體現了“證古澤今”與題意相符,故正確;④項,現代漢字的基本結構來源于甲骨文,體現了“證古澤今”與題意相符,故正確。D項③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甲骨文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理解與識記甲骨文的相關史實。18.【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尊王攘夷”“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結合所學知識: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通過改革,齊國國富兵強。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ABC三項均與題干不符合,不符合題意;D項齊桓公對內整頓朝政,對外“尊王攘夷”,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春秋爭霸,要求具備知識的識記能力。19.【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戰爭不斷,破壞了社會生產,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另一方面,諸侯爭霸戰爭,也促進社會變革;加強了中原與周邊地區的聯系,促進了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據“春秋時期,山東諸小國為齊國所并,河北、山西諸小國為晉國所并,江淮、漢水諸小國為楚國所并,西北諸小國為秦國所并?!奔八鶎W知識可知,這一歷史現象反映了走向統一。A項走向統一是我國歷史的發展趨勢,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時期區域性的局部統一的相關史實。掌握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20.【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A項《孔子辦學:譜寫古代教育新篇》符合史實,孔子不僅是大思想家,而且還是大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不符合題意;B項《諸子百家:筑就中華民族精神》符合史實,鐵犁牛耕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不符合題意;C項《鐵犁牛耕:一場靜悄悄的革命》符合史實,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蜂,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筑就中華民族的精神,不符合題意;D項《春秋爭霸:加強周天子的王權》不符合史實,春秋時期,王權日益衰落,分封制開始瓦解,周天子逐漸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與此同時,一些諸侯國強大起來。為了爭奪更多的土地、財產和人口,爭當左右天下、支配別國的霸主,幾個大的諸侯國之間,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爭霸,要求識記基礎史實。21.【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春秋戰國是古中國劇烈變革的時代。那時私人講學之風已盛,又兼各國延攬人才。因此,才智之士輩出,各以所見著書立說,以應當時的需求。材料揭示了百家爭鳴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推動社會變革;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A項發生背景是題干材料揭示的內容,符合題意;BCD三項都不是題干材料揭示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相關史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重點掌握百家爭鳴的背景相關知識。22.【答案】D【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如難和易、長和短、前和后,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老子善于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人們與世無爭,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老子主張無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道家學派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重點掌握老子的思想觀點。23.【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可知,記錄孔子這段話的儒家典籍是《論語》,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后來由其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A項《論語》是記錄題干這段話的經典,符合題意;B項《道德經》是道家的典籍,記錄的是老子的思想,不符合題意;C項《墨子》是墨家的典籍,不符合題意;D項《韓非子》是法家的典籍,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儒家典籍,要求識記基礎史實。24.【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皷|流不盡秦時水,潤澤天府兩千年”這副對聯贊美的是我國古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ABC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戰國時期修建的都江堰是題干對聯贊美的著名水利工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戰國時期的水利工程的相關史實,解題的關鍵是“東流不盡秦時水,潤澤天府兩千年”。25.【答案】(1)西南;46(2)運河;長城(3)圖1;圖2;圖2【知識點】方向;比例尺【解析】【分析】(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圖1采用一般定向法,據此判斷即可。