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中歷史2022年新高考歷史通史考點知識梳理考點十七 國共十年對峙(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階段特征:國共兩黨的分裂對峙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但發展的趨勢是合作抗日)(注意兩點)。一方面,南京國民政府的專制統治確立;另一方面,中共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從城市轉入農村,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新道路。但由于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紅軍被迫戰略轉移,進行長征,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2、南京國民政府建立與全國統一: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標志著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全國。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經濟(黃金十年1927-1936):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基本實現國家統一,1936年“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的開展,人民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提高等,使得在夾縫中的民族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物質基礎。但官僚資本主義迅速膨脹,民族工商業受其壓迫摧殘越來越嚴重。(這一時期,國民黨政府一直受內部紛爭和外來侵略的困擾,盡管如此,這一時期的國民經濟還是有所發展的)●官僚資本: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的壟斷資本和政權相結合,依附于外國資本主義而形成的資本形式。●蔣宋孔陳四大家族:一般是指民國時期以蔣介石為首的資本主義買辦統治集團。即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陳果夫、陳立夫四大家族,是國民黨官僚資產階級的代表。(蔣家的天下陳家的黨,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財)4、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幾個階段。(1)19 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①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內部孕育著資本主義萌芽。 ②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瓦解著自然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創造條件。(主要原因) ③洋務運動的誘導。 ④外商企業的刺激。(2)甲午戰爭后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出現第一次高潮) ①列強侵略,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 造了某些客觀條件。②甲午戰后,為挽救民族危機,許多人呼吁“設廠自救”、“實業救國”。③清政府也調整政策,放寬對民間辦廠限制。(3)一戰期間或者民國初年短暫春天(黃金時期) ①辛亥革命掃清了一些障礙;②民國建立和南京臨時政府的推動;③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的促進;④歐洲列強暫時放松對華經濟侵略(主要原因)。●民族資本主義“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先天不足:它的產生,不是封建社會內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成熟的直接臨盆;后天畸形: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經常承受著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官僚 資本主義的壓力,難以健康成長。 ①分布區域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 ②工業體系不完善,主要是輕工業、重工業薄弱。 ③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 ④從發展原因上看,客觀上是列強之間的矛盾提供了一定的機會。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是由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決定的。中共從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中吸取教訓,拿起武器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統治。在不斷的斗爭中,毛澤東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5、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在江西南昌發動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1949年,中央確定8月1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南昌起義是大革命失敗后,武裝暴動的一部分,另外,中央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發動秋收起義。6、八七會議:1927年在漢口召開,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并決定發動秋收起義;會上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八七會議之后,毛澤東回到湖南,領導了秋收起義)7、秋收起義和進軍井岡山:八七會議之后,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幟。在進攻長沙時受挫。毛澤東在文家市決策,改向井岡山區進軍;在江永新三灣對軍隊進行了改編,確定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到達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在實踐上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注意了解這一史實)。朱德、陳毅率領部隊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率領的軍隊勝利會師,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擴大。8、井岡山會師: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部隊(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率領的軍隊勝利會師,合編為了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擴大。▲這里要注意總結: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毛澤東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新局面,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紅軍被迫長征。9、紅軍長征:(在長征的過程中,走上了獨立自主之路)第五次反“圍剿”由于博古、李德在軍事上的“左”的錯誤,導致失敗,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軍8萬多人從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開始長征。沖破了敵人的四道封鎖線,損失過半。毛澤東提出放棄進軍湘西,而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得到大家的認可,于是紅軍強渡烏江,攻克了遵義。遵義會議后,紅軍繼續長征。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和陜北紅軍在吳起鎮會師;1936年10月,紅二方面和紅四方面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注意分清遵義會議前后的事件)●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使紅軍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取得了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10、長征的意義(重點把握,也是對長征的認識):長征的勝利,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鼓舞了人民群眾,鑄就了長征精神,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正如毛主席所說:“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紅軍占領遵義后,中共中央在此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成為影響中國革命的一次重要會議。11、遵義會議:1935年1月,紅軍攻克了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會議集中全力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注意了解)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處理黨內事務,是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認識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正確性,從而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遵義會議之后,紅軍經過整編,提高了戰斗力,繼續長征,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長征勝利結束。從1937年到新中國成立,歷史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一是大革命失敗后,國共兩黨由合作走向對峙,日本乘機侵華,中華民族開始了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二是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政府在美國支持下挑起內戰,中國歷史步入解放戰爭時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