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探索生命的方法課題 探索生命的方法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分析科學探究故事,說出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2. 從“蛆是從哪兒來的”的具體探究情境展示和學生參與其中,初步理解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置對照實驗和控制唯一變量的具體方法和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3. 在“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的探究情境中,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悟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過程與方法 1.通過鼓勵學生在“蛆是從哪兒來的”的探索故事中,發現和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高學生善于觀察、處理信息、分析和概括總結的能力。 2.通過小組合作,體驗探究環節,在“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的探究情境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并初步學會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社會關注的簡單問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悟科學探究中所必備的精神和素養,感受親自體驗的快樂,體驗生命探究的樂趣。 2.養成善于觀察、思考、樂于探究的習慣,培養實事求是、勇于克服困難、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和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初步學會設置對照實驗,確定變量和重復實驗的方法。教學難點 理解提出問題、設置對照實驗、確定變量和重復實驗的方法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1.出示腐肉生蛆的圖片,引出“蛆是從哪兒來的”探索故事,播放視頻并組織學生觀看。 2.提出要求:結合視頻思考兩個問題。 (1)你認為蛆是從哪兒來的 (2)你覺得該探究過程有哪些科學探索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1.帶著問題觀看視頻。 2.思考并回答問題 。 帶著問題看視頻,激發學生好奇心,引發學生認真深入思考。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沿著學生的思維,科學引導學生回答,并總結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小結:初步理解科學探究中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置對照實驗、控制唯一變量和重復實驗的具體方法以及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1)為學生創設走向探究之路的實驗情境。 (2)展示實驗圖片。 (3)組織學生一起踏上探究“生蛆”之路。 (4)引導學生理解他們“作出假設”的依據。 (5)出示準備的實驗材料,組織學生思考它們的用途。 (6)運用設問和追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設計對照實驗、確定變量的方法以及探究實驗的重要作用,同時不斷地滲透方法指導。 (7)提供探究“綠豆萌發的外界條件”新情境。 初步發現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感悟科學家的探究精神。認識到科學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 (1)學生理解“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開始”“問題的提出往往來自生活中觀察到的那些疑惑不解的現象 。” (2)初步認識假設是有事實依據的,假設不一定都正確。 (3)學生積極參與“生蛆”實驗的設計,并不斷地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4)學生在提供的新情境中,自主并主動地理解和掌握對照實驗、實驗變量和重復實驗的含義。 (5)學生初步掌握和理解“設計對照實驗、確定變量”的方法。同時也學到了在探索中所必備的精神、素養和方法(重復實驗、貼標簽、畫表格記錄、不怕吃苦等)。 在“蛆是從哪兒來的”的探索中,發現和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啟發學生:科學探究不只是科學家才能做的事情,對科學探究過程的理解變得相對簡單,能激發學生繼續參與的欲望,為學生逐步走向嘗試體驗探究之路埋下伏筆。探究二、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 通過小組合作,嘗試體驗探究。在“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的探究情境中,讓學生體驗一次探究的全過程。 (1)過渡環節 出示校園情境。 (2)引入探究課題 “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 ” (3)引導各小組作出假設 (4)組織學生討論、完成《探究活動單》中的設計方案并展示 (5)教師操作演示補充 (6)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體驗探究全過程,并適時介入指導 (7)組織學生交流成果 (8)情感提升 組織學生觀看在硬紙板和玻璃板上蚯蚓的運動的視頻。 (9)補充探索生命的其他方法。 (1)學生積極思考并提出值得探究的問題。 (2)學生首先理解探究目的是通過親自參與“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的探究體驗,嘗試并感悟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3)學生根據探究任務分組進行討論,設計和制訂探究方案,展示方案。 (4)學生掌握新的實驗操作方法。 (5)在嘗試體驗探究中,學生通過探究過程中蚯蚓在硬紙板和玻璃板上的兩種運動速度的對比,得出結論并完成探究活動單, 并初步學會設計對照實驗,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6)各小組在全班范圍內交流,分享成果與感悟。 (7)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心靈有所觸動。學生自發感悟生活的啟示。 (8)了解探索生命的其他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嘗試體驗。學生親身體驗“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的探究情境,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并初步學會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社會關注的簡單問題。感悟科學探究中所必備的精神和素養。感受分享同伴成功的喜悅,感受親自體驗的快樂,體驗生命探究的樂趣,激發保護小動物的情感。三、課堂小結 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1.提出問題:科學探究的開始(前提)。 2.作出假設:對問題的一種解釋,不一定正確,要驗證。 3.實驗:驗證假設的基本途徑,包括制訂計劃、實施計劃。 對照實驗:除實驗變量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 4.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 學生自主回顧本節所學所得。 使本節課所學知識形成知識網。四、當堂演練 1.下列關于假設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B ) A.假設是對問題的一種可能的解釋 B.假設是一種無端的猜測 C.假設要以事實或生活經驗為依據 D.假設與結果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2.在設計對照實驗時,應注意的問題是 ( D ) A.所有變量都相同 B.所有變量都不相同 C.實驗變量相同 D.除實驗變量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3.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的實驗后,對蚯蚓的正確處理方法是 ( C ) A.隨手扔掉 B.放進垃圾桶中 C.放回大自然中 D.用作魚餌【課堂反思】 從這節課的整體設計看,始終是圍繞著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發現、理解、體驗和提升進行的,而且是以“一路追尋科學家的足跡”這條線索,讓學生獲得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讓學生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而且學生在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進而提高生物學科素養,其學習成果將成為學生必備的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