根據比例尺可知,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20千米,據此計算即可。(2)根據常用圖例可知,A表示運河,B表示長城。(3)根據所學可知,圖幅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故答案為: (1)西南、46(2)運河,長城(3)1,2,3【點評】本題考查地圖三要素,屬于容易題。26.【答案】(1)山谷;山頂;2130(2)東北;東南(3)開鑿隧道(4)選擇L2賽道,等高線稀疏,坡度緩。【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解析】【分析】(1)等高線往海拔高處凸出,是山谷;根據圖示可知,服務大廳是建立在山頂。該圖的等高距是30米,故其海拔在2100-2130之間。(2)該圖是指向標定向法,A到B是往西南往東北,B到C是西北往東北方方向。(3)1到2段是經過山脊,因此需要開鑿隧道。(4)根據題意,適合初級賽道者,需要注意安全,因此需要選擇等高線稀疏的地方。故答案為: (1)山谷、山頂、2130(2)東北、東南(3) 開鑿隧道(4) 選擇L2賽道,等高線稀疏,坡度緩。【點評】本題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讀圖能力,難度一般。27.【答案】(1)圖1;圖3、圖4;圖2(2)“骨耜”見證河姆渡人會制作農業生產工具?!胺课輳驮瓐D”見證河姆渡人會建造房屋(或:過著定居生活)?!暗竟取币娮C河姆渡人會進行水稻種植。(3)考古發現。【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1)材料一圖1能夠證明北京人長相還類似古猿,前額低平、顴骨突出、嘴部前伸;圖2用火灰燼可以證明北京人在洞內和洞口各堆設1個火堆,用來照明、取暖等;圖3各類伴生動物化石、圖4割占打制石器能夠證明每天,他們拿著木棒、各種石器圍捕、砍砸鹿等獵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6碳化的稻谷說明河姆渡人種植水稻;圖7骨耜說明河姆渡人學會農耕生活,種植水稻;圖8干欄式房屋復原圖說明河姆渡人住干欄式房屋。(3)由上述探究可知,我們了解史前時期歷史的重要依據是考古發現,歷史研究中史料的運用非常重要,一般而言,考古發現的遺物、遺跡可信度最高。故答案為:(1)圖1;圖3、圖4;圖2。(2)“骨耜”見證河姆渡人會制作農業生產工具。“房屋復原圖”見證河姆渡人會建造房屋(或:過著定居生活)?!暗竟取币娮C河姆渡人會進行水稻種植。(3)考古發現。【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京人河姆渡人等相關史實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注意掌握北京人、河姆渡人等相關史實。28.【答案】(1)牧野之戰;平王東遷;三家分晉(2)分封制。確保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確立了周朝的社會等級制度。(3)創辦私學;有教無類。【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百家爭鳴【解析】【分析】(1)據所學知,牧野之戰發生在公元前1046年,商朝滅亡,西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東周開始。公元前403年,晉國的趙、魏、韓三家大夫廢晉靜公,將晉公室的土地全部瓜分,史稱“三家分晉”。故①牧野之戰;②平王東遷;③三家分晉。(2)據材料“克是燕國第一代諸侯??诉M駐燕國,接收土地,平息動亂,管理羌族、馭族等多個部族”可知,克盂上文字記載的是我國西周實行的分封制;為鞏固統治,西周建立后實行分封制。周天子將土地和人民賜給親屬和功臣,分封他們為諸侯;諸侯為周王鎮守疆土,繳納貢賦,隨周王出征作戰。作用是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擴大了統治疆域。(3)據材料和所學知,作為教育家,孔子“開中國史上民間自由講學之第一聲”的具體行動是首創私學。孔子突出體現“將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張是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是指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沒有高下貴賤之分。孔子的學生中就是各種階層的人都有,所以他主張有教無類。故答案為:(1)牧野之戰;平王東遷;三家分晉。(2)分封制。確保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確立了周朝的社會等級制度。(3)創辦私學;有教無類。【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歷史年代尺、歷史圖片和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牧野之戰、平王東遷、三三家分晉、分封制和孔子的主要貢獻等知識。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掌握牧野之戰、平王東遷、三家分晉、分封制和孔子的主要貢獻等知識。29.【答案】(1)鐵農具和牛耕出現并推廣促進了農業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面積創造了條件(2)“兼并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也促進了民族交融。(3)獎勵軍功,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建立縣制,提高了行政效率;獎勵耕織,提高農業生產率;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變革了土地制度。【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1)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并推廣。伴隨著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私田開墾越來越多,促進了農業上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性了條件。(2)依據材料“(戰爭)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可勝數?!