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年中考歷史與社會一輪復習考點訓練考點33 列舉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重要史實一、選擇題1.(2021·浙江·義烏市賓王中學九年級月考)2020年10月,習近平在大會上擲地有聲地再次提到“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與此話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抗日戰爭的勝利 B.解放戰爭的勝利 C.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D.北伐戰爭的勝利2.(2021·浙江·九年級課時練習)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國農村不同階級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0年 1954年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貧農、中農 85.5 45.2 92.1 91.4富農、地主 14.5 54.8 7.9 8.6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B.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C.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D.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3.(2021·浙江·九年級課時練習)一方面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速農業生產的發展,另一方面又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并為以后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有利條件。這評價的是A.土地改革 B.生產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大包干4.(2021·浙江·九年級課時練習)“今天這個日子不尋常,對我們藏族人來說更不尋常。”59歲的邊巴老人從柜子里拿出只有節日才穿的嶄新藏裝和長筒馬靴,滿懷歡喜地前往布達拉宮廣場。邊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一件大事,對于國家而而言,意味著祖國大陸的統一,邊防的鞏固;對藏族老百姓而言,意味著舊社會的結束、新生活的開始?!边@件大事是( )A.青藏鐵路通車 B.設置駐藏大臣 C.青藏公路通車 D.西藏和平解放5.(2021·浙江·九年級期末)觀察下表,與1952年相比,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出現明顯變化。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1952 年和 1956 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個體經濟 私營經濟 公私合營經濟 集體所有制經濟 國營經濟1952 年 71.8% 6.9% 0.7% 1.5% 19.1%1956 年 7% 0.1% 7.3% 53.4% 32.2%A.抗日戰爭的結束 B.解放戰爭的結束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6.(2021·浙江·一模)1953年春,河南安陽縣一個村的18戶貧下中農組織起來進行生產一些富裕戶諷刺地說:“沒有見過雞毛能上天!”18戶農民誓不向困難低頭,堅持“非叫雞毛上天不行”。他們經過一年齊心協力的苦干,實現了“雞毛也能繞天飛”的奇跡。這說明當時A.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 B.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C.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效果 D.包產到戶改革的成就7.(2021·浙江·一模)下圖是2020年10月的電影海報。影片以一條名為金剛川的河為故事背景,描寫了1953年的某場戰役中,志愿軍無畏美軍炮火的攻擊,拼命架起一條運送物資的橋梁。該電影應取材于A.抗美援朝戰爭 B.對越自衛反擊戰 C.第二次世界大戰 D.中印戰爭8.(2021·浙江·一模)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在北京簽訂,這標志著A.中國大陸獲得了統一 B.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C.封建制度徹底被消滅 D.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9.(2021·浙江·一模)新中國成立后,鞏固人民民主政權,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①開辟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 ②完成了土地改革 ③完成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④開展了第一個五年計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2021·浙江·一模)郵票的方寸空間能體現一個國家的歷史。下圖郵票體現了中國①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②援助朝鮮,保家衛國③進行正義的反侵略戰爭④進一步鞏固新生政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2021·浙江·義烏市賓王中學九年級月考)閱讀下表,造成1958年~1962年我國資金流動情況的主要原因是( )項目 1953年~1957年 1958年~1962年流入重工業的資金(%) 38.7 54.9流入農業的資金(%) 7.6 11.4A.完成“三大改造”確立社會主義計劃體制 B.發動“大躍進”不斷提升工農業指標C.貫徹“八大”決議實現綜合平衡穩步前進 D.實施“八字方針”經濟轉入調整軌道12.(2021·浙江·義烏市賓王中學九年級月考)《中國的蘑菇云》一書中這樣寫道:“從開始起,1956年就是一個極度活躍之年?!毕铝惺穼嵞苡∽C這一觀點的是( )①中共開始調整國民經濟,工業生產得到恢復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③中共八大召開,開始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④工業和交通喜報頻傳“一五計劃”火熱進行。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3.(2021·浙江·九年級課時練習)閱讀下列表格,造成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1952年和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個體經濟 私營經濟 公私合營經濟 集體所有制經濟 國營經濟1952年 71.8% 6.9% 0.7% 1.5% 19.1%1956年 7% 0.1% 7.3% 53.4% 32.2%A.四個經濟特區的建立 B.三大改造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土地改革14.(2021·浙江·九年級課時練習)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中實行的創新政策是A.生產合作社 B.公私合營 C.贖買政策 D.國有化政策15.(2021·浙江·九年級課時練習)下圖是“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實施的156個重點項目的比例分布圖。它表明當時我國A.優先發展農業 B.優先發展重工業C.優先發展交通運輸業 D.各行各業均衡發展16.(2021·浙江·九年級課時練習)1953-1956年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是A.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B.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C.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D.進一步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17.(2021·浙江·九年級課時練習)年畫反映了一定的時代特征。下圖是一幅20世紀50年代初的年畫,描繪了農民帶著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的情境。它主要反映了A.封建土地制度的徹底廢除 B.農民對國家“以糧為綱”的支持C.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進行 D.人民公社體制的迅速發展18.(2021·浙江·九年級課時練習)三大改造的實質是( )A.將地主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 B.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C.生產資料公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私有制 D.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二、非選擇題19.(2021·浙江·九年級專題練習)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解放前中國土地情況調查表:材料二 無棣大眾報社消息2007年9月29日,山東省無棣縣的吳女士展示了家中收藏的土改時期的土地房產證(下圖)。這張房地產權證的頒發日期為1951年2月20日,是新中國成立后土改時期頒發較早的土地房產所有權證書。(1)材料一反映了怎樣的狀況?這種狀況對我國有何影響?(2)材料二反映了建國后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據的法律文件是什么?