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考點訓練考點23 概述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內容及其影響一、選擇題1.(2021·浙江·一模)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選派30名幼童赴美國留學。這些留美學生歸國后,大多數都熱心報國,成為棟梁之才。如詹天佑成為著名鐵路工程師,主持修建了京張鐵路。這反映了洋務運動A.掀起了近代國人赴美留學的熱潮 B.抵制了美國對中國的侵略C.為中國近代社會發展培養了人才 D.使中國實現了教育近代化2.(2021·浙江·一模)呂思勉在《中國通史》中指出:“恰好這時候,西力東漸(即西學東漸),和西洋人的社會漸漸地接觸多了,關系密了;始而認識它的社會,和我們的組織不同:繼而認識它的那種組織,我們實在不得不仿效。“這種“仿效"開始于A.洋務運動 B.維新運動 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3.(2020·浙江臺州·模擬預測)有學者在評價洋務運動時指出:“當時中國并非一個近代化國家,政府不是一個近代化的國家政府,用舊有思維定式去帶領整個國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場悲劇。”該學者旨在說明( )A.中國不具備近代化的客觀條件 B.中體西用完全脫離了中國實際C.政治體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 D.洋務運動失敗具有內在必然性4.(2021·浙江·高照實驗學校八年級月考)李鴻章創辦的輪船招商局最初只有輪船3艘,后來發展到30多艘,既經營國內運輸,也發展海外業務,打破了外國輪船公司在中國的壟斷。這說明( )A.洋務運動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B.洋務運動有力地維護了清政府的統治C.洋務運動使中國的自然經濟完全瓦解D.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5.(2021·浙江·仙居縣白塔中學八年級月考)據資料統計,從1862—1894年這30余年中,李鴻章所主辦和參與籌辦的“新政”事業占中國這一時期舉辦的全部新政的80%以上,其范圍包括軍火、采礦、民用,此外還舉辦新式學校。李鴻章“新政”事業的主題是( )A.廢除八股取士,舉辦新式教育 B.引進先進技術,發展資本主義C.發展近代產業,維護清朝統治 D.學習西方思想,改變傳統習俗6.(2021·浙江仙居·八年級期末)史學家普遍認為中國民族企業的發展起源于洋務運動,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因為洋務運動( )A.使中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 B.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C.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D.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7.(2021·浙江嵊州·八年級期末)這部著作提出了學習西方的長處、以抵抗西方侵略的主張,是鴉片戰爭后,部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重新認識外部世界的代表作之一。這部著作是( )A.《海國圖志》 B.《四洲志》 C.《使西紀程》 D.《天演論》8.(2021·浙江·臺州市書生中學八年級開學考試)“上海輪船招商局創辦三年內,外輪就損失了1300萬兩(白銀):湖北官辦織布局開辦后,江南海關每年洋布進口減少10萬匹。”這說明洋務派民用工業的興辦( )A.促進了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C.將外商完全排除出中國市場 D.促使中國很快就走上了“自強”的道路9.(2021·浙江·仙居縣白塔中學八年級月考)范文瀾在《中國近代史》中說:“光緒帝是滿洲皇族中比較能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頗想有所作為。”能支撐這一結論的是光緒帝在百日維新中( )A.進行海防建設,籌建新式海軍 B.提倡新文學,倡導文學革命C.提倡共和,推行民主政治 D.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10.(2021·浙江嵊州·八年級期末)梁啟超提出“變法”“可以保國,可以保種,可以保教”,于是以他為代表的進步人士發起了變法圖強運動。該運動( )A.主張學習西方的民主共和制 B.對思想文化產生了廣泛影響C.開啟了中國經濟領域近代化 D.開辦新式學堂并廢除了科舉11.(2021·浙江蕭山·八年級期末)清政府在全國推行新式教育制度。下列舉措中標志著中國近代教育體制確立的是A.1862年,京師同文館在北京成立 B.1898年,京師大學堂設立C.1904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 D.1906年,停止鄉試、會試12.(2021·浙江·八年級課時練習)某校學生就戊戌變法的歷史作用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如你也參與了,你會認為戊戌變法突出的歷史功績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 B.發展社會經濟 C.推動政治改革 D.促進思想啟蒙13.(2021·浙江·八年級課時練習)清政府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這說明A.清政府決意廢除科舉制 B.清政府已實現教育普及C.新式教育遭到學子反對 D.京師大學堂已停止招生14.(2021·浙江·八年級課時練習)報紙是我們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傳媒工具之一。緊密結合社會生活,很快發展為全國著名的大報,被譽為“中國大眾傳播媒體的先驅”的報紙是A.《中外紀聞》 B.《國聞報》 C.《民報》 D.《申報》15.(2021·浙江·八年級課時練習)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是A.清華大學 B.京師大學堂 C.太學 D.國子監16.(2021·浙江·八年級課時練習)宋琦非常喜歡看歷史小說,可他碰到了一個難題:各種小說對戊戌變法運動開始的標志說法不一。請你幫他選擇一個符合史實的說法A.1898年6月“明定國是”詔書的頒布 B.