笨芍凹娌馉帯苯o人民帶來了災難;依據材料“戰爭也促進了中原的‘諸華’'諸夏’與周邊民族的碰撞,周邊民族不斷融入華夏族”可觀“兼并戰爭”促進了民族交融。(3)三個“低下”是指生產率低下、行政效率低下、軍隊戰斗力低下,一個“落后”是指生產關系落后,反映的是改革前秦國經濟、政治和軍事上存在的問題,故應列舉經濟、政治和軍事等相關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實行軍功受爵制度,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設縣制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廢井田,開阡陌’,實行土地私有制,允許土地買賣,這一措施既提高了農業生產率,也使生產關系發生根本性變革。故答案為:(1)鐵農具和牛耕出現并推廣。促進了農業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面積創造了條件。(2)“兼并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也促進了民族交融。(3)獎勵軍功,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建立縣制,提高了行政效率;獎勵耕織,提高農業生產率;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變革了土地制度。【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促使社會發展大變革,商鞅順應歷史潮流進行變法。掌握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的表現和意義。1 / 1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人文地理 歷史期中檢測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8分)1.(2020七上·余杭期中)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而至。面對嚴重的疫情,400多萬名社區工作者在全國65萬個城鄉社區日夜值守,為戰勝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體現了社區的( )A. 政治功能 B.文化功能 C.經濟功能 D.管理功能【答案】D【知識點】社區功能【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面對嚴重的疫情,400多萬名社區工作者在全國65萬個城鄉社區日夜值守,為戰勝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體現了社區的管理功能。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有著相對獨立的社會管理體系和服務設施,是相對獨立的地域性社會。社區是宏觀社會的縮影,家庭是社區的基本單位。社區包含城市社區,又包含農村社區。社區的主要功能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2.(2020七上·余杭期中)魏晉時代裴秀以一寸折(折合)百里之法編制了《地形方丈圖》,其中“一寸折百里”是指地圖要素中的( )A.圖例 B.比例尺 C.方向 D.注記【答案】B【知識點】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解析】【分析】根據題中意思可知, 其中“一寸折百里”是指地圖要素中的比例尺。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地圖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地圖中方向的判讀一般采用以下三種:一般定向法,指向標,經緯網。根據圖中給出的方向,即可判斷區某地需要朝那個方向走。比例尺是表示圖上一條線段的長度與地面相應線段的實際長度之比。公式為: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比例尺有三種表示方法:數值比例尺、線段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蓮藕習性喜暖,低于5℃易受凍,整個生長期不可缺水,適宜種植在平原的低洼地區。據此,完成問題。3.湖北某地政府鼓勵農民在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銷售蓮藕。這體現了不同區域的( ?。?br/>A.物產交流 B.信息交流 C.人才交流 D.技術交流4.如果要了解某區域是否適合種植蓮藕,需要查找該區域的( )①主要氣候類型圖 ②人口密度圖 ③地形圖 ④主要礦產分布圖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3.A4.C【知識點】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感受區域的發展【解析】【點評】 由于各地區的自然條件不同,物產也不同。為了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多樣化的需求,各區域之間就會發生聯系,實現優勢互補。其實,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不僅限于物產方面,還包括經濟、文化、技術、信息和人才等各個方面。3.湖北某地政府鼓勵農民在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銷售蓮藕,這體現了不同區域的物產交流,A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4.如果要了解某區域是否適合種植蓮藕,需要查找該區域的氣候類型圖和地形圖,①③符合題意。②④與題意無關。故答案為:C。讀“某地區聚落分布示意圖”,回答問題。5.該地聚落總體形態及其影響因素是( ?。?br/>A.團塊狀 氣候因素 B.團塊狀 地形因素C.條帶狀 氣候因素 D.條帶狀 河流因素6.《雨過山村》:“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該詩句描述的聚落是( ?。?br/>①鄉村聚落 ②城市聚落 ③以農業生產為主 ④以工業生產為主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5.D6.A【知識點】鄉村聚落;城市聚落【解析】【點評】本題考查聚落的有關內容,屬于容易題。5.根據圖示信息可知 ,該區域聚落沿河條帶狀分布。