(3)材料二中吳女士拿的這個文件在當時可以證明什么?20.(2020·浙江師范大學婺州外國語學校九年級月考)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毛澤東發現農民們可以動員起來……毛找到了信心,認為中共是能夠生存和發展下去的,只要在一個地區內有人力和糧食支持戰斗,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美)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毛澤東為實現“生存和發展”的實踐舉措,簡析其對中國近代革命的影響。材料二:一方面,國家對資本家原有的生產資料進行清理評估,以核實私股股額,在合營期間,每年發給資本家5%的股息,到1955年他們獲得利潤超過了原來資產總額24.2億元,另一方面,根據“量才使用,適當照顧”的原則,對私方人員作出工作安排。這樣,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是20世紀中國又一次劃時代的歷史巨變,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史》(2)材料二中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特”在哪里?并指出由此帶來的“歷史巨變”的標志。材料三: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排位和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的變化(如下表)時間 經濟總量世界排位 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1950年 第三十位后 ——1970年 第十三位 ——1978年 第十位 2.3%2008年 第三位 20%2018年 第二位 34%注:1950年,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的排名在30名以后,來自吳殿廷、武聰穎《中國宏觀經濟的國際評價》。(3)根據材料三表中的數據說明了什么?材料四: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只有這條道路……能夠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福祉。——《中國共產黨簡史》(4)依據材料四,分析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能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福祉的深層次原因。參考答案1.C【解析】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1950年10月,新中國派遣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勝利,打破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捍衛了新中國和北朝鮮的安全,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彭德懷由此指出“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C項正確;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帝斗爭的完全勝利,但是與題干中習近平同志的講話并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北伐戰爭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總體上屬于國內革命戰爭,排除BD項。故選C項。2.B【解析】根據表格內容,1950年時貧農、中農占全國人口的85.5%,只占有45.2%的土地,14.5%的富農、地主卻占有54.8%,這說明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和富農占有全國的多數土地,因此中央人民政府從1950年開始實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經過土地改革,出現1954年貧農、中農占有土地的比例顯著提高的情況,B項正確;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1956年底,三大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1949年人民解放戰爭基本勝利,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3.A【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52年底,我國完成了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A項符正確;生產合作社是社會主義改造的內容,排除B項;人民公社化是左傾錯誤,排除C項;大包干是1978年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A。4.D【解析】依據“這一件大事,對于國家而而言,意味著祖國大陸的統一,邊防的鞏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到達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雙方達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定》,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D符合題意;ABC與題意不符,排除。故選D。5.D【解析】依據題干圖表信息可知,與1952年相比,1956年時集體所有制經濟、國營經濟代表的公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占有大部分比例,而私有制經濟的比例顯著下降,造成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三大改造,1953年,我國開始進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國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D正確;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但是與這一變化沒有直接關系,A排除;解放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但是與這一變化沒有直接關系,B排除;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把地主土地私有制變成了農民個體土地私有制,不符合題意,C排除。故選D。6.B【解析】由材料“1953年……貧下中農組織起來進行生產……”可知,農民通過組織起來建立合作社,從而促進了生產的發展,體現了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故B符合題意;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是在1956年,故A不符合題意;人民公社化運動挫傷了人民的積極性,故C不符合題意;包產到戶改革的成就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7.A【解析】為保家衛國,從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最終取得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由材料“1953年的某場戰役中,志愿軍無畏美軍炮火的攻擊,拼命架起一條運送物資的橋梁”,可知與抗美援朝戰爭有關,故A符合題意;對越自衛反擊戰主要指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期間在中國和越南之間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1931年到1945年,1962年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爆發了中印戰爭,排除BCD。故選A。8.A【解析】據所學可知,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在北京簽訂,這標志著中國大陸獲得統一。A正確;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成立,改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B錯誤;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廢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私有制,由此徹底廢除了封建制度。C錯誤;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D錯誤。綜上故選A。9.D【解析】1950-1952年進行了土地改革,廢除了地主土地剝削制度,實行農民土地私有制,鞏固了新生政權。②正確;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③正確;1953-1957年進行”一五計劃”,一五計劃的完成標志著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④正確。因此②③④符合題意。D正確;創造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是民主革命時期的井岡山時期,①不符臺合題意。因此ABC錯誤。綜上故選D。10.D【解析】根據圖片所給提示信息“中國人民志愿軍”可知,1950-1953年,為了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志愿軍到達朝鮮,同朝鮮人民一起抗擊美國的侵略。抗美援朝戰爭取勝,進一步鞏固了新生的政權,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故D正確;中國人民志愿軍沒有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①錯誤,故排除ABC項。故選D。