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考點訓練考點17 概述元、明、清時期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主要史實一、選擇題1.(2021·浙江長興·七年級期末)“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為此,元朝設立的制度是A.分封制 B.郡縣制 C.刺史制 D.行省制2.(2021·浙江余姚·七年級期末)元朝設澎湖巡檢司,明朝增修長城,清朝組織雅克薩之戰,其共同意義在于( )A.削弱地方權力 B.抵御外來侵略 C.維護國家統一 D.加強中央集權3.(2021·浙江余姚·七年級期末)202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以下屬于中國古代加強對西藏地區管理的機構有( )①伊犁將軍 ②宣政院 ③西域都護府 ④駐藏大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1·浙江余姚·七年級期末)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某一制度“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據此判斷這一制度是( )A.行省制 B.郡縣制 C.分封制 D.三省六部制5.(2021·浙江溫州·八年級期中)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全國的封建王朝是A.明、清 B.金、元 C.元、清 D.西夏、清6.(2021·浙江柯橋·七年級期末)科舉制是中國古代主要的選官制度,下列對科舉制的發展變革歷程排序正確的是①設立進士科 ②采用八股取士③大增科舉取士人數,提高進士地位 ④創立殿試制度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④③②①7.(2021·浙江鎮海·八年級期末)八年級某同學用畫年代尺的方式整理了新疆地區與中央政權的關系,①處應該填的事件是( )A.冊封達賴喇嘛 B.實行改土歸流 C.設置伊犁將軍 D.進行雅克薩之戰8.(2021·浙江鎮海·八年級期末)明朝至清朝前期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其發展的主題是( )A.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發展 B.封建社會的發展和近代前夜的危機C.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 D.列強侵略,社會政治動蕩不安9.(2021·浙江上虞·八年級期末)鄭和說:“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財富取之于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下列可用來佐證這一觀點的有( )①張騫出使西域——西漢疆域的擴大 ②絲綢之路的開辟——漢唐盛世的出現③清朝閉關政策——近代中國的落伍 ④新航路的開辟——西班牙等國的崛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2021·浙江仙居·八年級期末)清清同學在學習《明朝的統治》這一課時,準備編寫朱元璋的歷史劇,下列內容可以出現在劇本中的是( )A.開鑿大運河 B.廢除丞相制度C.創立科舉制 D.頒布“推恩令”11.(2021·浙江嵊州·八年級期末)史載,某皇帝以“謀不軌”的罪名誅殺左丞相胡惟庸,裁撤中書省,分相權于六部。這位皇帝是( )A.唐太宗 B.宋太祖 C.明太祖 D.明成祖12.(2021·浙江新昌·八年級期末)明人李清有云:“予入刑垣,見一切廷杖拿送并處決,必錦衣衛送帖至科,俟簽押持去:這一現象反映的本質是( )A.加強專制皇權 B.推行重農抑商 C.推行崇文抑武 D.限制對外貿易13.(2021·浙江·八年級課時練習)下列史料記載最為典型地體現了清朝設立軍機處的根本目的的是A.“因用兵西北,恐漏泄機密”B.“軍機大臣……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C.“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D.“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14.(2021·浙江·八年級課時練習)內閣的出現是明朝的政治大事。下列關于內閣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出現于宰相制度廢除后 B.六部是內閣的下屬機構C.明成祖時期正式出現 D.內閣不是法定決策機構15.(2021·浙江濱江·八年級期中)17—18世紀,當歐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將人們引向光明時,東方的中國人正逐步被禁錮于“思想的牢籠”。“思想的牢籠”指的是( )A.焚書坑儒 B.罷黜百家 C.八股取士、文字獄 D.閉關鎖國16.(2021·浙江嘉興·八年級期末)1683年,康熙帝賦詩《中秋日聞海上捷音》:“萬里扶桑早掛弓,水犀軍指島門空……”此詩中的“捷音”最有可能來自于( )A.臺灣 B.新疆 C.西藏 D.黑龍江17.(2021·浙江浦江·八年級期末)明朝至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下列史實與下圖的圖片史料能一起印證清朝對某地實施有效管轄的是( )A.設置宣政院 B.推行改土歸流 C.實行金瓶掣簽制 D.平定大小和卓叛亂18.(2021·浙江浦江·八年級期末)801班李丹同學在某單元復習筆記上記載著“錦衣衛、東廠和西廠、軍機處、文字獄”等信息。則這個單元的學習主題應該是( )A.特務統治的強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強 C.專制集權的加強 D.文化專制的強化二、非選擇題19.(2021·浙江諸暨·八年級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明清那些事兒,有輝煌,有凄慘,有溫情;明清那些事兒,讓我們起敬,讓我們心痛,讓我們回味。自從《正說明清》在節目《百家講壇》播出后,小明同學對這兩個朝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下是他為自己的習作擬定的部分提綱,請你幫他補充完整。(抗擊外來侵略多民族的統一)清朝在抗擊外來侵略和加強與少數民族的聯系方面有巨大貢獻。 材料一:……在沙俄軍隊遭受重創、守城士兵只殘存幾十人、雅克薩城旦夕可下的情況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談。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雙方于尼布楚正式談判。(經濟的繁盛)材料二:(明代中后期)應運而生的商人是消費生活中的弄潮兒,一般的地主.官僚不能與其匹敵,積累起高額資本的商人最愛高消費……這就沖擊了社會等級制度,沖擊了倫理道德。——《從明清商業廣告看社會變遷》(1)(屹立世界東方再創盛世繁華)17世紀初,________(民族)首領________(人名)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在隨后的二十余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會經濟恢復發展。(2)材料一反映了清朝時期我國抗擊外來侵略的哪次戰役名稱及簽訂條約?根據所學知識說說清政府在西藏、新疆、西南地區設置的加強與少數民族地區聯系的機構或制度分別是什么?(3)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說這一時期出現了什么現象并列舉其特征。