故D符合題意,ABC排除。故答案為: D6.“村路”等信息說明該聚落是鄉村聚落,鄉村聚落以農業生產為主。故①和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A7.(2020七上·余杭期中)某校組織“尋找人類足跡”的夏令營活動,第一站是參觀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人類的遺址。據此可知,他們第一站到了( ?。?br/>A.安徽省 B.云南省 C.北京市 D.浙江省【答案】B【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目前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它的出土地點是云南省的元謀縣。據此可知參觀地點應該是云南省。ACD三項均與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云南省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元謀人的有關知識的記憶能力。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8.(2020七上·余杭期中)當人類不僅靠采集食物,而且可以栽培植物養活自己時,人類就實現了一次偉大的經濟革命。這場“革命“是指( )A.農業初興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獵 D.人工取火【答案】A【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當人類不僅靠采集食物,而且可以栽培植物養活自己時,人類就實現了一次偉大的經濟革命”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次經濟革命是指農業初興,原始農耕的出現。排除。A項農業初興是題干中這場“革命”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BCD三項是原始的耕作或生活方式,不是經濟革命,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原始農業的發展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人類栽培植物養活自己是指農業初興,原始農耕的出現。9.(2020七上·余杭期中)古史傳說有一定的史實基礎。下列能為“神農耕而做陶”傳說的真實性提供證據的是( ?。?br/>A.元謀人牙齒化石 B.山頂洞人的骨針C.半坡聚落的遺址 D.司母戊青銅方鼎【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半坡聚落的遺址位于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距今約6000年,是我國黃河流域原始農耕的典型代表。他們使用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能為“神農耕而做陶”傳說的真實性提供證據。ABD三項都不能為“神農耕而做陶”傳說的真實性提供證據,不符合題意;C項半坡聚落的遺址能為“神農耕而做陶”傳說的真實性提供證據,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半坡居民的準確識記。半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會制作色彩鮮艷的彩陶。10.(2020七上·余杭期中)“全球華人,同根同源,不忘初祖,愛我中華。”祭文中“初祖”是指( )A.盤古 黃帝 B.黃帝 炎帝 C.黃帝 大禹 D.炎帝 大禹【答案】B【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距今約五千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聯合在涿鹿一戰中打敗蚩尤部落。從此,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故祭文中“初祖”是指炎帝、黃帝。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黃帝 炎帝是祭文中的“初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黃帝和炎帝,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1.(2020七上·余杭期中)《禮記》(譯文):“天子和諸侯都把世襲當作禮”。第一個借助世襲之“禮”登上王位的是( ?。?br/>A.堯 B.舜 C.啟 D.湯【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到此結束,奴隸社會開始了。禹死后,啟繼承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啟成為第一個借助世襲之“禮”登上王位并治理國家的君主。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啟第一個借助世襲之“禮”登上王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知道啟是第一個借助世襲之“禮”登上王位并治理國家的君主。12.(2020七上·余杭期中)《史記》記載:“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辈牧戏从车氖穼崢酥局ā 。?br/>A.中國第一個王朝的產生 B.華夏族的形成C.中華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D.世襲制的確立【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題干信息反映的是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夏朝的建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A項中國第一個王朝的產生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史實的意義,符合題意;BCD三項均和題干信息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夏朝的建立,要求具備正確解讀題干信息和知識的識記能力。13.(2020七上·余杭期中)商朝在歷史上又稱為“殷商”或“殷”,與之有關的事件是( ?。?br/>A.商湯滅夏 B.武王伐紂 C.盤庚遷都 D.