公車上書C.嚴復譯著《天演論》的出版 D.《馬關條約》的簽訂17.(2021·浙江·八年級課時練習)“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推動了近代中國新式教育的發展,主要表現為A.廢除了科舉制度 B.創辦了京師大學堂 C.裁撤了冗官冗員 D.改革考試方式內容18.(2021·浙江·八年級課時練習)“書上數日不報,各公車再聯十八省同上一書。廣東舉人康長素(康有為)者,素有時名,嘗以著書被謗議于時,主其事,草疏萬八千余字,集眾千三百余人,力言目前戰守之方,他日自強之道。”材料描述的歷史事件的影響是A.開啟了救亡圖存探索的序幕 B.提出了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C.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D.標志著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二、非選擇題19.(2021·浙江·仙居縣白塔中學八年級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白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直到咸豐末年,英、法聯軍攻進了北京,然后有少數人覺悟了,知道非學西洋不可。——摘自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材料二 夫西人立國,自有本末,雖禮樂教化遠遜中華,然馴致富強,具有體用。育于學堂,論政于議院,君民一體,上下一心,務實而戒虛,謀定而后動,此其體也;輪船、大炮、洋槍、水雷、鐵路、電線、此其用也。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蹶步趨,常不相及。——張樹聲《遺折》材料三 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漸漸有點廢然思返,覺得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悟。——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1)依據材料一列舉覺悟了的“少數人”兩名, 以及“少數人”創辦的軍用民企業各一。(2)根據材料二說出他們學習西洋的局限。對這一局限,后續的探索者在19世紀末20世紀10年代做了什么努力?(3)綜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國近代化探索歷程呈現的特點。20.(2021·浙江奉化·八年級期末)中國近代史上,西方列強用大炮打開中國大門,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進行了不懈的斗爭與探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 割地:香港島2 賠款:2100萬銀元3 開埠:廣州、廈門、福州、寧波4 協定關稅 1 割地:清政府把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2 開埠: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3 設廠: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4 賠款: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材料二: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這場運動還是給中國的窗戶開了一條縫,風的確是吹進來了,也奠定了中國工業的一個初步基礎,讓中國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業……湖北官辦織布局開辦后,江南海關每年進口的洋布就減少了10 萬匹。材料三:“欲張國是,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設議院”。——鄭觀應(維新人士)(1)材料一中兩個條約分別給中國的社會性質帶來了怎樣的影響?(2)材料二中“這場運動”指的是哪一場運動?結合材料說說它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3)由材料三可見,維新派提出了與洋務派不同的哪一進步主張?參考答案1.C【解析】根據材料中,洋務運動中派遣幼童赴美留學,“這些留美學生回來后, 絕大多數人熱心報國,成為棟梁之材”,故材料反映了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社會發展培養了人才,故C正確;材料未體現出,洋務運動掀起了近代國人赴美留學的熱潮,故A錯誤;材料反映了,洋務運動中派遣幼童赴美留學,培養了一批近代化的人才,未體現出洋務運動抵制了美國對中國的侵略,故B錯誤;材料反映了洋務運動中派遣幼童赴美留學,培養了一批近代化的人才,未體現出洋務運動使中國實現了教育近代化,故D錯誤。綜上答案C。2.B【解析】中國的近代化開始于洋務運動。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開端是戊戌變法。材料中“繼而認識它的那種組織”是指政治制度的變革。故B符合題意;A是經濟近代化開端,排除A;新文化運動屬于思想近代化體現,排除C;五四運動不符合材料“仿效西方組織”信息,排除D。故選B。3.D【解析】據題干“學者在評價洋務運動時指出:‘當時中國并非一個近代化國家,政府不是一個近代化的國家政府,用舊有思維定式去帶領整個國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場悲劇。’”從中可以獲取到,該學者旨在說明洋務運動失敗具有內在必然性。從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一場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所以洋務運動失敗具有內在必然性。D項洋務運動失敗具有內在必然性是題干學者旨在說明的問題,符合題意;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4.A【解析】依據材料分析得出洋務運動期間,外國公司在中國的貿易下降,結合課本所學,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侵略。A符合題意;BD表述的是正確的,但是與題干材料表述的內容不符;C的表述是錯誤的,錯在“完全”兩字。由以上分析可知,BCD不合題意,選擇答案A。