20.(2021·浙江諸暨·八年級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明朝中央機構示意圖。材料二:(清朝時期)外國商人入境中國受到嚴格限制。與中國的通商是季節性的,僅限于一處口岸,且管制甚嚴。他們不得進入中國內地,種種規章制度專為限制他們的活動范圍而定。——摘自(美)基辛格《論中國》材料三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回答明朝中央機構與過去比較發生的重大變化是什么 這一變化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怎樣的發展趨勢 (2)材料中“僅限于一處口岸”所指的口岸名稱是什么?材料還反映了什么問題?(3)請簡述材料三反映的問題及對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有何啟示?參考答案1.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元代幅員遼闊,為加強對全國廣大疆域的控制,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D項行省制是元朝設立的制度,符合題意;A項分封制是西周實行的制度,不符合題意;B項郡縣制是秦朝實行的制度,不符合題意;C項刺史制是漢朝實行的制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2.C【解析】元朝設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明朝增修長城抵御蒙古侵擾,清朝組織雅克薩之戰反擊沙俄對東北的入侵,因此其共同意義在于維護國家統一,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C正確;清朝雅克薩之戰具有反擊外來侵略的性質,并不是削弱地方權力或加強中央集權,AD排除;元朝設澎湖巡檢司加強對邊疆的管轄,明朝增修長城抵御蒙古,不屬于抵御外來侵略的斗爭,B排除。故選C。3.C【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元朝時中央設立宣政院負責宗教事務并直接管轄西藏地區,西藏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清朝前期雍正年間設立駐藏大臣,代表中央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②④正確;清朝乾隆年間設立伊犁將軍,加強對西北新疆地區的管轄,西漢漢宣帝時期設立西域都護府,管轄新疆等地區,①③排除。故C正確,ABD排除。故選C。4.A【解析】“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是指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作為最高行政機關,在地方上設立十個行省進行管理,“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是指行省長官雖然在地方上權力較大,但是仍然受中央節制,加強中央集權,A正確;秦朝統一中國后在地方上全面推行郡縣制取代分封制,B排除;西周在地方上實行分封制,設立諸侯國拱衛周王室,但是諸侯有較大的獨立性,C排除;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中央官制,不是地方制度,D排除。故選A。5.C【解析】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權,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政權,這兩個王朝都屬于統一全國的封建王朝,故C符合題意;明朝不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排除A;金朝和西夏都沒有實現統一全國,排除B和D項。故選C。6.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在位時,設置了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這標志著科舉制度的誕生;明太祖在位時,為了能選拔聽命于皇帝的官吏,實行八股取士;宋朝時,大增科舉取士人數,提高進士地位;武則天在位時,創立了殿試制度。由此可知正確的順序是①④③②,故C正確;ABD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BD項。故選C。7.C【解析】清朝時期,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后,在此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鞏固了我國的西北邊疆,維護了國家的統一,C項正確;A項冊封達賴喇嘛是對西藏的管轄措施,排除A項;B項實行改土歸流是在西南地區,排除B項;D項進行雅克薩之戰是對俄國的措施,排除D項。故選C項。8.B【解析】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明清時期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了鞏固,但君權的強化日益顯出封建社會的腐朽,同時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了中國的落后,這時出現了外國對中國的不斷入侵,中國逐漸出現了危機。所以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封建社會的發展和近代前夜的危機,B項正確;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發展不是明清時期的發展主題,排除A項;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不是明清時期的發展主題,排除C項;列強侵略,社會政治動蕩不安是在清朝后期,排除D項。故選B項。9.D【解析】依據“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財富取之于海,危險亦來自海上”可知,題干體現的是海洋對于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重視海洋可以使一個國家富強,輕視甚至禁止海洋的開拓會導致一個國家的落后。清朝閉關政策不重視海洋而落后,西班牙等國重視海洋而崛起,③④符合題意;張騫出使西域和絲綢之路的開辟都是陸路的史實,與海洋無關,①②不符合題意。所以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10.B【解析】明太祖為鞏固統治,借胡惟庸案廢除了存在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B項正確;開鑿大運河的是隋煬帝,排除A項;創立科舉制的是隋煬帝,排除C項;頒布“推恩令”的是漢武帝,排除D項。故選B項。11.C【解析】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為了加強君主的權力,在政治上改革行政機構,其中在中央撤銷中書省,廢除丞相,權分六部,C項正確;AB項時期沒有廢除丞相制度,排除AB項;明成祖上位前已經廢除了丞相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12.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廷杖”“錦衣衛”等信息,聯系所學,明朝為加強君主專制集權,特別設立錦衣衛,專門偵緝官民言行。明太祖時,設立廷杖制度,對不合己意的大臣,在殿堂上任意杖責,A項正確;BCD項與“錦衣衛”“廷杖”等無關,排除BCD項。