平王東遷【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商朝建立后,曾幾次遷都,一直到盤庚遷都到殷,都城才穩定下來,后人稱商朝為殷朝。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盤庚遷都與商朝在歷史上又稱為“殷商”或“殷”有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盤庚遷殷,要求具備識記基礎知識并運用的能力。掌握商朝的建立、興起和滅亡是解題的關鍵。14.(2020七上·余杭期中)周武王封神農氏的后代文叔于許,建立許國,后人便以國名許為姓氏。這種由封國、封地而來的姓氏源于中國古代的( ?。?br/>A.世襲制 B.分封制 C.禪讓制 D.郡縣制【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西周初年,為鞏固統治,周天子實行了分封制,分封功臣、親屬和現代貴族的后裔為諸侯。由材料“周武王封神農氏后代文叔于許建立許國,后人便以國名許為姓氏?!笨芍S姓的來源與我國古代分封制有關聯。A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分封制和題干描述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西周分封制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5.(2020七上·余杭期中)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與民爭利,引起“國人暴動”,西周開始走向衰落。這一年處于( )A.公元前8世紀 B.公元8世紀 C.公元前9世紀 D.公元9世紀【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由于周厲王的殘暴統治,公元前841年爆發了國人暴動,趕跑了周厲王。公元年份換算為世紀,去掉后兩位加一。因而公元前841年屬于公元前9世紀。ABD三項表述均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公元前9世紀表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公元年份換算為世紀,要求掌握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16.(2020七上·余杭期中)西周時期,各級王公貴族在祭祀時,使用器皿的規制非常嚴格,如“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材料表明青銅器的主要功能是( ?。?br/>A.酒器 B.禮器 C.兵器 D.樂器【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材料中青銅器主要用于祭祀,“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這反映了青銅器的主要功能是禮器ACD三項均與題干不符合,不符合題意;B項禮器是題干材料描述的青銅器的主要功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青銅器的相關知識。注意對材料的解讀,識記青銅器的相關知識。17.(2020七上·余杭期中)201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證古澤今——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文化展”。以下對“證古澤今”理解正確的是( )①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②目前已經識別的甲骨文有四千多字③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④現代漢字的基本結構來源于甲骨文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①項,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未體現對今天的影響,故錯誤;②項,目前已經識別的甲骨文有1500多字,題干未體現,故錯誤;③項,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體現了“證古澤今”與題意相符,故正確;④項,現代漢字的基本結構來源于甲骨文,體現了“證古澤今”與題意相符,故正確。D項③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甲骨文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理解與識記甲骨文的相關史實。18.(2020七上·余杭期中)他對內整頓朝政,對外“尊王攘夷”,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他是( )A.晉文公 B.秦穆公 C.楚莊王 D.齊桓公【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尊王攘夷”“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結合所學知識: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通過改革,齊國國富兵強。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ABC三項均與題干不符合,不符合題意;D項齊桓公對內整頓朝政,對外“尊王攘夷”,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春秋爭霸,要求具備知識的識記能力。19.(2020七上·余杭期中)春秋時期,山東諸小國為齊國所并,河北、山西諸小國為晉國所并,江淮、漢水諸小國為楚國所并,西北諸小國為秦國所并。這表明當時我國歷史的發展趨勢是( ?。?br/>A.走向統一 B.民族交融 C.技術發展 D.王室衰微【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戰爭不斷,破壞了社會生產,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另一方面,諸侯爭霸戰爭,也促進社會變革;加強了中原與周邊地區的聯系,促進了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據“春秋時期,山東諸小國為齊國所并,河北、山西諸小國為晉國所并,江淮、漢水諸小國為楚國所并,西北諸小國為秦國所并?!奔八鶎W知識可知,這一歷史現象反映了走向統一。