5.C【解析】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地主階級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提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洋務派掀起了學習西方軍事技術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前期的口號是“自強”,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近代民用工業,1862-1894年是洋務運動的時間,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所以李鴻章“新政”事業的主題是發展近代產業,維護清朝統治,B符合題意;廢除八股取士,舉辦新式教育; 引進先進技術,發展資本主義;學習西方思想,改變傳統習俗,三個選項內容均不是李鴻章“新政”事業的主題,排除ABD;故選C。6.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洋務運動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和民用企業,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史學家普遍認為中國民族企業的發展起源于洋務運動,C項正確;洋務運動并沒有促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排除A項;材料沒有說明洋務運動的目的,排除B項;洋務運動并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排除D項。故選C項。7.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編成了《海國圖志》一書,在書中他闡述了其救國主張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即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來抵抗外國人的侵略,A項正確;《四洲志》是林則徐主持編譯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簡要敘述了世界四大洲(亞洲、歐洲、非洲、美洲)30多個國家的地理、歷史和政治狀況,排除B項;《使西紀程》是近代一部引起激烈反應的中國人親歷歐洲的旅程日記,排除C項;《天演論》是一部由嚴復譯述的中國近代較早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理論的著作,排除D項。故選A項。8.B【解析】根據材料“上海輪船招商局創辦三年內,外輪就損失了1300萬兩(白銀);湖北官辦織布局開辦后,江南海關每年洋布進口減少10萬匹。”可知,洋務派興辦民用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排除A項;外商沒有排除中國市場,排除C項;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自強”的道路,排除D項。故選B項。9.D【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進行維新變法,他的措施有鼓勵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D項符合題意;A項是洋務運動時期的措施,A不符合題意;B項是新文化運動的內容,B不符合題意;C項是孫中山的革命目標,C不符合題意;故選D。10.B【解析】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主要內容:發展農工商業,訓練新式陸海軍;創辦報刊,開放言論,開辦新式學堂(京師大學堂),培養人才等,同時規定,今后科舉考試中廢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B項正確;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主張學習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排除A項;戊戌變法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政治制度,開啟了中國政治領域近代化,排除C項;科舉制度是在1905年廢除,排除D項。故選B項。11.C【解析】1904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該章程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國實行的學制,標志著中國近代教育體制確立,C正確;1862年,京師同文館在北京成立,這是洋務運動中創辦的第一個新式學堂,A排除;1898年,在戊戌變法中京師大學堂設立,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B排除;1906年,停止鄉試、會試,是清政府廢除科舉制的表現,但不是確立近代教育體制,D排除。故選C。12.D【解析】戊戌變法突出的歷史功績在于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宣傳了資產階級民權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D正確;戊戌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也是一場變法圖強的政治改革,但是變法最終失敗,沒有能夠挽救民族危亡,也未能真正發展社會經濟或推動政治改革,ABC排除。故選D。13.A【解析】依據“自丙午(1906年)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和所學知識,科舉考試共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據此可知清政府決意廢除科舉制度,A正確;題干主要反映清政府決意廢除科舉制,但沒有體現實現教育普及,也沒有反映學子對新式教育的態度,BC排除;清政府只是宣布廢除科舉制,不代表京師大學堂停止招生,D排除。故選A。14.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刊載新聞、評論等內容,還有廣告,是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報紙,被譽為“中國大眾傳播媒體的先驅”,D正確;《中外紀聞》《國聞報》是甲午中日戰爭后維新派創辦的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報刊,AB排除;《民報》是1905年孫中山創辦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的機關刊物,C排除。