故選A項。13.B【解析】為了加強皇權,清朝雍正帝時期設立軍機處,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的封建君主集權發展到頂峰。“軍機大臣……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反映了軍機大臣完全按照皇帝旨意辦事,最為典型地體現了清朝設立軍機處的根本目的,B項正確;“因用兵西北,恐漏泄機密”反映的是軍機處的前身軍需房設立的直接目的,排除A項;CD兩項反映的是軍機大臣的選拔途徑、組成及辦公地點,排除C和D項。故選B項。14.B【解析】依據所學可知,明太祖時期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在中央,廢除丞相,設置了殿閣大學士,撤銷中書省,權分六部;設立錦衣衛特務機構等。明成祖時建立內閣,幫助皇帝批閱文件,處理政務。所以不正確的是六部是內閣的下屬機構,B項正確;內閣是明成祖時期設立,是出現于宰相制度廢除后,排除A項和C項;內閣不是正式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不是法定決策機構。排除D項。故選B項。15.C【解析】17、18世紀歐洲思想領域掀起了一場啟蒙運動,追求自由、平等,而此時我國正處在明清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實行八股取士、文字獄,鉗制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文化,人們被禁錮于“思想的牢籠”,C正確;焚書坑儒屬于秦始皇時期的文化專制措施,時間不符合題意,A排除;罷黜百家屬于西漢漢武帝時期的文化專制措施,時間不符合題意,B排除;閉關鎖國屬于明清時期的對外政策,而非思想文化方面的政策,D排除。故選C。16.A【解析】依據題干材料“1863年” “海上捷音”、“ 島門空”等信息,聯系所學可知,1683年清政府收復臺灣,并于1684年設置臺灣府,A項正確;綜合上述分析可排除BCD項。故選A。17.D【解析】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設置了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新疆地區,鞏固了我國的西北邊疆。A項設置宣政院是元朝加強對西藏管轄的措施,不符合題意;B項推行改土歸流是對西南地區的措施,不符合題意;C項實行金瓶掣簽制是清朝對西藏的管轄措施,不符合題意;D項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與題干的圖片史料能一起印證清朝對新疆實施有效管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18.C【解析】設立錦衣衛、東廠和西廠是明朝專制集權加強的措施;設立軍機處和實行文字獄是清朝專制集權加強的措施。“錦衣衛、東廠和西廠”、“軍機處”、“文字獄”都體現了專制集權的加強。ABD三項僅是材料的一方面,不符合題意;C項專制集權的加強應該是這個單元的學習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9.(1) 女真族 努爾哈赤(2)《尼布楚條約》;雅克薩之戰。①西藏:駐藏大臣;②新疆:伊犁將軍;③西南:改土歸流。(3)新的工場手工業;生產商品為目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機戶向機工計時或計件方式付酬;形成雇傭與被雇傭關系【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后金。(2)根據材料一中的“沙俄軍隊”“ 雅克薩”“ 康熙”等信息,聯系所學,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中國的領土上,燒殺搶掠;1685和1686年,康熙帝組織兩次雅克薩之戰,打退俄國的進攻,最終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1727年清朝開始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在維吾爾族等人民的支持下,清軍平定了大和卓和小和卓的叛亂,并且設置了伊犁將軍 ,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雍正帝制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改土歸流”,是將原來西南地區統治少數民族的土司頭目廢除,改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任職。(3)根據材料二中的“(明代中后期)……這就沖擊了社會等級制度,沖擊了倫理道德”等信息可判斷,明朝的社會生活中尤其是在經濟發展方面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這種現象的特征是以“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為生產方式,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等。20.(1)丞相制度廢除,內閣制建立;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皇權不斷加強)(2)廣州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更加閉塞,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3)材料三:八股取士,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嚴重阻礙了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啟示:完善教育體制,加強素質教育,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解析】(1)讀圖可知,明朝在中央結構上廢除了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此外還增設了內閣。廢除丞相制度,解決了相權對皇權的威脅,體現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上君主專制不斷強化的發展趨勢。(2)根據材料二“(清朝時期)外國商人入境中國受到嚴格限制。與中國的通商是季節性的,僅限于一處口岸,且管制甚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57年,清政府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通商口岸,并規定由朝廷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閉關鎖國政策導致國家的閉塞,使中國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3)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在抨擊明朝的八股取士,八股取士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扼殺了人才,嚴重阻礙了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第二問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完善教育體制,加強素質教育,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