A項走向統一是我國歷史的發展趨勢,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時期區域性的局部統一的相關史實。掌握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20.(2020七上·余杭期中)某班同學擬定了以下歷史演講的題目,其中不符合史實的是( ?。?br/>A.《孔子辦學:譜寫古代教育新篇》B.《諸子百家:筑就中華民族精神》C.《鐵犁牛耕:一場靜悄悄的革命》D.《春秋爭霸:加強周天子的王權》【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A項《孔子辦學:譜寫古代教育新篇》符合史實,孔子不僅是大思想家,而且還是大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不符合題意;B項《諸子百家:筑就中華民族精神》符合史實,鐵犁牛耕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不符合題意;C項《鐵犁牛耕:一場靜悄悄的革命》符合史實,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蜂,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筑就中華民族的精神,不符合題意;D項《春秋爭霸:加強周天子的王權》不符合史實,春秋時期,王權日益衰落,分封制開始瓦解,周天子逐漸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與此同時,一些諸侯國強大起來。為了爭奪更多的土地、財產和人口,爭當左右天下、支配別國的霸主,幾個大的諸侯國之間,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爭霸,要求識記基礎史實。21.(2020七上·余杭期中)春秋戰國是古中國劇烈變革的時代。那時私人講學之風已盛,又兼各國延攬人才。因此,才智之士輩出,各以所見著書立說,以應當時的需求。材料揭示了百家爭鳴的( ?。?br/>A.發生背景 B.歷史意義 C.現實意義 D.核心觀點【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春秋戰國是古中國劇烈變革的時代。那時私人講學之風已盛,又兼各國延攬人才。因此,才智之士輩出,各以所見著書立說,以應當時的需求。材料揭示了百家爭鳴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推動社會變革;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A項發生背景是題干材料揭示的內容,符合題意;BCD三項都不是題干材料揭示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相關史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重點掌握百家爭鳴的背景相關知識。22.(2020七上·余杭期中)他主張無為,但此無為不是不為,而是順應自然而為,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八笔牵ā 。?br/>A.孔子 B.墨子 C.韓非子 D.老子【答案】D【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如難和易、長和短、前和后,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老子善于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人們與世無爭,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老子主張無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道家學派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重點掌握老子的思想觀點。23.(2020七上·余杭期中)“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記錄這段話的經典是( )A.《論語》 B.《道德經》 C.《墨子》 D.《韓非子》【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可知,記錄孔子這段話的儒家典籍是《論語》,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后來由其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A項《論語》是記錄題干這段話的經典,符合題意;B項《道德經》是道家的典籍,記錄的是老子的思想,不符合題意;C項《墨子》是墨家的典籍,不符合題意;D項《韓非子》是法家的典籍,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儒家典籍,要求識記基礎史實。24.(2020七上·余杭期中)“東流不盡秦時水,潤澤天府兩千年。”這副對聯贊美的著名水利工程修建于( ?。?br/>A.殷商時期 B.西周時期 C.春秋時期 D.戰國時期【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皷|流不盡秦時水,潤澤天府兩千年”這副對聯贊美的是我國古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ABC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戰國時期修建的都江堰是題干對聯贊美的著名水利工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戰國時期的水利工程的相關史實,解題的關鍵是“東流不盡秦時水,潤澤天府兩千年”。二、非選擇題(共52分)25.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舉行投運儀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圖1中大興國際機場位于首都機場的 方向。量得甲圖中天安門到大興國際機場的圖上距離是 2.3 厘米,則實際距離為 千米。(2)圖2中,圖例A、B表示的地理事物分別是 、 。(3)兩圖的圖幅大小相同,比例尺較大的是 ,表示范圍較大的是 ,內容較簡單的是 。(本小題選填“圖1”或者“圖2”)【答案】(1)西南;46(2)運河;長城(3)圖1;圖2;圖2【知識點】方向;比例尺【解析】【分析】(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圖1采用一般定向法,據此判斷即可。