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植物種子的萌發課題 植物種子的萌發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描述植物種子主要由種皮、胚等組成。 2.說出種子萌發的過程及其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過程與方法 1.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2.通過觀察,嘗試設計探究方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養成愛護植物、保護植物的行為習慣。 2.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并逐步養成與人交流、分享協作的習慣。 3.通過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樹立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只有借助內因才能起作用的辯證觀點。教學重點 1.描述植物種子主要由種皮和胚等組成。 2.說出植物種子萌發的過程及其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教學難點 1.設計對照實驗,進行有效探究,體驗科學研究和自主學習的過程。 2.將設計的方案書面化,形成完整的實驗報告。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在綠色開花植物的一生中都應該依次經歷過哪些階段呢 帶著這個問題欣賞一段視頻,觀看完之后請同學們總結。 播放視頻:種子的一生。 提問:哪位同學能總結出綠色開花植物的一生都經歷了哪些環節 對視頻內容進行總結。先是種子萌發→生長→開花→結果(種子)。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實驗:觀察不同種子的結構 【觀察實驗】在大培養皿里放了若干種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植物種子,兩名同學為一組對這些種子進行觀察,觀察的時候小組同學之間可以互相交流,看看不同的植物的種子在形態、大小、顏色、質量等各個方面都有哪些特點 找同學來總結下你觀察的結果。 【提問】不同植物的種子在形態、大小、顏色等方面有什么特點 【學生朗讀】“種子王國”中的世界之最。分別介紹世界上最重、最輕、壽命最長和最短的四種種子。 不同植物種子的形態、大小、顏色都是不同的,并舉出例子。 學生舉手閱讀PPT的內容。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探究二、觀察大豆種子的結構 【講述并提出問題】不同種子的形態、顏色、大小、重量以及壽命長短都是不同的。但種子在適宜的情況下都能萌發出小幼苗,那么種子的內部結構是否相同呢 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種子的結構(板書)。 【觀察】大豆種子的結構。 對照教材63頁的圖用放大鏡對大豆的種子進行觀察,找到種子的各部分結構,并完成學案。 對學生學案結果投影展示,其他同學指出錯誤。并以提問的方式對大豆種子結構進行精講。(1)種皮的作用 (2)有幾片子葉 什么作用 (3)胚的組成。 分組觀察實驗,對照課本上的插圖認識大豆種子的結構。實驗后完成學案。 學生回答:(1)保護。(2)2片;貯藏營養。(3)胚根、胚芽、胚軸和子葉。 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探究的欲望。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總結分析問題的能力。探究三:觀察玉米種子的結構 【觀察】玉米種子的結構 在玉米種子的縱剖面上滴加一滴碘液,觀察有什么現象 然后對照學案上的圖用放大鏡對玉米種子縱剖面進行觀察,找到相對應的各部分結構,并完成學案相應的內容。 對學生學案結果投影展示,其他同學指出錯誤。 【提問】(1)變藍的部分是什么 (2)有幾片子葉 (3)貯藏營養的部位是哪里 通過動手實驗,對玉米種子的結構與功能有了全面的認識。 學生經過討論后,進行回答:(1)胚乳。(2)1片。(3)胚乳。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總結分析問題的能力。探究四、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結構的比較 小組內討論交流,兩種類型的種子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完成學案,小組內4名同學互相交流討論。 對學生學案結果投影展示,其他小組同學校正,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改正。 【提問】(1)有什么相同點 (2)有什么不同點 積極思考與討論。完成學案。 學生回答: 相同點:都有種皮和胚。 不同點:子葉數目不同;貯存營養的結構不同;大豆沒有胚乳。 培養學人所長,與人共享的意識,提高表達交流的能力。探究五、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 【想一想】把所有的種子都種到土地里,每一顆種子都能萌發成為一個小幼苗嗎 播放視頻: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提問】(1)國王為什么選中了這個手里捧著空花盆的孩子 (2)這個孩子種下的種子為什么沒有萌發 種子萌發需要的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不一定。 因為這個孩子誠實。 因為國王給他們的種子是破損的或者是煮熟的。 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在學習和生活中,要做一個誠實的人。探究六、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 種子要能萌發除了具備自身條件外,還需要適宜的外界條件。一周前每個小組圍繞一個環境條件進行了探究實驗,下面老師就請其中的四個組來匯報一下實驗過程。 答辯問題: (1)可以在每個容器中放2粒種子嗎 為什么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親自栽培植物的生活經驗,在回憶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小組合作,設計探究方案,引導學生選取一個外界條件今天,我們選出六位同學擔任觀察團成員,歡迎他們。他們將在每個小組匯報結束后提出問題,請各小組答辯,最后觀察團將對每個組進行評價打分。