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課題 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別綠色植物葉片的結構,說出各部分結構的主要功能。 2.解釋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3.說明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4.舉例說出光合作用需要光。過程與方法 1.練習徒手切片。 2.觀察葉片的結構,觀察綠葉細胞中的葉綠體。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2.領悟科學的不斷發展,體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點 1.觀察葉片的結構。 2.識別葉片的各部分結構。 3.觀察綠葉細胞中的葉綠體。教學難點 1.識別綠色植物葉片的結構,說出各部分結構的主要功能。 2.解釋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引言: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初步了解光合作用離不開光和葉綠體。你知道光合作用是在植物體的哪個器官中進行的嗎 拿起一片植物的葉子,提問:葉子由哪幾部分組成,哪部分是主要部分 同學們回答得很好,一片完整的葉子由托葉、葉柄、葉片三部分組成,最明顯的是葉片和葉柄部分(用手指出),為什么說葉片是葉子的主要部分呢 回答得很準確,葉片適應光合作用的結構是怎樣的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練習葉片橫切面的徒手切片。 學生積極回答問題。 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景,可誘導學生盡快地進入角色,激發探究的欲望和興趣。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講述:讓我們通過實驗觀察并認識葉片的結構。 實驗:葉片的結構。 播放:葉片橫切面臨時玻片標本的制作過程,教師及時點撥要點,提醒學生注意哪些步驟的操作比較重要,避免實驗失敗。 步驟:(1)練習徒手切片,制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玻片標本。 (2)使用顯微鏡先觀察葉片橫切面的臨時玻片,再觀察葉片的永久橫切片,認識葉片各部分的名稱,了解其功能。 想一想: (1)葉片的背面與正面的綠色一樣深嗎 為什么 (2)怎樣區分上表皮與下表皮 觀察植物菠菜葉片的結構。(學生2人一組) 1.練習徒手切片,制作葉片的橫切面的臨時玻片標本。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小組分工合作、共同探究和實踐能力。(3)表皮細胞外壁的角質層有什么作用 拿一片葉在上面滴幾滴水,水滴順葉面滑下。這說明了什么 (4)氣孔的開關受什么控制 (5)柵欄層和海綿層有什么區別 (6)葉脈內有什么結構,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容易答出輸導的功能,常常忽視了支持葉片的功能。舉例扇子的扇骨完好和折斷。拿出葉片書簽讓學生觀看,掌握葉脈分布在葉子每一部分的特點。 小結:葉片的結構: 表皮——保護作用。 角質層——保護葉片不受病菌侵害,防止葉內水分過度散失。 氣孔——葉片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門戶。 柵欄層——細胞排列緊密且整齊,細胞里含有較多的葉綠體。 海綿層——細胞排列較疏松,細胞內含有較少的葉綠體。 葉脈——具有輸導水、無機鹽和有機物及支持葉片的功能。 2.使用顯微鏡先觀察葉片橫切面的臨時玻片標本,再觀察葉片的永久橫切玻片標本,歸納葉片的基本結構及功能。 分組討論,積極思考。 學生歸納總結知識要點。 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探究二、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提問:(1)葉片為什么呈現綠色 (2)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是什么 講述:葉片的葉肉細胞和保衛細胞中含有葉綠體,葉綠體中又含有綠色的葉綠素,所以葉片呈現綠色。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綠素能吸收光能,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播放:顯微鏡下觀察綠葉細胞中的葉綠體。 講述:葉綠體中的葉綠素,是葉片呈現綠色的主要原因。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沒有葉綠體,綠色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提問: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其他器官是不是都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出示:在光下和黑暗處培養的小麥苗。 提問:你知道兩盆小麥苗的葉色為什么不同嗎 講述:葉綠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因此,在生產實踐中,可以利用“葉綠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原理生產韭黃。 積極思考。 帶著問題觀看視頻資料,獲取更直觀的印象。 分組討論回答視頻資料里提出的問題。 積極回答問題。 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使學生的學習在課下得以延伸。三、課堂小結 學生自主回顧本節所學所得。 使本節課所學知識形成知識網。四、當堂演練 1.綠色植物葉片的主要結構是 ( B ) A.上表皮、下表皮、氣孔 B.表皮、葉肉、葉脈 C.柵欄層、海綿層、葉綠體 D.保衛細胞、葉肉、表皮 2.葉片呈現綠色的主要原因是 ( C ) A.上表皮細胞含有葉綠體 B.下表皮細胞含有葉綠體 C.葉肉細胞含有葉綠體 D.葉脈細胞包含有葉綠體 3.在葉片的結構中,保衛細胞存在于 ( A ) A.表皮 B.柵欄層 C.海綿層 D.葉脈 4.綠色植物葉片上的保衛細胞與表皮細胞在形態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 ( A ) A.含有葉綠體 B.能進行光合作用 C.含有細胞壁 D.能吸水、失水【課堂反思】 本節課著眼于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注意開發學生的智慧和潛能,通過讓學生動手實驗、仔細觀察、探究分析,在自主獲得新知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節課通過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熱烈的討論;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實驗,動手動腦,既分工又合作;結果展示討論的過程就是交流質疑的過程;結合實際事物進行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STS教學理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