故選D。15.B【解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1898年戊戌變法時期創辦了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B正確;1911年清華學堂在清華園開學,A排除;西漢漢武帝時期在中央設立太學宣揚儒學,C排除;國子監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晉武帝司馬炎始設國子學,至隋煬帝時改為國子監,D排除。故選B。16.A【解析】1898年6月,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1898年是農歷戊戌年,史稱“戊戌變法,因此這標志戊戌變法運動開始,故A符合題意;公車上書發生在1895年,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B排除;嚴復譯著《天演論》旨在宣揚救亡圖存的道理,但不是變法運動正式開始的標志,C排除;《馬關條約》簽訂于1895年,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這是戊戌變法運動開展的背景,D排除。故選A。17.B【解析】依據所學可知,1898年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戊戌變法開始,但是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阻撓下,變法僅100多天就宣告失敗,也被稱為“百日維新”,戊戌變法期間,創辦了京師大學堂,后改為北京大學,這是中國近代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也是戊戌變法留下的唯一成果,推動了近代中國新式教育的發展,B符合題意;戊戌變法并沒有主張廢除科舉制度,而是主張廢除八股取士,改革科舉制度,A排除;戊戌變法規定裁撤冗官冗員、改革考試方式內容,但是這些舉措都隨著變法的失敗而被廢除,CD排除。故選B。18.C【解析】根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895年的“公車上書”,它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故C選項符合題意;在公車上書之前就已經有洋務運動等救亡圖存的探索,因此,材料描述的歷史事件的影響不可能是開啟了救亡圖存的序幕。故A選項不符合題意;公車上書是資產階級維新派領導的,不可能提出“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故B選項不符合題意;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年英法聯軍發起的侵略中國的戰爭,與公車上書無關,故D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C。19.(1)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安慶內軍械所等;輪船招商局等。(2)局限:只學技術,器物,無視制度。努力:進行戊戌變法、辛亥革命。(3)由“器物”——“制度”——“思想”,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解析】(1)根據材料信息“直到咸豐末年,英、法聯軍攻進了北京,然后有少數人覺悟了,知道非學西洋不可”可知這反映的是洋務運動中領導人物,主要有: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其創辦的企業有:安慶內軍械所等;輪船招商局等。(2)根據所學,洋務運動中,洋務派雖然自我標榜自強新政,但由于他們都是封建傳統思想的衛道者,根本無意于學習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只主張學習西方技術,極力反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進行任何形式的變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國的藩籬中自認為有所新創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終也沒能在外國侵略者面前表現出自強、中興;所以其局限性表現在:只學技術,器物,無視制度;19世紀末20世紀10年代相繼進行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求取國家救亡圖存之路。(3)根據所學知識,中國近代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經歷了由“器物”——“制度”——“思想”的變化,其過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20.(1)影響: 《南京條約》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使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或者奠定了中國工業的一個初步基礎),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御作用。(3)進步: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或寫得民心通下情設議院,完全抄寫材料不給分)【解析】(1)材料一中的兩個條約分別是《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聯系所學,《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2)根據材料二中的“19世紀60年代”“ 湖北官辦織布局”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經過30多年的建設,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依據材料三“欲通下情,莫要于設議院”的信息可知,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政治制度。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