每組5分鐘時間。 匯報按順序進行。 教師點評:同學們能夠精誠合作,堅持完成這次的探究實驗,探究過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實驗匯報真實可信,值得表揚,讓我們給自己掌聲鼓勵一下。 【改進實驗方案】能否改進實驗方案,只設計一個對照實驗,同時探究種子萌發需要的三個外界條件 改進后的實驗過程: (1)準備兩個大小相同的1000 mL的燒杯,貼上標簽“甲”“乙”。 (2)大豆裝在紗布中用橡皮筋固定在玻璃棒上,每個紗布中裝20粒大豆。 (3)向燒杯中加入等量的600 mL的煮沸過的涼開水,使中間的種子接觸到水面,插入溫度計。 (4)甲裝置放在常溫的地方,用盒子罩住,乙裝置放在冰箱中,用盒子罩住。 (5)5天后,觀察種子的萌發情況。 同學們,根據你們開展的探究實驗,你能推測一下甲、乙兩個燒杯上、中、下大豆的萌發情況嗎 我們一起打開紗布看一看萌發情況。 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請同學們組織一下語言,概括得出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是哪三個 【補充解釋】因為種子中含有的淀粉和蛋白質等復雜物質,只有在水和空氣充足、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才能轉變為能夠被胚吸收和利用的簡單營養物質。 【進一步討論】如果我們本次實驗選用的是綠豆種子,那么水、空氣、溫度等外界條件對其他植物種子的萌發有沒有影響 【走進生活】俗話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農民在播種上是很有講究的。 (1)播種前為何要翻土、松土 (2)為什么許多作物都在春天播種 (3)在播種時,土壤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濕度 (2)探究光:陽光下和陰暗處有溫差,出現光和溫度兩個變量,可以怎樣改進 (3)探究溫度:冰箱里無光,與室溫下作對照,出現溫度和光兩個變量,可以怎么改進 (4)若條件適宜,有的大豆也沒有萌發,你推測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5)用較多的涼開水淹沒種子來說明沒有空氣,你覺得這樣的實驗設計是否有缺陷 可以怎么改進 (6)通過同學們進行的幾個實驗,你認為種子的萌發是否需要土壤 可以如何設計對照實驗呢 甲燒杯中間的大豆能萌發,其他均不能萌發。 種子萌發需要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和適宜的溫度。 學生討論: (1)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氣。 (2)種子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天寒地凍不適于播種。 (3)土壤濕潤,有利于種子的萌發。 嘗試控制實驗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而本節課把重點放在對實驗過程的科學性和實驗結果的分析上,強調實驗設計的不唯一性,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整個實驗過程需要連續七天定時觀察、記錄,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精神。通過答辯環節,解決學生心中的疑惑和在實驗中可能會遇到或存在的問題,開放思維。 引導學生分析教師設計的實驗,對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進行小結、分析,進一步加強學生設計探究方案、開展和總結探究實驗的能力。 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三、課堂小結 一、植物種子的結構 植物種子:種皮和胚,胚由胚根、胚芽、胚軸、子葉構成。 二、影響植物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一定的水分、充足的氧氣、適宜的溫度。 三、植物種子的萌發過程 1.種皮吸水破裂后脫落 2.胚根向下生長形成根 3.胚軸上下伸長形成連接根和莖的部分 4.胚芽背地生長形成莖和葉 學生自主回顧本節所學所得。 使本節課所學知識形成知識網。四、當堂演練 1.下列有關種子結構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 C ) A.種子的形態差異很大,種子的基本結構差異也很大 B.各種植物種子的營養都貯藏在胚乳里 C.種皮具有保護作用,但它不是胚的組成部分 D.具有子葉、胚芽、胚軸和胚根的種子都能萌發 2.大豆種子的主要部分是 ( C ) A.種皮 B.胚根 C.胚 D.胚芽 3.在大豆和玉米種子中,能為胚的萌發提供營養的結構分別是 ( C ) A胚和胚乳 B.胚芽和胚軸 C.子葉和胚乳 D.胚芽和子葉 4.在適宜的條件下,下列種子能夠萌發的是 ( D ) A.去掉胚乳的玉米種子 B.被蟲蛀空了的水稻種子 C.切去胚的小麥種子 D.籽粒飽滿的菜豆種子 5.下列有關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的描述中,錯誤的是 ( A ) A.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B.一定的水分 C.充足的空氣 D. 適宜的溫度【課堂反思】 本節課學生的兩個重點活動是觀察大豆種子的結構和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提前布置學生浸泡雙子葉植物的種子,如大豆、蠶豆、花生等。大豆種子的胚芽比較小,不易觀察,可用蠶豆、花生的種子替換,觀察效果比較好。玉米種子的胚和胚乳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不易剝離和觀察,可采用觀察鮮嫩玉米種子,并結合圖片引導學生進行觀察,這樣效果會好些。探究種子需要的外界條件的活動,是本節的難點。觀察時間需要1周時間,并且還需要每天定時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等。因此,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只要求他們選取一個條件展開探究活動,并且每組確定一個負責任的小組長,以推進小組的探究活動。能用圖片或影像記錄下探究過程,對學生來說也是很珍貴的一份資料。對于光、土壤等外界條件對種子的萌發有沒有影響,可引導學生做進一步的深入探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