根據比例尺可知,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20千米,據此計算即可。(2)根據常用圖例可知,A表示運河,B表示長城。(3)根據所學可知,圖幅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故答案為: (1)西南、46(2)運河,長城(3)1,2,3【點評】本題考查地圖三要素,屬于容易題。26.北京和張家口將聯合舉辦2022年冬奧會。閱讀圖文資料,回答問題。(1)滑雪賽道L2是沿 而建,服務大廳建在 處(以上兩處空格均填寫地形部位名稱),其海拔范圍為2100米至 米。(2)滑雪者在L1至L2賽道上滑行,行進方向先向 再轉向 。(3)圖中擬修建的高速公路中,1至2段工程建設的需要 (架設橋梁/開鑿隧道)。(4)從安全的角度出發,在三條賽道中,適合初級滑雪愛好者的賽道是哪條?說明理由。【答案】(1)山谷;山頂;2130(2)東北;東南(3)開鑿隧道(4)選擇L2賽道,等高線稀疏,坡度緩。【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解析】【分析】(1)等高線往海拔高處凸出,是山谷;根據圖示可知,服務大廳是建立在山頂。該圖的等高距是30米,故其海拔在2100-2130之間。(2)該圖是指向標定向法,A到B是往西南往東北,B到C是西北往東北方方向。(3)1到2段是經過山脊,因此需要開鑿隧道。(4)根據題意,適合初級賽道者,需要注意安全,因此需要選擇等高線稀疏的地方。故答案為: (1)山谷、山頂、2130(2)東北、東南(3) 開鑿隧道(4) 選擇L2賽道,等高線稀疏,坡度緩。【點評】本題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讀圖能力,難度一般。27.再現史前人類生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尋找證物】材料一:北京人遺址出土的化石和遺存物。下面是對“北京人”生活描寫的三個片段。請在材料一中尋找相關的考古證據。“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片段) 考古證據(填序號)①北京人長相還類似古猿,前額低平、顴骨突出、嘴部前伸。 ②每天,他們拿著木棒、各種石器圍捕、砍砸鹿等獵物。 ③他們在洞內和洞口各堆設1個火堆,用來照明、取暖等。 (2)【文物考證】材料二:以下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生產、生活的圖片。[示例]“豬紋陶缽”見證了河姆渡人會制作陶器。根據材料二并參考范例,對圖片(圖5除外)進行解釋,完成你的考證。(3)【思考沉淀】由上述探究可知,我們了解史前時期歷史的重要依據是什么。【答案】(1)圖1;圖3、圖4;圖2(2)“骨耜”見證河姆渡人會制作農業生產工具?!胺课輳驮瓐D”見證河姆渡人會建造房屋(或:過著定居生活)。“稻谷”見證河姆渡人會進行水稻種植。(3)考古發現。【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1)材料一圖1能夠證明北京人長相還類似古猿,前額低平、顴骨突出、嘴部前伸;圖2用火灰燼可以證明北京人在洞內和洞口各堆設1個火堆,用來照明、取暖等;圖3各類伴生動物化石、圖4割占打制石器能夠證明每天,他們拿著木棒、各種石器圍捕、砍砸鹿等獵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6碳化的稻谷說明河姆渡人種植水稻;圖7骨耜說明河姆渡人學會農耕生活,種植水稻;圖8干欄式房屋復原圖說明河姆渡人住干欄式房屋。(3)由上述探究可知,我們了解史前時期歷史的重要依據是考古發現,歷史研究中史料的運用非常重要,一般而言,考古發現的遺物、遺跡可信度最高。故答案為:(1)圖1;圖3、圖4;圖2。(2)“骨耜”見證河姆渡人會制作農業生產工具。“房屋復原圖”見證河姆渡人會建造房屋(或:過著定居生活)。“稻谷”見證河姆渡人會進行水稻種植。(3)考古發現。【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京人河姆渡人等相關史實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注意掌握北京人、河姆渡人等相關史實。28.學貴有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坐標中的歷史】任何史實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利用年代尺梳理歷史發展線索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請將“平王東遷”“三家分晉”“牧野之戰”等歷史事件填入下面年代尺的相應位置。① ?。虎凇? ??;③ (2)【圖片中的歷史】圖片是歷史知識的載體,在歷史學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青銅器克益(音同“禾”)出土于北京,腹內鑄有銘文,大意是說:克是燕國第一代諸侯??诉M駐燕國,接收土地,平息動亂,管理羌族、馭族等多個部族。克盉見證了西周哪一政治制度?并根據材料概括這一制度的作用。(3)【文獻中的歷史】史料是我們發現歷史、解釋歷史的重要依據。以下是兩位國學大師對孔子的評價。(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動之外更注意于教育,開中國史上民間自由講學之第一聲。 ——錢穆 (他)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學可以說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學,將人看作是平等的。 ——胡適材料中的 “民間自由講學”是指什么?“將人看作是平等的”又體現了他怎樣的教育主張?【答案】(1)牧野之戰;平王東遷;三家分晉(2)分封制。確保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確立了周朝的社會等級制度。(3)創辦私學;有教無類。【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百家爭鳴【解析】【分析】(1)據所學知,牧野之戰發生在公元前1046年,商朝滅亡,西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東周開始。公元前403年,晉國的趙、魏、韓三家大夫廢晉靜公,將晉公室的土地全部瓜分,史稱“三家分晉”。故①牧野之戰;②平王東遷;③三家分晉。(2)據材料“克是燕國第一代諸侯??诉M駐燕國,接收土地,平息動亂,管理羌族、馭族等多個部族”可知,克盂上文字記載的是我國西周實行的分封制;為鞏固統治,西周建立后實行分封制。