11.B【解析】依據題干表格,與1953年~1957年相比,1958年~1962年我國流入重工業的資金明顯增加,流入農業的資金雖有增加,但是增長幅度不如重工業,結合所學知識,1958年,我國輕率發動“大躍進”運動,不斷提升工農業指標,而且片面發展重工業,因此出現了這一資金流動情況的變化,B項正確;完成三大改造是在1956年底,排除A項;1958年“大躍進”運動的發動,未能貫徹“八大”決議,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排除C項;60年代初我國實施“八字方針”轉入調整軌道,壓縮重工業規模,關注農業和輕工業,與題干中資金流動情況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2.D【解析】依據題干“1956年”這一關鍵時間點,結合所學知識,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開,開始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1956年也正值一五計劃實施期間,工業和交通建設等領域取得巨大成就,②③④正確;20世紀60年代初,針對三年經濟困難,中共中央開始調整國民經濟,工業生產得到恢復,與“1956年”時間不符,①錯誤。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13.B【解析】到1956年底,我國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材料“1952年和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可知,到1956年集體所有制經濟和國營經濟占了主體,造成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三大改造,B項正確;我國四個經濟特區建立于1980年,排除A項;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排除C項;1950年到1952年的土地改革是要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排除D項。故選B項。14.C【解析】 【解析】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實行公私合營,采取的政策是贖買的政策,贖買政策是我國的一項制度創新,故C項正確;A項是對農業和手工業實行的是生產合作社的方式,排除;D項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對國企改革的方式,排除D項。故選C項。【點睛】15.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軍工項目、能源建設、鋼鐵、有色金屬、機械化工,均屬于重工業領域,約占98%,輕工和醫藥項目僅占2%,由此可知我國在一五計劃期間優先發展重工業,B項正確;材料中156個項目中沒有涉及到農業項目和交通運輸業,從材料看并未得到優先發展,排除A、C;通過輕重工業對比來看,重工業所占比例巨大,因此并不能體現出各行業之間的均衡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16.A【解析】1953年到1956年,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其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故A項正確;BCD與三大改造沒有關系,排除。故選A項。17.C【解析】年畫中人們帶著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入社后生產資料由私有變為集體公有,因而此年畫反映了入社具有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特征,反映了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進行是題干漫畫主要反映的內容,C項正確;封建土地制度的徹底廢除是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的意義,排除A項;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生產資料由私有變為公有,因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時不可能出現農民帶著生產資料入社的現象,排除BD。故選C項。18.B【解析】依據所學可知,從1953年開始,我國開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所以三大改造的實質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革命,B項正確;“將地主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是土地改革,排除A項;“生產資料公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私有制”說法錯誤,排除C項;“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三大改造的意義,排除D項。故選B項。19. (1)解放前舊中國,仍然維持封建土地制度,地主富農占有絕大多數土地,農民沒有土地或擁有少數土地。這種狀況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2)土地改革?!吨腥A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3)證明土地和房產歸農民所有。【解析】(1)根據材料一“解放前中國土地情況調查表”中顯示的數字可知,解放前我國農村的狀況是:解放前舊中國仍然維持著封建土地制度,地主、富農占有絕大多數土地,農民沒有土地或擁有極少數土地。這種狀況對我國的影響是:這種狀況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2)根據材料二中的關鍵信息“1951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0年中共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國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土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應得的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3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7億畝土地和大量的農具、牲畜和房屋等,還免除了每年向地主交納約350億千克糧食的地租,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因此材料二反映了建國后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依據的法律文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3)關鍵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吳女士拿的這個文件在當時可以證明土地和房產歸農民所有。20.(1)舉措: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武裝斗爭(任選兩點)影響: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2)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宮或公私合營;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或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等。(3)建國以來,特別是1978年以來(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實力得到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等(4)立足國情,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走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有改革創新精神等【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秋收起義受挫以后,毛澤東分析當時我國的國情,城市敵人力量強大,農村敵人力量薄弱,于是建立了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武裝斗爭。在毛澤東領導下,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在這一道路的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6年,我國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采取了公私合營的形式,實行贖買政策,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由此帶來的巨變是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3)根據表中所給數據分析可知,建國以來,特別是1978年以來(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實力得到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4)根據材料“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只有這條道路”可知,共產黨成立以來能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福祉的深層次原因是中國立足國情,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走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有改革創新精神。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