周天子將土地和人民賜給親屬和功臣,分封他們為諸侯;諸侯為周王鎮守疆土,繳納貢賦,隨周王出征作戰。作用是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擴大了統治疆域。(3)據材料和所學知,作為教育家,孔子“開中國史上民間自由講學之第一聲”的具體行動是首創私學??鬃油怀鲶w現“將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張是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是指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沒有高下貴賤之分。孔子的學生中就是各種階層的人都有,所以他主張有教無類。故答案為:(1)牧野之戰;平王東遷;三家分晉。(2)分封制。確保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確立了周朝的社會等級制度。(3)創辦私學;有教無類。【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歷史年代尺、歷史圖片和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牧野之戰、平王東遷、三三家分晉、分封制和孔子的主要貢獻等知識。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掌握牧野之戰、平王東遷、三家分晉、分封制和孔子的主要貢獻等知識。29.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社會轉型時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大發展】材料一:一組圖文資料。戰國時期的鐵農具 宗廟之犧(祭品,如牛羊)為畎畝(田地)之勤(勞力)。 ——《國語》根據材料一,簡述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哪些新的變化?這些變化對農業生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大動蕩】材料二: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兼并戰爭不斷。墨子說:“(戰爭)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 同時,戰爭也促進了中原的“諸華”“諸夏”與周邊民族的碰撞,周邊民族不斷融入華夏族。根據材料二,歸納“兼并戰爭”的影響。(3)【大變革】材料三:商鞅很清楚秦國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簡單地說是三個“低下”,一個“落后”。三個“低下”,一是生產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軍隊戰斗力低下。一個“落后”是土地制度落后。要改革的話,肯定要從這四個方面下重手。從材料三中的“三個‘低下’”“一個‘落后’”中,任選兩個方面,簡要說明商鞅是如何解決的。【答案】(1)鐵農具和牛耕出現并推廣促進了農業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面積創造了條件(2)“兼并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也促進了民族交融。(3)獎勵軍功,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建立縣制,提高了行政效率;獎勵耕織,提高農業生產率;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變革了土地制度。【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1)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并推廣。伴隨著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私田開墾越來越多,促進了農業上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性了條件。(2)依據材料“(戰爭)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可勝數?!笨芍凹娌馉帯苯o人民帶來了災難;依據材料“戰爭也促進了中原的‘諸華’'諸夏’與周邊民族的碰撞,周邊民族不斷融入華夏族”可觀“兼并戰爭”促進了民族交融。(3)三個“低下”是指生產率低下、行政效率低下、軍隊戰斗力低下,一個“落后”是指生產關系落后,反映的是改革前秦國經濟、政治和軍事上存在的問題,故應列舉經濟、政治和軍事等相關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實行軍功受爵制度,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設縣制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廢井田,開阡陌’,實行土地私有制,允許土地買賣,這一措施既提高了農業生產率,也使生產關系發生根本性變革。故答案為:(1)鐵農具和牛耕出現并推廣。促進了農業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面積創造了條件。(2)“兼并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也促進了民族交融。(3)獎勵軍功,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建立縣制,提高了行政效率;獎勵耕織,提高農業生產率;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變革了土地制度。【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促使社會發展大變革,商鞅順應歷史潮流進行變法。掌握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的表現和意義。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人文地理 歷史期中檢測試卷(學生版).docx 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人文地理 歷史期中檢測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